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成本模型与竞争策略研究_竞争策略论文

价值链成本模型研究及竞争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链论文,模型论文,成本论文,策略论文,竞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价值链(Value chain)概念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被提出,主要用来分析企业内部各环节价值活动以及寻找竞争优势。将价值链概念运用于企业之间,价值链分析方法就成为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和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工具。经过20年的发展,价值链已经成了汇集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方面领域的概念。

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实质上是使产品价值逐渐增加的过程,企业的业务流程组成了一个价值增加的链条。将企业价值链向上、下游企业延伸,就形成包括初级原料供应商、各中间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在内的最终产品价值链。价值链(许多情况下也被称为供应链、需求链、增值链)观念揭示,通过优化价值链的各种资源配置、运行方式和发展模式,能够增强最终产品竞争力,从而提高链上各个企业的竞争力。也就是说,企业之间有效的链状结合将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反应速度,更好满足顾客需求,从而形成链式整合的经济效应。

按照波特的竞争理论,企业的竞争策略主要表现在成本领先、差异化和聚焦战略等三个方面,其中成本领先策略无疑举足轻重。从长远来看,企业的竞争力归根结底取决于其价值链上最终产品的竞争力,价值链之间的竞争在很多情形下表现为价值链的成本竞争。

一、文献回顾

1.价值链的一般理论

价值链最初关注的范围主要是单个企业,被视为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工具。波特教授在1985年的名著《竞争优势》中对价值链进行了如下概括:某特定产业中的企业价值链是各种活动的组合,包括设计、供应、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价值活动。企业价值创造活动包括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部分,基本活动主要指生产、营销、内部和外部物流以及服务等环节,辅助活动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和企业基础设施(如管理、财务等)环节。基本活动直接反映了价值链中价值增值活动,辅助活动与基本活动相联系并支持整个价值链(价值链图见图1)。

价值链理论认为,在企业一系列活动中,并非所有的环节都创造等量价值。不同的企业由于其资源条件和具体特点不同,在各价值活动上所创造的价值量也有差别,每个企业只有在某些特定环节才能创造最大的价值,这一环节就是企业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也就是企业的竞争优势所在。企业通过认清并掌握具有竞争优势的战略环节,就能抓住整个企业,甚至能把握该企业所在的整个产业。因此,企业并不需要参与所有的价值活动,应善于调整或舍弃一些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或环节,仅从事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环节。利用价值链分析工具,就是要寻找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战略环节,强化产生竞争优势的特定资源。例如摩托罗拉、戴尔、IBM等跨国公司都将其生产业务外包,自身集中精力于核心技术研发和品牌推广等战略环节。

价值链不仅存在于企业内部,而且还与其相关企业价值链相连。将特定企业的价值活动与供应商(上游)价值链及渠道(下游)价值链相联系,形成价值系统。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纵向联系(如结成联盟),也会影响该企业的价值链和竞争优势。

实际上,与波特同时期的美国学者寇古特(Kogut)于1984年就已经研究了跨国公司的增值链(Value-added chain)问题,他将增值链分解成R&D、生产、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强调各增值环节的地点竞争力,并从最终产品形成的过程来考察增值链。他认为增值链是将技术、材料和劳动等生产要素融合到各种投入环节,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过程(Kogut,1984、1985)。

2.价值链成本

目前有关价值链成本与竞争力的研究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现有的研究表现在三个不同的层面。一是微观层面,以单个企业为中心,通过上下游企业价值链的有效整合,着眼于提高单个企业的成本竞争力(阎达伍,2004)。这一层面通常将价值链成本定义在企业内部,大多运用作业成本观念来分析价值链成本(赵文力,2005;韩静、陈良华,2005)。二是准中观层面,从节点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出发,论证协同作战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旨在提高整个价值链的竞争力。三是从宏观层面,Wood将产品的增值视为人力资本(技术型劳动力和非技术型劳动力)和非人力资本要素的报酬(Wood,2001)。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以价值链各阶段要素投入量与相应增值额的乘积作为总价值的度量,从理论上分析一国在要素结构、技术能力和分工迂回度变动后对其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影响,目的在于提高国家竞争力(曾铮、张亚斌,2005)。

在上述三个层次中,准中观层面的角度特别适合于提高整个价值链竞争力,本文的落脚点也在于此。这一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有的学者从会计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角度关注整条价值链(王磊等,2006);也有学者认为,价值链总成本是其各环节企业的成本总和(陈志祥等,1999)。

本文欲以整个最终产品价值链为研究对象,建立包括企业之间交易成本在内的涵盖所有成本项目的价值链成本一般模型,进而考察各节点企业的行为如何影响价值链总成本以及价值链的竞争力。

二、基于最终用户的价值链成本模型

价值链的成本形成过程同时也是价值累积增加的过程。这里的价值可以从生产和消费两个角度来观察。从生产角度,价值体现出价值的形成和增加过程,也是生产过程中各投入要素(如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的报酬;从消费角度来看,价值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或效用,表现为消费者为了获得某种商品的效用而付出的代价。对于最终产品价值链而言,消费角度的总价值指最终用户成本,即最终用户为了取得商品而付出的全部货币化代价,这种代价由商品的买价、搜寻成本和途中交通费及搬运货成本等购买费用构成。由于商品搜寻成本和其他购买费用因顾客而异,假如忽略消费者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商品的买价占用户成本的绝大部分比重,这样就可以用最终用户买价(最终产品售价)来代表价值链的总价值,亦即价值链的最终用户成本,简称为价值链成本。

结合生产和消费两个角度,生产角度的价值只反映了最终产品价值的形成过程,而只有消费角度的价值才能体现最终产品价值的真正实现。由此,价值链的总成本既是价值链的各环节价值增值之和,又是最终产品的销售价格,即最终用户的购买价格。价值链的总成本研究意义就在于如何使顾客以最小的代价获得顾客最大的效用,即提高顾客为此商品愿意付出的代价和实际付出代价之间的差距,更确切地说是提高顾客的让渡价值。通常人们说提高价值指的就是提高顾客让渡价值。

本文欲将消费角度的最终用户购买价格与生产角度的各环节企业创造价值相联系,构建价值链成本的一般模型。从最终用户成本出发,可以分两步来考虑价值链成本函数:第一步,从生产角度讨论单个环节企业成本要素的构成;第二步,从最终产品价值链角度构建价值链成本函数。

1.每个节点企业成本要素

财务会计的成本系统着眼于企业内部,目的是向企业外部关系人提供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并不注重于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价值链成本不仅应考虑每个节点企业内部成本,更应考虑节点企业之间的联结成本。财务会计的成本分类很难充分体现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纵向联结关系,因此财务会计成本系统不能满足价值链成本分析的要求。

价值链上节点企业之间的联结主要发生在采购环节和销售环节,并通过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三个方面来联结,在节点企业联结过程中相应地会发生物流成本、信息成本和外部财务成本。物流成本主要指物质运输、装卸、搬运和仓储等成本。严格地说,物流成本既包括在采购和销售过程中发生的外部物流成本,也包括物料在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分支机构之间流动的内部物流成本,还包括内部仓储物流成本。从节点企业联结的角度看,这里只需要考虑外部物流成本。信息成本主要是节点企业之间为了有效采购和销售而耗费的信息搜寻成本、信息分析成本、信息处理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履约成本和监督成本等(即剔除了物流成本后的交易成本)。外部财务成本则是企业在价值链上进行纵向资金联结的成本,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往来资金成本,即赊销产生的应收账款(包括应收票据)成本扣减赊购带来的应付账款(包括应付票据)收益,二是购销中的在途存货资金成本。此外,“营业税金及附加”成本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对政府的义务,它既是在对顾客的物流(销售)中派生出来的,又属于政府的制度安排,它涉及企业与政府限额的交易,因此可认为是外部交易成本。

将财务会计成本按照价值链纵向联系的要求进行修正,需要调整制造成本(存货采购成本部分)以及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中的部分项目,并将营业税金及附加和营业费用项目全部转为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

将物流成本、交易成本和外部财务成本作为外部联结成本从企业的全部成本中分离出来后,每个节点企业成本就分成了两大部分:内部成本和联结成本。内部成本是企业总成本中扣除由于价值链企业相互联结所耗费成本后的余额,它由销售产品的制造成本、内部组织管理成本和内部财务成本等构成;联结成本则包括与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机构之间的物流成本、交易成本和外部财务成本(见图2)。当然,联结成本也可以看作是广义的交易成本。

2.基于最终用户成本的价值链模型

假设某一价值链有n个节点企业,最初原料供应商的成本为C[,1],其利润为R[,1],销售价格为P[,1](不含增值税),则最终销售环节的价格为P[,n],它由最终销售商的成本C[,n]加上该环节利税R[,n]组成(如图3)。

根据图2价值链成本要素的构思,价值链中节点企业的成本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将(3)式应用于每个节点企业,当i=1,即对于第1个企业,P[,0]指获得自然资源的价格:

此外对最终用户而言,其付出的总代价不仅应该包括买价P[,n],还要包括增值税T。根据增值税设计原理,最终用户承担的增值税等于价值链上以前各道环节交纳的增值税之和,用公式表示:

上式就是价值链的总成本(总价值)与其所有节点企业成本、利税和增值税的关系,用文字表述为:价值链的总成本(总价值)等于自然资源价格加上所有节点企业的直接人工费、间接制造费用、管理成本、内部财务成本、联结成本、利税和增值税总和。

很明显,价值链总成本并非仅仅是各节点企业成本之和,而是各节点企业新投入成本与其各种利税的总和。可见,与单个企业成本不同,价值链总成本不仅与各节点企业成本有关,还与其利润水平及税收相关。

若将上述价值链模型与国民经济核算指标联系起来,不难看出,价值链的总价值实际上是最终产品形成过程中各项要素的报酬和生产税净额,即各环节的工业增加值之和。因此,价值链也称为增值链,上述的价值链模型也可以表述为以下的形式:

价值链的总成本=最终用户成本=各环节工业增加值之和

各环节工业增加值=售价-中间性投入+增值税

=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

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至此,该价值链模型就能和宏观经济数据相联系。全国性的经济普查数据能够提供各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指标,使人们利用价值链模型有可能从统计数据上分析最终产品价值的形成过程、实现过程以及价值在各企业的分布。不过利用数据时要注意,价值链的价值分析以特定数量的最终产品为对象,当它与以前各环节价值增值相联系时,必须考虑各环节数量单位的协调性和一致性。此外还应该指出,国内外一些相关研究经常采用积分的表达式来描述价值链的成本或价值。作者认为,由于价值链上的节点企业数非常有限,用连续分布的价值函数来表达与现实情况相距甚远,并且难以与现实的企业财务报表数据和国家经济统计指标相衔接。

三、价值链模型的环境参数

价值链成本受多种要素的影响,这些要素种类众多且相当复杂。当环境变化时,这些成本要素的结构和数额会发生变动。与单个企业成本相比,价值链成本的特征在于更注重节点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企业之间的联结成本。分析影响价值链联结成本的关键性环境参数,有利于在新的环境变动趋势下把握价值链配置的最优策略。随着技术进步和运输工具的发展,经济发展越来越迅猛,通信技术和运输条件是世界大公司空前发展的最重要环境因素(钱德勒,1999)。由于运输及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企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可以在全球范围扩展,信息条件和运输条件是价值链拓展的两个最重要的环境参数。

1.信息条件

由于价值链是节点企业价值活动的相互衔接,因此价值链的总成本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由节点企业行为决定。信息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益,企业之间信息的相互作用对其行为方式会产生重要影响,如确定销售价格、生产规模和生产范围等。

对于价值链而言,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状况至少会在三个方面对价值链的总成本产生影响:首先,信息越对称,节点企业之间搜寻信息的成本就越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也就越低;其次,信息越畅通,企业可以在较大范围搜寻生产所需的投入要素,如进行全球配置资本、劳动力、技术和自然资源等,使价值链各环节内部成本降低,价值链得到最有利的组合;最后,在信息对称的条件下,价值链各中间环节企业可以直接根据最终零售环节的市场需求信息迅速调整生产规模和新产品开发,大大提高市场反应速度,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避免由于下游企业需求信息扭曲而导致决策上的失误,造成资金的机会成本上升甚至存货的贬值。

2.运输条件

除了信息条件外,运输条件也是价值链总成本的关键因素。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提出了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而市场范围又要受运输条件影响的著名论断,运输条件成为分工或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运输的发展为价值链的全球配置提供了基础性的条件。

对于价值链的总成本而言,运输条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运输条件影响节点企业之间的物流成本。为了降低物流成本,企业会将自己的厂址设在靠近原料产地或接近市场的地方,亦即价值链相邻的环节距离越近越好。另一方面,运输条件影响企业对于流动性生产要素(如物质材料、劳动力、资本等)的整合能力,良好的运输条件使企业能够跨区域、跨国界地低成本组合各种投入要素。如果说良好的信息条件使企业能够在较大的区域内搜寻到充足的投入信息,从而可以低成本组合各种投入要素;那么必要的交通运输条件则提供了这些可流动要素在地区间流动的现实可能性。

四、基于价值链成本的竞争策略探讨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运输工具的日益先进,企业的信息条件和运输条件不断改善,这一企业之间联结基础条件的变化将影响价值链成本构成,从而改变企业的竞争格局。价值链上的节点企业应树立价值链竞争观念,重新审视自身的条件,从价值链整体最优的角度研究竞争策略。

企业总是选择低成本的运作方式,因此信息和运输条件的变化会因为成本的原因而影响节点企业的组织方式和价值链的配置结构。在组织方式上,节点企业可能会采取业务外包、组建价值链联盟或剪接价值链;在价值链的空间配置上,可能采取区域性配置,也可能采取全球性配置;在相关企业距离上,可能处于离散状态,也可能处于集聚状态;在价值链时间维度上,可能发生动态调整。上述思路可以用图4表示:

1.组织方式创新

(1)业务外包,激发各企业核心竞争力

由于企业能力特征的差异,即使是对企业自身的价值链而言,其在研发、设计、生产、供应、营销、销售和服务等环节中的竞争优势也有差异。现代企业想要在所有业务领域掌握全部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几乎是不现实的,每个节点企业应该善于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集中在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领域。这样,既减少经理人员花费在管理全面活动方面的时间,同时也会由于企业专注于价值链的核心环节,获得专业化分工的经济利益,有利于企业培育基于独特技能和知识的核心竞争力,降低每个节点企业的成本,使整条价值链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模式就是业务外包策略很好的例证。就拿手机价值链来说,手机的生产经营主要包括元器件、芯片、核心软件、整机设计、组装制造、销售和品牌的经营等环节,每个环节均有其不同技术经济特点。从能力上说,世界手机巨头诸如诺基亚或摩托罗拉等公司完全能够在其母国本土从事所有的环节。但是由于市场和成本等原因,跨国公司将手机价值链的各环节在全球范围分解,大多数环节采用离岸外包方式。作为手机关键环节之一的芯片往往由美国公司提供(芯片占手机成本往往高达40%以上),协议软件和电路设计通常在欧洲,整机设计在韩国,整机装配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等地,品牌营销则由公司总部负责。

(2)构建价值链联盟,降低交易成本

业务外包虽然降低了每个节点的成本,但也会由于交易频率的上升带来高额的交易成本。构建价值链联盟可以有效缓解节点企业的交易成本问题。价值链联盟作为中间经济组织本身具有特定的组织优势,上下游企业为了共同的利益通过各种方式联合起来,建立某种合作伙伴关系,它既能保持专业化的优势——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较低的内部组织管理成本,又能避免专业化企业交易成本高的局限性。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主导的价值链是价值链联盟成功的典型案例。沃尔玛由于在价值链上挖掘潜力,通过信息流对价值链上的物流、资金流进行整合、优化和及时处理,实现了有效的物流成本控制,大大降低进货成本,使得沃尔玛尽管零售价格低于其它商店,但销售毛利率却达到20%以上,远高于其竞争对手。

(3)剪接价值链,缩短链条长度

在传统的价值链中,消费者通常从零售商处购货,零售商再从批发商处进货……以此一直到初级原料供应商。在这过程中,通过去掉一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如批发环节或零售环节),进行价值链环节的剪接,缩短价值链的链条长度,能够大大降低价值链总成本,提高价值链的竞争力。比如,零售商沃尔玛通过积极地与制造商(比如P&G)的合作,直接从制造商处进货,从而省去了中间的批发环节,使其商品比其他商店的同类商品平均便宜10%左右。又如,近年来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它给消费者提供了直接从批发商、甚至从制造商处购货的平台,剪去了零售环节或批发环节,其营利模式的实质是价值链的剪接。

2.空间配置创新

(1)跨国经营,协调区域要素禀赋

在价值链中,由于不同增值环节的要素结构以及各要素的重要性程度不同、不同区域的要素禀赋条件各异,如果将价值链各环节分别配置在要素禀赋最有利的区域,就能使价值链模型中各环节成本最低(Kotabea,2004)。合理的价值链地域分工,要求尽可能根据各增值环节对要素条件的不同偏好,将各增值环节安排在拥有其所需要素条件较好的地区中,以充分发挥各环节的比较优势,降低价值链的总成本,提高价值链的竞争力。目前跨国公司的价值链几乎都呈现出全球价值链的片断化分布特征:通常生产环节放在劳动力密集且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物流环节和售后服务环节本土化(即最终产品销售地),非核心的研发与设计环节放在科研能力强但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如印度),而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的研发(如耐克公司的气垫系统和英特尔的芯片设计)仍然放在母国,以便控制整个价值链。

(2)网络式集中,吸纳集聚经济优势

当一条价值链相邻环节地理位置靠近时,产生的仅仅是物流成本的降低;当大量相似价值链在地理位置上集中时,会产生集聚经济效应,这种效应会给价值链带来无可比拟的成本优势。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通过集群化的发展模式,不仅由于地理集中而节省物流成本,还因为集群的诚信机制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专业化分工降低每个环节制造成本,而且集聚的外部性还降低采购成本、营销费用、培训成本、公共设施分摊成本和研究开发成本。集聚的环境将每个企业的成本降低到了极至,同时还使企业的利润平均化,这就避免了由于个别企业的超额利润而影响整条价值链的竞争力。在价值链网络式集中的过程中,一方面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通过充分吸纳集聚经济优势,极大地降低价值链的总成本,提高其竞争力。另一方面集聚中的中小企业以其成本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培育和提高了与大公司抗衡的能力。

3.时间管理创新

(1)动态重构

众所周知,所谓价值链其实是按照前后相连的时间序列所组成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例如初级原材料的采购和供应、中间产品(零部件)的加工制造、最终产品的组装、运输和销售等。然而价值链各环节的组合并非固定不变,无论是价值链的组织配置还是空间选择,都是在一定时期和特定环境下价值链配置的均衡结果。从长期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全球竞争状态会改变,原有的均衡关系会破坏,价值链需要进行环节调整和动态重构,以达到新的均衡状态。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世界三次重大产业转移,将劳动密集性、重化工业以及资本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逐步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实际上是价值链成本最小化原则的体现。另外从短期来看,价值链中某个环节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也不是固定、一一对应的关系,价值链的该环节同时存在可供选择的众多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因此价值链并非一根简单的链条,而具有复杂的网链结构。在跨国公司主导的价值链中,主导企业基于价值链成本最小化原则总是要寻找低成本的合作伙伴,会随时进行重新组合,更换贸易伙伴,重构价值链。

(2)信息重整

价值链能够通过改变信息传递时序而缩短各企业反应时间,产生时间维度的整合效应。在缺乏价值链整合情况下,企业的需求信息一般来源于其下一个环节企业,在此基础上企业基于以销定产原则安排生产经营等各项活动。这种渐次传递的信息通道容易带来几个问题:一是各中间环节只与其价值链上相邻的环节发生纵向联系,无法直接与最终销售环节沟通,这使得整个价值链对最终消费市场的反应速度迟缓;二是各中间企业为了应对生产和销售中的各种不确定性,通常在下一环节需求信息的基础上增加库存以抵御风险,由此会形成价值链系统中过量库存;三是零售终端需求状况随时间的微小变化,会沿着价值链向上游逐级放大,产生所谓的“牛鞭效应”。牛鞭效应不仅使整个价值链系统库存成本增加,还面临着存货贬值的巨大风险,甚至引起整个经济系统的不稳定。

核心企业通过有效的价值链管理,各节点企业可以直接从核心企业处获取最终市场需求信息,这样既能减少信息的扭曲性,有效地减少市场、供应和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合理安排生产运作,降低运输、库存、存货贬值等物流成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并控制应收账款风险,又能提高反应速度,还能有效缓解“牛鞭效应”。

五、结论

(1)价值链的最终用户成本与各环节创造价值的联系可以用数学模型来描述。与以前的价值链模型相比较,本研究所提成本模型的特点在于:弥补了以往只考虑价值链各环节成本,而遗漏各环节利润的缺陷;通过将成本划分为内部成本和联结成本,并对财务会计成本要素逐一的修正和调整,使该模型既反映企业之间的联结关系,又能与我国现行的会计核算指标,即与工业增加值指标相衔接,使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2)信息条件和运输条件是影响价值链成本的重要因素。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运输技术的日益先进,企业的信息条件和运输条件不断改善,价值链需要重整和创新。

(3)按照价值链成本最小化原则,价值链可以从组织方式上考虑业务外包、价值链联盟和价值链剪接等竞争策略,在空间配置上采用跨国经营和网络集聚竞争策略,从时间角度采用动态重构和信息重整等创新策略。

标签:;  ;  ;  ;  ;  ;  ;  ;  ;  ;  

价值链成本模型与竞争策略研究_竞争策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