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K博客的组织知识和谐管理研究_隐性知识论文

基于K-BLOG的组织知识和谐管理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和谐论文,组织论文,知识论文,BLOG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知识取代物质、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知识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和重视,相应地,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应用也逐渐成为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理论研究认为,知识共享是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然而,由于个人隐性知识的自身内因特性、价值观、组织体制、企业文化、技术手段和环境场所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使得组织知识共享的实施存在许多障碍。知识共享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一种悖论:一方面知识共享对组织知识创新和竞争优势的形成,以及个人知识的更新和增加都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因为组织和个人以及知识属性等方面的原因,组织内部知识共享难以实现或实现不充分[1]。对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也证实,我国企业中个人知识信息无法被紧密联系的群体成员共享,个体知识的有效增加无法引起群体知识的有效增加[2]。

知识共享悖论来源于个人与组织、行为与结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等二元对立关系的存在。本文引入中国古代和谐理念,提出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理念——组织知识和谐,在知识共享二元对立的过渡地带,探索促进二元主体共生共长的途径和方法。现代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提出,社会是一个无形网络组成的复杂系统,社会各主体成员在这个系统里活动并发生各种关系,社会网络分析在个人与组织、行为与结构等二元之间架起沟通与交流的桥梁[1],有利于促进上述主体间的和谐发展。借鉴该理论,本文以当前逐渐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的K-BLOG网络工具,尝试分析网络促进组织知识和谐的机理,并探讨了面向组织知识和谐管理的K—BLOC,开发策略。

1 组织知识和谐的要义

1.1 组织知识和谐的定义 “和谐”表达的是事物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协调状态。和谐作为一种哲学理念和社会追求,用以指导企业活动,产生和形成和谐管理。从微观的角度看,和谐理念主要用于处理一个组织中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席酉民等认为,系统和谐性是描述系统是否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和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以及系统成员和子系统活动的总体协调性[3]。

知识和谐是将中国古代和谐理念引入知识管理领域形成的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理念。知识和谐管理可以简洁地定义为:建立一种和谐的系统环境,促进组织知识的增长和员工个人自

由创造新知识,组织利用协作和协同机制,有效使用组织系统内外员工个人和组织所掌握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实现组织运用知识创造价值的战略目标。

1.2 组织知识和谐的理论特征 a.知识和谐是一种状态。知识和谐态是组织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状态。处于和谐状态的知识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创造功能,为组织成长提供持续竞争优势。b.知识和谐也是一种手段。通过最大限度消除组织知识运营过程中的干扰和噪声,促进知识在组织系统内外自由而高效地传播和创造,为组织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源泉。c.知识和谐重视并发挥不同知识主体之间的协作和协同作用。知识和谐理念力图连接个人与组织、行为与结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直接对立关系,尝试在二元之间的过渡地带实现组织知识创新的目标。它以和谐为目标导向,充分调动和利用各子系统成员在知识生产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通过每个子系统的发展和协同作用来实现系统整体知识创造的目标,而系统整体的功效在于创造机会、条件以及一种促进各子系统能量释放和协同发展的环境。d.知识和谐强调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有条件转化。针对隐性知识的非共享特性,不强求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而是遵循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共同增长、互相促进、共同为组织创造价值的思路,对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管理,达到组织知识价值最大化。e.知识和谐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强调知识运用多于共享。为实现促进组织知识创新的基本目标,知识和谐追求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从知识利用效益的角度看,知道组织拥有什么知识,哪里的知识可以为我所用,以及知道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比以知识共享为目的的知识转化更加合理,更加经济,也更加符合人类社会知识创造的实际。f.知识和谐具有丰富的内容。从知识管理的流程分析,知识和谐包括知识创造的和谐、知识传播的和谐、知识运用的和谐等内容;从知识管理的主体分析,知识和谐包括个人知识与个人知识之间的和谐、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之间的和谐、组织知识与组织知识之间的和谐等;从知识管理的技术手段分析,知识和谐包括各类技术手段之间的和谐、新旧技术之间的和谐等。

1.3 组织知识和谐的一般实现途径 知识和谐以追求组织知识和谐态为目标,在有效发挥组织系统整体功能的基础上,强调对组织向和谐态演化过程的调控。组织知识和谐的一般实现途径是:

a.由注重知识转化转向注重知识交换。将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从而与其他人分享,这是知识共享的基本出发点。然而,组织中存在一种内部知识市场,知识的流动和分享遵循一定的交换规律。Davenport和Prusak指出,互惠、名声以及无私的心态在这一市场中起着支付机制的作用,而组织员工之间、各部门之间的信任关系是该市场顺利运行的必要条件。实现组织知识和谐,应该更多地通过知识交换来促进知识增长,而不是强求个人知识向组织知识的转化。

b.由注重知识整理转向注重知识运用。企业总是企图整理、汇集内部所有的知识,构建组织知识库,为组织所用。这种做法有点舍本逐末,没有抓住知识管理的核心,即将组织知识效用最大化。要想将组织知识效用最大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高效利用一切能为我所用的知识,无论是组织系统内部,还是外部的知识。高效利用知识,关键是知道什么是有用的知识,有用的知识在哪里,如何将这些知识纳入组织运营范畴,为我所用,以及知道运用知识创造出的新知识的未来竞争潜力。

c.由注重知识积累转向注重知识创新。知识积累是知识创造的前提,也是组织知识增长的标志。为了实现知识和谐,组织应将知识的增长更多地放在新知识的创造和增加方面。这是因为,虽然旧知识的积累对于组织知识的价值增值具有一定作用,但新知识的创造和增加,才是知识价值增长的重要手段。由于知识创新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个性化的活动,组织知识更新和创造主要来源于员工个人和团队这种小范围的创新,因此,知识和谐理念鼓励员工对其知识进行系统化创新或整合,并以其愿意的方式表达出来,为组织所用。即知识和谐强调知识员工的知识创新与组织知识创新的同步进行,协同使用。

d.由注重理论培训转向注重干中学。知识的系统嵌套性反映了知识对背景知识和其它相关知识的较高依赖性:在特定的工作背景下,知识源需要较多的人员来负责知识的表达工作;知识的接收方也需要较多的员工参与到知识的接收、理解工作中来,同时还需要知识交流的双方频繁而广泛的知识互动,员工个人的知识只是系统整体知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些知识仅仅依靠理论培训是难以掌握的,有效的途径是促进员工在工作中学习,提供在实践中增加知识的机会和途径,从而既便利个人知识的增长,又有利于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的嵌套,增强个人知识对组织的依赖性,为组织所用。

e.由注重制度激励转向注重环境保障。目前,实现组织知识共享过多地依赖于知识管理技术手段和对知识员工的激励,试图开发和应用知识管理系统,建立知识共享的信息网络,促进知识在组织内外的广泛交流与共享,同时通过激励政策促使员工与他人分享知识。从知识和谐的角度出发,对员工的激励固然重要,但形成重视创新的环境,保证员工能为创新而准备、运用、更新知识,更应成为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f.由注重内部知识开发转向注重内外并举。在组织内部开发知识,有利于形成独有的知识产权,但相对来说,成本和时间都很不经济,存在被模仿和抄袭的可能,也存在长期开发不出新知识而落后的可能。在当今变化是唯一不变的社会环境里,只有快速进行知识创新与运用,才能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获得竞争优势。知识开发的内外并举,实施内外部的知识联盟,快速而高效地共同研发新知识,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2 K-BLOG的基本内涵和优点

2.1 BLOG的内涵 Blog是WeBlog的简称,翻译成中文叫网上日志,国内也翻译成“博客”。Blog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一个Blog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Post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撰写这些Weblog或Blog的人就叫做Blogger或Blog writer。“博客中国”将Blog定义为一种“零进入壁垒”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零进入壁垒”主要是满足“四零”条件(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尽管Blog的类型多种多样,但都拥有大致相同的特征,概括起来有以下6点:a个人性。Blog纯粹是一个自由状态的人的自发行为。b.即时性。Blog是一种习惯,经常(甚至每天)更新,不断积累,是Blog文体有别于其他个人文章、著作的关键。c.开放性。Blog是要把自己最珍贵、最有价值的收获都奉献出来。“吃的是草,挤的是牛奶”是Blog的写照。d.拿来主义。Blog的优势就是通过链接等方式,不断搜索提炼信息,不断学习和思考。e.交互性。“读者比我知道得更多,比我能够表达的更多”,Blog与读者的交流是关键,没有互动和交流的Blog也没有生命。f.可信度。Blog的可信度来源于竞争,不可信的Blog是没有人访问的,也就存在不下去。争取注意力,是Blog的首要目标[4]。

一些知识管理专家敏锐地意识到Blog对于知识管理的意义。如Appdevadvisor咨询公司的专家Mary Branscombe(2003)认为:“知识管理不是技术实施,是与人的行为有关的艺术,Blog可以用来实现知识管理中人与工具的最佳融合”。IBM前战略管理专家Patrick(2003)在接受CIO杂志的一次采访中也相信:“Blog具有激发公司所有员工参与讨论和知识分享的潜能,而这是自上而下的知识管理不可能做到的”。著名知识管理专家Dave Gurteen(2003)在“Blogging Klog And KM”一文中写道:“知识管理Blog(klog)相对来说是一个新概念,具有巨大的运用潜能。它使得组织中的任何人都可以向组织内部网发送观点、看法、文档、图片及重要的电子邮件,在那里人们可以搜索、浏览这些内容并将其分类归档。最关键在于它使得信息和知识分享变得容易了……,知识管理Blog(klog)最吸引人之处在于技术简单、使用容易。[5]

2.2 K-BLOG的内涵及优点 K-blog译为知识博客,是knowledge blog的简写,顾名思义,K-blog是着眼于知识记录、发布和交流的Blog,不是记录生活琐事的Blog。K-blog是基于过程的知识管理,是一种快捷易用的知识管理系统[6]。

基于Blog基础上的K-blog有望打破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共享的瓶颈,把知识管理不能涉及到的某些隐性的不能共享的知识加以引导和开发利用,从而实现组织知识和谐管理。K-blog与现有知识管理系统相比,具有以下优点[7]。

a.K-blog的“零进入壁垒”方式为个人或群组知识管理提供了简便的技术。参加K-blog的个人只需具备简单的计算机技能,而不需要复杂的编程知识,也不需要了解更多的FTP知识、网页制作知识和许多软件工具,就可以将其想法和思想记录发布到K-blog上,制作和维护都很简单。构建一个托管型的K-blog,不需要注册域名,不需要租用服务器空间,用户只需在网上免费或付费的Blog网站上申请注册,就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方领地,其使用方式就像电子邮件一样简单。

b.K-blog的“日志式信息发布”方式为隐性知识显性化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因个人隐性知识与组织知识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组织内实现充分的知识共享存在困难。K-blog作为一种深度交流沟通的网络方式,创造了一个虚拟的交谈情景,把交谈的语言用文字表达出来,经过不断积累、修改、总结和整理,可以有效地聚积起那些本来难以结构化的零散性知识,将其变成大家都可以共享的知识,从而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c.K-blog的“个性化收藏夹”为组织提供了网络化的知识库。K-blog形成一个有序和松散的大型资源宝库,组织员工可以十分方便地从K-blog上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通过友情链接,成员之间可以及时了解他人的学习动态,达到互通有无的目的。K-blog不仅有利于将每一位博客者培养成为有效的知识管理者和知识消费者,也更有利于提升博客者在自主学习、与人合作、沟通交流和创新实践等方面的能力。因此,K-blog比BBS论坛更容易管理,易于实现组织知识管理的分散性和有序性。

d.K-blog的“非正式组织”性质为组织知识管理提供了多元的模式。现有的知识管理系统只提供“技术性知识”和学习材料,而基于K-blog的知识管理系统,通过提供技术性和制度性的知识,将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相结合,使人与人在交流过程中,通过协作实现知识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依靠网络效应和声誉机制,在个人与组织、行动与结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架起了有效沟通的桥梁,实现自下而上的系统管理,有利于带动组织模式变革,使组织模式向扁平化、学习化、网络化转型。

3 K-BLOG促进组织知识和谐的机理

K-blog注重挖掘个人和组织中的隐性知识,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增进组织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与组织知识和谐管理的思想完全一致。K-blog对组织知识和谐管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a.K-blog促进知识搜寻和运用,实现知识源与知识流之间的和谐。K-blog采用XML来描述其内容,用XML-RPC作为不同博客间交流信息的标准方式。其关键技术有RSS(Rich Site Summary,站点摘要),Permalink,TrackBack等。通过搜索引擎、超文本链接和RSS信息聚合器实现知识收集。其中,RSS是K-blog网站的基本特征,这种技术提供了分布式的信息聚合方式,为有效搜寻组织或个人所需要的知识提供了简洁、高效的途径,为高效运用知识提供了充足的知识源。作为组织知识管理系统工具,K-blog为组织提供了知识搜寻和发布的平台,提高了组织运用知识的效率。

b.K-blog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实现组织知识与个人知识之间的和谐。博客者经过知识收集和知识提取后,对获得的知识进行有意识的筛选和过滤、消化吸收,实现知识创新,提高知识水平。这是一次显性知识隐性化的过程。博客者将工作中的经验和诀窍,以及学习悟得的知识,自愿以书面文章的形式进行发布,传递到K-blog网站上,完成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知识从隐性到显性转化后,在K-blog系统内获得共享,一方面被其他博客者吸收利用,另一方面增加了组织知识系统的知识存量,从而增加组织知识价值。知识从显性到隐性转化后,博客者头脑中对所提取的知识进行过滤消化,去伪存真,增加了个人知识存量。作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结果,K-blog同时促进了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的和谐增长。

c.K-blog促进不同知识主体间的协作与交换,实现组织知识主体间的和谐。K-blog使更多的人参与知识共享,使知识管理在个人应用中得到普及。K-blog运用自由分类标签的方式,让员工根据项目、主题等对所有文档归类,员工可以采用搜索、订阅等方法从K-blog网中抽取出相关知识,从而提高了个人知识搜寻与获取的速度与效率,降低了博客者知识获取成本,有利于博客者之间的知识交换。当博客者对K-blog产生依赖,K-blog就容易在个人知识管理和组织知识管理之间建立起良好的联系,激发员工与组织中的其他成员相互分享知识,共同促进组织知识库的建设。

d.K-blog促进组织与系统外部的沟通与协调,实现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在组织内部实施知识管理只是组织创新来源的一小部分,处理好与外部知识性组织的连接是具有长远眼光的战略措施。K-blog开辟了高效直接的与客户互动和交流的渠道,加强了与客户的沟通,及时服务于客户,与全球各地客户通过K-blog分享想法;通过这个知识共享平台,使组织与客户、供应商和销售商可以相互展示自己,互相吸取对方的真知灼见,分享K-blog带来的丰富信息资源;K-blog并不局限于组织官方网站的信息,它更多地集中了来自各界的真实声音,有助于组织更好地正视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自我改进和提高,实现信息的公开传播,从而实现了组织与员工以及外界更好的交流。

e.K-blog为组织知识创造提供了自由开放的网络环境,实现组织知识管理新旧技术的和谐。K-blog作为一种网络工具,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优势,使用起来简洁方便。K-blog上的知识一般没有限制性和针对性,博客者可以自由而方便地随时获得,有利于提高个人获取知识、吸收知识、改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其方便的知识搜寻功能为博客者提供了专业的知识积累手段,有利于博客者根据需要收集知识,而过滤掉冗余和无用的知识。K-blog通过与现有组织知识管理系统的集成,建立起包含大量外部链接的博客社区,形成更大的虚拟知识群落,为组织知识创造提供了宽广的平台。

4 面向知识和谐的K-BLOG开发策略

一些组织已经开始采用K-blog技术进行知识管理。组织通过建立内部的K-blog社区,为每个员工建立自己的K-blog网站,倡导员工在工作中及时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K-blog为其他员工所分享,促进组织知识创造,催化组织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间相互转化,提高组织的知识管理能力。从组织知识和谐的要求出发,开发组织K-blog网络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a.制定基于K-blog的组织知识和谐管理战略。知识和谐管理以知识创新和知识运用为主要目标,追求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的共生共长。这也是K-blog网络开发的战略目标。将K-blog的开发建立在实现组织知识达到和谐态的基础上,是科学制定K-blog开发策略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基于K-blog的知识和谐管理的战略重点应放在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的和谐增长上,着重解决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的共生共长问题,即既促进个人知识更新,又有利组织知识存量增加。再次,组织应该有一个明晰的战略实施方案,将建立K-blog系统与员工个人的K-blog网页建设统筹考虑,实施组织现有知识管理系统与K-blog系统耦合连接,将组织知识库建设与员工个人的K-blog网页知识发布进行对接。同时,K-blog开发应循序渐进,从分析组织内知识流动、挖掘现有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寻找最合适的“领域”进行试点,然后再逐步推广。

b.构建基于K-blog的组织知识和谐管理系统。将K-blog与组织原有的知识管理技术系统进行整合是一种简洁而又必要的做法,既可以减少K-blog开发成本和降低风险,又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技术系统和组织知识库,实现组织现有知识和新开发知识之间的和谐。基于K-blog的组织知识和谐管理系统如图1所示。

组织的知识共享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数据库智能检索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等知识管理系统,形成组织的知识数据库,这些现有的知识管理系统在组织的工程师和专家(也可能成为博客者)的创建、补充和修改下,得到静态的管理和补充,形成组织显性知识。博客者以组织现有的知识数据库为基础,收集、使用组织显性知识,并结合组织的内部和外部知识撰写K-blog。博客网管对组织的K-blog进行管理,使K-blog的各项超级链接能正常使用[8]。K-blog补充组织的知识共享系统,并最终为终端用户(在全员博客的组织中,终端用户主要是博客者)所使用。当组织与其他组织建立知识联盟等知识合作策略时,在不涉及组织商业秘密的前提下,组织知识共享系统可以与联盟组织的知识共享系统互连,共享组织知识。上述分析说明,基于K-blog的组织知识和谐管理系统使组织知识得到了动态管理,加快了知识的传递和运用,有利于实现组织知识发现、知识聚集、知识创造和知识运用等方面的和谐。一般来说,Blog目前主要有三种构建方式:一是组织自建独立的Blog网站,有自己的域名、空间和页面风格,这种方式需要有一定的技术、设备系统条件;二是附属Blog,将自己的K-blog作为某一网站的一个栏目、一个频道或者一个附加内容;三是托管型Blog,不需要自己注册域名、租用空间和编制网页,所有一切由相关网站负责完成,并且不需要支付费用。从组织知识管理以及商业竞争特性的角度出发,第一种方式有利于与组织原有知识管理系统互连,比较适合开发K-blog。

图1 基于K-blog的组织知识和谐管理系统

c.营造基于K-blog的组织知识和谐管理环境。如何在一个正式的组织中开发K-blog,实现知识和谐管理,需要一些条件。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建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重视知识在组织发展成长中的巨大作用,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知识和谐管理的核心是对组织知识的创造和有效运用,关键是对人的管理和激励,而非单纯建设知识库和片面的强调将员工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其次,要对知识和谐管理技术系统有正确定位。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为知识和谐起辅助作用,而非绝对作用,尤其要避免把基于K-blog的知识和谐管理系统仅仅看成是一种信息技术系统的架构,而忽视了K-blog背后的同创共用、鼓励知识分享、鼓励协作的文化理念,而这些在正式组织中都需要有意识地加以鼓励和引导。再次,加强知识管理激励和组织创新文化建设。虽说激励机制在促进知识共享方面不能完全奏效,但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建立有利于创新的组织文化,鼓励组织成员在K-blog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提出自己的意见,在探讨问题中运用知识、分享知识、创造新知识。此外,激励机制还来源于K-blog的自身属性,同行的认可和崇敬、员工个人K-blog地位的攀升、在非正式组织中话语权的增加等等,都为K-blog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动力。这种外部激励能够不断促进和扩大K-blog的应用,逐渐达到组织知识和谐态。

5 结论

进入21世纪,提高对知识的创造和运用能力,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面对如何确保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顺畅地进行转化,如何将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等知识管理难点问题,可以引入中国古代和谐理念并运用于知识管理理论中,通过知识和谐管理手段,达到组织知识和谐态,从而实现组织知识创新和价值创造的目的。借鉴社会网络分析理论网络有利于连接个人与组织、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行为与结构等二元问关系的观点,文章提出运用K-blog实现组织知识和谐管理。K-blog是一种快捷易用的知识管理工具,相对于其他知识管理工具,K-blog在处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之间关系方面具有其独特优点。文章并不试图用K-blog取代现有的知识管理系统,而是将其作为现有的知识管理系统的重要补充,并将它们整合形成有机的整体,满足分布化、个性化、宜人化知识和谐管理的要求,实现组织知识和谐管理的目标。

标签:;  ;  ;  ;  ;  ;  

基于K博客的组织知识和谐管理研究_隐性知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