蕈样肉芽肿的端粒酶及P53与细胞增殖机制的研究

蕈样肉芽肿的端粒酶及P53与细胞增殖机制的研究

应作霖[1]2001年在《蕈样肉芽肿的端粒酶及P53与细胞增殖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蕈样肉芽肿(MF)是一种最常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发现肿瘤细胞无限增殖的特性与端粒酶活化有关,端粒酶在肿瘤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另外P53基因突变可促使肿瘤的发生,而且可能与端粒酶活化有关。目前MF中的端粒酶、P53与细胞增殖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因此本文开展这一方面的研究,以探索MF的发病机理。 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取MF标本35例,其中肿瘤期MF13例,斑块期MF14例,斑片期MF8例。另外取13例扁平苔藓和12例正常皮肤为对照组。 (1)免疫组化ABC法:检测PCNA和P53的蛋白表达情况。 (2)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PCR—ELISA法)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端粒酶活性。 结果 61.5%肿瘤期MF、21.4%的斑块期MF和0%的斑片期MF的P53蛋白呈阳性;扁平苔藓和正常皮肤均为阴性。肿瘤期MF、斑块期MF、斑片期MF、扁平苔藓和正常皮肤的PCNA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22.8、12.1、8.8、1.7和0。另外P53蛋白阳性的MF的PCNA细胞增殖指数为23.5,而P53阴性的MF为11.5,P53阳性的MF的PCNA细胞增殖指数明显高于P53阴性的MF。 92.3%的肿瘤期MF、78.6%的斑块期MF、75.0%的斑片期MF的端粒酶为阳性;扁平苔藓和正常皮肤均为阴性。定量结果显示肿瘤期MF、斑块期MF、斑片期MF、扁平苔藓和正常皮肤的端粒酶活性水平的A值分别为0.737、0.313、0.240、0.045和0.044。另外端粒酶阳性的MF的PCNA细

阳娟[2]2003年在《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分类探讨和免疫组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皮肤相关性淋巴样组织(SALT)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皮肤是淋巴网状组织之一,原发于皮肤的淋巴瘤约占结外淋巴瘤的第3位,仅次于胃肠和口咽环。原发性皮肤淋巴瘤(PCL)包括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和皮肤B细胞淋巴瘤(CBCL),其具体分类复杂,不同类型预后差别显着。如果诊断时未进行具体分析,将导致对部分患者进行过度治疗引起较大副作用,或未能积极治疗耽误病情。怎样准确而相对简单地进行分类是临床医生最关心的。找寻一些能反映皮肤淋巴瘤恶性程度且操作较简单、成本较低、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满意的指标是皮肤科工作者面临的难题。目的:通过比较蕈样肉芽肿和非蕈样肉芽肿CTCL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初步探讨CTCL的分类及其免疫组化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帮助。方法:在我科1980.1~2002.6考虑皮肤淋巴瘤的存档蜡块中结合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确诊CTCL,参照Willemze等提出的原发性皮肤淋巴瘤新分类法(简称新分类法),分为MF组、CD30+CTCL组及CD30-CTCL组。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检测并比较p5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Ki-67的免疫组化表达、核异型性及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在CTCL各类型的差异,并随访患者了解其病程变化。阴性对照用PBS代替单抗,正常对照选用慢性皮炎病例,阳性对照选用大肠癌组织。结果:1. 按照Willemze新分类法对34例CTCL进行了分类,分为MF和非MFCTCL两大类,其中MF19例,非MF15例(CD30+CTCL 6例,CD30-CTCL 9例)。2. 检测了p53,TNF-α,Ki-67在各组病例中的表达,通过统计分析,显示了这叁个指标在不同类型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表达具有不同程度的统计学差异。3. AgNOR在各组间也具有显着性差异。4. 肿瘤细胞核异型性检测显示除MF组与CD30+CTCL组外,其它不同类型之间细胞核的平均光密度、积分光密度及形状因子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 Willemze新分类法对CTCL的临床诊断、分类及指导治疗意义较大。2.图像分析能较客观地反映免疫组化表达强度,可对进一步分析CTCL的恶性程度提供参考。3. p53、Ki-67的AOD、IOD值在各组间表达强度有差异,随着CTCL的恶性程度增加而增高,对CTCL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判断恶性程度有不同程度的意义,并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而TNF-α的差异不明显。4. AgNOR的定量检测能较好反映肿<WP=7>瘤的演进过程,为CTCL的诊断、分类、评估预后提供了较为客观的依据。5. 肿瘤细胞核的异型性检测对CTCL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分类有一定意义

赵妍[3]2015年在《具有多种皮肤表现的蕈样肉芽肿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背景: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 MF)是一种常见的原发于皮肤的低度恶性T细胞淋巴瘤。近几年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通常其病程进展缓慢,并且存在多种变异型和亚型,疾病早期的皮损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变化常无明显特异性,因此在临床上很容易误诊。提示我们需要密切结合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和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等辅助检查手段进行确诊,从而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延误病情。病例报告:患者女,25岁,以“全身皮疹伴瘙痒5年,加重2个月”为主诉于2013年5月12日就诊于我院。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躯干出现数个钱币大小皮疹伴瘙痒,部分可扩大呈环形。1年前于外院曾诊断为“离心性环状红斑”。7个月前于当地医院疑诊为“蕈样肉芽肿、红斑狼疮”,血清免疫学检查未见异常,病理组织活检示:轻度角化过度,表皮增生,细胞水肿,基底层液化变性,真皮乳头层轻度水肿,浅层血管周围中等量淋巴细胞为主炎细胞浸润。应用偏方治疗,皮疹无好转。近2个月周身皮疹迅速增多,原有皮疹面积扩大,部分皮疹表面破溃,伴有剧烈瘙痒,为求进一步诊治收入我科。患者病来偶有发热,精神、食欲可,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T37.5℃,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肝、脾肋下未触及,余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面颈、躯干见界限清楚的红斑,表面覆细小鳞屑。躯干、臀部、股部散在大小不等红色斑块,表面干燥、粗糙、少许破溃,部分呈乳头瘤样及脑回样改变,触之质软,下肢散在大小不等环状红斑、斑块,边缘隆起、增厚、脱屑。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WBC4.64×10e9/L、NEUT56.80%、MONO12.5%、HB111g/L、PLT199×10e9/L。外周血涂片检查未见异常淋巴细胞。尿常规:蛋白质(士),潜血(-)。肝功示:血清总蛋白60.8g/L,白蛋白38.1g/L。肾功未见明显异常。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丙肝病毒(HCV)、乙肝病毒(HBV)检测均未感染。免疫学检查:抗核抗体ANA1:100+、ENA谱(-)、dsDNA(-)。全腹CT、胸部CT及下颌淋巴结彩超分别示:双侧腹股沟区多发淋巴结影,双侧腋窝多发淋巴结增大,下颌淋巴结增大。淋巴结穿刺细胞学诊断:倾向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分别取腿部环状皮损边缘、臀部脑回状皮损、背部湿疹样皮损行组织病理检查,病理表现基本相同:表皮角化过度,伴局灶角化不全,棘层增厚,表皮内可见散在异型淋巴细胞,聚集形成Pautrier微脓肿。真皮可见较多单一核细胞浸润。取背部皮损行免疫组化:CD3(+)、CD4 (+)、CD8(-)、CD20(-)、CD79α(-)。取腿部皮损于外院行免疫组化及基因重排,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D2(大部分+)、CD3(大部分+)、CD4(+)、CD5 (+)、CD7(散在+)、CD8(散在+)、CD30(散在+)、CD38(散在+)、CD68(散在+)、Ki67(+)<15%、TIA(散在+)、Gran-B(散在+)、PD-1(散在+)、CXCL-13 (-)、CD20(-)、CD21(-)、CD79-α(-)。淋巴瘤基因重排检测结果:(1)IgH基因和IgK基因重排结果提示未检测到单克隆性增生的B细胞群;(2)TCRG基因重排结果提示检测到单克隆性增生的T细胞群。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EBVDNA测定(-)。原位杂交检测EBER结果:(-)。诊断:蕈样肉芽肿。治疗:给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隔日全身照射,阿维A20mg/d口服,胸腺五肽10mg隔日肌注,干扰素(IFN-α2b)300万U隔日肌注联合治疗,外用保湿剂及抗组胺药物口服对症止痒。治疗2月后皮疹浸润好转,稍变薄,部分皮疹面积扩大,有新发皮疹。长期疗效目前仍在进一步随访中。结论:1.MF是一种原发于皮肤的低度恶性T细胞淋巴瘤,其病程早期皮损表现具有多样性,临床中很容易造成漏诊、误诊。2.对于一些皮疹表现多样,顽固性病例,要多次病理活检和长时间的随访,并密切结合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组化和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等手段,以达到MF早期诊断,避免误诊。3.MF目前尚无彻底治愈的方法,旨在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来选择治疗合适的方案,避免早期过度治疗而加速患者的死亡。

柴莉[4]2018年在《恶性黑素瘤中调控hTERT基因相关miRNAs的筛选与功能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检测hTERT mRNA及其蛋白在恶性黑素瘤及色素痣石蜡包埋组织中的表达,分析hTERT mRNA表达与恶性黑素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蛋白之间的关系;预测并筛选恶性黑素瘤中调控hTERT基因的相关miRNAs,分析候选miRNAs与hTERT mRNA表达之间的关系;通过细胞功能学实验探索过表达或抑制相关miRNAs表达后对hTERT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析相关miRNAs与hTERT基因的靶向调控机制。方法:采用qPCR及免疫组化检测hTERT mRNA及其蛋白在恶性黑素瘤及色素痣石蜡包埋组织中的表达;通过TargetScan在线软件预测hTERT基因调控相关的miRNAs,按照筛选标准筛选出候选miRNAs;采用定制的miRNA PCR Array检测候选miRNAs在恶性黑素瘤和色素痣石蜡包埋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筛选出相关差异表达的miRNAs;合成相关差异miRNAs的类似物和抑制物,转染到人恶性黑素瘤A 375细胞中,通过MTT法、流式细胞术、划痕实验和Transwells方法检测转染前后人恶性黑素瘤A375细胞的增殖、周期、凋亡、迁移和侵袭能力等生物学行为的变化,同时采用qPCR及western-blot技术检测转染前后hTERT mRNA及其蛋白的变化水平;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探索相关差异miRNAs靶向调控hTERT基因的机制。结果:恶性黑素瘤组织中hTERT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均高于色素痣,发生远处转移者hTERT mRNA表达明显高于未发生者,且hTERT mRNA的表达与hTERT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经预测和筛选,共筛选出14个候选miRNAs,经定制的miRNA PCR Array检测发现5个差异表达的miRNAs:miR-497-5p、miR-195-5p和miR-455-3p表达明显下调,而miR-212-5p和mi R-424-5p表达明显上调;且miR-497-5p、miR-195-5p和miR-455-3p的表达与hTERT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细胞功能学实验结果表明:过表达miR-497-5p、miR-195-5p和miR-455-3p均能够显着抑制人恶性黑素瘤A375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并阻滞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而抑制miR-497-5p、miR-195-5p和miR-455-3p的表达后均能够逆转过表达的效应。同时,过表达miR-497-5p、miR-195-5p和mi R-455-3p后hTERT mRNA及其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miR-497-5p、miR-195-5p和miR-455-3p通过与hTERT基因3’UTR区直接结合参与调控恶性黑素瘤的发生和发展。结论:在人恶性黑素瘤中,miR-497-5p、miR-195-5p和miR-455-3p通过直接靶向作用于hTERT 3’UTR区发挥抑癌基因样作用,有望成为恶性黑素瘤靶向治疗的新选择。

曹庆科, 于志湖[5]2006年在《皮肤T细胞淋巴瘤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经典类型是蕈样肉芽肿和Sézary综合征。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目前国内外从不同角度对该病的分子生物学进行了较多研究。本文就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肿瘤形成,皮肤浸润,以及预后指标等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佚名[6]2011年在《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5卷主题词索引》文中指出说明:(1)本索引按主题词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2)冠有阿拉伯数字、西文字母、西文姓氏的主题词,按其后的汉字拼音顺序排序;在汉字相同的情况下,按数字、英文字母、希文字母顺序先后排列。

佚名[7]2004年在《皮肤肿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 0 4 2 4 44 端粒酶在瘢痕疙瘩及其周围外观正常皮肤中的表达 /王强 (中国医科院协和医大皮研所 )… //中华皮肤科杂志 .- 2 0 0 ,36 (10 ) .- 589~ 590采用链霉亲和素 -过氧化物酶免疫组化法 ,对 17例瘢痕疙

郭亮[8]2012年在《白藜芦醇对人肾癌786-0细胞周期、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PDCD5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人肾癌786-0细胞凋亡相关基因PDCD5mRNA、蛋白表达及其细胞周期、增殖的影响。方法人肾癌786-0细胞,经复苏孵育,体外培养至对数生长期传代分为不同的实验组,分别用12.5μmol/L、25μmol/L、50μmol/L、100μmol/L的白藜芦醇(RES)分别处理肾癌786-0细胞24h、48h、72h。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中PDCD5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应用TUNEL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1.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人肾细胞癌786-0细胞发现:细胞外形为梭形,圆形或多边形。细胞轮廓不模糊。说明人肾细胞癌786-0细胞生长状态较好。经过白藜芦醇处理过24h后的人肾细胞癌786-0细胞,细胞数目明显减少,细胞的体积缩小细胞核发生缩小、变圆等现象。2.免疫细胞化学结果:经过12.5μmol/L、25μmol/L、50μmol/L、100μmol/L4种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RES)处理人肾癌786-0细胞24h、48h、72h后PDCD5蛋白表达开始升高。25μmol/L白藜芦醇作用24h后,PDCD5蛋白表达状况为:2.90±0.13,3.08±0.21,3.23±0.21与空白对照组(1.10±0.19,1.13±0.21,1.42±0.25)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继续升高药物浓度PDCD5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当作用时间达到24小时后,继续增加作用时间,PDCD5蛋白表达增高之间的差异也没有显着性(P>0.05)。3.原位杂交结果:12.5μmol/L、25μmol/L、50μmol/L、100μmol/L4种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处理人肾癌786-0细胞1d、2d、3d后PDCD5mRNA的表达就开始升高。当白藜芦醇浓度达到25μmol/L,PDCD5mRNA的表达情况为3.35±0.23,3.40±0.31,3.60±0.26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47±0.27,1.78±0.38,1.88±0.31)(P<0.05)且当作用时间达到24小时后,继续增加作用时间,PDCD5mRNA表达增高之间的差异也没有显着性(P>0.05)。4.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人肾癌786-0细胞在经12.5μmol/L25μmol/L、50μmol/L、100μmol/L的白藜芦醇(RES)处理24h后,25μmol/L白藜芦醇处理组G1期细胞的比例为:65.28±3.10,G2期细胞的比例为9.67±0.43较空白对照组的细胞比例:75.23±2.58、11.35±2.37有所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μmol/L白藜芦醇处理组S期的细胞比例为24.79±3.72较空白对照组的细胞比例13.17±1.36有所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续升高药物浓度各组间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5.TUNEL结果:25μmol/L白藜芦醇处理组人肾癌786-0细胞凋亡的比例为:6.01±0.59,较空白对照组的细胞凋亡比例:0.73±0.25有所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白藜芦醇的作用时间达到24小时后,继续增加作用时间白藜芦醇处理组人肾癌786-0细胞凋亡的比例分为:5.90±0.50,5,97±0.25,较空白对照组的细胞凋亡比例:0.90±0.20,,1.10±0.20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6.01±0.59相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1.白藜芦醇可上调人肾癌786-0细胞中PDCD5蛋白和mRNA的表达。2.人肾癌786-0细胞在受到白藜芦醇的作用后,细胞周期发生改变,其中S期的细胞比例升高,G1期和G2期细胞比例下降。3.白藜芦醇可诱导人肾癌786-0细胞发生细胞凋亡。

佚名[9]2006年在《《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年第35卷1-12期主题词索引》文中认为使用说明:①本索引基本上是按《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2002年版)》标引主题词。②本索引以中文汉语拼音为序,主题词用黑体显示。③主题词下方的标注为:文题、作者(仅列第一作者)、年、卷、期、起止页,以宋体显示。④因篇幅所限,每篇文章的题目仅以一个主题词条目

佚名[10]2003年在《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年第36卷作者索引》文中研究说明使用说明:本索引按首字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因篇幅所限,仅给出第一作者。文题后括号内数字为期号,最后为起页。B毕新岭砷剂激活角质形成细胞信号调节激酶及相关的信号传导途径(6):347毕志刚市售六种维A酸外用制剂对皮肤累积刺激性的评估(12):705C蔡林

参考文献:

[1]. 蕈样肉芽肿的端粒酶及P53与细胞增殖机制的研究[D]. 应作霖.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1

[2]. 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分类探讨和免疫组化研究[D]. 阳娟. 第叁军医大学. 2003

[3]. 具有多种皮肤表现的蕈样肉芽肿1例并文献复习[D]. 赵妍. 大连医科大学. 2015

[4]. 恶性黑素瘤中调控hTERT基因相关miRNAs的筛选与功能研究[D]. 柴莉. 新疆医科大学. 2018

[5]. 皮肤T细胞淋巴瘤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曹庆科, 于志湖.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6

[6].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5卷主题词索引[J]. 佚名.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1

[7]. 皮肤肿瘤[J]. 佚名.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2004

[8]. 白藜芦醇对人肾癌786-0细胞周期、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PDCD5表达的影响[D]. 郭亮. 新乡医学院. 2012

[9]. 《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年第35卷1-12期主题词索引[J]. 佚名.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6

[10]. 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年第36卷作者索引[J]. 佚名.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3

标签:;  ;  ;  ;  ;  ;  ;  ;  ;  ;  ;  

蕈样肉芽肿的端粒酶及P53与细胞增殖机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