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有6万农民接受技术教育_农民论文

咸宁有6万农民接受技术教育_农民论文

咸宁六万农民接受技术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民论文,技术论文,咸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白天劳作,夜间上学,已成为咸宁不少农民的作息习惯——

***

本报讯 (记者刘汉俊,通讯员毛晓光、郑传湘、李建文)钻出烈日下茂密的葡萄架,陈声文老汉用旧草帽扇着满脸汗水,伸出俩指头,双眼眯成缝:“去年我家苗木瓜果收入2万多,这得感谢成校哩!”他说这话时,是5月底。记者眼前是他家的20亩葡萄园,身后是满岗的桃树、桔树。

陈声文是湖北省咸宁市宝塔镇宝塔村一组农民,他说的“成校”是农民成人学校。目前咸宁市有这样的乡村成校270多所,光去年全市就有6万“泥腿子”从田间地头走进这些因陋就简却“读得起、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富得快”的农民成校。陈声文只是其中涌现出的4000多名农村科技致富能手之一。

谈及建办农民成校的初衷,咸宁市教委主任佘才武一语道的:“市委、市政府要求我们科教兴农,但教育系统如何才能找准一个切入点?我们于是推出‘百乡千村教育兴农计划’,遍及全市乡村的这些成校则是我们选的点。”

据悉,咸宁市已建成市、乡(镇)、村三级成校网络,21所乡镇级成校有放相设备和生产基地,8所乡镇成校有单独校址,都有专门的实用教材,光专职教师就有271人。

白天劳作、夜间上学,已成为咸宁市不少农民的作息习惯。过去这些“今日两亩田,明日田两亩”、种植品种单一的农民,如今在成校学了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种植、苗木瓜果栽培、鸡鸭兔鸽鱼猪养殖等科目,照本“选”科,“水陆空”并举,使立体农业形成规模。该市高桥镇高塘村成校教授农民饲养乌鸡技术,有60户村民响应,形成一村一业的规模。如今“养猪村”、“养鸽村”、“养鱼村”、“花木村”等各具规模。

引导农民上市场,传输新的观念是咸宁市农民成校的一大贡献。以前,这些只会“提镰刀下田、扛锄上地”的农民面对市场需求“两眼一抹黑”,“撑死了肥猪饿死了鸡”,农副产品销不出去,农用生产资料不知何处。从不敢奢望“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屋后长的”能带来数以万计的实惠,对满山的“曲里巴几”的树兜柴桩能制成精巧的艺术盆景更是“赶面棍吹火——一窍不通”。上面命令种芝麻,农户不敢种西瓜,“算盘子儿——拨一粒动一粒”。如今,农民成校把新信息、新技术连同新观念一同“种”进农民心田。宝塔镇农民潘永汉说,先前只能看到“一锄头远”,现在能“嚼着嘴里的,看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他的儿子潘传利有一个愿望:尽管他栽培的盆景已多次获奖,但他想夺一次全国大奖。

农民成校帮助农民变荒芜为繁茂、变贫穷为富裕,使他们安居乐业。据介绍,宝塔镇几乎没有农民外出打工,倒是不少地方来请该镇的农民当技术顾问。

“科技是水,通过成教之渠,流向农民致富之田,这就是我们科教兴农的基本思路。”咸宁市教委主任佘才武如是说。

标签:;  ;  ;  

咸宁有6万农民接受技术教育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