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算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算理论文_韩英梅

在计算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算理论文_韩英梅

山东省莱西市望城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266601

在小学计算教学中,有些老师认为计算教学,无规律可循,也没有相应的道理可讲,只要加强练习,多做题,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在小学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学方法要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应更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具演示和动手操作,是学生理解算理的有效手段

在数学教学中,直观教具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小教具往往会起到大作用。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小学生多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很难理解抽象算理。

例如:在教学《用计算10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个位从十位借10以后,个位要加10,十位要退1,这时我们引导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个位从十位借10以后,就多了一个10,所以要加上10;十位上的数借走一个10以后,就少了一个10,所以要退1,在学生有了直观的算理以后,再引导学生找出用竖式计算退位减位的规律: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二、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发现算理

例如:在学习青岛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解决问题”这一信息窗时,帮助学生理解建构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是关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模拟、重现相遇问题的情景,体会同一时间、两个地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很容易就能理解总路程就是甲走过的路程+乙走过的路程,或甲和乙每小时走过的路程和时间,这样就很容易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起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解决这一类题的算理也就迎刃而解,且两种方法不易混淆。

三、运用迁移规律,加强计算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算理和法则

在心理学中,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而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极为重要。这种影响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的影响我们称之为正迁移,消极的影响我们称之为负迁移。而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极为重要。学生一旦具备了迁移能力,那么他就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数学计算也是这样,当学生有了良好的正迁移能力,那么准确地掌握和理解算理和法则也就不在话下了。

例如:在教学整数加减法时,教师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和在计数器上拨数等方式,让学生明白算理:只有在计数单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减。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教师就可以把这个算理迁移到计算教学中,有了这样的认知基础,在学习异分母加减法时,就会迎刃而解。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算法、轻算理,甚至不讲算理的情况。我们要坚决杜绝把课堂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算法的机械掌握和不断地强化练习上,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掌握算理并学会熟练应用,提高计算正确率,在数学学习中发挥潜能,并为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论文作者:韩英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7月总第3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7

标签:;  ;  ;  ;  ;  ;  ;  ;  

在计算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算理论文_韩英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