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经营失败预测实证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经营失败预测实证研究

方军雄[1]2004年在《公司治理视角下的企业持续经营研究》文中指出进入 21 世纪,人类社会逐渐过渡到信息经济时代,竞争的全球化(competition)、需求的顾客化(customers)和变化的常态化(change)成为信息经济社会的响亮招牌。在以“3C”为特征的信息社会中,企业竞争更加惨烈,姑且不谈竞争优势地位的丧失,年年岁岁又有多少企业关门歇业?竞争优势保持不易,能否维持生存也是一个大问题。“永续经营”、“百年老店”是企业家永恒的追求,现实却是生死之劫时时临头、出师未捷处处皆是,“无论此时你是多么繁盛、强大,只要是一个经营着的企业,生死存亡的挑战终归会或早或晚的叩响你的大门”。正如竞争的非稳定性是市场常态,持续经营不确定也是企业的常态,任何一个企业在任何一个时点上都存在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Boritz,1991),差别只是不确定的程度大小。企业经营失败不再是阿拉丁神话的瓶中魔鬼,而是真真切切的灾难!持续经营危机也不再是隐秘在角落不为众人所察觉的阵痛,而是横扫全球的令人心惊胆战的瘟疫!问题是,为什么面对相同的剧变有的企业能够生存下去,有的只能销声匿迹?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能否预先察觉企业危机的来临?如何才能改善企业的持续经营?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企业持续经营的研究、危机产生恶化机理和表征的分析,可以帮助人们预先察觉危机的来临,从而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以避免危机的发生或者最大限度的降低危机可能带来的危害。也许因为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因素繁多,而且企业持续经营对不同因素的敏感性又不同,企业持续经营研究依然处于缺乏理论的“资料驱动型”研究阶段(陈晓、陈治鸿,2000;王强,2002)。但是,复杂、困难不应该成为企业持续经营研究属于缺乏理论的“资料驱动型”研究的理由,因为如果没有概念基础(即理论基础)的铺垫,回归模型得到的仅仅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威廉斯,1984)。因此,只有通过对企业运作机理的分析、企业持续经营演进的透视,识别、归纳出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关键因素,我们才能够提高判定和预测企业持续经营状态的能力,据此建立的预测模型才具备外在有效性(external validity),企业持续经营研究也才能脱离“资料驱动型”的原始阶段而进入科学的阶段。 持续经营状况财务质地经营质量治理效能 图 1 企业持续经营叁因素模型 在阅读、评述和汲取管理、会计和审计学科方面的经验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扣住企业生死脉搏的 FOG(财务质地、经营质量和治理效能的英文缩写)叁因素模型,财务质地(Finance)是企业维持生存的直接动因,经营质量(Operation)和治理效能(Governance)是企业维持生存的基础力量,其中经营质量是企业维持生存的内在基础,治理效能则是企业<WP=7>维持生存的内生动力,叁个关键动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影响着企业的生存状态,任何企业的持续经营都是财务质地、经营质量和治理效能共同作用的结果。无疑,企业持续经营叁因素模型为分析企业危机提供了一个有益的理论框架,不仅有助于企业持续经营研究摆脱“资料驱动型”的困境,而且可以提高创业者和经营者避免和缓解危机的能力。1 主要贡献和创新(1)、本论文首次提出了企业持续经营叁因素模型。财务质地、经营质量和治理效能等叁个关键动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企业的持续经营状况,前者是企业持续经营的直接动因,后两者则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基础力量,其中经营质量是持续经营的内在基础,治理效能则是持续经营的内生动力,各层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决定企业持续经营的叁因素模型。企业持续经营叁因素模型为分析企业危机提供了一个有益的理论框架,不仅有助于企业持续经营研究摆脱“资料驱动型”的困境,而且可以提高创业者和经营者避免和缓解危机的能力。(2)、从企业危机演化的动态观出发,我们首次比较完善的提出了企业持续经营危机的两阶段模型:危机出现预测模型和危机恶化预测模型,并分别建立了显着优于传统基于财务指标的持续经营风险预测模型和持续经营风险恶化预测模型,进一步拓展了持续经营危机研究的空间,也提高了研究的实用价值。(3)、我们第一次基于比较严格的理论推导和经验数据,提出了“首次亏损”作为持续经营出现高风险的标志(替代变量)。2 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本论文发展的企业持续经营叁因素模型构成理论的内核,由于治理效能、经营质量和财务质地叁个核心因素的不可观测性,在我们实证研究中检验的只是一些比较粗糙的替代变量,而不是理论内核本身,这影响到了该理论的“可证伪性”。未来的研究应当从叁类因素入手,寻找更为恰当的替代变量。3 论文框架本论文从布局上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导言部分,较为粗线条的描绘了当今世界各国企业生存面临的严峻状况,引出了企业持续经营不确定的世界难题,然后分别阐述持续经营危机研究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最后介绍了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体系。第二章文献回顾部分,以企业理论和会计理论为经,以国外的经验和中国的实践为纬,较为全面、深入地梳理了国内外与企业持续经营(自生能力)相关的文献,评价了企业理论和会计理论在持

赵艳芳[2]2007年在《我国上市公司经营失败风险预警研究》文中指出上市公司作为我国企业中的特殊群体和证券市场的基石,其经营质量和经营业绩的优劣直接影响证券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进而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近些年来,我国上市公司业绩滑坡、经营质量低下,发生经营风险甚至导致经营失败问题日益突出,上市公司经营失败的影响较之一般企业更为深远。一旦上市公司陷入经营失败境地,会对社会和经济造成相当程度的伤害,严重者会造成经济危机、社会冲击,甚至对政治经济大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为避免上市公司经营失败所导致的经济资源的浪费以及严重的社会后果和影响,对上市公司经营失败进行风险预警研究意义重大。鉴于此,本论文对上市公司失败预警问题展开了全面而系统性的研究。本论文从以下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经营失败风险预警问题进行研究:第一章为导论,阐述了所研究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以及结构安排、使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第二章对企业经营失败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和评价。国内外关于企业经营失败的实证应用研究起步较早,但关于企业经营失败问题的理论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迄今尚无系统的研究。本章从新古典资本结构框架、企业失败路径、代理框架、行为学视角下的企业失败模式等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经营失败理论加以归纳研究,以期对企业经营失败理论作较为全面的综述,构建企业经营失败理论体系,奠定关于企业经营失败的理论基础。第叁章对经典的企业经营失败风险预警技术和方法进行分析,如单变量分析模型(UAM)和多变量判别模型(MDA)、逻辑斯特模型(LM)和概率比回归模型(PM)等,并对经典失败预警模型和技术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经典失败预警模型和技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对企业经营失败风险预警技术和方法的前沿研究进行分析,如生存分析模型(SAM)、人工神经网络技术(ANN)、案例推理分析(CBR)、累计和模型(CUSUM)、粗糙集技术(RST)、故障树理论(VIA)、多维尺度分析技术(MDS)、基于非均衡理论的混沌技术预测方法(CA)以及灾害理论预测方法(CT)等进行研究探索,并对前沿的企业经营失败风险预警模型和技术方法进行了评析。上述四章构成本论文的理论篇。第五章之后为实证和应用篇,就中国上市公司经营失败风险预警问题进行全面展开。第五章是对我国上市公司经营失败状况的全面剖析,并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结构性风险预警研究。首先给出了本论文对我国上市公司经营失败的界定;接下来对我国上市公司经营失败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然后着重对我国上市公司经营失败情况进行结构性分析,包括经营失败上市公司的时间分布特征、经营失败上市公司的规模分布特征、经营失败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特征、经营失败上市公司的地区分布特征、经营失败上市公司的比例特征、经营失败上市公司的生存时间特征等方面。接下来,作出了关于上市公司经营失败问题中关键的行业、区域和规模等结构性风险预警研究结论,并依据经营失败上市公司的生存时间特征,得出上市公司生存时间风险预警研究结论并由此推导出“中国公司上市后生存周期论”以及“中国公司上市后生存周期模式图”。本章进一步利用研究数据进行拓展分析,得出了中国企业生存时间风险预警研究结论,并推导出“中国企业生存周期论”以及“中国企业生存周期模式图”。第六章就我国上市公司经营失败问题探因,对上市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并详细探讨导致上市公司经营失败的重要因素,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制度性缺陷、政府干预、行业影响以及宏观环境变化、企业内部风险,包括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问题、核心竞争力问题、主业脆弱和多元化经营风险、资本结构风险、不规范担保风险、大股东占用问题以及关联交易风险、诚信水平低下和企业家道德风险问题等。本章对我国上市公司经营失败的因素探究基于实证研究数据分析得出。对上市公司经营失败原因进行探讨既丰富了企业失败的理论研究,也为下一章构建企业经营失败预警函数以及建立企业经营失败预警模型奠定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影响企业经营失败的内在原因和种种影响因素,才能科学合理取舍函数变量以及确定模型解释变量,进而开发出有效、灵敏的企业经营失败预警模型。第七章是我国上市公司经营失败风险预警模型构建研究,是关于我国上市公司经营失败风险预警模型的实证分析。借鉴中西方关于企业经营失败风险预警的最新理论和模型,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群体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国际上先进的风险预警技术,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考察和分析,利用所建立的庞大数据库作出了详尽和深入的实证研究,建立了对我国上市公司经营失败进行风险预警的叁种不同技术模型;多变量判别预警(EW/MDA)模型、逻辑回归预警模型(EW/LOGIT)、生存分析(EW/SA)预警模型。应用所建立的上市公司经营失败风险预警模型,进行了相应的案例应用研究,剖析和判断上市公司的真实状况,并对研究结果的科学性进行全面检验。最后,对所建立的叁种我国上市公司经营失败风险预警模型进行了比较和评析。第八章是关于经营失败风险预警研究应用的若干思考,对我国经营失败风险预警模型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对经营失败风险预警模型中若干问题进行全面阐述,并提出了经营失败风险预警的后续研究建议。

王仁平[3]2008年在《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财务信息提供者编制财务报表的初衷是为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但财务信息是否真正对决策有用,还受多环节多因素的制约。因此,财务信息是否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制约财务信息有用性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等问题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对资本市场来说,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是市场持续有效运行的基础。目前,我国学者对于我国财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研究多集中于股票市场,研究股票超额收益对未预期会计盈余的反应程度,很少涉及其他市场和其他财务信息。基于此,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为对象,在对形成财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分析和案例分析后,又从以财务信息为变量的财务困境预测、股票市场对财务信息的反应程度、银行借贷市场对财务信息的反应程度叁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回答目前在我国资本市场、银行借贷市场和其他相关市场上财务信息是否决策有用。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对信息使用者来讲,主要是通过历史的财务信息对未来作出判断,再根据对未来的判断作出经济决策,这样一个以历史信息外推未来的过程要有效,至少需要在信息的提供、传递、使用叁个环节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历史财务信息的公允性,公允的财务信息是指按会计准则的规定、以客观的财务数据为基础、对企业的各种经济行为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形成的一套规范化数据;二是财务信息的传递,涉及传递的效率与传递中产生的噪音;叁是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解读与识别能力以及有效的信息决策模型,因此,本文以这叁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作为分析研究的出发点。文章共分为八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章对相关背境与知识进行了介绍,在绪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研究财务信息决策有用性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的重要性。第二章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及影响财务会计信息公允性的盈余管理和会计舞弊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会计准则及其变迁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得出如下结论:当金融市场和公司金融的不合理诱导形成公司资金链断裂、现金流运转障碍致使公司面临经营风险时,公司有以会计操纵掩盖已经形成的问题以渡过危机的动机;资本市场机制与规则的不完善又给公司进行会计操纵提供了机会;在手段方面,会计操纵通常会以银行、股票市场或其他资本市场为平台进行,因此,财务信息质量的改善只从会计入手是治标不治本。会计准则是连接财务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按照同一意思进行信息编码和解码的桥梁,我国自1993年以来,多次的会计准则变化从叁个方面影响了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一是横向的可比性;二是纵向可比性;叁是使用者的理解能力。第叁章结合市场有效性分析了信息时代财务信息传递的特征和财务信息使用者解读与使用财务会计信息的基本情况,并得到如下结论:一是信息时代便捷的信息传递在方便财务信息传递的同时,也促成了大量垃圾信息的传递和噪音信息的产生。二是我国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多为自然人,自然人解读财务信息的时间和能力都无法与机构投资者相比,过多的自然人投资者必然不利于财务信息的正确解读与处理。第四章通过对公司失败、财务困境、公司危机和破产等概念的辨析,得出不同利益相关者会关注财务信息的不同侧面,财务信息决策有用性会受不同利益相关者及不同决策模型的影响的结论。第五章到第七章都是实证分析,从2006年存在的ST公司中选择了数据缺失相对较小的94家ST公司,并以同一行业、规模基本相同、上市时间基本一致为标准选择非ST公司进行配对,以这些ST公司和配对的非ST公司作为样本,从财务困境预测、股价对财务信息的反应以及银行对企业借款时的财务信息应用叁个不同的侧面对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进行了实证,并得出了如下结论:(1)从以财务指标为预测变量的情况来看,以ST公司作为财务困境的标志,除亏损当年有超过80%预测准确性外,其他年份普遍低于70%,而且从总体上看,一类错误高于二类错误,这说明财务信息在预测方面的有用性还是有限的,造成财务信息的有用性不高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财务数据本身被操纵,不是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公允反应;二是公司在财务困境可能出现时,公司管理层作为内部人最为清楚,可能会作出各种包括资产重组在内的改善措施。而预测都是在假定过去的趋势会在未来重现,或者说存在客观的分布规律,这两方面都不支持这种假定,因此,预测准确性自然就会很低。(2)在以盈余指标和反映财务信息质量与财务风险的指标为参数对股票的超额收益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在ST公司及其配对的公司中,财务信息对股票的超额收益基本上没有解释力,股票价格没有反应财务信息,财务信息在股票定价的决策中有用性差。ST公司与配对非ST公司的股票超额收益对财务信息的反应没有表现出差异。(3)银行作为机构对公司贷款,在获取、分析、处理与利用财务信息的能力方面应该高于股票市场,决策的理性程度也会高于股票市场,这是一般认识。本文假定这一认识成立,选择利用逻辑回归分析得到的公司出现财务困境的可能性、盈利能力和其他应收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几项指标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这些指标对银行给公司贷款的程度有比较显着的解释力,银行在决策中确实利用了财务信息。但实证表明公司的财务风险越高,银行的贷款越多;公司有更多的其他应收款,银行的贷款也越多。这与一般的认识相悖。这种相悖的实证结果表明公司在财务困境出现时,会通过各种方式争取银行的借款,以渡过危机;而银行为防止呆坏账的出现,在银行治理、内部控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不合理的情况下,也有动机增加对公司的贷款或者以新贷还旧贷,以期公司渡过危机,避免出现呆坏账。为此,公司普遍采用的方式就是操纵会计报表,以便银行通过贷款决策。第八章对全文进行了简单地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1、财务信息的低质量表面上看是财务信息编制者不诚信的结果,是以盈余管理和会计舞弊等方式导致财务信息不能公允反应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会计问题。但本质上的问题是不合理和不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不恰当的公司金融安排与特定的外在金融环境,金融问题是本质问题之一,会计问题只是这些本质问题的表征。2、信息时代的信息传递对于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是双刃剑:一是信息时代信息传递多渠道低成本,提高了信息的可获取性,降低了信息的传递成本;二是垃圾信息与噪音信息传播快,提高了信息的遴选成本和识别能力要求,实质上提高了对使用者的信息壁垒。机构投资者的增加和投资理念的成熟为遴选决策有用信息、屏蔽噪音信息、正确解读和使用财务会计信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提供了前提条件。3、财务信息决策有用性涉及的叁个环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环节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才能推动财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提高,使用者解读财务信息的能力提高,识别低质量的能力越强,低质量的信息得不到市场认可,在考虑违规成本及信誉损失等因素后没有任何溢价,自然就被逐出市场,反之,市场对低质量信息和高质量信息作出同样反应,违规成本与信誉损失又不足以完全抵销低质量财务信息带来的短期溢价,市场会出现信息的劣币淘汰良币现象,低质量的信息难免会充斥市场。因此,财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提高需要各个环节的共同作用,财务信息的质量作为首要与关键的环节也会在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与成熟过程中,通过劣币淘汰机制逐渐得到提高。本文的创新之处:1、在研究与分析方法上,本文结合以前的文献,作了以下几点创新:一是本文从财务信息的提供、传递和使用叁个环节及叁个环节的相互影响着手对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进行了分析,既分析了单一环节的影响,又立足于叁个环节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进行了分析。二是同时从多角度对财务信息的经济决策有用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在财务困境预测的实证方面,相对于以前国内的文献,在研究视角和时间范畴上进行了新的尝试;在股票市场的财务信息决策有用性方面,基于财务会计的信息观理论引入了非盈余信息变量,并以ST和非ST两类公司的进行了配对研究,这是以前的文献很少涉足的;同时,还从公司的借款占总资本的比例与综合性和单个财务指标的相关关系着手,实证分析了财务信息在银行借贷决策行为中的有用性。2、股票市场上股价对财务信息的反应程度很低,而在银行借贷市场上,银行的决策行为与财务信息虽然相关性明显,但实证同时表明企业风险越高,银行的贷款还越多,结合股票市场和银行借贷市场的不同实证结果进行分析,本文认为股票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增加可能会提高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同时还有可能促进财务信息质量的提高,但机构投资者的增加与成熟只是从信息使用者角度提供一种可能性,财务信息质量的真正提高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与成熟。3、从经济学的“理性人”角度,财务信息提供者本身也是经济人,不可否认地存在择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因此,将财务信息的质量提高完全寄托在财务信息提供者单方面的诚信和良心上,实现的难度很大。市场机制对低劣财务信息的识别,也是促进财务信息质量提高和财务信息经济决策有用性的重要方面。只有从市场整体去认识和处理问题,市场有效性和财务信息质量才可能呈现良性互动。本文的不足: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本文还有很多内容没有展开深入研究:1、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发现ST公司和配对的非ST公司在ST公司首次亏损的前5年中,在业绩没有显着性差异的情况下,短期借款却呈现显着性差异,因此,对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的业绩的相关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2、上市公司的运行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金融与会计联系紧密,公司的资金链、现金流与会计利润之间的关系,本文没有能够深入剖析,这对正确理解财务信息,提高资本市场上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依然重要。

曾韶东[4]2001年在《我国上市公司经营失败预测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营失败的公司对于其竞争者以外的其它关系人是个沉重打击。如何尽早预测公司前景,是公司关系人关注的课题。本文回顾了国内外较多使用的预测方法和模型,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选取财务比率变量和综合变量,利用国内上市公司的多方面信息建立预测模型,对国内公司经营成败进行预测。文章从2000、2001年符合本文总体标准的上市公司中,分组选取共262家作为样本,采用剖面分析和单变量方法对变量的时间特点及两类公司单变量的差异进行观察,然后用多变量方法建立预测模型。首先用LRM(LPM)和Logistic方法,对2001年123家样本的t-2、t-3两个年度分别进行逐步回归,为选择合适的解释变量提供依据。确定最终入选变量后,根据2001年样本t-2、t-3年度的信息以及全部样本的t-2年信息分组分别建立Fisher判定模型,而用全部样本的t-2年信息分组分别建立Logistic模型。通过这些模型比较各种变量的解释能力,比较不同预测时间提前量、不同样本容量和结构、不同方法对模型误判率的影响。 第一章回顾了我国政府对于经营失败风险监管的历史。正是相关法律、规章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得进行类似的分析对于多数关系人更有意义。本章还分析各类关系人对于经营失败预测关注的原因。 第二章首先对国外经营失败预测研究的历史和重要文献、国内部分论文的结果进行概述,同时简要介绍了失败预测规范研究的相关理论、实证研究应用的方法和实证研究模型使用的解释变量的来源。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总结了此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经验,提出在国内上市公司应用模型需要进行的改进,作为本文实证研究的切入点。 第叁章是本文的主要部分。进行实证研究之前,先对经营失败概念进行分析,并介绍文中使用的一些数学方法。在研究设计中,详细描述研究对象和候选变量的选定标准,重点突出本文和以往国内研究在设计和内容的不同。构造样本后采用单变量方法和 LRM(LPM)模型、Fisher判定模型、LOgistiC概率模型叁种多变量方法对样本进行分析、判定,得出结论。 第四章汇总前一章实证研究的结论,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就多变量模型改进方法提出思考。

朱元兵[5]2012年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测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背景为了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资本市场体系,拓宽公司融资渠道,我国于1990年末相继成立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来自中国证监会网站的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底,境内上市公司数(A、B股)共计2342家,股票市价总值214758.1亿元,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为了促使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每个市场主体都必须接受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法则。自从沪深两市投入运营以来,为了规范上市公司行为,保障投资者权益,监管部门和交易所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财务状况已经出现异常的上市公司股票实行通报警示。这些由于各种原因经营不善的上市公司,面临退市风险,给利益相关人带来损失。因此,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健康状况进行有效的评估,科学地预测上市公司面临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具有现实意义。财务危机预测模型为不同的利益相关人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有利于公司的管理者查缺补漏,防止公司陷入财务危机;有利于公司的债权人对公司的信用进行有效评估,防范信贷风险;有利于投资者做出理性投资决策,规避投资风险。二、本文结构及观点全文分为五章,内容及观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回顾了国内外对财务危机定义的探讨,确定了本文实证研究的财务危机上市公司为我国各年首次被ST或*ST的上市公司,并对国内外的财务危机预测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第二章介绍了财务危机预测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梳理了财务危机预测规范研究的理论之后,着重介绍了财务危机预测实证研究的方法,并作出比较评价。通过对财务危机预测实证研究方法的归纳总结来看,自从对公司财务危机的预测引入数理分析方法以来,各类建模方法层出不穷,主要可分作统计方法和非统计方法。就当前而言,经过众多研究证明和实践检验,且被广泛接受的统计方法有多元判别分析和逻辑回归分析,非统计方法是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第叁章是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非财务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定性分析宏观经济、行业差异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因素对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影响情况。本章搜集自1998年实行上市公司异常状况警示制度以来,各年首次被实行ST或*ST的上市公司,定义为“财务危机”公司,搜集这些公司被警示前两年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定性分析宏观经济、行业差异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因素对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影响情况。为建立预测模型,选择作为对照的正常公司样本时,是否考虑年份、行业、规模的对应提供依据,同时为预测模型中非财务指标的选取提供参考。第四章是本文的逻辑回归预测模型的实证研究部分,介绍了实证研究的数据采集来源、样本选取方法,指标的检验及筛选和模型的构建及检验。由于2004年沪深两市修订上市规则以后,“最近两年连续亏损”的将直接被*ST处理。本文选取了2005到2011年七年间233家沪深交易所实行*ST的上市公司作为财务危机的样本公司,同时采用同行业同期间随机选取的原则,取得相同数量的非ST或*ST的公司为对照的正常公司。然后把2005到2009五年的公司作为训练组进行逻辑回归建模,而2010年和2011年的作为应用组进行独立样本测试。在预测指标方面,本文选取了公司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现金流量能力、发展能力、风险水平和公司治理七个方面的指标体系,共36个指标作为初选预测变量。先检验指标的正态性,然后利用非参数检验对指标进行差异显着性的检验,对通过差异性检验和需进一步讨论的指标,再进行相关性度量,看是否需要在建模时考虑变量间的相互作用。最后在逻辑回归时采用逐步回归法,从而完成指标的筛选。在进行逻辑回归之后得到包含总资产净利润率、资产周转率(长期、短期和总资产)、现金流量比率和债务保障率六个指标的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回代检验和独立样本验证。从回代检验来看,模型对训练组两类公司总的判别准确率为76.03%。由于这是对训练组样本t-2、t-3、t-4叁年的总体数据的预测结果,可以说模型具有较好的判别能力。而独立样本的检验表明,模型在财务危机公司被通报警示前4年都具有判断能力,而前3年内则有良好的判别能力。从模型的检验效果看来,模型在t-2年和t-3年的识别能力分别为85.7%、83.6%,t-4年为69.4%。从t-4年开始模型对财务危机公司的识别能力明显降低,但仍有微弱预测能力,而对正常公司的识别能力并不随预测期的前推而降低。第五章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对后续研究进行展望,并就加强我国公司财务危机预测提出了若干建议。从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上市公司公开的财务报表信息能有效的反应公司财务健康状况,可以利用一定的财务指标建立针对上市公司整体的财务危机预测模型;总资产净利润率、资产周转率、现金流量比率和债务保障率几个方面对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有明显的指示作用;逻辑回归预测模型从t-2到t-4年都具有预测能力。同时从本研究得到如下启示:是否对上市公司实行通报警示主要看其盈利能力;公司出现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受公司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现金流等方面的综合影响,要保持公司健康的财务状况,’必须注意公司各方面的运行情况。叁、本文的主要创新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财务危机预测的实证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建立了相应的财务危机预测模型,在研究中本文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重要的修正和创新。(1)对我国1998年至2011年各年财务危机公司,运用非财务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定性分析宏观经济、行业差异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因素对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影响情况。为预测模型中,选择作为对照的正常公司样本时,是否考虑年份、行业、规模的对应提供依据。同时为预测模型中非财务指标的选取提供参考。(2)在建立财务危机预测模型时,财务危机公司样本的选取,剔除了非财务原因被交易所实行通报警示的公司,主要考虑到审计意见否定或信息披露方式不合规定的公司,其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值得商榷。(3)在数据选取上,考虑到各年宏观经济环境的差异,与不同年份被首次通报警示的财务危机公司对照的正常公司,相关指标数据也选择相同时期的数据。(4)无论财务危机公司,还是正常公司,都是只在沪深A股主板上市的公司,避免信息披露要求的差异导致可比性存在问题。(5)在指标差异性检验上,考虑了T检验的数据正态性前提。先用K-S方法检验指标的正态性,然后再选择适当的差异显着性检验方法。(6)将总体样本分作训练组和应用组,2005至2009年样本用来建立预测模型,2010至2011年样本用来测试预测模型的有用性,独立样本测试更具说服力。

朱相平[6]2009年在《中国上市公司失败:特征、影响因素及其特殊性》文中指出我国的证券市场已经走过了18年的风雨历程,市场规模迅速扩大。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走向市场化,证券市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资源市场化配置的重要平台。而上市公司作为我国企业中的特殊群体和证券市场的基石,随着证券市场的建立、发展与完善,日益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加上各种内外部因素的不可准确预见性,我国的上市公司相继出现了业绩下滑、运作质量低下等问题,公司失败的风险成为客观存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失败现象不断出现,并日益突出。截止到2008年6月底,沪深A股“资不抵债”的上市公司就有44家;到2008年12月31日,沪深两地共出现153家ST或*ST公司,96家叁板交易公司;2007-2008年还有25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暂停上市,没有恢复上市资格。上市公司经营的成功与失败表现直接影响了证券市场的活力。在当前上市公司业绩不断下滑、经营质量不断退化、股价指数上升缺乏坚实的内在基础、投资者对市场信心不足的情况下,我们更加关心到底哪些因素影响了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与业绩表现,甚至导致公司失败?产生影响的过程怎样?这些都是在现实观察之余进行思索的问题,也就成了本文要探讨的主要话题。尤其是自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以来,2007-2008年再一次的席卷全球的空前严重的金融危机已经深深影响到了中国,转轨中的中国经济、刚刚起步的中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正在接受并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考验。虽然现在全球救市计划不断推出,我国也推出了4万亿的救市计划,但随着金融危机影响加剧,外部环境的不断恶化,而扩大内需措施很难立竿见影的情况下,很多上市公司业绩大幅下滑,许多公司正在逐步选择停产或减产的方式以期度过难关。在严重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更加严重的上市公司失败现象已经初露端倪。因此,对上市公司失败问题进行研究,更成了基于当前现实的迫切要求。通过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促使上市公司合理地保存和利用企业必须的资源,避免或减少损失,为今后的发展和成功经营打下基础,这也将有利于投资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正确判断和评价我国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防范失败风险。当然,作为前车之鉴和他山之石,这也会给中国的其他新兴企业提供有益的借鉴意义。本文的研究采用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国际经验和中国实际案例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并按照以下篇章结构和思路进行。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及其意义,基本假设和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框架安排等。第二章:文献综述:企业失败的理论研究。本章主要从企业失败定义、企业失败的不同理论解释以及企业失败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企业失败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并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第叁章,现象描述:中国上市公司失败的特征分析。本章首先对中国上市公司失败进行界定,接着从行业分布、地区分布、资产规模分布、时间分布、存续时间分布、失败路径及财务特征等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失败的特征性表现进行了分析,并给出风险警示结论。第四章,影响上市公司失败的外部因素分析。本章在区分了一般影响因素和特殊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对影响上市公司失败的外部因素进行了理论描述,并对相关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与分析。第五章,影响上市公司失败的内部因素分析。本章同样在区分了一般影响因素和特殊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对影响上市公司失败的内部因素进行了理论描述,在此基础上,从财务角度对上市公司失败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从公司治理角度对上市公司失败进行了实证检验和分析。第六章,上市公司失败特殊性产生的根源:上市公司价值的过度高估。本章首先对上市公司资源价值的形成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上市公司失败特殊性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对上市公司价值的过度高估,并对上市公司价值过度高估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第七章,上市公司失败的综合治理对策。本章主要从政府和上市公司两个层面提出了针对上市公司失败的综合治理对策。第八章,结论。本章总结了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说明了本文的创新点、不足之处及后续研究设想。本文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将所有研究置于中国特定的政策与制度背景下,研究上市公司失败的特征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并对中国上市公司失败的特殊问题及其根源做了深入剖析。与国内其他类似研究相比,本文的研究更为全面、细致和深入。创新性的结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总结并强调了中国上市公司失败特征的特殊性。本文在从行业、地区、资产规模、上市时间、存续时间、失败路径等方面总结了上市公司失败的特征性表现的基础上,格外强调了上市公司失败特征的特殊性。(1)资不抵债的上市公司未能进入破产程序。虽然目前有许多家上市公司实际已经处于资不抵债状态,但尚无一家上市公司进入破产程序。(2)目前失败的上市公司多分布于1997年以前上市的公司中,这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一个特殊和特定现象,这与我国证券市场初期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国有企业解决资金、体制困难密切相关。(3)我国股市特殊的“一上市就变脸”的现象时有发生,更多的上市公司在上市4年之后、10年之前发生失败现象,许多上市公司虽然携带着发行股票募集的大量资金,甚至拥有大发展的“宏伟计划”,其失败却发生在“上市初创期”和“雄心勃勃发展期”,大量的上市公司却并没有“借上市与资金的东风”快速发展,却在“圈钱”结束后较短时间内进入了连续亏损甚至保壳的失败境地。本文认为,上述现象的出现,资金瓶颈不再是其主要原因,而应该从企业错误的融资理念与偏好以及证券市场的制度性缺陷方面寻找解释。第二,总结了影响上市公司失败的外部因素的特殊性。从外部环境来看,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除了要受到经济周期波动、宏观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治理与法治水平、市场运行与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以外,更特别的是,由于其具有上市交易和直接融资资格,因此政府对其管理也具有了区别于非上市公司的制度要求。而基于中国国情的制度性缺陷在上市公司的失败过程中就有了更加显着的影响,成为中国上市公司失败区别于非上市公司的独特影响因素。这些制度性缺陷包括初期建立证券市场的定位不当,市场准入、退出与监管规则不规范,政府意志的行政贯彻以及政府对于自身利益和政绩的过多考虑等等。制度性风险给上市公司埋下了发生失败的祸根。第叁,总结了影响上市公司失败的内部因素的特殊性。一般企业失败的内因,可以从企业核心竞争力、公司治理与决策、主业与多元化经营、资本结构与现金流量以及企业诚信等方面来寻找到答案;而通过分析中国上市公司的失败现象来看,非常特殊的是,由于大股东掏空行为导致上市公司失败的案例大量存在,以“掏空行为”为典型特征的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不当利用现象极为普遍,这也成为了中国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在失败原因对比上最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的一个关键因素。这是由于证券市场制度性缺陷的存在(如证券市场定位、资产剥离式的改制模式、上市准入制度、退出制度以及监管问题的存在),造就了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和地方政府之间特殊的“血脉关系”与特殊的关系处理方式,也正是这一关系,使得控股股东和地方政府为了保持母公司的持续经营或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天然地具备从上市公司转移资源的“掏空”动机。第四,本文认为,上市公司失败特殊性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对上市公司价值的过度高估。在我国,由于具备了上市资格,上市公司的资源价值与非上市公司相比,就有了超值的内容,包括资本放大效应与低成本融资优势、新闻和形象宣传优势、政策优惠以及企业并购重组优势等等。然而,在我国证券市场上,这些价值却被过度高估了,从而引发了大量对上市公司资源的争夺和不当利用现象,甚至出现了滥用的问题,而这些行为的膨胀,就大大加快了上市公司失败的速度。在现阶段,上市公司价值过度高估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上市资源的收益性形成了对上市公司资源的需求,资本市场定位不当及资格管制导致了上市资源短缺,造成了上市资源供应不足,而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政府的政绩需求以及市场管制漏洞下放大的“隧道效应”,则加剧了上市资源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资源争夺愈演愈烈,最终形成了对上市公司价值的过度高估,而这些行为又加剧了上市公司失败现象的产生。第五,在提出的一系列综合治理上市公司失败的对策当中,针对上市公司失败的特殊性,认为政府不仅要准确调整证券市场定位,有效抑制经济剧烈波动,更要注重完善法律和监管,提高不当利用上市公司资源的成本,加大处罚力度,推动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加强自我规范,最终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王利[7]2009年在《上市公司失败预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数量逐年增多,规模逐年扩大,行业不断优化,运作不断规范,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和最有发展潜力的公司。但是,一些上市公司由于各种原因经营失败,业绩逐年下滑,亏损严重。上市公司经营失败不仅给投资者和债权人造成重大损失,而且会影响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有效预测公司失败,不仅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而且也是证券市场投资者减少承担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因此对上市公司失败进行预测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上市公司失败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完全有可能在其失败之前使用有效的方法进行预测。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失败的特征和失败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上市公司失败的定义进行了重新界定。从流量和存量两个角度来度量,有别于一般研究将ST公司定义为失败公司。由于制造业上市公司同非制造业上市公司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及自身状况往往存在差异,所以本文在进行上市公司失败预测研究时将其分开,分别进行模型的构建。运用Fisher线性判别模型和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两种方法,采用涵盖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和非财务状况各个方面的多个变量,利用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相关数据,寻找尽可能准确的预测上市公司失败的变量和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运用Fisher线性判别模型和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得到制造业预测模型、非制造业预测模型、不分行业的预测模型的预测准确率都比较高。但是分行业预测模型的准确率要略高于不分行业预测模型的准确率。

俞璇[8]2006年在《结合股权结构指标构建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加入WTO,上市公司所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数量也急剧上升。但是,任何财务危机都是一个逐步显现、不断恶化的过程。因此,我们要防微杜渐,在财务系统的正常运作中,就应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跟踪与监控,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以避免或减弱不必要的损失。 关于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经建立了多个预警模型。然而,传统的研究,更多地是偏重对财务变量的分析与研究,再将财务指标构建模型,而忽略了不易量化的但非常重要的非财务因素。这样就会导致因财务数据不符合事实而错误估计企业财务状况,或者在察觉财务状况有所恶化时,该企业早已发生严重的财务危机。由此可见,在建立企业财务预警模型时,有必要引入对公司绩效有影响的其它非财务变量。而股权结构正是非财务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对公司治理与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文献后,决定结合股权结构指标与财务指标,对财务预警进行研究。以我国沪深股市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了50家ST公司与100家非ST公司为建模样本,采用5个股权结构变量和25个财务变量,研究财务危机发生前3年内30个变量的差异,挑选出初步的变量再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选出14个变量进入回归,构建叁年叁个Logistic模型,并利用30家上市公司作为检验样本,其中包括10家ST公司与20家非ST公司以及H-L检验方法对其检验。实证结果显示:加入股权结构变量的财务预警模型,预测精度好,利用检验样本检测得到的前3年准确率分别为100%、96.6%、76.6%;模型稳定性强,即在大规模缩减检验样本后,模型的预测准确率与之前建模样本得到的预测准确率相差不大。所以,本文模型适用于预测判别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问题。

赵冠华[9]2009年在《企业财务困境分析与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财务困境分析与预测是财务管理和投资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企业是否会陷入财务困境,这不仅关系到企业本身战略的制订与调整,而且还关系到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提出一种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无企业规模限制、无行业局限、无股权结构限制,可以广泛应用的财务困境分析与预测方法。从而,向监管部门和广大投资者揭示,有哪些公司可能会陷入财务困境,使他们引起警觉,使监管部门维护市场稳定,为市场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自从Altman对财务困境预测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以来,财务困境分析与预测已经得到了突破性发展。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在此领域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是,目前的研究总体上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尤其是在提高模型预测正确率的前提下,如何减少训练样本的数量、缩短模型运行时间、优化模型和核参数等方面,已有的成果还很少,有些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本文将遗传算法以及支持向量机理论应用于企业财务困境分析与预测,对支持向量机的算法改进以及模型参数优化等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对改善模型的预测正确率、减少训练样本数量以及缩短模型运行时间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工作和创新如下:第一,本文在对国内外已有财务困境概念定义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财务困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通过对研究样本的统计分析,从财务报表项目以及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叁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困境公司和正常公司在ST前不同时点上有着不同的特征。根据ST公司与正常公司的报表数据、财务指标数据的显着性差异检验结果以及均值变化趋势图,从统计学角度详细分析了哪些指标数据是导致企业出现财务困境的原因,寻找“警源”;最后,对企业发生财务困境的内外部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给出了企业财务困境预测过程和预测方法框架。第二,提出了企业财务困境短期和中长期分析与预测应采用不同预测指标体系的观点。通过对ST公司和正常公司两组研究样本的指标数据分别进行正态分布检验、显着性差异检验以及因子分析处理后发现,对短期分析与预测有显着影响的指标较多,而对中长期分析与预测影响显着的指标明显减少。由于影响中长期分析与预测的指标减少,预测模型可利用的信息也就减少,从而导致与短期预测相比,中长期预测的预测正确率明显下降。另外,在指标的选取上,除了财务指标外,还选用了非财务指标,得出了股本结构和地域环境两个非财务指标对短期和中长期预测均有显着影响的结论。第叁,提出了一种基于Renyi熵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增长记忆算法。考虑到传统支持向量机对偶问题的求解过程相当于解一个线性约束的二次规划问题,计算矩阵的逆和存储核函数矩阵都需要较多的内存空间,同时,二次寻优算法也需要较多的运行时间。因此,本文独立推导出了一种适合企业财务困境预测的离散序列情况下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增长记忆算法,以避开求解矩阵的逆。同时,首次将信息熵引入增长记忆算法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增长记忆算法确实节省了程序运行时间,而信息熵的引入,不但减少了训练样本的个数,而且,还提高了模型预测的正确率。第四,针对支持向量机及其改进算法中仅靠人工方法无法获得模型参数和核参数最优解的严重缺陷,本文将基于生物遗传机理的遗传算法参数优化技术应用于企业财务困境分析与预测。实证研究证实,遗传算法确实能在更大范围内自动寻优,能显着提高模型预测的正确率。尤其是将遗传算法应用于基于Renyi熵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增长记忆算法模型,使得在只有少量训练样本的情况下,也能获得较高的预测正确率。第五,用支持向量机及其改进算法作为工具,对短期及中长期分析与预测中多种预测模型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纵向比较结果表明,提前预测时间越短,预测正确率越高,而随着预测提前期的增加,预测的正确率显着下降;横向比较表明,支持向量机及其改进模型的预测正确率要好于传统预测模型,犯第Ⅰ类、第Ⅱ类错误的概率明显低于传统模型,进一步证实了支持向量机不但具有较好的拟合能力,而且,还有较好的泛化(预测)能力。实证结果还表明,使用高斯核函数后,其模型的预测效果要好于多项式核,但Renyi熵中的核函数只能使用多项式核,高斯核不适于做Renyi熵的核函数,这一点与其它应用领域不同,它与财务困境分析与预测的特殊性有关,这也是作者对本文做出的贡献。

于海波[10]2008年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目前,伴随国外跨国公司的大量涌入,国内公司能抓住机遇应对竞争和挑战,更好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国内公司运营状况与国家的发展脉搏紧密相连,一旦发生财务危机特别是恶性财务危机往往会给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乃至国家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如何尽最大可能地规避风险,减少损失,成为各利害关系人乃至国家非常关心的问题,吸引着许多经济学者不懈地探索,寻找更准确有效的预警方法。经济学者研究表明,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有助于公司寻找财务危机发生的根源,及时采取对策,防止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因此,构建一个有效实用的财务危机预警方法体系,满足利益相关者日益迫切的需要,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借鉴该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企业财务预警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其相关理论。然后,对国内外财务危机预警研究领域中的经典文献进行了回顾。本文的核心内容是对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方法的研究和实例分析,对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方法进行了分析评述,选取了2006年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的58家A股上市公司中制造业的13家作为研究样本,并按照行业和规模配对的标准选择同样数目的财务状况良好的上市公司构成控制样本。采用Altman的“Z-Score”模型建立了多变量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并且对该模型进行了样本数据检验,然后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定性的分析和研究;引入现金流预警体系,主要使用经营净现比观察短期偿债能力、净利润现金含量观察企业的盈利能力;进一步完善“Z-Score”模型对企业经营决策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公司治理视角下的企业持续经营研究[D]. 方军雄. 复旦大学. 2004

[2]. 我国上市公司经营失败风险预警研究[D]. 赵艳芳. 复旦大学. 2007

[3]. 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研究[D]. 王仁平.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4]. 我国上市公司经营失败预测实证研究[D]. 曾韶东. 厦门大学. 2001

[5].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测实证研究[D]. 朱元兵. 西南财经大学. 2012

[6]. 中国上市公司失败:特征、影响因素及其特殊性[D]. 朱相平. 山东大学. 2009

[7]. 上市公司失败预测研究[D]. 王利. 山东大学. 2009

[8]. 结合股权结构指标构建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之研究[D]. 俞璇. 浙江大学. 2006

[9]. 企业财务困境分析与预测方法研究[D]. 赵冠华. 天津大学. 2009

[10].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方法研究[D]. 于海波. 吉林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我国上市公司经营失败预测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