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arning建构和导航系统

E-learning建构和导航系统

郁晓华[1]2012年在《个人学习环境设计视角下自主学习的建模与实现》文中认为在知识经济和终身学习的背景下,自主学习被赋予了从未有过的价值与使命,新的发展急需自主学习实现方式及其支持环境变革以应对未来学习的转变以及未来学习者迫切的自主追求,显然遵循“课程”与“课堂”操作隐喻的传统学习环境已无法胜任,因此问题的解决要求发展一种符合时代发展精神、吻合当前教育与技术理念的新的自主学习实现框架。对此,论文将设计的视角投向当前先进的个人学习环境(PLE)的建构理念,并分析了个人学习环境与自主学习两者结合在社会文化上和技术方法上的必然。由于能够借鉴的国内外研究几乎没有,因此论文采用了“分析差异——发现线索——寻求解决”的研究路线:首先从分析传统学习环境(以LMS为代表)到PLE中学习所发生的转变出发,然后从学习组织、学习体验、学习支持和环境架构多个角度寻找线索和理论依据,最后建构出基于PLE的自主学习(PLE-SRL)这一全新学习模式的概念模型。PLE-SRL模型从学习的组织和保障两方面进行了重点细化。在学习组织上该模型的最大的特点在于不直接映射教与学的过程逻辑,而是以学习活动的层级组织作为支架,将自主学习的调控过程和PLE环境的建构以一种半结构化的方式进行整合,强调边学习边建设,并提炼出自主学习活动的五类构成元素以及叁级逻辑组织,探讨了这一新型结构体系的建设机制、调控机制、感知机制、关联机制和导航机制,还结合典型案例讨论了其各种教育应用场景和应用模式。在学习保障上,该模型将以集体智慧为核心特征的社会关联技术引进自主学习的学习支持设计中,以实现在分布式的开放环境中最优化地组织并联结来自多元化渠道的适合的内容、工具和人,还提出实现这一学习支持的叁层模型,并深入研究了其中一些关键性技术,包括学习活动流描述模型、关联推送策略矩阵、激励与优化机制等。论文最后从零代码开始设计并实现了PLE-SRL模型的原型系统,从自主学习的支持度和可接受性两个方面分别对原型系统展开了评价以及试用,实证了系统架构的可行性和理论研究的合理性。

张艳[2]2010年在《远程教育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远程教育教学系统是指借助于各种网络,实施同步及异步教学的远程教学平台。目前的远程教育教学系统往往不包含电子课件在线制作功能,难以保证电子课件与教学系统的兼容性,会对远程教育的实施产生不良影响。本文研究了在线教学系统开发框架Moodle和电子课件制作工具Xerte online toolkit,分析了远程教学活动的业务流程和电子课件制作标准SCORM,基于Moodle与Xerte online toolkit提供的开发接口,按照面向对象系统的设计原则,设计了在线教学系统MSX的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实现了标准电子课件的在线制作、自动导入配置和教学点播功能,研制了一套集教育教学、课件制作、在线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平台。最后,在实际应用环境中通过实验测试了系统的各项功能,验证了MSX在远程教学应用中的有效性。

王立峰[3]2014年在《知识管理视角下个人学习环境(PLE)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管理视角下个人学习环境(PLE)构建研究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归纳和总结国内外PLE构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网络环境下个人意义建构的知识性、情境性、社会性等特点,基于活动理论与知识管理相结合的视角对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知识建构过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知识管理视角下PLE模型。此外,本研究应用富客户端、OPEN API与MASHUP整合型融汇技术实际开发并验证了基于知识管理视角下PLE模型的PLE系统原型软件。知识管理视角下的PLE模型以网络学习过程中知识客体的转化为主线,体现了学习者主体性、知识建构的社会性与合作性、知识建构的螺旋上升性、学习过程的完整性、PLE系统的集成性、整合性与开放性等特点,有助于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获取、管理、利用及共享学习资源,促进学习者意义建构。本研究由五部分共八章组成,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1.PLE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本部分由第一章和第二章构成。第一章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对国内外个人学习环境构建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比较详尽的综述,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问题。第二章论述了与知识管理视角下PLE构建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即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管理理论、活动理论为基础,力图体现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学习的主体性、知识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开放性等特点。2.构建知识管理视角下PLE模型本部分由第叁章构成。以网络学习过程中知识客体的转化为主线,按照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知识的不同状态,将网络环境下个人的学习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知识获取阶段、知识组织阶段、知识利用阶段和知识共享阶段。研究据此设计构建了知识管理视角下PLE模型,并分别对以上四个阶段中参与学习活动的主体、客体、工具、共同体、规则、分工六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论述。3.知识管理视角下PLE各模块构建本部分由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构成。该部分较为详细地论述了与知识客体转化四个阶段相对应的PLE学习资源获取、PLE学习资源组织、PLE意义建构与知识共享等相关问题。构建了PLE学习单元模型、PLE个人学习资源库模型、PLE意义建构空间模型与PLEs知识共享平台模型,并详细的说明了构建上述模型的理论依据与模型功能。4.系统开发与实证研究本部分由第七章构成。依据知识管理视角下PLE模型以及学习资源获取、学习资源组织、意义建构与知识共享各部分子模型,设计开发了PLE学习资源获取原型软件、PLE个人学习资源库原型软件、PLE意义建构空间原型软件以及具有开放API功能的知识共享平台PLEs原型网站,并详细的介绍了以上四种原型软件的主要功能与关键技术。最后,以研究生使用该PLE系统学习网页前台设计为例,对知识管理视角下PLE系统进行了初步的验证与分析。5.结论与展望知识管理视角下构建的PLE系统具有较强的兼容性、集成性,支持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学习的整个过程。系统便于学习者获取、管理、利用及共享学习资源;PLE意义建构空间与PLEs共同体关联紧密,能够促进学习者意义建构;基于SCORM标准的PLE个人学习库有助于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保存与使用。此外,继续深入挖掘IEEE LOM元数据语义作用,增强PLE与PLEs学习资源知识重组、知识聚类与智能推荐,进一步完善PLE系统功能将是后续研究的重点内容。

孙鸿飞[4]2008年在《面向服务架构的网络学习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提出要建设数字化校园。随着全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开展,许多中小学都可以方便的接入因特网。为了更好的管理教学的数据和各种信息,提高教学效果,网络学习平台成为各个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的环节。这种背景下,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基于网络的教学系统,它们促进了学习资源的开放和教学改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同的系统之间不能互操作和不能进化限制了教育资源的共享,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为了促进不同的教育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本文采用了软件工程领域新的软件开发方法-面向服务的设计方法借鉴国外相关组织提出的开发规范,来对传统的网络学习系统设计。由于基于面向服务的架构的系统具有松耦合和模块化等特征,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网络学习系统之间不能互通的问题。本文将利用面向服务的建模方法,抽取出不同类型的服务,然后对服务进行描述,然后通过webservice进行发布。这些服务通过组合和相互调用,就可以完成不同的系统功能。因此可以实现软件复用和不同系统的互操作。本研究提出的服务描述规范将会对以后开发者提供指导,同时也对我国教育技术系统互操作标准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法和面向服务的建模方法。通过对不同网络教育机构网络学习流程的调查,得出比较通用的网络学习的核心的业务流程。然后利用面向服务的建模方法,将不同的业务逻辑封装成服务,完成系统的架构设计。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网络学习的核心业务流程以及关于网络学习系统的服务架构设计。通过对网络学习的核心业务流程进行抽象和分解,可以得出不同类型的服务,这些服务可以为以后的网络系统的互操作提供指导。这个服务设计规范符合我国国内的实际情况,同时综合了国外不同规范的长处,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刘成新[5]2006年在《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文中研究指明技术与课程教学的关系源远流长。课程教学的发展变迁既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同时它更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传统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与制约;技术作为文化裂变的重要动因,它对当下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全部领域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观,本文从历史、现实和社会文化联系的视角出发,通过大量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适当的实证研究与质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去和现状,以及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的未来走向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 全文共分为上篇、中篇、下篇叁个部分。 作者在“上篇”中首先辨析了诸如技术、课程、整合、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基本概念的实质内涵及其思想嬗变过程,然后基于文献分析探讨了技术与课程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关系,并提出了技术与课程教学互动发展的框架模型。 “中篇”集中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实和认识问题。作者采用了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思维方法,以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知-能”状况、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心理影响、以及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应用等问题的调查分析和教学实践行动案例分析以及对一线教师的访谈调查分析为基础,提出并论证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本质问题的再认识问题。作者认为,从文化学的视野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社会信息文化对当代课程改革、建设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过程,是信息文化环境下传统课程体系解构和新课程体系及其文化重新建构的过程。 在论文“下篇”中,作者首先从分析技术与文化的关系着手,初步探讨了技术教育化的发展过程,并简要分析了技术教育化发展所孕育的课程文化转型问题;然后基于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现状,作者提出了立体化课程的建设构想,分析了立体化课程的基本特征,并提出将现实课堂和虚拟教育联结起来,以打造多元化、超时空的学习共同体为突破口,来促进信息时代的新型课程及其课程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莫美兰[6]2010年在《理科课程与教学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现状及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国21世纪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主题,精品课程建设又是教育部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可以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进学校育人环境,激发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从根本上进行人才培养的奠基性工作和重要举措。所以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可以优化课程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使有限的课程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产生最好的教育效益,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质量。精品课程教学网站是精品课程的载体和传播介质,也是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传承的平台。通过建设精品课程教学网站能够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可为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学活动的创新、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时空的拓展以及教学理念的提升等带来巨大的促进。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了目前理科课程与教学论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建设的现状,发现了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在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建设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若干建议。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课题研究的概述,主要对课题涉及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选题的背景及意义进行了介绍,提出了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主要介绍国内有关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研究的文献;第叁部分是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理论基础;第四部分是关于我国理科课程与教学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首先对我国理科课程与教学论精品课程网站进行总体分析,然后再分述各层次的理科课程与教学论精品课程网站。第五部分是结论与建议,根据我国理科课程与教学论精品课程网站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改进建议。

肖君[7]2005年在《学习技术系统谱系框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众多学习技术系统的应用,系统质量观和效益观也为人们所重视。高质量学习技术系统的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国内学习技术系统设计开发中,有很多困扰专业人员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导致要有先进的学习技术系统框架以指导系统的设计开发。 在多个E-learning软件项目开发的实践基础之上,论文结合最新国际学习技术先进理论和标准、国际先进的软件项目管理方法框架、教学设计、信息架构等设计了一个基本的指导框架,形成一个初步版本的框架并在实践项目中得到验证。整个框架力图解决学习技术系统的学习技术设计开发和服务问题,涉及学习技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以一个多层次的学习技术系统整合连续谱来表示设计和开发学习技术系统所要做出的不同指导和选择。 论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首先分析学习技术系统谱系框架的产生背景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分析,列出成功的学习技术系统解决方案要素。随后引出学习技术系统谱系框架的概念并总结出一个谱系框架图,最后概括出学习技术系统谱系框架的优势特点。学习技术系统谱系框架是为E-learning实施组织设计的一套有关学习技术系统开发的原则、模型、准则、输出和工具。框架的设计目标是为组织E-learning系统的策略、设计、开发、评价、服务等提供支持和帮助。 第二章:首先从技术和形式上以及学习过程的角度对网络化学习概念进行定义分析,然后引出学习技术系统的概念并进行学习技术系统的发展回顾。另外提供一个基于传递技术和学习模式的分类框架,对各类常见的学习技术系统进行分类。最后介绍了学习技术系统主要支撑技术。 第叁章:首先对策略框架进行概括说明并给出策略框架基础原理。重点分析策略目标成熟度模型、策略关键要素模型、策略团队模型、策略过程模型等四个策略框架模型。最后给出了策略框架输出、策略框架准则和辅助工具。策略框架提供的指导能让学习技术系统规划者在基于学习技术系统的策略规划中取得可靠性、可用性、经济性以及可管理性。 第四章:首先对设计框架进行概括说明并给出设计框架基础原理。重点分析内容架构模型、平台架构模型、互操作宏模型、面向过程设计模型、标准数据流设计模型、设计团队模型等六个设计框架模型。最后给出了设计框架输出、设计框架准则和辅助工具。设计框架提供的指导能让学习技术系统设计者进行学习技术系统的集成化设计,从而取得系统设计的全景视图。 第五章:首先对开发框架进行概括说明并给出开发框架基础原理。重点分析开发团队模型、开发方法模型、开发过程模型等叁个开发框架模型。最后给出了开发框架输出、开发框架准则和辅助工具。开发框架提供的指导能让学习技术系统开发者进行清晰的内容和平台的过程开发,从而取得系统开发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第六章:首先对评价框架进行概括说明并给出评价框架基础原理。重点分析评价团队模型、测量工具模型、过程模型等叁个评价框架模型。最后给出了评价框架输出、评价框架准则和辅助工具。评价框架提供的指导能让学习技术系统评价者进行基于过程的教学产品评

熊素芬[8]2008年在《网络课程标准化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网络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网络课程缺乏重用性、跨平台性和与平台的交互性已经成为制约网络教育进一步实现其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能获得良好教育目标的重要因素,解决的办法就是制定一个为学习内容开发者和学习管理平台开发者都能认同并遵守的网络课程标准,将网络课程标准化。于是,各国和各种国际组织都开始陆续制定网络课程标准,并将重点放在实现学习内容的可重用性、跨平台性以及与平台的交互性上,其中以ADL制定的SCORM标准影响最为广泛,在很多国家都存在着既研究本国网络课程标准又研究SCORM标准的情况,还有很多跨国合作机构开展了以SCORM标准为研究对象之一的各种研讨会。本文研究了目前在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中SCORM的众多实践应用,暂将SCORM作为设计和制作标准化的网络课程需要的标准。在介绍了如何制作符合SCORM标准的网络课程之后,结合其他的网络课程标准和教学系统设计的方法,提出了实现网络课程标准化的设计和制作过程,给出可以提高开发标准化的网络课程效率的一些建议和技巧。最后,对未来网络课程标准化可能的发展趋势做了预测。

陈立钢[9]2012年在《课程导向的数字化服务学习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数字化服务学习(E-Service Learning)由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与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的结合而产生,是近年来兴起于欧美的体验式教学,它倡导学生参加基于数字环境的知识服务活动,并通过反思将服务体验与课程内容相联接,以此来深化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目前,国外针对数字化服务学习的研究正处于兴起阶段,而国内相关研究相对滞后;从实践情况看,数字化服务学习活动在互联网上已比较普遍,但此类活动一般比较松散、杂乱,未能与系统化的知识学习和学校课程相整合。针对这一现状,本课题旨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数字化服务学习的内涵和原理进行系统性梳理,让相关学者关注和了解这种新型学习方式,并通过设计以课程为导向的数字化服务学习模式,探索将这种教学方式融入学校课程的基本方法。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准实验研究法对以下内容进行了研究:第一,对数字化服务学习的内涵、原理和理论基础等进行了初步探讨;第二,以课程为导向,以Kolb体验式学习圈和相关教育理论为依据,建构了数字化服务学习的理论模型,主要涉及数字化服务学习的构成要素、实施过程和评价方法等;第叁,以上述理论模型为依据,以虚拟社区(教育技术学科社区)为实施环境,将数字化服务学习融入《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实践,检验这种教学方式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化服务学习对学生的课程学习、信息素养提高、自我效能感改善、学习自主性提升等均有积极影响,只要进行合理的设计,数字化服务学习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融入学校课程。

范郭昌骅[10]2010年在《基于目标导向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Internet的普及,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己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社会。教育的终身化、高效化和全球化使网络课程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等越来越受到网络教育者的重视。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中进行网络课程的探索,开发适合网络教育的网络课程,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己开发的网络课程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涉及各个学科领域,但从网络课程的实践应用来看,大部分网络课程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网络课程的目标不明确。本文通过对目标导向网络课程设计理论、知识分类理论的梳理研究,笔者认为在一门网络课程中不同知识类型有不同的课程目标,确定根据课程目标进行课程设计;根据教学目标不同进行教学设计,完成整个网络课程的设计思路。在具体实践中我们选取以《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网络课程为例,该课程是一门操作技能类的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知识类型不同,该网络课程主要以行为目标为主导,兼有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分别详细介绍了叁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叁种不同目标导向下的教学设计案例,行为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重在“内容——媒体”设计,生成性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重在“问题情境”设计,表现性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重在“学习活动”设计。在完成网络课程的设计基础上,我们以谷秋网络课程平台为基础,进行《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网络课程的上开发实践,完成各个功能模块的实现。并将网络课程投入实践应用,在一学期的应用中,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网络课程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该网络课程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也说明在一门具体课程中根据知识类型确定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进行课程设计;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完成整个网络课程的设计思路是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以期对今后的网络课程设计开发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 个人学习环境设计视角下自主学习的建模与实现[D]. 郁晓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2]. 远程教育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

[3]. 知识管理视角下个人学习环境(PLE)构建研究[D]. 王立峰. 东北师范大学. 2014

[4]. 面向服务架构的网络学习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孙鸿飞. 北京邮电大学. 2008

[5]. 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 刘成新. 南京师范大学. 2006

[6]. 理科课程与教学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现状及问题研究[D]. 莫美兰. 重庆师范大学. 2010

[7]. 学习技术系统谱系框架研究[D]. 肖君.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8]. 网络课程标准化设计与研究[D]. 熊素芬. 上海师范大学. 2008

[9]. 课程导向的数字化服务学习设计研究[D]. 陈立钢. 江苏师范大学. 2012

[10]. 基于目标导向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D]. 范郭昌骅. 西北师范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  ;  ;  ;  ;  

E-learning建构和导航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