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性外斜视的临床诊治分析论文_汪洁

共同性外斜视的临床诊治分析论文_汪洁

湖南省岳阳市二人民医院眼科 414000

【摘 要】目的:分析共同性外斜视的临床诊治手方式。方法:采取手术治疗方式对我院于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56例患者进行眼位矫正,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1周对所有患者进行复检,结果显示,正位者51例,正位率为91.07%;术后6周进行复检,正位者48例,远期正位率为85.71%;所有患者均没有发生眼球外转受限现象,且眼球运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对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及时根据实际病情进行手术治疗,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外观,还可以恢复双眼视觉功能。

【关键词】共同性外斜视;临床诊治;手术治疗;眼位;矫正

共同性外斜视是一种斜视类型,在临床上颇为常见,患病早期,多表现为视轴外偏且为间歇性,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变为恒定的视轴外偏,一般情况下,共同性外斜视的儿童病例较为常见。共同性外斜视不仅会对患者的面部外观造成严重的影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双眼视觉功能造成干扰,对于儿童患者来说,共同性外斜视还会影响其双眼视觉发育。采取手术治疗方式对我院于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56例患者进行眼位矫正,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作为研究对象的56例患者,是我院于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采取手术治疗方式对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最低的为5岁,年龄最高的为41岁,平均年龄为(15.23±4.12)岁。其中,8岁以下的有10例,占比17.86%;9岁-16岁的有29例,占比21.78%;17岁以上的有17例,占比30.36%。32例为间歇性外斜视,占比57.14%;15例为恒定性外斜视,占比26.79%;9例为继发性外斜视,占比16.07%。

1.2方法

首先,斜视角检查。采取“三棱镜交替遮盖检查方法”以及马氏杆加三棱镜检查法对患者的远近距离斜视角进行检查。近距离的注视目标距离(较小)为33厘米,远距离的注视目标(较大)距离为为6米。

其次,斜视分型。分型标准:远外斜角与近外斜角相等且两者相差小于10度为基本外斜型;斜视角比较稳定且远外斜角比近外斜角大15度为外展过强型;近外斜角比远外斜角大,且病情发展比较快,患者视功能易丢失为集合不足型;远外斜角比近外斜角大但是将1眼遮盖1个小时后远外斜角与近外斜角两者基本相等,则为类外展过强型。本组患者中,36例为基本外斜型,占比64.29%;12例为外展过强型,占比21.43%;8例为集合不足型,占比14.28%。

最后,手术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手术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第一,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采取不同的麻醉方式,对处于5到12岁的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对13岁到41岁患者实施局部麻醉;第二,根据斜视角的不同,对患者实施不同的手术方式,对斜视角小于等于15度的患者实施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对斜视角大于15度小于35度的患者实施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或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对斜视角大于35度的患者实施双眼外直肌后徙加单内直肌缩短术;第三,根据不同的斜视类型侧重不同,对基本外斜型、外展过强型的患者主要实施外直肌后徙,对集合不足型的患者主要实施缩短内直肌。术中仔细观察患者的眼位,术后1到3天开放双眼,并使用抗菌素眼液。

术后1周、术后6周对所有患者进行复检,统计正位率。判定标准:斜视角小于等于±5度为正位;斜视角大于±10度为失败。

2.结果

术后1周对所有患者进行复检,结果显示,正位者51例,正位率为91.07%;术后6周进行复检,正位者48例,远期正位率为85.71%;所有患者均没有发生眼球外转受限现象,且眼球运动功能恢复良好。

3.讨论

共同性外斜视作为斜视的一种类型,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共同性外斜视患者的斜视角(斜视度)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就目前来说,尚未完全明确共同性外斜视的病因机制。流行病学的相关研究表明,12岁以前的学龄儿童发生共同性外斜视的概率比较大,大约在0.4%到1.7%之间,而12岁以后儿童或成人的发病率明显降低。有报道显示,在共同性外斜视中,间歇性外斜视占首位,其次分别为恒定性外斜视、继发性外斜视,本组患者中,15例为恒定性外斜视,占比26.79%;9例为继发性外斜视,占比16.07%,与相关文献相符。

共同性外斜视不仅会对患者的面部外观造成严重的影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双眼视觉功能造成干扰,对于儿童患者来说,共同性外斜视还会影响其双眼视觉发育。因此,外斜视矫正术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改善外观,另一个是尽可能地保存、恢复患者的双眼视觉功能。部分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会出现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从而会对手术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导致欠矫或过矫现象的出现。因此,眼科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发现并缓解患者出现的负面情绪,术中应当严密观察眼位,根据实际情况实施手术。

本研究中,对患者进行了斜视角检查、斜视分型,并以此为根据,对患者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手术治疗方式,结果术后1周复检正位率为91.07%,术后6周的远期正位率为85.71%,所有患者均没有发生眼球外转受限现象,且眼球运动功能恢复良好,说明及时根据实际病情对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外观,还可以恢复双眼视觉功能。因此,眼科医务人员应当日常工作中注重积累临床经验,提高对手术设计的重视,术前仔细检测患者的实际情况,以提高手术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李筠萍,肖满意,魏欣. 成人共同性外斜视的临床特点与手术疗效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1,04:241-244.

[2]秦红英,宋峰伟,孙朝晖,陈彬彬. 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的变化[J]. 国际眼科杂志,2014,09:1736-1738.

[3]许峰,刘彦芳,林萍,张利玲. 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术后复视的临床分析[J].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5,04:21-24.

论文作者:汪洁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2

标签:;  ;  ;  ;  ;  ;  ;  ;  

共同性外斜视的临床诊治分析论文_汪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