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供应链管理与绿色创新_正相关论文

绿色供应链管理与绿色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应链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0-2995(2016)06-008-0103

       1 引言

       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绿色创新管理属于供应链管理和创新管理的一个分支,目前学者对于两者研究主要集中于两者与企业绩效的关系。Rao(2005)[1]通过对东南亚地区获得ISO140001认证的企业的调查,发现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财务绩效。Zhu等(2004)[2]研究发现企业的绿色采购、环境审计等绿色供应链管理活动有助于改善企业环境绩效。虽然已有学者研究过供应链管理与创新的关系,但是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与绿色创新间的关系尚未有学者进行过相关研究,而研究清楚两者间的关系不仅仅可以深化我们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绿色创新的认识,而且对于理清绿色供应链、绿色创新与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哲学源自于供应链管理,指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自身和合作伙伴的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Messelbeck等(2000)[3]指出企业的供应链网络的环境影响不仅仅包括供应商、分销商和顾客,而应该包括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整个过程。Zhu等(2008)[4]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范围定义为从供应商到生产者和消费者,最终到逆向物流的整个闭合过程。Shi等(2012)[5]基于自然资源基础观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分为组织内环境管理和组织间环境管理,其中组织内绿色供应链管理主要指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实践活动,分为内部环境管理和生态设计两类,组织间绿色供应链管理主要指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消费者之间共同的环境管理实践活动,分为绿色采购、投资回收和消费者协作三类。Shi等(2012)[5]的分类条理清晰,包括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能够全面的反映企业绿色供应链活动,因此,本研究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分类采用Shi等(2012)[5]的方法。

       绿色创新又称为生态创新、环境创新、环境驱动型创新等,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广为接受的绿色创新定义。绿色创新可以来自于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等各个方面。Shrivastava(1995)[6]认为企业可以通过产品创新和流程向市场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从而提高竞争力。Chen等(2006)[7]发现企业的绿色制造流程和产品创新与企业的竞争优势正相关。基于闭环供应链的视角,Gunasekaran等(2012)[8]发现制造业企业在追求可持续发展时应该注重产品和流程设计。企业的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技术创新有利于企业加速新产品和流程的开发,企业产品和流程的变化也往往与技术创新有关。因此基于上述观点,本研究将绿色创新定义为企业内部与环境管理有关的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

       本文在将绿色供应链管理与绿色创新进行分类的基础之上,研究企业不同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活动对绿色创新活动的影响,以求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中国210家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活动中的内部环境管理、生态设计和企业与消费者的协作对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流程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本文提出了一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与绿色创新间的关系模型,并实证检验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绿色创新的影响作用,在先前绿色供应链与企业财务绩效和环境绩效关系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拓展了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绿色创新的关系研究,对于理清绿色供应链、绿色创新与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益补充。另外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企业管理实践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研究假设

       2.1 内部环境管理与绿色创新

       企业为了提高环境绩效必须实施有效的绿色导向的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成功离不开来自高层的支持。Zhu等(2006)[9]通过对来自中国三个行业的企业样本的研究,发现高层管理的承诺对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具有重要影响,如果缺乏高层的承诺,项目往往注定失败或者难以有效推动。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支持有利于企业环保目标的设定和薪酬系统中对环境管理的考量,而这有利于促进企业员工参与环境管理,进而有利于跨部门的合作。跨部门的合作又有利于企业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迅速做出反应,设计新的产品和生产流程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另外,通过对内部环境管理的整合,企业的设计、制造和营销部门可以实现顺畅合作,支持企业的技术部门,促进产品和生产流程的改进。因此,我们提出:

       假设1a:企业的内部环境管理与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假设1b:企业的内部环境管理与绿色流程创新正相关。

       2.2 生态设计与绿色创新

       生态设计在确保产品功能的同时尽量减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环境污染。在生态设计出现的初始阶段,企业主要通过新技术在产品和流程改进中的应用降低环保成本。随着对生态设计认识的深入,企业逐渐认识到在改进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时必须把供应商、消费者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环保诉求考虑在内,以期通过创新研制新的产品或者设计新的流程以减少资源损耗,进而提高利润率和扩大市场份额。为了实现最小化污染,企业在产品设计时会选择环保的替代产品或者自身研发新的环保材料和生产技术,改进生产流程减少生产环节的能源损耗和资源投入,通过环保设计提高产品的可回收性,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因此,我们提出:

       假设2a:企业的生态设计与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假设2b:企业的生态设计与绿色流程创新正相关。

       2.3 绿色采购与绿色创新

       绿色采购处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源头,以源头控制的方式提高企业的环境管理。通过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与之密切合作,企业不仅可以确保原材料的供给,而且可以保证采购产品的环保性能,满足企业绿色管理的需求。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企业通过与供应商建立紧密联系,可以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和即时生产等管理战略改进企业的生产流程。Geffen等(2000)[10]研究发现企业与供应商间的良好合作关系,配以合适的激励措施,可以有效促进环保技术的创新。Vachon(2007)[11]研究发现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环保合作与污染防治技术的投资正相关。所以绿色采购既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有效降低成本,又可以推动企业不断推出新的环保产品或者改进生产流程,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因此,我们提出:

       假设3a:企业的绿色采购与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假设3b:企业的绿色采购与绿色流程创新正相关。

       2.4 投资回收与绿色创新

       投资回收是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企业通过回收、再配置或者再出售现有的产品或者材料以获得更高的利用价值。投资回收可以使企业节约大量的原材料,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提高财务绩效。投资回收是绿色创新的先导因素,企业为了实施有效的投资回收,会不断开发新的技术,改进现有生产流程,更改产品的设计理念,或者开发新的产品,提高产品的可回收性。因此,我们提出:

       假设4a:企业的投资回收与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假设4b:企业的投资回收与绿色流程创新正相关。

       2.5 消费者协作与绿色创新

       企业与消费者的协作处于供应链的后端,主要发生在分销或者市场营销活动中。企业与消费者对环保事务的合作是推动企业环境管理和环境绩效的重要因素。Christmann等(2001)[12]研究发现来自消费者或者下游外国企业的环保压力会促使中国企业在环境管理方面采取自律措施。消费者会对企业产品提出一定环保要求,要求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达到特定的标准。企业为了应对消费者的需求不得不改进技术,更新原有的产品和生产流程。企业与消费者的协作是一个交互过程,Danese等(2011)[13]发现企业与消费者协作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信息分享和共同发展。企业与消费者的协作可以促进彼此的理解与知识分享,引导企业产品创新,提高创新能力。企业与消费者的协作有助于企业理解消费者的环保要求,重构解决问题的惯例,在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上进行革新,满足消费者需求[14]。因此,我们提出:

       假设5a:企业与消费者的协作有助于绿色产品创新。

       假设5b:企业与消费者的协作有助于绿色流程创新。

       3 研究设计

       由于本研究涉及的变量为主观变量,难以量化并直接测量。因此,本研究通过量表的方式度量变量,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并进行了信度与效度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可以通过多组数据,直观、快速分析出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准确的计量各个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而本文主要研究五类绿色供应链管理活动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关系,因此,在假设检验的实证分析部分采用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3.1 变量的操作化定义与测量

       本文的研究变量主要有内部环境管理(IEM)、生态设计(ED)、绿色采购(GP)、投资回收(IR)、消费者协作(CC)、绿色产品创新(GPTI)和绿色流程创新(GPSI)。另外,借鉴已有文献本研究选择企业的规模和产权性质作为控制变量。我们将企业产权性质分为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五类,以外商独资企业为参照组设置了一个虚拟变量TYPE。我们将企业规模依据企业的人数分为五个等级,50-100人的企业①、100-500人的企业、500-1000人的企业、1000-2000人的企业、2000人以上的企业,并按照等级序列分别对企业规模赋值1到5,形成企业规模变量SIZE。

       本研究通过问卷量表的方式度量变量。调查问卷主体包含8部分内容:内部环境管理量表、生态设计量表、绿色采购量表、投资回收量表、消费者协作量表、绿色产品创新量表、绿色流程创新量表和企业基本资料。所有量表是在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并咨询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对量表做了进一步的修订。对于每一个题项我们采用Likert五点尺度法设计量表,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量表具体如表1所示。

       3.2 数据收集

       本研究选择中国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企业在创立初期对绿色供应链和绿色创新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因此本文选择的样本企业的成立年限均大于等于3年,且企业规模限制在50人以上。本研究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向企业发放调查问卷,问卷简要介绍了本次研究,并要求由企业内部熟悉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填写问卷。本研究一共发放了849份问卷,主要分两次回收。第一阶段回收了155份问卷。第二阶段我们再次联系未返回问卷的企业,回收了82份问卷。通过对问卷进行筛选,我们剔除了问项缺失的问卷、有明显矛盾性反应的问卷和填写答案具有明显规律性的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10份,有效回收率为24.7%。在有效问卷中外商独资企业份15份(7.1%),中外合资企业44份(21.0%),国有企业6l份(29.0%),集体企业38份(18.1%),私营企业52份(24.8%)。在企业规模方面,被调研企业员工数量在50-100人的企业有25家(11.9%),100-500人的85家(40.5%),500-1000人的企业有68家(32.4%),1000-2000人的企业有23家(11.0%),2000人以上的企业9家(4.3%)。从样本分布看,本研究调研的企业覆盖了不同产权性质和不同规模的企业,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为了检验无响应偏差,本文检验了早期回收问卷的企业与后期回收问卷的企业之间员工数量的差异,t检验表明两者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可以认为问卷不存在无回应偏差。另外问卷由同一家企业填写,因此数据有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变异问题。Harman单因素检验显示特征值超过1的因子解释了85.7%的方差,单因子只解释了32.1%的方差,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并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

      

       3.3 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研究中数据分析应用的是SPSS20.0。在探索性因子分析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最大化旋转法,各题项的因子载荷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除了IEM5的因子载荷为0.379小于0.7因此舍弃,其他题项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7,并且每个题项对应其他因子的载荷值都小于0.5。各个构念的解释的平均方差(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分别为:IEM=0.696,ED=0.763,GP=0.810,IR=0.648,CC=0.691,GPTI=0.749,GPSI=0.638,均大于0.5,这说明各量表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同一因子下的测量项目,能有效地反映出同一构念。各个构念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α值分别为IEM=0.831,ED=0.796,GP=0.814,IR=0.859,CC=0.832,GPTI=0.812,GPSI=0.773,都大于0.7,并且各个构念的综合因子信度(Composite factor reliability)也都大于0.7,这说明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到拟合度指标:标准

(Normal Chi-square)值为2.635,小于3;SRMR=0.087,小于0.1;RMSEA=0.064,介于0.05和0.08之间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GFI=0.914,大于0.9;CFI=0.907,大于0.9。可见模型的各项拟合度指标均达到了较高的标准,模型的拟合度较高。

       因此,从上面的因子分析可以看出本文的样本数据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分析与结果

       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

       从表3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看,企业内部环境管理IEM的均值为15.1,这一变量的测量量表有4个题项,每项最高5分,即满分20分,其得分率为75.5,这意味着大多数企业比较重视企业的内部环境管理。ED、GP、IR和CC的均值分别为10.6、7.5、7.8和9.7,每个变量有3个题项,满分15分,各变量的得分率分别为70.7%、50%、52%、64.7%。这说明多数企业认为生态设计和消费者协作对企业的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而企业对绿色采购和投资回收重要性的认识相对较低。相应GPTI与GPSI的得分率分别为68%和51.5%,这表明相对于绿色流程创新,企业更加重视对产品的绿色创新。

       从表3中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看,IEM、ED、GP、IR、CC和GPTI都正相关,并且除了GP与GPTI在5%水平下显著外,其他四个变量都在1%水平下显著。IEM、ED、GP、IR、CC和GPSI也都正相关,并且在5%水平下显著。变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都与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流程创新正相关。另外从表3中可以看出,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活动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都较小,除IR与GP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01之外,其他都小于0.5。为了进一步排除自变量之间的共线性,我们计算了方差膨胀因子VIF=3.483,小于10,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自变量间不存在共线性。

      

       4.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本文提出的假设,本研究对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中模型1为GPTI对控制变量的回归,模型2为GPTI对全部变量的回归。从模型2可以看出,IEM与GPTI正相关,并且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中内部环境管理与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因此假设1a得到了验证。ED与GPTI正相关,并且在5%水平下显著,说明企业的生态设计与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因此假设2a得到了验证。GP与GPTI正相关,但是并不显著,IR与GPTI正相关,但是仅仅在10%水平下显著,因此假设3a和假设4a并未得到支持。CC与GPTI正相关,并且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企业与消费者的协作与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因此假设5a得到了验证。

       模型3为GPSI对控制变量的回归,模型4为GPSI对全部变量的回归。从模型3可以看出,IEM与GPSI正相关,并且在1%水平下显著,因此假设1b得到了验证。ED与GPSI正相关,并且在5%水平下显著,说明企业的生态设计与绿色流程创新正相关,因此假设2b得到了验证。GP与GPSI正相关,但是仅仅在10%水平下显著,IR与GPSI正相关,但是并不显著,因此,假设3b和假设4b未能得到实证检验的支持。CC与GPSI正相关,并且在5%水平下显著,因此假设5b得到了验证。

      

       5 研究结论、启示与局限性

       5.1 研究结论

       本文将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分为内部环境管理、生态设计、绿色采购、投资回收和消费者协作五类,将绿色创新分为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流程创新,通过研究揭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关系,并以中国210家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得到的结论如下:

       (1)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内部环境管理对企业绿色创新有正向影响作用。企业内部中高层管理人员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承诺支持,有利于企业加强对环境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企业各部门间的协作可以使得内部环境管理更加有效,环保意识与环保技术在各个部门间顺畅传输,将促进企业产品和生产流程的改进。

       (2)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生态设计与绿色创新正相关。先前学者研究发现生态设计有利于企业提升环境绩效[4],本文发现企业在产品和流程的设计过程中,融入降低能源和材料消耗,减少有害物质使用,提高产品可回收性和重复利用性的设计理念,有利于企业开发新的技术。

       (3)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协作有利于企业的绿色创新。Rao(2002)[17]认为在环境管理中,企业与消费者的共同参与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绿色消费主义的兴起使得消费者乐于为更加环保的产品支付溢价,并且抵御非环保产品[20]。企业与消费者的协作有助于企业从消费者处获得信息,依据消费者的需求生产更加环保的产品,消费者的环保诉求引导了企业的绿色创新。

       5.2 启示

       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加深企业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认识,企业管理者可以借鉴本文的研究成果检测企业内部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活动,发现与企业绿色创新相关的哪些活动需要加强。本文发现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对于企业的绿色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管理者应该认识到自身对环境管理的承诺和支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树立积极的环境意识,制定前瞻性的环境战略。另外,企业也应认识到生态设计与消费者协作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在产品和流程设计中引入生态观念,尽量减少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积极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与合作,借助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理念推动企业内部的绿色创新。

       5.3 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也存在很多不足。第一,本研究选取了中国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所得结论在其他行业的适用性有待于进一步检验,未来研究可考虑扩大样本范围;第二,如Tseng等(2013)[19]所提出的绿色创新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建议应用多种标准来测量绿色创新,而本研究只选择了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流程创新,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绿色创新其他维度的影响也需进一步研究。

       注释:

       ①本文在样本选择时舍弃了人数低于50人的企业,后文有说明。

标签:;  ;  ;  ;  ;  ;  ;  ;  ;  ;  ;  ;  

绿色供应链管理与绿色创新_正相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