“霸权空位”后的世界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霸权论文,空位论文,世界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世纪之交的世界经济,昔日那种由一国主宰世界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霸权空位后多极化的世界经济。本文试从理论沿革、历史反思和未来趋势三个方面,对霸权空位后的世界经济加以综合分析。
一
世界经济荣登大雅之堂,当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直接结果。世界经济的演进以及随之而来的结构变革,演示出经济活动中心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转移。随着经济部门的兴衰,宏观上体现为某大国称霸世界的局面。经济学家总结个中缘由,阐述了霸权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霸权稳定论
1、霸权稳定与开放的世界经济。 霸权稳定论最初由查多斯·金德尔伯格建立。他认为,开放和自由的世界经济需要有一个居霸主或主宰地位的强国。罗伯特·基奥恩谈到该理论时,认为“由一个国家主宰的霸权结构,非常有益于强大国际体系的发展,这个体系的运行规划比较明确。并且得到很好的遵守”。罗伯特·吉尔平认为,国际自由经济的存在少不了要有一个霸主,不管人们是否把这种经济看作某个集团国家所分享的集体商品或私人商品,历史经验表明,没有一个占主宰地位的自由强国,国际经济合作极难实现和维持,冲突将成为司空习惯的事情。
为什么在世界经济中要有一个稳定的霸权国呢?霸权稳定论者认为,开放性的市场经济创造出一种集体商品(或称公众商品),在国际关系领域,建立在最惠国待遇的一视同仁原则和无条件互惠原则基础上的自由开放贸易制度就是集体商品的例子。其次,稳定的货币有利于人们可以得益的商业活动。另外,国家安全的提供也应视为集体商品,英国经济学家苏珊·斯特兰奇认为:在现代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安全结构是环绕国家体制建立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因此国家之间的关系对于安全结构和世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个别国家不管它是否为维护这些集体商品出了力,始终都可享受到好处,“搭便车”现象屡有发生。显然,开放性的世界经济需要霸权,霸主国有责任保证提供稳定的货币和开放贸易制度下的集体商品,但是又难以避免“无票乘车”问题的威胁,这就是矛盾。
2、霸主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1)霸主国有责任提供开放贸易制度下的种种集体商品,并防止欺诈和损人利己行为。(2)霸主国利用自己的影响建立国际社会体制。19世纪的金本位制和二次大战后布雷顿森林货币制度,就是这种体制的明显例证。(3)在汇率浮动和资金市场一体化的世界上,霸主国“还必须在某种程度上管理汇率结构,并对各国国内货币政策进行一定程度的协调”(金德尔伯格)霸主国的通货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使它获得了金融和货币方面的优势。(4)霸主国的市场规模相对巨大,是它实力庞大的根源, 并因此得以建立它的经济势力范围。可见,霸主国作用的主要方面不仅仅在于维持该体系的日常运营,而且在于控制住危机的局面。
问题在于:霸主国经济实力的最后基础,是它的经济灵活性和流动性。由于国际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民族国家和政治疆界的实际范围中,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中心位移并非一帆风顺。霸主国维持国际经济体系的能力下降,霸主国的国际地位削弱,衰落在所难免。
(二)理论评价
霸权稳定论经由金德尔柏格首倡之后,许多经济学家加以补充和发展,同时也引起许多争议。霸权稳定论还从历史角度,分析从拿破仑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把世界经济引入自由贸易时代;二次大战后,美国率先促进国际自由经济秩序的建立。还是这一时期,国际市场和全球经济相互依存关系扩大了。同时,霸权稳定论指出,政治环境是国际自由经济秩序存在的条件,并指出霸权的兴衰是结构变革的重要因素。它集中关注民族国家的作用,尽管民族国家归根到底是历史的经济的力量造成的,但是民族国家及其行动不能仅仅归因于经济力量。一旦民族国家问世,它就会按照竞争性的国家体系的逻辑行动。因而,该理论开卷第一个观点,就是承认国际关系激烈竞争决定着经济力量在其中运营的状况。这是霸权稳定论的优点。
该理论的缺陷在于,往往过分强调国家和政治因素的作用,却忽略了意识形态动机、国内因素、社会力量、技术发展以及市场本身在决定全局时的重要性。同时,对霸主国的约束条件没有透彻的阐述,霸主国可以籍此为已辩护。美国正是在60年代末开始执行主要以自我为中心的经济政策,从越南战争逐步开放开始,到克林顿政府掌权。正是美国自己破坏了它霸权的合法性,降低了别国接受它的统治的程度,致使金德尔伯格和吉尔平都曾严厉地批评美国的经济行为。霸权稳定论还认为霸权衰落,霸权体系崩溃或分裂将使国际经济合作面临困境,事实却与此相悖。霸权后时期,开放的世界经济将迎来多极化的局面,一个大国主宰世界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况且,英美两霸赢得世界霸主地位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由特定的历史环境使然。
二
19世纪的世界经济,呈现着一枝独秀、技压群芳的英国统治局面;20世纪则是由美国独领风骚。两个世纪,两个霸主国,上演着一出轰轰烈烈的历史话剧。
(一)19世纪的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兴衰。
1、英国的兴盛时期。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进入18世纪后,由于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原来落后的手工业生产日益不能满足需要,客观上要求对生产技术进行改革。英国各主要工业部门先后出现了从手工业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的趋势,先于其它国家发生了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30年代末基本完成,它标志着英国第一个从手工业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变成了机器大工业占统治地位的国家。19世纪中叶是英国自由资本主义的极盛时期,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对外竞争力增强,成为当时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第一大国。到1840年,英国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中的45%;海外运输中商船吨数占世界第一位,商船占世界商船总数的一半;对外贸易从1801年至 1950年间增长6倍,1870年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占25%。可见,英国当时已处于霸主国地位,成为世界工厂:一方面,表现为英国成为世界各国的商品供应者,19世纪中叶,英国50%以上的工业品要靠在国外市场销售;另一方面,其它各国则成为英国的原料基地。
英国在工业中和贸易中的霸主地位,也使伦敦成了国际金融中心,世界各国的公债和公司的有价证券都送到这里推销。英国还向欧美各国和殖民地直接输出大量资本,到1870年已达14亿英磅。同时,英国为保持霸主地位,加紧海外侵略和掠夺,经过数次战争,夺得大量殖民地,在海上具有强大优势,到19世纪70年代,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它因此自称为“日不落帝国”。英国的霸权地位充分体现在国际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运行的主要特点上,即英磅在国际贸易中起核心作用。英格兰银行贴现率的升降及其尔后的信贷供应对黄金流通和国际物价的作用,使得英国拥有了操纵贸易、资本运动和国民收入的强大力量源泉。坐在霸主地位的英国,有效地控制了国际收支平衡。
2、 英国霸主地位的衰落,经济政治不平衡发展和结构变革的过程,是与世界经济时而合作时而冲突形势相随的。每一个国家都想拥有现代化工业,不发达国家试图从霸主国和发达国家那点获得先进技术。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仅仅向不发达国家展示了它自己未来的形象”。而且步后尘者的后发优势,形成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动力。工业化的扩散意味着霸主国的衰落,19世纪后期始,美国和德国等新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利用后发优势,加快本国工业特别是新兴工业的发展,英国却变得相对缓慢了,19世纪80年代,美国先超英,20世纪,又被德国超过,英国屈居第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年,英国的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降到14%,从此丧失了“世界工厂”的优势地位,相应地国内农业也衰落了。两次世界大战,英国虽是战胜国,却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被迫大量举借外债,丧失了黄金和美元储备的大部分。至此,当年强盛的“日不落帝国”风姿丧失贻尽,一个霸主国殒落了。
(二)20世纪美国霸主国地位的兴衰
1.两次世界大战的受益者,美国曾独领风骚,两次世界大战,除美国以外的所有主要工业国家都遭到了战争的严重破坏,经济实力大大削弱。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意、日是战败国听候处置;英法虽是战胜国,但在战争中也遭到极大的破坏。唯独美国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不但没有受到战争的损害,而且还在经济上得到很大的好处。战后初期,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压倒的优势,国民生产总值(GNP)约占世界总额的40—45%。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工业占1/2以上, 出口贸易占1/4,黄金储备占一半以上。在国际金融方面, 战后建立起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成了等同于黄金的“世界货币”。美国霸权的基础,正是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和它的核威慑力量。50—60年代,美国利用它作为世界银行家的地位,基本靠声望执行它的外交政策。美国印刷纸币为它的世界霸主地位提供资金后盾,这种策略与英国发行“英磅金额”一度要求它的殖民地和附属国持有很类似。欧洲和日本愿意通过持有已经通货膨胀的美元,并以持有美国生息债券的方式向美国贷款,这有助于美国维持在西欧以及苏联和中国外围的一些地区的驻军。为全球霸权地位的稳定融通资金。这个时期是美国霸权地位的稳定和鼎盛时期,它的对外政策有着明显的全面进攻性特点。
2.70年代开始,美国霸主地位逐步丧失。战后两极格局时期,由于世界各种基本矛盾的发展变化,由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国际上的力量对比不断发生变化,苏联经济外强中干,美国的负债经济和赤字也使它处于捉襟见肘的地步,两个超级大国的实力地位相对衰落。日本如西欧经济迅速崛起,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在上升,出现了一些地区性大国和国家集团。到80年代中期,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只占世界的23%;1986年出口贸易仅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0.9%;1985年起,美国已由长期以来的最大债权国变为债务国。
不可否认,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90年代美国的兴衰不仅对美国自身而且对整个世界经济都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对未来21世纪的美国经济兴与衰的争论中,存在两种相悖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美国经济正在衰落,它将失去世界霸主的地位;另一种观点认为,90年代的美国经济不是衰落而复兴,且两种观点都提出了充足的依据。分析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后,笔者认为,美国经济的衰落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这种衰落是相对的衰落,既是对霸权鼎盛时期的衰落,也是对欧洲、日本经济发展相比较的衰落。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支撑美国霸主地位的,是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美国作为世界货币供应者的地位,成了它霸权实力的源泉。然而,70年代以来,美国已经与其它主要货币严重不协调,造成了汇率的剧烈波动。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代之以“无体系”的国际货币体系。90年代,美元与日本和德国马克汇价长期波动,震惊世界的金融危机屡屡发生,美元却束手无策。这正说明,美国霸主地位正在丧失,而霸权后的世界经济,必然是一个群雄四起,逐鹿世界的局面。
三
世纪之交的世界经济,军事霸权战让位于经济霸权战,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在多极化发展的过程中,将出现经济活动国际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两种对立趋势并存的局面。科学认识这种“一主两翼”发展格局,是我国开展国际经济贸易活动,制定相应对策的重要依据。
(一)霸权后的世界经济群雄四起,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未来世界的竞争将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世界经济必然向着多极化发展,一国称霸已是不可能的事情,其原因在于:(1)前苏联经济的衰败和苏联的解体,昔日与美国抗争的第二个超级大国已不复存在。尽管苏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占世界三分之一的理工科博士以及仅有2 %的文盲率,但它的人均收入仅为韩国的一半,与墨西哥不相上下,世纪之交,前苏联难以对西方,尤其是对美国构成主要威胁。(2)对美国经济构成主要威胁之一的是日本为轴心的迅速崛起的东亚经济。当美国沦为世界大债务国时,日本已升为世界最大金主。世界十大银行中,日本独占八个。日籍工程师是美国的4倍;日本的机器人数量比美国多5倍;高科技水平已使西方强国望而生畏;美国各主要企业相继在国际市场上受到了以日本为首的亚洲竞争者强有力的挑战。同时,亚洲“四小龙”采取雁阵式的发展战略,以亚洲般的奇迹打入美国市场。(3)欧洲联盟和以两德统一为基石的欧洲。两德统一不仅影响欧洲大陆内部的力量对比,而且产生了一个能与美国抗争的世界级强国。昔日在“美苏夹缝中生存”的西欧,在多极化的世界新格局中试图用“三个同心圆”把新欧洲建立起来,以便在政治和经济上与美国分庭抗礼。(4)中国改革开放十七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将占有一席重要地位。(5)如果说英磅的统治地位曾使英称霸于19世纪, 美元的霸主地位曾使美国成为20世纪的超级大国的话,那么,当今国际货币体系出现多元化局面,日元、马克、法国法朗、英磅、加元等均成为关键货币而荣登国际金融舞台,正说明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形成。
(二)经济活动国际化,把世界经济带入一个更具依存性的有机整体中。在这个有机整体中,各国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日益密切,相互联系程度不断加深,这是二次大战后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迅速转变为生产力,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结果。在当今世界上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的民族经济是完整的,从民族经济转向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前提条件。(1)生产和投资的国际化不断扩展, 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活动遍布全球各个角落,重点争夺金融和高技术的控制权。跨国公司的全球发展战略,呈现出无国界行动。目前这种公司共有3.7万家,分布于144个东道国, 年产值超过资本主义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4,销售额接近于世界出口贸易总额。 跨国公司的演变与发展将对今后世界经济变化和政治格局产生重大的战略性影响,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2)商品经济的全球化正在加速发展, 各国都把越来越多的产品和劳务投入于国际交换之中,致使国际贸易的增长超过了物资生产的增长。(3)国际金融活动常常脱离商品与劳务交换而独立存在,世界金融市场24小时不停运作的网络,标志着金融国际化程度的加深。(4)国际投资相对地独立于国际贸易, 已经成长为与贸易既相依赖又相互并行的经济国际化的两大轮子之一,带动和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5)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开始出现多层次、多渠道的发展趋势, 国际化浪潮正在兴起。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使世界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相互依赖的状态,一个国家经济的成败得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正确认识和利用世界经济的变化以及参与世界经济的水平。
(三)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又一景观。当前世界上经济国际化和区域集团化都是生产国际化、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的表现形式,前者反映全球范围内的发展程度,后者反映区域范围内的发展程度。作为后者,既是世界经济运行主体由民族经济实体转变为区域经济实体的过程,又是各国依据共同的经济利益通过联合形成一个较大的国际经济实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国家从“远交近攻”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轻而采取“远攻近交”战略。目前已形成鼎足而立的三大经济圈:欧洲经济圈、北美经济圈和东亚经济圈。三大经济圈是当前乃至今后世界经济、科技最发达地区,构成了世界经济三极格局。在三大经济圈带动下,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将不可逆转。从经济国际化和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看,二者存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赖的辩证关系。集团化是国际化大趋势中的集团化,国际化又是集团化过程中的国际化,二者是不同的趋势,但又有以生产国际化和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基础。可以说,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特定阶段和优化组合形式,只有通过区域集团化,才能最终实现经济国际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由此可见,霸权后的世界经济,伴随着多极化的发展过程的必然是经济国际化和区域集团化两种趋势。中国要不断审时度势,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增强在国际舞台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