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理论中的心理治疗观_混沌理论论文

混沌理论中的心理治疗观_混沌理论论文

混沌理论的心理治疗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治疗论文,混沌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08(2006)01-0103-04

混沌理论是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门旨在探索复杂性的理论,它主要研究非线性系统演化过程的行为特征。自20世纪80年代混沌理论被引入心理学研究后[1] [2] [3] [4],就在心理学的各主要领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美国北得克萨斯大学的Michael J.Mahoney和Amy J.Moes就认为,复杂性研究将成为“21世纪心理学最重要的中心之一,而且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将尤其明显。”[5] 187

一、传统心理治疗观中的线性思想

现在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不仅物质世界是非线性的,对心理世界来讲,其本质也是非线性的。也就是说,人的心理的演化同样具有随机的、不可预测的性质。在非平衡尤其是远离平衡状态时,一个对行为小的影响,就可能导致行为的突变,同时个体心理存在着自我调节和完善的自组织机制。

然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如同在自然科学的其他领域内一样,线性思想一直是心理科学遵循的基本准则。线性思想主要强调过程的连续性和发展的可预测性,比如,弗洛伊德的“固着退化”(fixation-regression)模型就来自他这样的一个观点:种系发生的力量要超过个体发生的力量,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就是人类祖先的经验在他们记忆中的恢复与固着,心理的病态就是个体退化到种系发生中某一阶段的结果。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发现心理创伤所对应的某个固着点。将心理病态追溯到不同的固着点,反映的是一种线性发展观。[6] 25~26线性的发展观把人的发展看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被分解为一个个小的不连贯的阶段。这样,心理发展的间断、跳跃及突变往往就被看成既是心理疾病的原因,同时也是心理疾病的症状,而心理的平衡与稳定就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从非线性的角度来看,个体发展过程的间断、跳跃正是其固有的内在属性,因此严格来说是不存在所谓与某个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固着点”的。更重要的是,任何心理系统的平衡与稳定都是暂时的、有限的,也正是系统的非线性运动才构成了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对心理疾病原因的分析中,传统的心理治疗也追求一种原因和结果的确定与对应关系,即希望找到问题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但心理疾病与机体疾病有着很大的区别,心理的问题常常是多变量作用的结果,心理疾病及其原因一般不是一对一的因果关系,也即很难做到我们所希望的那种线性的预测和控制。其实作为一个非线性系统,其内在的因果关系通常是一对多的关系,也就是说,个体的行为往往具有一果多因或一因多果的随机性质。

二、基于混沌理论的心理治疗观

混沌理论将系统的随机运动看作是由系统本身的内在随机性决定的,它不同于由系统外部的噪声引起的随机性(即外在随机性),因此,从根本上讲,对于像人的心理这样复杂的系统,要准确预测未来的发展轨迹是不可能的。但另外一方面,系统的发展又是线性与非线性交替的过程。在线性过程中一般服从决定性的规律,即对未来的预测有较高的准确性,而在非线性过程中,系统的发展则具有多种可能性。心理系统的非线性过程,其所表现出的跳跃和突变一般是发生在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处于非平衡尤其是远离平衡状态的时候,这时的个体心理可以看作是一种“混沌”状态。这种“混沌”状态可能是个体发展中的阶段性特征,如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儿童,也可能是由于个体心理与变化了的环境的关系的不和谐所导致。而不论是哪一种情况,我们都应该将其看作是个体心理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新的阶段,即“混沌”是新的有序的开始。

首先,混沌不等于无序。

无序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如同掷骰子,结果与结果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而混沌系统尽管也充满了随机性,但它是在确定性系统中表现出来的随机性。虽然“A”不总是或仅导致“B”,但“B”又是与“A”状态的反馈相关的,其中包含着决定性规律的作用。因此,对混沌系统并不是完全无法预测的。

在传统的心理治疗中是没有混沌概念的,一般是用无序来表示心理活动对常态的偏离。所谓心理的无序是指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并对行为产生困难影响的状态。按照传统的观点,正常人的心理应该是有序的。在此前提下,无论是何种治疗方法一般都持有以下观点:1.接受心理治疗的病人其心理是无序的。2.无序是痛苦的并具有潜在的危险性。3.心理治疗就是要找到无序的原因并解除病人无序的症状,以恢复他们的有序状态。

可是从美国精神医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Ⅳ)对200多种无序(归入17大类)的分析来看,其中相当多的无序其实并非是真正的无序,即心理治疗中所面对的无序并不是心理的杂乱无章或彻底的混乱,而是处于不平衡尤其是远离平衡状态的个体经历的一个非线性程度比较高、具有很大随机性和不稳定性的阶段。比如,焦虑障碍、心因性障碍、心境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等,都可以看作是偏离常态的混沌行为,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无序。

当然,并非所有心理的病态都是混沌意义上的“无序”,那种丧失意识的无序可以看作是真正的无序。Allan Combs把人的意识称之为“混沌吸引子”[7],只要一个人还有意识,即他还能主导自己的行为,而无论心理的冲突、矛盾有多强烈,但还能复归于他自己,我们都可以将其看作是混沌意义上的“无序”,或者就是混沌状态。

第二,混沌是个体心理演化中的突变阶段。

传统的心理学思想强调平衡、稳定和有序,混沌理论则认为恰恰是在混沌之中,在有序与无序的边缘地带,是个体适应新环境并得以发展的转折点。混沌是任何一个复杂系统进化过程必须经历的阶段,是个体由一个相对简单的状态向一个更复杂状态演化的中介环节或必经之路。“在心理病理学中,混沌阶段所表示的就是个体心理演化中的一个突变阶段。”[8] 35因此,混沌意义上的“无序”可能并非是一种病态。一个处于混沌状态的人,他的整体活动也许只是被当前面临的挑战所困扰,他可能只是对自己的遭遇感到困窘、焦虑、有强烈的耻辱感甚至犯罪感,但这样的人严格来讲并不能被看作是一个病人。比如,焦虑障碍就是个体在感到无力应付来自环境的威胁时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和惧怕,这样的个体缺乏的是对变化了的环境和自我的适应。

第三,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帮助个体适应环境和自我的变化。

从非线性科学的观点看,处于非平衡状态下的无序(混沌)是个体心理状态变化的临界点,个体的混沌状态正是导致更高阶段有序结构出现的动力学基础。因此,如果在心理治疗中简单地采取干预策略以消除心理的无组织状态,存在着相当大的危险性。因为心理的无组织状态可能恰恰是重组织所必需的。如果过早或不恰当地试图简单地恢复有序,只能使处于混沌中的个体倒退到旧的行为模式中去。按照混沌理论的观点,心理治疗的目的不是让患者恢复常态或重返有序,而是帮助他们解决冲突,实现与变化了的环境的协调,并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应该帮助个体形成良好的对待环境或自我变化的适应性,发展他们自我生长的调节机制。就好像一个将要为人母的孕妇,在开始阶段,她也会紧张、不安,有着许许多多的担心,但这些紧张与不安会促使她做好角色转变的准备,最终形成对将要变化的自我(作为母亲)和变化的环境(将产生的母子或母女关系)的适应。可是在心理治疗中所面对的很多病人,恰恰缺乏的就是这种对变化的自我的调节能力。在治疗过程中,许多病人存在着抵制变化的自我保护功能,这种自我保护功能可能很早就开始并保持于医患关系的始终。在严重的“无序”状态下,病人大都被束缚于旧的处理事物的模式之中,尤其是当他面临的挑战涉及其核心价值倾向的时候,个体对变化的抵制将达到最大。因此,如果我们用混沌理论的观点来看待心理治疗,那么一个成功的心理治疗意味着患者情感的释放和挣脱原有模式的束缚,能够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或思维方式,并能解决旧的冲突[9] 254。

总之,将混沌思想用于心理治疗,产生了新的看待心理疾病的视角,并形成了新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如果把非线性看作是生命运动的主要特征,那么混沌就是个体适应新环境时由于受到挑战与冲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也是心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转折点。所谓心理的疾病可能是来自个体对自我的封闭,即拒绝与环境沟通与协调,以企图维持旧有的认知方式,并抵制实际上是不可避免的变异进入他的生活。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心理治疗就是帮助个体协调与环境的关系,重新组织认知结构并建立新的平衡关系。

三、混沌理论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混沌理论对心理治疗观念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判断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转变和变化的动向。如果个体在某一阶段的心理状态是线性的,则表示其心理过程暂时是平稳的、有序的;而如果是非线性的,则意味着心理发展可能正经历一个不稳定甚至混沌的时期,并可能由于内外因素的扰动而导致心理和行为的突变。苏黎世大学的Christian Scheier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了14个在心理诊所接受治疗的病人。她用一个7点量表对他们进行评价,共持续了200天,然后用SM(单形法)、DVS(确定对随机模型)和MSD(数据替代法)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有7人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有5人符合自回归线性模型,有2人的行为带有随机性质(白噪声序列)[10] 27~43。这样,通过对一系列测量数据的分析,就可以发现在数据结构中所隐藏的心理特质,从而大大有助于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在众多的将混沌理论应用于心理治疗的研究中,研究者都强调治疗的过程比治疗本身更重要。如果一个人的病态是由于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与协调引起的,那么治疗者和被治疗者的工作就是通过建立一个恰当的医患关系以供双方进行沟通,这种医患关系被看作是一个让患者探索和适应变化的安全平台。通过医患双方的互动,使得病人产生情感的释放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对一些处于焦虑状态的病人,新的治疗方法不是设法让他们摆脱引起内心冲突、痛苦的情境,而是引导他们直接面对这样的情境,这与所谓的冲击精神疗法颇为相似。美国心理医生巴劳对于焦虑症患者不是采用传统的放松训练或催眠治疗,而是患者越是怕什么就越让他面对什么。比如,让患有焦虑症的诗人当着一大堆故意让他难堪的听众(巴劳请来协助治疗的助手)朗诵他创作的新诗,让患有严重恐惧独处的人将自己关在汽车后部的行李箱里,让恐惧飞行的病人每天乘坐飞机往返于波士顿和纽约之间。巴劳认为,传统的放松疗法和辅助药物并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病人的焦虑,而是将病症暂时隐藏,一旦出现诱发因素,焦虑将再度出现。

美国克罗拉多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家Linda Chamberlain和William McCown记录了一个案例,有个叫Ralphie的5岁男孩,整日不停地说着“自杀”和“死亡”,即使在大人们谈话的时候,他也打断他们而嚷着想要去死,无论他的父母如何要他放弃这个念头,但始终没有效果。对此治疗者采用了一个特殊的方法,他们让Ralphie躺在房间的角落里,闭上眼睛,全身肌肉放松,不能动,不能发出任何声音,也就是说,你已经“死”了。与此同时,大人们的谈话还在继续,仅仅过了3分钟,Ralphie就忍不住了,而治疗者马上提醒他,死人是不能说话的,更不能参加大家的活动,除非你自己确定想要活过来。又过了5分钟,Ralphie在尝够了“死亡”的滋味后,决定不死了,于是又重新加入到家庭的活动中去了[11] 75。除了上述例子外,在《Clinical Chaos:A Therapist' s Guide To Non-Linear Dynamics And Therapeutic Change》一书中,心理学家将混沌理论广泛用于家庭治疗、儿童虐待、药物滥用等方面,其治疗思想和方法都显示了对传统的突破。

在团体治疗中,Virginia Brabender提出在团体出现无序状态时不应加以干预,团体内部的纷争及团体成员与治疗者的矛盾恰恰就是团体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治疗者在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告诉团体的所有成员,准备忍受可能出现的混乱,并对将要经历的一个你不知会发生什么的时期有思想准备。Brabender认为团体内成员只有经过充分的互动和情感的释放才能在团体内形成新的秩序和规范,并进而取得治疗的效果。Brabende十分强调治疗团体和治疗过程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独特性。由于不同团体在开始阶段的混乱程度和互动方式都是不同的,所以每个团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同团体治疗的过程也是不可重复的[12]。

四、结语

混沌理论及非线性科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深刻改变了我们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的心理的理解,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我们对心理发展以及心理疾病的认识。将混沌理论应用于心理治疗,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复杂行为并重新审视传统的心理治疗观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由于混沌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心理状态,所以美国西乔治亚州立大学的Williams和北乔治亚大学的Arrigo甚至提出要放弃“心理治疗”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有益服务”(beneficial service)。他们认为大部分所谓的病人其实并没有病,他们所需要的是帮助他们适应变化的环境与自我,而不是带有强制性质的“治疗”[13]。混沌理论不仅可能改变我们对所谓心理疾病的看法,而且还启发我们重新认识心理健康的意义,即一个健康的自我系统是开放、整合的结果,他能够充分利用生长的潜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自我。

标签:;  ;  ;  ;  ;  ;  ;  ;  

混沌理论中的心理治疗观_混沌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