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复兴_炎黄文化论文

世界文化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复兴_炎黄文化论文

世界文化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重新崛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文化论文,世界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世纪以来,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都在持续着对现代文化问题的争论。究竟如何认识现代文化的历史本质、矛盾和危机?世界文化的未来发展会怎样?中国新文化建设应循着一条什么道路前进?这都成为人们思考、争辩的焦点。本文从探索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入手,揭示现代文化的本质和矛盾,进而探讨世界文化的未来发展格局,并把中国的新文化建设纳入世界文化的总体发展之中去考察,以便深入认识中国文化重新崛起的契机及作用。

一、世界文化发展历史的启迪

在这里,我们本着一种科学尝试的态度,对世界文化发展历史中的规律性现象,做一些粗浅的揭示,以便利用它们去进一步探讨现代文化及其未来发展。

(一)多元性与统一性

从全球视野来考察世界文化的发展,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类文化的多元性与统一性问题。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将使我们能从总体上把握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文化在世界上的存在是以不同的民族、国家和区域来分布的。这种地域上的分布并非只有空间意义,而是使世界文化呈现出具有不同性质的区域(民族、国家)文化。这是世界文化多元性的表现。对于这种区域文化,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做过较充分的研究,并从性质上把它们确定为不同的文化或文明。斯宾格勒说:“每一文化有其各自的自我发展的可能性,它兴起、成熟、腐败,而一去不复返。”(《西方的没落》,第20页)他还把“文化”与“文明”区别开来而作为文化发展的前后两个阶段:“文明即是最终局,不可避免的终局,文化由于其内在的必然,都逐一会走到这一终局。”(同上,第29页)汤因比则认为,28种文明(文化)的结局并非完全一样,主要有文明的流产、文明的发展、文明的停滞、文明的衰落、文明的解体等诸种变化,但总的趋势都是走向死亡(参见《历史研究》三卷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总之,在他们看来: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立的起源、成熟、衰亡过程;它们各不同,任何文化都不能替代另一种文化;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多种文化存在过和存在着的文化场。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并不否认世界文化存在与变化的多元性,但却坚持透过这种表面多元性看到其内在统一性。为了认清世界文化的统一性,必须首先弄清楚世界文化多元性的由来。从本质上讲,文化是人们适应自然环境及自身社会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非自然事物。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这导致了人类所面对的自然环境的不同及谋生方式的不同,并因而又引发了人群组合方式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区域文化。正像生物为适应自然环境的选择而分化形成了千差万别的生物种类一样,不同的区域文化最初也是为适应不同自然环境而分化开来的。不同民族、区域文化形成之后,便成为一种自足系统,一种传统力量,并进而形成不同于其他民族、区域的传统文化。这就是斯宾格勒、汤因比所说的不同的文化群落的根源。然而,又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类文化有着本质上的共性,从而又使不同的民族、区域文化有着内在统一性。例如,从生产方式上讲,各种民族、区域文化都可划归并经历着采集渔猎文化、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正是这种内在统一性,使不同的民族、区域文化可以相互沟通,而不是像生物种群那样相互保持种间隔离。

文化的多元性与统一性还有另外一层含义,这就是指世界文化发展历史上的多元化时代与统一时代。斯宾格勒、汤因比所划分的多种不同区域文化并存的局面,其实只是世界文化历史上的一个阶段,即前全球文化时代或曰多元区域文化时代。我们知道,在采集渔猎时代和农业时代,世界文化的状态基本上是诸多区域文化并存及相对独立演变,它们之间缺乏密切的联系。工业化时代以来,统一的全球文化开始形成,世界文化进入了全球文化时代。在全球文化时代,人类的区域文化不再相互隔离,也不再具有孤立的自身发展。由于科学技术、生产活动、经济交往等文化活动正在走向全球一体化,尽管不同民族、国家、区域的某些文化因素仍具有本地域的诸多特色,但这已不具备以往的重要性。例如,多元文化并存时代的文化冲突,将由统一文化时代的文化对话和融合所代替。所以,世界文化的地域多元化是指人类文化的初级阶段,而世界文化的统一化则是指人类文化的高级阶段,世界文化走向统一的全球文化,虽不再具有区域文化的狭隘性,但却更加丰富多彩,这是文化样式、内容的多元化。

(二)原生与传播

在世界文化发展中,文化的原生与传播也是一个重要的规律。各个时代的主流文化(先进文化)并不是在世界范围内同时产生的,而是在某一局部地区首先产生并发展起来,随后才又向世界各地传播开来的。某一主流文化的发生地即是该文化的原生地,而其他对此文化加以学习和吸收的地方便是该文化的传播地。尽管人类早期文化的区域性、民族性很突出,独立性也较强,但这毕竟还是相对的,人类文化从来就不是绝对封闭的,总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中发展的。

当然,文化的原生地与传播地还是有区别的。这主要表现为,某种文化的原生地必定是该种文化先发展起来的中心地,传播地则是该文化后来发展的边缘地,从而又形成特定时代的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区别。文化的原生与传播,实质上也是主流文化的扩散与落后文化的被征服、同化乃至消灭。一般讲来,只要不遭遇到自然条件的毁灭性打击,不论某一区域文化如何落后,它都不会自行消亡的,而是保持着特有的演变,即在不发生进化的范围内的变化。文化传播的积极作用是巨大的,它可以使后进文化地区从外部输入一种新文化成果,克服传统的束缚,乃至跨越某些发展环节而快速进入先进文化行列。

文化的原生与传播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具有规律性的则是二者的相互转化。某一种文化的原生地一旦形成了该种文化之后,往往会随之形成一种传统力量,从而导致该种文化的特化性演变,即不再发生新的进化而是囿于该种文化的范围之内发生着不足以引起进化的纯形式变化,这就势必使文化先进地区跌落为文化落后地区。文化的传播地是该种文化的边缘地区,它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吸收是加以选择的。它一方面吸取外来文化而丰富了自身,另一方面则又激发了文化活力而富有新的开拓力量,它对外来文化没有传统包袱的压力,却形成了新的再创生能力。在文化转变中,它必定有所作为,成为新质文化的原生地。这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也是屡见不鲜的。古埃及文明向希腊的传入,导致了更为先进的古希腊文明;地中海文明向西欧的传入,又导致了近代英国工业文明的产生;西欧工业文明向北美的传入,则形成了超级工业大国美国文明的形成。

(三)文化的转移

说文化是发展的,似乎没有人提出异议。但文化的发展又是如何实现的呢?对此,人们的说法颇多,但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的观点,这就是文化发展的“直线推进论”。在这种观点看来,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个方向地向前推进。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世界文化的发展是由不断发生的文化转移来实现的。“文化转移”指的是:文化的转折性变化,它是与“直线推进”正相对立的。汤因比对文化直线推进观曾进行了激烈的抨击:“把进步看成是直线发展的错觉,可以说是把人类的复杂的精神活动处理得太简单了。我们的历史学者们在‘分期’问题上常常喜欢把历史看成是竹子似的一节接着一节地发展,或者看作现代的扫烟囱者用来把刷子伸入烟道的可以一节一节地伸长的刷把一样。”(《历史研究》上册,第48页)“转移”突出的事物发展特征,是它的转折性、非线性、间断性和创新性。一般地讲发展,虽然也承认从旧事物到新事物的飞跃,但这种飞跃往往包含旧事物的直线推进和过多的承继性,而“转移”则突出的是事物发展中的转折与断裂。“文化转移”指的是文化方向、文化性质、文化类型、文化中心的转折性变化,它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从旧文化的视野向前直线展望,是决不可能看到新文化的。文化的发展是以文化的转移为其实现方式的,没有文化转移就不会有文化的发展。

(四)文化的层次结构及不平衡发展

世界文化的发展在其内在深层次上,受制于文化自身的结构及其活动。因此,要想弄清世界文化的发展,还必须对文化的结构及其活动做一番探讨。

我们知道,文化是属于人类的,它与人类的需要密切相关。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人的需要层次说,按由低到高的顺序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人格与动机》,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3页)。我们看到,文化的层次结构与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相对应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对应于物质文化,归属与爱的需要对应于制度文化,而尊重与自我实现对应于精神文化。在这里,需要进一步向深层挖掘一下,这就是在生理需要之下埋藏的是人的生理本能,在文化中它是埋藏于物质文化之下,即与人的生理本能直接相衔接的是物质文化。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人与文化的统一层次结构:生理本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个层次结构,也完全符合文化发生学的历程。

在文化的活动和发展中,各种文化是相互作用的,并由其总体结构形成了两个不同的作用方向。一个是由下而上的作用方向,即:生理本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另一个是由上而下的作用方向,即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生理本能。在由下而上的作用中,文化的活动和发展趋势是顺从生理本能和个体享乐,鄙视精神,其极端表现是纵欲主义倾向。在这个作用趋向中,将重视物质文化的发展,促进人的个体性发挥,并促使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适应于物质文化的发展而变化。但是,它将导致各种文化的物化乃至兽化,也就将从根本上消解文明。在由上而下的作用中,文化的活动和发展趋势是崇尚精神境界、信念、理想、道德、人格和群体,忽视物质,其极端表现是禁欲主义倾向。在这个作用趋向中,将重视精神文化的发展,促进人的群体组合,并促使制度文化、物质文化适应于精神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尽管这个作用方向将使人性由兽性向上升华,但是,它将导致各种文化的过分主观理想化,由束缚物质文化的发展而影响到文化总体上的发展。

文化内部的这两个作用过程,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发展方向。从世界文化发展历史上看,它们发生的作用是不平衡的,总是处于此消彼长的交替之中,于是形成了文化发展侧重点(亦即文化类型)的不断转移。从长远的文化历程看,两种作用则保持了平衡,否则整个文化大厦就将倾覆。然而,其文化发展的代价太大了,并影响了文化的发展速度;当侧重物质文化生活时,制度与精神文化发生物化和兽化;当侧重精神文化生活时,制度与物质文化往往停滞不前。

真正合乎理想的文化发展模式应该是两种文化作用力的协调作用,从而实现相对平衡发展,以减少文化发展的代价。这种平衡发展模式就是:以物质文化发展为基础,以精神文化发展为主导,从总体上让文化的发展不断升华人的类本性;以个体的发展为基础,以群体的发展为主导,从总体上让文化的发展不断提高人的整体类地位。

二、现代文化的剖析

“现代文化”是一个时代概念,是相对于“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而言的。但是,这种划分并非仅仅具有时间上的意义,而是具有文化性质的区别。因此,“现代文化”是具有自身特殊性质的一种文化存在形态和文化发展阶段。世界文化状况历来是复杂的,这突出地表现在它并非仅仅具有一种文化形态,而是多种文化形态并存。例如,在今天世界上,仍散存着某些处于原始采集、渔猎文化的人群和地区,同时也有一些处于农牧文化的人群和地区,还有一些地区正处于向工业化迈进的时期,另有一些地区则具有了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工业。我们所说的“现代文化”并不是指目前世界上多种文化并列的现状,而是指目前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先进文化,因为只有这种先进文化才具有“现代”的特质,成为一种现代世界的主流文化,其他各种文化均处于向这种先进的主流文化过渡的“现代化”过程之中。显然,我们所说的“现代文化”,从性质上讲,指的就是科学技术文化和工业文化,它是不同于原始采集、渔猎文化和古代农牧业文化的一种新文化,它是世界文化发展史的现阶段主流文化。从发生学上讲,现代文化形成于西方,所以有时也把现代文化称作现代西方文化。

现代文化作为现代世界的主流文化,具有丰富的时代内容。对此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1)产业工业化。这是从现代文化的生产方式上讲的,也是现代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现代文化不同于以往文化的根本之处,在于它的生产对象、生产手段、生产产品、生产空间、生产组织均实现了工业化的根本转变,与以往的采集、渔猎生产和农牧业生产严格区别开来,并对传统产业实现了工业化改造。因此,实现文化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讲就是实现工业化。(二)知识科学化。这个内容与工业化密切相关。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生产中的“第一生产力”,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现代生产。科学技术也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人们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科研活动、文化娱乐活动等均以科学技术及其创造的各种工具为手段。所以,现代文化从知识形态上讲也就是科学文化。(三)经济市场化。这是现代文化在经济制度文化层面上的重要特征。经济交往活动的市场机制已为世界所认同,它调节着各种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配置及经济活动的发展。(四)政治民主、法制化。这是现代文化在政治制度文化层面上的重要特征。现代社会是民主社会也是法制社会,民主与法制成为现代社会人际组合的法则。

现代文化的进步性是不容否定的。它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物质力量和物质生活,加强了人类的组合,使人类的类地位大大提高。从世界文化发展角度看,现代文化所实现的真正历史进步在于:世界文化从此开始迈入全球文化时代。我们看到,采集、渔猎文化乃至农牧业文化,均有突出的民族、区域特色,而现代工业则打破了民族、区域界限,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统一化的工业生产,生产对象、手段、产品均失去了区域狭隘性。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也是统一的,决没有民族、区域化的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均可通用于全世界。工业及其科学技术,本质上是物质文化和附属于物质文化的知识体系,已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统一。经济的市场体制与政治的民主法制体制,虽没有像工业、科学技术那样已经实现全球统一,但已在很大范围内得到认同,并在逐渐推广开来。然而在这个制度文化层面,事情远比物质文化层面复杂,其民族、区域特色仍然十分突出,离全球统一还有很大差距。不论怎么说,世界文化的全球时代之门已经打开,这是值得称道的。西方文化为此做出的领先作用,也是应该肯定的。

现代文化的成就是突出的,然而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形成了日益加剧的文化危机。正是这种弊端和危机,形成了现代文化的局限性,也昭示了世界文化未来发展所应做出的选择。

现代文化的弊端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物质文化至上、享乐至上的倾向。现代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的发展居于支配地位的文化,“发展经济”成为各国的头等口号。从文化结构层次上看,这是一个:生理本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由下而上的作用方向。由此造成的结局就是:物质文化极度发展,人际关系和精神文化受到高度物化,表现为人际关系冷漠和功利化,崇尚金钱、道德沦丧、精神颓废、人欲横流,乃至由物化而兽化,出现了人格泯灭、主体性迷失。这种现象最早出现于西方,现在看来这并不是区域性的。这是因为,现代文化虽原生于西方,但它已成为世界性文化,它的弊端并非在于它的原生地,而在于它的文化本质。近些年来,东方国家包括我们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都发生了上述物化乃至兽化现象,这就表明应从现代文化的本质上找病根。另外,物质文化至上和享乐至上还促使人无限制地对自然环境加以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形成人与环境的紧张关系,影响人类进一步发展,甚至危及人类自身。

其二是个人至上倾向。人们常说,西方文化就是一种个人主义价值观主导下的文化。其实在中世纪文化中,很难说个人是至上的。现代文化中的物质文化至上、享乐至上的本质必然形成人际(制度)关系中的个人至上倾向。物质财富的享乐总是与个体的人相联系,文化的物化与兽化本质上也就是个体化。突出个人的作用、强调个人的利益与权力,像物质文化的极大丰富一样,都有其历史的进步性。然而,一旦失去平衡,导至享乐至上、个人至上,就会走向反面,必然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会动荡、犯罪率上升等恶性制度文化病。现代文化的这个弊端不仅发生在西方,也发生在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其他地域。可见这也是由现代文化的本质所决定的。

现代文化的两大弊端,表现的是现代文化的内在文化动力的单向化,即只具有生理本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文化向力,而缺乏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生理本能的文化向力。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只注重物质文明,而忽略了精神文明。我们这里讲的精神文明是指“人文精神”,不包括科学技术,因为后者是附属于物质文化的知识而不是人的主体意识。人文精神作为人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包括人的信念、理想、道德、人格等,集中地表现为价值观念。近代以来,先是“上帝死了”,人们开始相信科学。但后来证明,科学并不是人的主体意识,单凭它解决不了人的价值观问题。所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达了,而“人也死亡了”。“人的死亡”是“上帝死亡”的进一步发展,它表现为价值观的多元化和消解。人文精神乃是人的心灵,由于它的缺失,人就只剩下肉体了。由此可见,原生于西方的现代文化正面临着一场来自自身的内在矛盾和危机。这是一场决定现代文化能否继续提高人的类本性、类地位的文化危机,也是决定现代文化能否作为文化而继续发展的危机。现代文化创造的物质力量,已达到可以在瞬间毁灭人类自身的水平,这是一种外在的危机。同时,现代文化创造的物质力量也正在摧毁着人的心灵,这是一种内在危机,因为它虽不能消灭人的肉体,却可以导致人的兽化,其结局同样是可悲的。

三、世界文化的走向与中国文化的崛起

随着现代文化内在矛盾和危机的日益加剧,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现代文化的弊端,因而促使人们都把目光投向如何解决现代文化的弊端和如何建设未来文化的问题上。这已经成为处于世纪之交的人类所关心的焦点问题。关于世界未来文化的客观发展,需要从多方面加以考察。

第一,从世界文化发展的总体规模上看,人类文化发展的多元性与统一性规律将决定世界文化不可逆转地走向全球化。这就是说,未来文化将是世界文化高度一体化的时代,文化区域性的特征将进一步降低。当然,世界文化的一体化、统一化并不否定文化自身的多元化,但文化的多元化不再表现为区域文化之间的斗争,而是表现为统一文化的丰富多样性。所以,世界各个民族、区域文化都应以开放的心态走向未来的世界文化。

第二,从人类文化层次结构及不平衡发展规律看,两种文化向力的不同侧重作用与两类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交替侧重发展将逐渐趋于平衡。以往,文化类型的发展从较短的历史时期看不平衡,而从历史的大视野看仍是平衡的。不平衡发展造成的文化代价是巨大的。目前,由于文化的加速度发展,使得循环周期日益缩短,不平衡发展将逐渐趋于平衡发展。这就进一步形成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协调发展。在世界未来文化中,两类文化发展的综合向力和文化总体格局是:以物质文化的发展为基础,以精神文化的发展为主导。在制度文化中,综合向力及总体格局是: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社会的整体发展为主导。

第三,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转移规律上看,未来文化的方向、类型、中心将发生新的转移。首先,在文化发展方向上将实现生产方式的新转移。以高消费、高损耗为特征的传统工业,将向保持生态平衡的生态工业、信息产业转变,人类与自然将进入一种新型关系。其次,在文化类型上将实现新的转移,片面追求物质文化的文化现状,将向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以及精神文化为主导的状态转变。其三,在世界文化发展中心上,也将出现新的变化。虽然世界文化正在走向全球化,以不同的区域转移为特点的世界文化发展中心的转移不再像以往那样突出,但文化的区域性在目前仍未消失,世界文化的转变也不会在世界各地同时出现,因此世界文化发展中的区域中心作用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以西方为文化中心的现状将发生改变,非西方文化特别是东方文化在未来世界发展中将担负起重要的作用。

有人会说,作为一种区域文化的东方文化,曾经是世界的主流文化,尤其是作为其代表的中国文化,一直到近代西方文化崛起之前仍是世界文化中心之一,因此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传统文化已经为现代文化所超越,落后了的东方不可能再度成为世界文化中心。然而历史并非如此简单。首先,“先进”与“落后”并非一成不变,相反的是,“落后”变“先进”、“先进”变“落后”倒是必然。其次,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传统文化本身虽然不可能再度直接成为新文化,但其内在的基本文化精神却可以经过批判、改造、继承、弘扬而再度成为新文化的生长点。这是为世界文化发展侧重点转移即文化类型的否定之否定发展亦即循环式上升的规律所决定了的。例如,现代西方文化虽是在直接否定中世纪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同时却又是在吸取中世纪文化之前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基本文化精神(科学与民主)的基础上(文艺复兴)崛起的,所以古希腊罗马文化再度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生长点。由此可见,东方文化因其特点而具有内涵丰富的现代文化意义,完全可以成为世界文化未来发展的丰厚文化资源。二战以来,尤其是70年代以来,东方国家的崛起已为世界所瞩目。在东方的再度崛起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注重精神价值和注重集体利益的“东方价值观”,对以享乐至上、个人至上为特征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具有极大的生命力,正在孕育出两个文明有机结合的新文化。当然,历史决不会完全重复,世界文化的未来发展决不是简单地由东方否定西方,而是东西融合、综合创新。

中国文化能否为世界文化的未来发展做出决定性的突出贡献,从而使中华文明再度辉煌,这并不只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良好的愿望,而是要取决于客观规律和主观努力。从客观规律上讲,这就是世界文化的未来发展是否给予中华民族以历史的契机。现在看来,这一条是具备了。这是因为,世界文化的未来发展正是要克服现代文化的享乐主义、个人至上的弊端,从而形成一种以精神文化和社会利益为主导的新文化,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正是以崇尚精神、突出社会整体为根本特征的,这就使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成为世界文化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长点。当然,单单具备客观契机还是不够的,这只是一种客观可能性,它是否能变成现实,还要看我们中华民族对于这个历史契机是否有清醒的认识,是否能以开放的心态、艰苦的工作、努力的创造去对待这个历史所给予的契机,不失时机地为其由可能变为现实而创造条件。现在看来,这一条也正在具备着,但这尚是一种“进行时”,距离“完成时”还要经历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但愿我们不要失去这次历史的机遇,不要辜负历史的重托。

标签:;  ;  ;  ;  ;  ;  ;  

世界文化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复兴_炎黄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