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普通高中声乐“动”“静”结合的教学形式的实践研究论文_钟华

论普通高中声乐“动”“静”结合的教学形式的实践研究论文_钟华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中学 528300

摘 要:高中生是一个正值青春年少的年龄段,00后的学生无论是思维方式和身体状况都非常地活跃,呆板的教学形式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枯燥无趣的,声乐概念抽象,教师引导具体的、“接地气”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结合我校学生学习状态及本人的教学思路,我将引用“动静结合”的教学形式,主要从思维观念即“静”和实践操作即“动” 两个层面出发,探讨研究如何高效地进行声乐教学。

关键词:动静 声乐 教学 练习

声乐的学习过程是漫长而艰苦的,然而对于普通高中的艺考生,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学习掌握基本的发声方法,能规范地演唱三首艺术歌曲,教师的理念引导乃至专业的规范教学至关重要。面对短期内要出成效,又没有歌唱基础的学生,怎样教?成了首要思考的问题。动静结合是道家境界之一,动,指形体外部和体内“气息”(感觉)的运动,前者可视为“外动”,而后者可视为“内动”。静,指形体与精神的宁静,前者可视为“外静”,后者可视为“内静”。结合我校学生学习状态及本人的教学思路,我也将引用“动静结合”的教学形式,主要从思维观念即“静”和实践操作即“动” 两个层面出发,探讨研究如何高效地进行声乐教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声乐教学的“动”

1.遵循身体的韵律,以“整身唱”体验歌唱艺术。

(1)“整身唱”是已故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倡导的理念。他说:“必须牢牢树立歌唱发声的整体概念,那就是全身心地放松的基础上,将与歌唱发声相关的部位积极调动起来。”要求全身始终处于兴奋的积极状态。这就是要使人声这个乐器像其他乐器那样,获得支持歌唱发声的固立、稳定的感觉。首先有正确的歌唱姿势,歌唱者始终要保持全身心自然放松的状态,但不能松垮或者僵硬。人体自然站立,上身放松,下半身稳而不僵硬,使整个身心处于精神饱满的状态。两脚站同肩宽,或成丁字型分开站立,支撑点可放在前脚或后脚上,便于歌唱时保持重心。腰部直立,胸部挺起,同时微收小腹,两肩平放向后舒展,手臂自然下垂。双眼平视前方,颈部放松,下巴自然微向后收,不要向前突出。脸部肌肉放松,表情自然。其次要有强烈的歌唱欲望,全身要有推动力,演唱时可以根据歌曲的内在情感加入一些动作,但动作要自然,避免矫揉捏造,以免影响舞台形象。

(2)教师课堂引导学生“动”。试想僵直的歌唱是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呼吸浅、身体松懈或僵直,都可以用运动的方式加以改善或彻底解决,研究总结一些有利于有效提高歌唱时身体运动与歌唱技能的方法,采用行进来改善身体支撑的着力点,采用弯腰的动作以使气息沉在丹田的方法:如“走路运动”能摆脱身体僵硬,找到放松的感觉;“马步运动可以把气叹到腰间,找到下支点”;“狗喘气运动”可以找到呼吸时腔体的感觉等。如学生演唱时找不到声音往前流动的感觉,可以引导学生把手放眉心位置做往前打的动作,充分调动学生的机能,从而使学生“动”起来歌唱。

2.学生多练习,“动口”唱。“动口”唱,即“有声训练”。“多练”是指每天进行歌唱练习的习惯。我主要给学生以下三个练习:

(1)短促跳音后的连贯练习。练习前需要用短促跳跃的说话方式进行多次练习,直至找到气息与声音之间的关系后再进行唱练。练习谱例中前面三个跳音不带入音高,而是使用说话的方式进行,重在体验气息支持的动作,避免因为要唱出音的高度而出现挤、卡的情况,影响后面练习的效果。

(2)母音转换的协调练习。母音是歌唱训练的重点,只有母音纯正,音色才会圆润饱满,只有母音连贯,歌唱才会优美动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针对我校学生的情况,我主要训练“a”、“i”两个母音,一个最大的开口母音,一个最窄的闭口母音,“i”主要解决声音集中、位置和气息流动的方向问题,“a”主要解决气息支持的“有力的沉底”感。“i”母音的训练可以从哼鸣开始,先哼唱,找到高位置集中明亮的音色,用意识带过去转换为“i”母音,反复多次练习,配合下行音阶五度练习,保持气息的流畅,高位置的保持,从而找到上下统一的协调关系。“a”的训练可以从“打哈欠”开始,找到打开口腔、气息沉底的感觉。熟练掌握两个母音后就可以加入两个母音的转换练习。

(3)跳音练习。跳音练习是女声训练的重点与难点,根据学生特点,选择现阶段状态较好的母音,先从五度上行音阶开始,比如我会选择中间母音“0”,要求通道通畅,位置端正,引导学生声音上下两个点走,吸气打开横膈膜,深吸——保持——气息弹动——结束高位置。五度练习熟练好加入八度的上下行跳音练习,要求气息更加地饱满,歌唱意识更加地强烈,唱高想低,唱低想高,达到状态的完全统一。

二、声乐教学的“静”

1.强化思维的“无声训练”。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然而正确的声音概念的形成与思维、内耳听觉、感性知识密不可分。歌唱训练虽是发声机能训练,却需要通过思维先行的路径来指挥生理机能的运行来巩固提高实操的成效。“无声训练”即声乐训练中的无声练习,是指通过各种动作的训练,以帮助歌唱者获得正确歌唱状态的任何不发出声音的与歌唱有关的动作练习,是一个改掉演唱毛病、将发声肌肉变得更有韧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包括:呼吸的无声练习、歌唱姿势的无声练习、口形和面部表情的练习。

2.学生练习的“静”。

声乐学习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必须要养成声乐学习的好习惯,静心、耐心、用心学习。我对学生声乐的良好学习习惯要求包括多看、多悟、多记。

(1)“多看”是指养成良好的读谱习惯,包括对音准、节奏的准确认知;对语言的准确把握;对音乐术语、表情术语、力度记号等内容的准确掌握;对曲目本身,包括其创作背景、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内容的查阅和掌握。

(2)“多悟”是指养成“用脑歌唱”的习惯,包括用心、发挥想象;思想在前,善于在生活中探索。演唱时思想必须高度集中,时刻想自己的声音、气息到位没?自己最美的声音在什么状态?怎样调节状态?这首歌我要用什么角色什么心情去演唱?这些都需要在演唱前和演唱的过程中全神贯注地想象。学生拿到谱子,我会要求学生做简单的分析,把课堂上我对声音的要求记录在谱面上,包括声音的位置、状态、咬字吐字、逻辑重音、呼吸的气口、元音的连贯、强弱要求等。

(3)“多记”是指养成记声乐学习笔记的习惯。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将声乐学习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拥有自己的声乐学习笔记,包括在谱面上的标注和记录;记录自己在声乐学习道路上的每一节课、每一个过程。对歌唱理论对的认识以及自己近期对声乐的感悟,转化为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一来可以督促自己练习,二来可以对比成效,必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考试、舞台上的“动”“静”结合,歌唱思维在先,指导身体积极歌唱

声乐表演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无论是在演唱情感上还是在演唱技术上,都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音乐艺术的感性表达上,它不仅强调声乐表演者对歌唱技巧的精准拿捏,还要求声乐表演者在舞台之上,通过动听的歌声来传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不仅要求声乐表演者具备扎实的演唱功底,还须积累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音乐高考就是歌唱舞台的实践之一,为了让学生最终在音乐高考取得好成绩,同时也检验“动静结合”的训练成效,我们每周会随机抽查两到三个同学声乐观摩,每月组织一次声乐月考,训练学生的歌唱表现能力以及应考能力,“动静结合”和谐统一,从而实现学习——考试——舞台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张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声乐学习良好习惯之我见》.《歌唱艺术》,2018,第8期。

[2]秦励《论歌唱基础训练中对协调性的认识及建立的训练方法》.黑河学院学报,2017年,第10期。

[3]林碧云《浅谈声乐科学的发声方法》.《戏剧之家》,2018年,第33期,总第297期。

论文作者:钟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8

标签:;  ;  ;  ;  ;  ;  ;  ;  

论普通高中声乐“动”“静”结合的教学形式的实践研究论文_钟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