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筝文化历史与发展论文_曹芳姿

浅谈古筝文化历史与发展论文_曹芳姿

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摘 要:古筝,它源于秦而盛于唐,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在古筝演奏中有着丰富多彩的音乐变化,形成多层次的表达音乐内涵的音乐线条,这些客观存在的音乐美震撼着听众的心弦。

关键词:古筝文化,发展,影响

古筝也叫“秦筝”,筝又被称为瑶筝﹑银筝﹑云筝﹑素筝等。它有着不同凡响的乐器结构特点,具备动静阴阳﹑音韵并重的独特风格。由于它好听易学,艺术感染力强,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且这份喜爱延续了几千年仍然经久不衰。筝是一门易学的高雅艺术,民族特色浓郁,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的生动诗句来描绘古筝的美好境界,陶冶身心。筝,在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流传久远,遍及全国各地,是纯粹的华夏民族传统乐器,筝的音色古朴,优美而多变,既能表达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

一、古筝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古筝文化流行于民间,是为大众容易接受的乐器之一。《战国策.齐策》中是这样描述的: “临淄甚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在西汉桑弘羊《盐铁论.散不足篇》是这样描述的:“...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由此可见古筝在民间的盛行。古筝发展到汉代就已经出现了转调。候瑾《筝赋》中记载:“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就是采用移动筝柱的方式来转调。

三弦筝,在隋唐代就已经开始十分的流行,隋文帝开皇雅乐中就首次有十三弦筝的使用的记载。在隋代古筝的演奏中也用了通过移柱来转调的方法:“促调转移柱”(王台卿诗)。古筝在唐代音乐中广泛使用,如用于雅乐中。 古筝在宋代也较为流行,宋陈炀《乐书.宋史.乐志》中就有描述古筝的片段:“本朝十三弦筝,然非雅部乐也”。古筝的演奏技巧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明代已用开始沿用十五弦筝。根据明代《敦煌实录》中的记载:“所函宗伯夷成善弹筝,悲歌能使喜者堕泪;改调易讴能使戚者起舞,时人号曰:雍门周。”

清代的古筝有了新的提高,值得重视的是,清代十四弦筝已用了七声音阶的定弦。在《律吕正义合编》中描述的事:“筝似瑟而小,十四弦。各隋宫调柱和弦以谐律吕,通体用桐木金漆,四边绘金夔龙,梁及尾边用紫檀,弦孔用象牙为饰.....今筝十四弦则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文中所描述的“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就是指的七声音阶定弦。清康熙年间有记载,有人曾用古筝等多种乐器在宫中合奏了康熙由琴曲改编的“平沙落雁”。

古筝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推广普及和发展,并与当地的戏剧音乐,说唱音乐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和流派。其中有以“秦声”见称的陕西筝;郑卫定音的河南筝(中州筝);齐鲁雅韶的山东筝;武林逸韵的浙江筝;闽南诏安的福建筝;韩江丝竹的潮州筝;中州古调,汉阜旧谱的客家筝等主要筝流派。此外,还有独具民族特色的延边地区朝鲜族的伽耶筝;具有内蒙古草原风格的“牙托克”(蒙古筝);而日本筝则是唐朝传至日本的中国筝沿袭下来的,至今仍保持许多唐筝的特点。历史上中国筝还曾流传到朝鲜﹑越南等地。

传统筝曲据记载可查到汉代的《陌上桑》及民间流传的《天下大同》、《寒鸦戏水》、《高山流水》、《出水莲》、《锦上花》等。在民间流传的有手抄二四谱记录的筝曲,但是一直没有正式的筝谱出版,直到1930年,才有梁在平先生编著的《拟筝谱》一书出版。 筝不仅用于独奏,还在传统民间器乐合奏和地方戏曲的伴奏占有重要位置。如《弦索十三套》、《河南板头曲》广东潮州音乐的传统合奏中都有筝。河南曲剧中筝是不可缺少的主奏乐器之一。陕西《榆林小曲》也有筝伴奏。 近年来,筝的演奏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古筝也在多次的实践中有了改变,有了更多精致的古筝(如四川筝、上海筝、苏州筝);古筝的转调也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尝试,已经改革了几种转调筝(如营口张力转调筝,沈阳音乐学院移码转调筝,苏州截弦转调筝,上海音乐学院蝶式筝),转调筝的出现使古筝的表现力更为突出,使古筝更便于参加合奏和伴奏。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古筝更加的接近人民大众的生活,在大众的生活娱乐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流水般婉转动听的曲调,落落大方又不失优雅的演奏姿势,使古筝让更多的人接受,也让古筝成为民族乐器中唯一能与西洋乐器相媲美的乐器。古筝被世人美誉为“国宝”,“东方钢琴”,“东方乐器之王”等,由于海内外五百万人在学习中国古筝,现被誉为“国琴”,并且大有超过钢琴学习的趋势。古筝文化不仅仅在国内发展迅速,在国外也掀起了一股学习古筝的热潮。虽然我国的古筝文化传播对于世界音乐文化传播来说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但却是我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越传播的福音。

二、古筝文化中的美

(一)古筝文化中的雅典美

典雅是优美这一美学风格的重要形态之一,以独具一格的情调赢得人们的青睐。典雅与粗俗相对,指的是斯文优雅。杨廷芝在《诗品浅解》中讲道:“典则不枯,雅则不俗。”典雅的音乐文化一般“端庄中杂流丽”,文辞雅致,犹如新出的芙蓉,格调清新而脱俗;节奏柔和缓慢,不以刚劲﹑粗重取胜,而是娓娓道来,犹如春风化雨,细水淙淙,平静而缓缓地感染人。

山东筝曲《琴韵》是一首温润和雅的小曲。虽是北派筝曲,但乐曲整体旋律走向平稳,起伏不大,乐风中正而平和。潮州筝曲《平沙落雁》则更多体现出古雅的格调。乐曲营造出“秋水共长天一色,孤鹜与落霞齐飞”的美妙意境。又如《铁马吟》,乐曲中独特的演奏技法、泛音的效果以及对古琴音色的模拟,营造出一种古朴、优雅的氛围,让人忘记尘世,身临肃穆的禅院。客家筝曲《出水莲》则是清雅的典型之作。筝曲由著名客家筝大师罗九香先生从民间乐曲《出水莲》发展变化而来,经过削删、加花润色的加工而成为目前广为传奏的曲目。乐调因与中原古调的历史渊源而具有古朴之风,更因为民间的加工而呈现出清雅之貌。

二)古筝文化中的悲情美

悲剧性是审美风格中的又一重要类型或形态,在中外很多艺术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占有一定的比重。就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性而言,它讲究对主体深刻的情感体验,与现实生活中所常见到的悲剧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意义。进入审美领域的悲剧一般都通过主体个人生命的摧残、毁灭乃至不幸遭遇,彰显出主体在精神上的不屈不挠和坚强。

中国人不仅仅悲叹个我的命运,也容易因时节、环境的变化而伤感难耐,如“悲秋”便是中国人文化心理长期积淀下来的一种“时间”悲情。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深秋时节,秋风飒飒,草木摇落,群鸟移徙,万物归寂,人们深陷一种不可自拔的悲情情境,唯千百种思绪涌上心头,自感自叹,自怜自伤。代表乐曲如《秋思》、《秋夜思》、《秋夜筝》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之主体的思念感伤,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在乐曲中被刻画得形象生动。

结语

古筝是“仁者之器”,是雅乐,常习者气质趋于古典优雅,古筝学习是需要有传统文化底蕴作为积淀和润养,如此,才能更好的理解古筝这个乐器的根性,也才能更好的理解曲目的内涵,从而弹奏出动听的乐章,也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和境界,如此,在潜移默化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和艺术修养。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壮大,汉语热﹑国学热﹑传统音乐热等在世界各地不断地发展,而古筝已经作为一个朝阳产业逐渐崛起,由此而产生了更多的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机会,大量的古筝专业人才被社会所需要。学习古筝,具有广阔良好的就业前景,不论是教授古筝,还是推广古筝产业,传播古筝文化,都是在从事一份受人喜爱和尊重的职业,并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 范泊芳.古筝演奏艺术的审美特征[J].《学琴经验谈》第六期

[2]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2月

论文作者:曹芳姿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电业》2019年第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  ;  ;  ;  ;  ;  ;  ;  

浅谈古筝文化历史与发展论文_曹芳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