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少数民族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传承与应用研究-以海坪村彝族为例论文

六盘水少数民族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传承与应用研究-以海坪村彝族为例论文

六盘水少数民族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传承与应用研究
——以海坪村彝族为例

胡 浪 程雪花* 郝 玥 杨 平

(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0)

【摘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在当代少数民族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条件下,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建设美丽乡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衰败和异化的两种极端,如何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并将其运用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是当下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六盘水彝族文化在乡村中的传承与应用为例来研究,以期为少数民族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传承与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彝族;美丽乡村;文化传承;应用

一、彝族文化的传承

彝族文化和彝族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维系着本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本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支撑,同样也是民族影响力的主要方面,更是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1]

(一)彝族文字的发展

彝族文字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彝族文化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文字从无到有﹑从萌发走到成熟,都具有彝族文化的特征,是先辈通过观察与研究物体的形态特征并将物体的形状描绘形成的彝文符号,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丰富的彝族文字。古彝族文字字符中体现了彝族先辈对自然的认知和征服自然的智慧与力量[2]

(二)古老的神话和传说

彝族民间流传着大量的神话和传说,其中最具代表性并有彝文记录的是从史诗《勒俄特衣》中反映出的神话[3]。勒俄特衣,彝语音译意为“历史书籍”,该书是以长短句的形式,将朴素的现实主义与丰富的历史想象力相结合,以浪漫主义神话与耳闻目睹的自然界动植物及人类活动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阐释了天地的形成﹑万物的生长﹑山河的来源﹑发展及演变,和奴隶制度下等级﹑阶级﹑民族关系以及财产争夺﹑婚丧祭祀等内容。

(三)彝族音乐

彝族的音乐丰富多彩,歌曲﹑舞蹈优美动人,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节日舞主要有欢度火把节跳的“都火舞”,这是一种大型的女子集体舞,队形有双行横队排列式和圆圈式两种,但彝族人是以圆圈式为主。

(四)彝族习俗

婀娜多姿的彝族民俗风情让人返璞归真,去感受古老文明之韵味。彝族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下形成了这种民俗风情,具体体现在他们的衣食住行﹑信仰崇拜等多方面。

(五)彝族信仰

据天文学家测定,十根神柱是按照彝族古老的枝柱杆观测太阳运动为原理来确定季节的。太阳早晨晒在竹神柱上,柱影投在祖先神柱上是“夏至”;照在太阳神柱,柱影投在祖先神柱上是“春分”和“秋分”;照在虎神柱上,柱影投在祖先神柱上便是“冬至”了。

二、彝族文化的衰退

(一)建筑风貌不全

此雕塑位于海坪村彝族文化园火把广场前,支格阿鲁身骑飞马,目望苍穹的姿态。

(二)节日气氛衰退

彝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支格阿鲁出生后整天大哭,他的哭声吵到了天界,于是天帝派食人魔前来捉拿母子。当母子俩被抓至天空时,母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将小支格阿鲁从空中抛到地上,很幸运的是,小支格阿鲁掉到了龙巢里,支格阿鲁在龙的养育下成为一个具有超凡神力的英雄。这个传说一直流传至今,支格阿鲁被彝族人完美地塑造成一位心地善良﹑智勇双全的神话人物。据说,拥有神力的支格阿鲁,骑着一匹由飞鹰变成的飞马,到天牢里救出了自己的母亲,他一路为民降妖除魔,与黑暗势力做斗争。

(三)少数民族文化异化

20世纪80年代初,安吉县开展了落实山林承包责任制工作,至1985年全县80%以上集体竹林已联产承包到户,涉及6万余户农户,自此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的竹林经营模式在安吉确立。本世纪初,安吉第二、第三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4年全县一二三产占比分别为12.7∶52.8∶34.5,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传统家庭竹林经营体制开始松动,大户承包、委托代管、公司经营等新型竹林经营主体不断涌现。2004年,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在顺应时代和行政推动下,毛竹农民合作社在安吉应运而生、不断发展,截至2017年12月,安吉县登记核准毛竹合作社80家,其中股份制合作社21家。

三、海坪村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应用

(一)九重宫殿

九重宫殿是按照彝史上彝族君长的宫廷建筑建造的。首先,其建筑外形起伏不平,利用了九台地基的高差特点;其次,按照彝族文化形态,共分为七大博物馆展览区:彝族历史文化区﹑祭祀文化展示区﹑婚俗展示区﹑科技发展展示区﹑节日活动区﹑体育运动区和艺术区,是集彝族文化博物馆﹑商店﹑景观节点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彝族代表建筑;再次,建筑外墙上用彝文刻下的《宇宙人文论》[5],是彝族古籍中的名著,书中论述了阴阳﹑五行﹑干支以及人体部位等,对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2014年,太湖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按照水利部党组的统一部署,紧密结合太湖流域实际,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发展,为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利保障。

(二)希慕遮广场

希慕遮广场位于海坪村彝族文化小镇东侧,规划用地约3000 平方米。广场中央伫立着彝族始祖希幕遮塑像,雕塑总高度31.8 米,其中人物高度25.8 米,由紫铜板手工锻造而成,基座为八边型造型高度6米,是现今全国最大的彝族人物塑像。

③车载指挥决策支持系统。指挥决策支持系统是在指挥所中移植和部署江苏省防汛防旱指挥系统,使得指挥所具备省防汛防旱指挥中心的功能,实现与省指挥中心的高效联动。系统集成现代信息通信、互联网应用服务、信息化平台开发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基于SOA(面向服务的软件体系结构)架构,融合 Web Services、基于对象的组件技术等最新软件开发技术,构建基于J2EE平台下的B/S系统框架结构,采用多层体系结构,提供一个具有良好伸缩性、可扩充的集成应用系统平台,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开放性、可扩展性,平台界面友好,操作简便,易于升级和维护。

牛皮糖打开报纸,里面一扎一扎有五扎。他拿起一扎,一手抓着钱的一头,另一手食指抵住钱的顶端,大拇指迅速在钱页上啪啪拨弄了一番。然后依旧包好报纸,塞进一只塑料袋,提在手里。

课题组员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彝族舞蹈表演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很多表演者不是彝族本族人民。再者,外来文化的入侵,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彝族的同质化。例如,彝族人民在重要活动庆典时也不穿彝族服饰。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挑战。

(三)支格阿鲁主题雕塑

在课题组员现场调查中发现,新农村建设使很多六盘水彝族的住房结构发生变化,许多原有的彝族建筑减少,新建的住房是典型的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传统的彝族建筑几乎不复存在。新建的房屋和原有的建筑只是外形相似,彝族的建筑风貌不全。

六盘水玉舍镇海坪村的年轻人多数外出务工,这一现象导致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只有少数当地人举办,玉舍镇海坪村大多都是外地人,彝族文化节日氛围不断淡化。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和地域的特殊性,彝族人最开始的结婚方式为族内通婚,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彝族与外界交流的加强,外族文化的渗透和本民族人口流动,彝族人的民俗民风受外来冲击加大,民族观念逐渐弱化[4],节日气氛衰退,彝族文化的传承不容乐观。

(四)太阳历广场

太阳历雕塑广场是根据彝族十月太阳历修建的,广场正面是十根动物雕塑神柱,代表了彝族十月历的十个月份,正中央矗立着一根约5 米高的火炬雕塑,两侧分别建造了彝族图腾雕塑——威武雄壮的猛虎和展翅翱翔的雄鹰。

希慕遮,彝族人尊他为始祖,公元前45 世纪彝族父系一世祖。该雕塑的设计创作过程,经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众多彝族专家的反复论证研讨,并获得了广大彝族同胞的广泛赞誉,对传承并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精神﹑倡导和追溯一脉相承宗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彝族崇拜祖先,认为万物皆有灵,但他们也没有盲目地崇拜,也没有形成一个主宰一切的人物。彝族人认为,人是有灵魂的,人去世后灵魂是存在的,而且变成了贵鬼,到处飘荡,在人间做坏事加害于人,因此,要及时请巫师来驱赶这些魂灵。

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提升策略

(一)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提升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意识

基于海坪村彝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人才的缺失,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思想优秀﹑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硬的文化工作队伍,为搞好彝族文化建设创造优质的条件。对于新一代青年人缺乏保护彝族文化意识的问题,在生活与工作过程中要时刻提升自身的民族意识,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树立起强大的民族意识[6]

(二)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加大海坪村的改革力度,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大力加快发展的脚步;密切结合当地实际。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优先解决特困彝族人口和小地区贫困问题。

(三)增强彝族文化的宣传力度

宣传工作与文化建设紧密联系。可以在当地举行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竞赛,做民族特色的宣传视频,加强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以及扶持少数民族的文艺,进而使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得到更好的平台。

植物在组织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褐化。百合的培养也深受褐化现象影响,造成科研损失。褐化现象是指外植体在诱导分化过程中,外植体自身从表面向培养基释放褐色物质,导致培养基逐渐变成褐色,对整个植物体产生毒害,外植体也因无法吸收营养进一步褐化至死亡的一种现象[5]。组织培养技术褐化现象甚至比污染和玻璃化更难控制,因此褐化现象是否能得到有效控制,也是整个技术成功的关键[6]。

(四)举办少数民族文化活动

建立彝族文化博物馆和相关的历史建筑,建立彝族文化遗产数据库保护彝族的古书籍和修建彝族文化交流学习馆。通过举办少数民族文化活动,让他们意识到本民族文化的动人之处,从而主动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五)政府主导,民企结合

在传承与发展彝族文化的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我们所调查的彝族聚居地海坪村,当地政府对当地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十分重视,并且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民企结合模式,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支持该地彝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工程项目的实际测量中,GPS-RTK测量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测量精度。在实际的测量过程中,虽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系统性误差,但是只要科学、合理地选取测量设备和测量工作站,控制好测量外界的影响,就可有效提高GSPS-RTK技术的测量精度和可靠性,进而推动GPS-RTK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参考文献:

[1]余大江.彝族历史文化传承的困境及对策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5(1).

[2]马锦卫.彝文字符文化特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9).

[3]罗世荣.浅谈彝族史诗《勒俄特衣》中的支格阿龙[J].贵州民族研究,1985(4).

[4]阿剑波.彝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以南涧彝族文化传承为例[J].法治与社会,2015(11).

[5]田光辉.试论彝族《宇宙人文论》的认识思想[J].贵州民族研究,1985(2).

[6]杨文英.论保山彝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J].保山学院学报,2014(6).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 本文由胡浪、程雪花、郝玥、杨平、杨宗兴、杨廷共同完成国家创新训练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六盘水少数民族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传承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810977015)。

*为本文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胡浪(1999-),男,贵州毕节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程雪花(1991-),女,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景观规划与设计;郝玥(1998-),女,贵州省大方县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杨平(1996-),女,贵州省仁怀市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标签:;  ;  ;  ;  ;  

六盘水少数民族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传承与应用研究-以海坪村彝族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