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标准化#183;规范化--2007年浙江省初中历史与社会高质量课程评价的实践与创新_历史与社会论文

生本化#183;课标化#183;常态化——2007年浙江省初中历史与社会优质课评比的实践与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省论文,常态论文,优质课论文,课标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7年11月下旬,浙江省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评比在遂昌举行,来自各地市的13位骨干教师参加了本次评比。这次优质课评比与过去不同,改革力度是比较大的。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生本化,二是课标化,三是常态化。下面就“三化”特点,谈谈我们的实践与探索。

一、生本化: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生本化”包括两方面:一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二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判断一节课是否有效,是否是优质课,主要看这节课是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否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这符合十七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

以前,我们的优质课评比,就是看教师的课堂行为,具体说就是从教学目标、处理教材、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教学个性等方面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评价。显然,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方法,其关注的重心是教师的“表演”而不是学生的表现。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事实上,在新课程实施几年后的今天,这种“过时”的评价方法仍然大行其道,而且上课的形式也没有丝毫改观。不管是公开课,还是优质课评比,评课的内容或标准基本上还是老一套,听课的形式也是老样子,就是讲课老师和学生在“前”,听课老师和评委在“后”。大家坐在后面非常方便“观看”老师的“表演”,而对学生的表现则仅靠“声音”进行“分析”,甚至连学生的表情都难以看到。所以,我们这次优质课评比就有一个导向,至少从

评课的内容或标准上主要看学生的表现而不是看老师的“表演”。具体说,主要看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自主学习的程度、探究学习的深度和合作学习的效度,以及幸福情感的指数。

在以上背景下,我们制定这样的评课标准(见下表):

这个评课标准当然不是很完美、很全面的,但它至少有两个明确导向,即重点看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师的依标施教情况。

二、课标化: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依标施教,就是我们所说的“课标化”。所谓“课标化”,就是整个课堂教学围绕课程标准展开。换言之,就是依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进行课堂教学,就是“用历史与社会教科书教”而不是“教历史与社会教科书”。这应该是我们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

但实践中不依标施教(“教教科书”)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还比较严重。老师们大多“照本宣科”,有的甚至没有或没见过《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这与依据课标“用教科书教”的新课程理念是相背离的。例如,有一次,我们到某市一所名校调研,听完课后发现与课标相去甚远,评课时提到了这个问题,她们说她们没有课标。问学校领导怎么回事,好长时间他们才在教导处找到了一本课程标准,而且还是与该校所使用的教科书不配套的。这件事对我们震动很大,堂堂名校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学校就可想而知了。为什么要这么强调课程标准呢?因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具体说,教科书都是根据课标编写的,而且一个课标可以编多套教科书。教科书往往体现了课标的精神和实质,但不能做到与课标丝丝入扣,有的章节甚至相去甚远,出现课标上要求的教科书没讲或讲得很简单,而课标上没要求的教科书反而讲得很详细的现象。这是因为,一方面教科书与课标的性质和功能不同,教科书要有较为严密的体系结构,这样难免要增删内容以保持体系结构的完整性;另一方面编者也未必都已吃透课标,而且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课堂怎么办?只能依标施教了。所以,我们这次优质课评比就要有一个明确导向,即依标施教。

三、常态化:教学评比的正确途径

过去,我们让参赛老师自己确定上课课题,一方面能充分发挥老师们的优势和长处,另一方面大家有充分的准备时间,于是出现了一批精品课。现在,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我们的课堂要回归自然,推出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常态课。

“常态课”,就是平常状态下的课堂教学;“常态化”评比,就是课堂教学评比就像平常上课一样进行,摒弃反复演练和集体“作秀”。

我们知道,优质课评比是为了进行教学交流、推广先进经验、促进教育发展的有益活动,但时下优质课评比大多变味了,成了劳民伤财的“游戏”,主要表现在:①耗时多。为了生产“优质”课,主办单位往往短则提前两三个月,多则提前半年、一年通知评比课题(或自定课题)。参赛者有充足的时间,把同一堂课在本班、本年段、本校甚至外校反复演练,直到滚瓜烂熟、炉火纯青。既浪费了自己的精力,也浪费了学生的大量宝贵时间和精力。②劳人多。众所周知,一节课一般由一个老师执教,可后台却有一个庞大的“智囊团”。有本校全教研组的老师甚至本地区的学科权威在后台出谋划策。有“咬文嚼字”的,有训练眼神手势的,有研究环节步骤的,有设计教具学具的,甚至连开头、过渡、结尾以及哪些话在哪里讲都考虑得巧妙周全。这种评比已经不是个人素质的展示,而是集体实力的较量。③花样多。不少参赛者为了获得好名次,不顾实际情况,千方百计编织一些奇巧“花样”,力图出奇制胜。如使用录音机、电视机和录像机,自制“特异”教具,甚至到电教馆高价制作精美课件,无所不用其极。

基于此,我们要推动优质课评比常态化,所以本次评比采取了如下措施:

1.参赛老师提前一天到指定地点抽签获取上课时间、班级和课题。然后独立备课,不得要求或接受他人帮助。备课时可参考各种资料,包括上网搜索参

2.允许选手接触学生,但不得在任何学校、任何班级演练。一经发现或他人举报属实,取消比赛资格,成绩作废。

3.为尽可能体现公平,27日上午8点告知28日上午的课题,中午12点告知28日下午的课题,28日上午8点告知29日上午的课题。

与时下的公开课或者所谓的优质课相比,这样的常态课可能可圈可点的东西少了,让听课观摩者眼睛一亮的东西少了,但是评比的影响力更大了,实用性更强了。从网上网下老师的评论看,它很好地引导了老师的注意力,引发了老师的深度思考。

当然,这次优质课评比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课标的不同理解问题、新形式下的公平问题、典型示范推广问题等。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改革和发展中不断加以完善。

标签:;  

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标准化#183;规范化--2007年浙江省初中历史与社会高质量课程评价的实践与创新_历史与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