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春秋”和“皮肤中的杰”一词的新解读_吕氏春秋论文

《吕氏春秋》“捷于肌肤”之“捷”字新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肌肤论文,春秋论文,吕氏论文,新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吕氏春秋·论威篇》有一段关于法令威严的议论,原文如下:

“古之至兵,民之重令也。重乎天下,贵乎天子。其藏于民心,捷于肌肤也,深痛执固,不可摇荡,物莫之能动。”

从本段文意来看,“深痛”二字分别承接前二句。“深”是说“藏于民心”的程度,“痛”则言“捷于肌肤”的感受。正因为藏之深、捷之痛,所以能执守坚固(即“执固”)。这几句话的意思大约可晓,但“捷”字之义颇为费解。东汉高诱的注说:“捷,养也”。在古书旧注中,训“捷”为“养”的,除高氏此注外,再也找不到第二例,此外,“养”跟肌肤之痛也没有逻辑联系,所以,高注显然是有问题的。因此,自清代以来,校理《吕氏春秋》的学者,针对“捷于肌肤”的“捷”字,作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由于这些解释,或曲为高注辩解,而显理隔义乖;或置“痛”意不顾,终觉难为的诂。于是,特撰此文以作更进一步的研究,以期得到一个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

为了便于讨论,本文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转述清代以来对此“捷”字所作的几种重要解释,并稍加评说。第二部分则首先提出本文的看法,并从音、义等角度,结合文献资料进行论证。

一、清代以来诸家解释述评

因为陈奇猷先生的《吕氏春秋校释》搜集材料极为赡富,每有重要说解大都详为引录,为了方便读者查对,本文所述的各家说法,主要转引自《校释》一书,只在个别地方作了必要的补充。

1.1.“捷”读为“浃”。

此说首倡于清代的毕沅。毕氏《吕氏春秋校正》说:“(高)注疑未是。捷或当为浃。”其后杨树达亦同意此说(详后“1.2.2.”)。

1.2.“捷”读为“接”。

持此说者主要有5家,而对“接”的解释则又有不同。

1.2.1.“接”释为“接续”。

洪颐煊《读书丛录》说:“捷,古字通作接。《尔雅·释诂》:‘接,捷也’。郭璞注:‘捷谓相接续也’。《荀子·解蔽篇》:‘虽亿万已不足以浃万物之变’。杨倞注:‘浃。或为接’。其义亦通。”按,洪说既以“接续”为释,又据《荀子》注所引异文认为“接”与“浃”义也相通,是不以毕沅说为非。

1.2.2.“接”释为“达”。

此说见于孙诒让《墨子间诂》[①]。《墨子·修身篇》:“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孙诒让注说:“《小尔雅·广诂》云:‘接,达也。’亦与挟通,《仪礼·乡射礼》郑注云:‘古文挟皆作接。’俗作浃,义并同。《吕氏春秋·论威篇》云:‘其藏于民心,捷于肌肤也,深痛执固。’高注:‘捷,养也。’案,捷、接字亦通,高失其义。”按,孙氏之意,以捷、接、挟古字皆通,俗字又作浃,并释为达。杨树达所说略同,他说:“高训捷为养,义隔不顺。毕沅读为浃,洪颐煊读为接,皆是也。近孙诒让《墨子间诂·修身篇》注引此文,亦读为浃,谓高氏失其义”。按,杨氏谓孙诒让读捷为浃,未尽是,说己见前。

1.2.3.“接”释为“接气”。

吴承仕《吕氏春秋旧注校理》说:“毕校非也。捷、接声近义通。《内则》:‘接以太牢。’接读为捷。捷,胜也。谓食其母使补虚强气也。又《谁南·精神篇》:‘食足以接气补虚。’接气与‘养’义为近,高注读捷为接,故以养释之。毕疑为浃,失之远矣。”按,吴所谓“接气”,即续补精气之意,其说既增字为释,又迂曲太甚。杨树达批评他说:“吴检斋(承仕)欲为高回护,似可不必。”

1.2.4.“接”释为“接触使痛痒”。

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说:“捷、接通。捷于肌肤谓接于其肌肤为其所感觉,详《论人》[注二三]。”又于《论人篇》:“言无遗者,集肌肤,不可革也。”注云:“集、接、捷三字音近通假。此作‘集’,《论威》作‘捷’,《墨子》作‘接’,义均同。‘集于肌肤’者,谓接于人之肌肤为人所感觉而知之也。《管子》云:‘集于颜色,知于肌肤’,字既作‘知’,而又以‘集’、‘知’对举,尤为‘集’字有知义之明证。”陈氏又说:“高注‘养’盖即‘痒’字。……高氏之意盖谓接于其肌肤使其肌肤感于痛痒,则高氏正读捷为接也。《圜道》:‘人之有形体四枝,其能使之也,为其感而必知也’,高注云:‘感者,痛恙也,手足必知其处所。’感即接触所生之感觉。四枝接触所生之感觉而高以痛痒释之,故此接触于肌肤高亦以痛痒为解。二者比较,则高氏之意尤为明显。诸家不知养之即痒,而以高注为误,失之。”按,陈氏之说,尤不可依信。第一,《论人篇》的“感而必知”中,“感”为因,“知”为果,感是有所感,而“痛恙”则是所感者,故高注以此为释。而本篇中,“捷”是因,“痛”是果,若以“接触肌肤使其痛痒”为释,则下“痛”无所承接,徒使文理阻滞,而又破碎其辞。第二,强为高注辩解,故迂曲其说,误与吴承仕相似。第三,引误本《管子》为证,且《管子》中“知”、“集”二义绝不相同。(说详下文2.4.)

1.3.“捷”读如字,释为“疾速”、“迅捷”。

范耕研《吕氏春秋补注》说:“高注固未是,毕校亦非。此言肌肤痛痒,其感受甚捷,喻令行之速也。”按,“迅疾”于肌肤既不成辞,亦无由致其疼痛。其说亦非。

1.4.“捷”读为“集”,释为“丛聚”。

谭戒甫《校吕遗谊》说:“注养字无义,疑‘籑’字之误。籑同纂,均可训集。捷即集之音假也。《论人篇》:‘言无遗者,集于(原脱‘于’字)肌肤。’《管子·白心篇》:‘集于颜色,知于肌肤’(王引之校作‘集于肌肤,知于颜色’)。捷又通接,《尔雅·释诂》:‘接,捷也。’故《墨子·修身篇》云:‘畅之四支,接之肌肤。’然则集于肌肤,乃晚周人常语也。集有丛聚之义,盖即沦肌浃髓意耳。”按,比说集、接、捷音通及“捷于肌肤”、有沦肌浃髓之意近是,而以“捷”为“集”之借字则不然。因集聚绝无致痛之理,所谓“晚周人常语”倒难免强辞为说之嫌。

在上述各家中,毕说虽读“捷”为“浃”。但未明言当属何义。按,除“合洽”、“周匝”等义与本文所论无关,“浃”还有以下诸义。《荀子·解蔽篇》:“虽亿万已不足以浃万物”。杨倞注:“浃,遍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故休烈显乎无穷,声称浃乎于兹。”颜师古注:“浃,彻也”。《尔雅·释言》:“浃,彻也。”郭璞注:“谓沾彻。”《淮南子·原道》:“不浃于骨髓”。高诱注:“浃,通也。”耍之,有“遍彻”、“透彻”、“通彻”各义。如据孙诒让、杨树达之说推测,大约当作“通彻”解。此三家之说,较其它说法义长,然而,也难于说通下文的“痛”字,令人颇感释义模糊而终欠妥帖。所以,“捷”字应该还有更为确切、合理的解释。

二、“捷”古有“插”义说

“捷于肌肤”的“捷”,当即训为“插”义,其意义为“刺入”、“扎入”等。下面,我们就分别据经籍用字的异文情况和“捷”、“插”等字的声音、字形、意义及其邅变情况来加以论证。

2.1.经籍中“捷”、“插”通用。

《周礼·考工记·总叙》郑玄注:“戈、殳、戟、矛皆插车輢。”《仪礼·士丧礼》“搢笏”注:“搢,插也。”二“插”字《经典释文》[②]皆作“捷”。[③]《礼记·乐记》“裨冕搢笏”注:“搢犹插也。”《释文》云:“犹捷,本亦作插。”[④]又《仪礼·士冠礼》:“捷相兴。”《释文》云:“捷,本又作插。”[⑤]按,上引诸经之“插”,古本当皆作“捷”。《考工记·庐人》“晋围”郑注“郑司农云,晋谓矛戟下铜鐏也。玄谓读如王晋大圭之晋,矜所捷也。”段玉裁说:“捷同臿,俗作插。”[⑥]《考工记·总序》注:“戈、殳、戟、矛皆插车輢。”孙诒让说:“插,叶钞宋本《释文》作捷”。又说:“捷与插古通用”。又云:“《释文》本是也”。[⑦]《管子·小匡》:“管仲诎缨插衽”。王念孙《读书杂志》卷七《管子》第四“插衽”条说:“插,当从宋本作捷。捷,古插字也。今作插者,后人所改耳。《太平御览》服章部三,引此正作捷”。是“搢”之训古本皆只作“捷”,后世盖因“捷”多训“捷胜”、“迅捷”而其“插”义转晦,故传抄者及注家遂以“插”字改经。《毂梁传·僖公三年》:“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诸侯”。晋范宁注:“搢,插也”。亦其例。

2.2.“捷”、“插”古音近而“捷”有“插”音。

《广韵》“捷,疾叶切”(从叶开三);“插,初洽切”(初洽开二)。中古二字声韵不同。但中古“庄、初、崇、生、”,是由上古的“精、清、从、心”分化出来的,且二字又同属盍部,所以,上古音的“捷”([*]dz-)跟“插”([*]ts′-)只是在声母清浊上小有差异。再者,魏晋以来的经师注音中,凡意义为“插、刺”的“捷”字,相承读作清纽([*]ts′)而不读从纽([*]dz)。如《考工记·总叙》《释文》:“皆捷,徐刘初辄反。戚初洽反”。[⑧]《礼记·乐记》《释文》:“犹捷,本亦作插。初洽反,徐采协反”。《释文》所引的徐邈、刘昌宗,并为东晋经师(蒋希文师,1984;杨军,1996)。在二人的读书音里,中古的庄组声母尚未从精组声母中完全分化出来(蒋,1984;盘小愚,1995),所以,徐邈、刘昌宗的“初辄反”跟徐邈的“采协反”两音相同,而均读为清纽。而戚衮、陆德明读“初洽反”者,则与《广韵》插字之音相同。这些资料,既表明上古音里作“插”义的“捷”应该读清纽,同时,还证明直到隋唐之际的读书音里,“捷”字仍保存了“插”的读法,并且反映出二字的最后分化是在此后。《集韵》也在洽韵初纽(“测洽切”)下,同时收录了“插捷”二字,注云:“《说文》刺肉也。[⑨]。或作捷。”《集韵》收字多存古[⑩],因而也是“捷”字古读清声母且与“插”相同的重要旁证。

2.3.“捷”、“ 搢”等字的形义分析。

2.3.1.“捷”字分析。

《说文》手部:“捷,猎也。军获得也。从手,屮声。”这里的“军获得也”一义,当属后起,故不具论。关于“猎也”之义,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引《月令章句》说:“猎,捷也。言以捷取之”。二字互训,知其义同。(11)其语均源于古代的狩猎,而“捷”之义当即“追逐而猎取禽兽”。(12)由于古代猎取飞禽猛兽必用矢矛一类的锐利物射刺之,遂有“刺

粹二二一,象矢矛刺穿豕之形。罗振玉说:“从豕身著矢,乃彘字也。彘殆野豕,非射不可得,亦犹雉之不可生得”。(14)此皆古人狩猎必用利物弋刺之证。当然,“捷”既是“追逐猎获禽兽”,也就有“捷速”一义,因为逐猎也须行

2.4.“捷于肌肤”即“刺于肌肤”说。

前面已证“捷”有“插”、“搢(即晋)”的意义,《说文》:“插,刺内也”。(《广韵》引作“刺入也”。按:内、入义并同。)而“搢(晋)”亦有“刺入”、“插进”之义,所以,“捷于肌肤”即是“刺进肌肤”的意思。只有作是解,下文的“痛”才有所属,而整段意思也才可文从字顺。而《论人篇》的“集于肌肤,不可革也”。《管子·白心篇》的“集于肌肤,知于颜色”。(20)二“集”字并当为“捷”的借字,且可以“刺入”、“插进”的引申义“深入”、“深透”等为训释,于文理亦通畅无障隔。“集”借为“捷”,犹“戢”借为“捷”(21)。《诗·小雅·鸳鸯》“戢其左翼”《释文》:“《韩诗》云:捷也,捷其喙于左也”。即《韩诗》读戢为捷,释为插之证。又《墨子·修身篇》:“畅之四支(支:同肢),接之肌肤。”此“接”亦“捷”之借字,亦可以“入”为训。《淮南子·原道篇》有“不浸于肌肤,不浃于骨髓”之语,是“浸”既为“深”,“浃”亦“捷”字之借,当训为“透”。高注:“浸,润也;浃,通也”。大意可通,而非切解也。

注释:

①中华书局1986版9页。

②下简称《释文》。

③ ④ ⑤ ⑧ (22)《释文》534、609、777、560、777、332页。

⑥ (18)《周礼汉读考》卷六。

⑦《周礼正义》3131页。

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当作“刺内也”。是。

⑩《集韵韵例》:“凡经典有数读,先儒传授,各欲名家,今并论著,以粹群说”。

(11)《国语·晋语》:“不如捷而行。”注:“旁出为捷”。《仪礼·大射仪》:“无猎获”。注:“从旁为猎”。则是同训之例。

(12)段玉裁认为“捷,猎也”,即“谓逐禽而得之也”。可参。

(13)参徐中玉主编《甲骨文字典》。

(14)《增订殷虚书契考释》。

(15) (19)参看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卷一《形声字声中有义略证》等文。

(16)参看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卷一。

(17)此据《广韵》所引。

(20)原作“集于颜色,知于肌肤”。今据王念孙《读书杂志》卷七《管子》第四校改。

(21)“集”、“戢”二字古声韵皆同。亦与捷音近。

标签:;  ;  ;  ;  

“陆春秋”和“皮肤中的杰”一词的新解读_吕氏春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