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中应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的临床价值对比论文_刘晓萍,彭凯

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中应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的临床价值对比论文_刘晓萍,彭凯

(黑龙江工程学院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50)

【摘要】目的:在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诊断中采用动态心电图以及常规心电图,探析临床价值。方法:共计选取28例患者,均为冠心病患者,就诊时间段:2016年1月开始,2017年1月停止。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14例患者)。参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心电图,实验组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结果:实验组患者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二、三联律、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的检出率均显著性更佳,对比参照组患者而言,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P<0.05。结论:在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诊断中采用动态心电图临床价值更高。

【关键词】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断;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3-0082-01

选取28例患者且对比分析在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诊断中采用动态心电图以及常规心电图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参与本次探究的28例患者均选自我院,均为冠心病患者,就诊时间:自2016年1月开始至2017年1月停止,共计2组(分组方法是随机数字表法):实验组、参照组,每组14例患者参与探究。

参照组中(男10例;女4例)患者年龄在48岁至78岁不等且中位年龄为(49.56±2.65)岁,病程在2个月至15年不等且中位病程是(3.5±1.6)年;

实验组中(男9例;女5例)患者年龄在49岁至79岁不等且中位年龄为(50.24±3.21)岁,病程在3个月至14年不等且中位病程是(3.6±1.2)年。

对比分析2组患者组间数据,软件是统计学软件:SPSS 19.0软件,组间数据是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对比结果是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得出P>0.05的结论,可比性不具备。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心电图,实验组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

1.2.1常规心电图 安静状态下给予患者平卧位摆放以及常规心电图检查,在检查期间,叮嘱患者全身放松,利用常规12导联给予患者心电图监测并将心电图机出纸速度严格控制在每秒25mm,检查期间,需要将其他干扰因素排除以保证基线的平稳,确保图像清晰。

1.2.2动态心电图 给予患者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并在检测后认真记录患者24h症状变化情况,利用动态心电图软件对患者24h心电信号进行以下操作:分析、处理、回放、校正、诊断[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利用SPSS 19.0软件分析并经t检验,体现方式是(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利用SPSS 19.0软件分析并经χ2检验,体现方式是率。判定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标准是:P<0.05。

2.结果

利用统计学软件对比分析2组患者各项组间数据,获得如下结论:2组组间数据对比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临床分析,实验组患者最佳,本次对比的组间数据是: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二、三联律、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的检出率,实验组患者对应数据分别是71.42%(10/14)、57.14%(8/14)、42.85%(6/14)、50.00%(7/14)、50.00%(7/14),参照组患者对应数据分别是14.28%(2/14)、7.14%(1/14)、7.14%(1/14)、7.14%(1/14)、7.14%(1/14),X2值分别是9.3333、8.0234、4.7619、6.3000、6.3000;2组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对比结果为P>0.05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是78.57%(11/14),参照组患者是71.42%(10/14),χ2值是0.1905。

3.讨论

冠心病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且病情较为复杂,易发现心律失常,需要给予患者病情准确诊断,提出了动态心电图以及常规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在临床上应用历史悠久,临床优势诸多,简便易操作[2],属于无创检查,价格低廉,患者接受度较高,可反映冠心病患者心脏基本功能并鉴别各种心律失常,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可靠参考依据。但是,对于常规心电图而言,监测时间较短且难以捕捉一过性发作心律失常,对于冠脉血管严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而言,静息状态下,心电表现为正常,不能准确检出,检出时机是患者出现急性心肌缺血性梗死时,易导致漏诊,延误患者最佳治疗时机。

动态心电图携带方便且可以连续记录冠心病患者日常活动24h至48h心电图,可存储,有机结合患者活动日记并详细了解患者症状、活动状态等并根据监测结果给予患者针对性治疗[3]。另外,动态心电图可全貌观察患者动态心电变化并弥补常规心电图不足,可诊断各种心律失常,尤其是一过性心肌缺血,可很好的指导冠心病心律失常生理变动范围研究。

本组研究结果:实验组患者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二、三联律、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的检出率分别是71.42%(10/14)、57.14%(8/14)、42.85%(6/14)、50.00%(7/14)、50.00%(7/14),显著性更佳。

综合以上理论得出,在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诊断中采用动态心电图临床价值更高于常规心电图,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二、三联律、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检出率明显更高,值得临床使用以及推荐。

【参考文献】

[1]谢玉华,代西艳.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比较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4):117-118.

[2]魏彤.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8):5310-5311.

[3]陈继生,王达开,许军荣,等.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伴心律失常的效果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1):106-107.

论文作者:刘晓萍,彭凯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5

标签:;  ;  ;  ;  ;  ;  ;  ;  

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中应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的临床价值对比论文_刘晓萍,彭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