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考古学与巴文化源流_考古论文

三峡考古与巴文化探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峡工程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项跨世纪工程,受到世人的瞩目。三峡地区蕴藏有丰富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配合三峡工程做好考古工作,同样受到世人的瞩目。

三峡坝区的考古发掘任务相当繁重,面对着工期紧、时间短、经费困难等诸多问题,考古工作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同时,随着大规模的田野考古的全面展开,许多扑朔迷离的学术课题,也将逐步撩开神秘的面纱,这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又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

三峡地区的考古工作始于50年代末期,即三峡大坝最初勘察设计之时。然后是70-80年代为配合葛洲坝水利工程而开展的考古工作。1992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考古工作也同时在三峡地区全面展开。当时虽是以调查、试掘和规划为主,但还是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新发现了一大批古文化遗址,并且已经初步确定了一些与已知的文化面貌迥然有别的新类型。这些考古材料对学术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三峡是古代巴人活动的重要地区,而且极有可能是巴人起源之地。

巴人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曾作出过卓越的贡献。但是,关于巴人的来源,古文献记载却语焉不详,造成诸说杂陈,莫衷一是。随着三峡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有关巴人遗存及其族源的线索,现在似乎越来越明朗了。

三峡地区的夏商时期文化遗存非常丰富。目前以西陵峡河段发现的材料最多,文化面貌最清晰,文化序列最齐全,但文化因素出最复杂,巴蜀文化的特征最为突出。这是破译巴文化之谜的重要明证。

西陵峡一带相当于夏商时期的遗存,主要有巴东县官渡口、红庙岭;秭归县鲢鱼山、朝天嘴B区;宜昌县三斗坪、路家河和中堡岛上层等。就目前的初步认识,上述遗存的文化内涵和器物群体,都具有与中原二里头文化相近的特征。这里常见的大口深腹罐、花边口沿罐、扁足罐形鼎和封口盉、袋足鬶等也是二里头文化常见之物。上述遗存中常见的夹砂大口尊、厚壁缸、广肩高领罐和簋、盆等陶器的造型和纹饰特征,几乎同郑州二里岗同期遗存一样。因此,研究者初步认为,这类遗存具有明显的中原文化因素,其时代也相当于夏商时期。此外,上述这些遗存中还具有浓厚的土著文化因素。如:陶器中的细柄豆、通底式甑、高圈足盘、尖底缸等器形及以罐、釜为基本炊器的特征,是江汉地区和西陵峡一带新石器时代沿续下来的文化传统。这种地域性较强的土著文化,有可能就是史籍所载的早期荆楚文化。

西陵峡内夏商时期的文化遗存,与四川东部地区已发现的同期文化遗存的关系更为密切。如陶器中的灯座形器、鼓肩罐、卷沿圜底釜、竹节柄豆、尖底羊角杯、鸟头柄勺等一组器物群体占有主导地位。而这些器物在西陵陕以西的江津王爷庙、忠县井沟、巫山大昌坝、火爆溪、双堰塘等遗址中也是常见的典型器物;远在四川盆地的广汉三星堆、成都羊子山和新繁水观音等遗址中所出土的器类及其造型特点也基本相同;甚至与陕西南部汉江上游地区的“白马石类型”的陶质、器形和纹饰也相同或相近。如果按照巴蜀文化的考古学分期,三峡地区已发现的这一类型的遗存,似可归入三星堆文化系统,即属早期巴蜀文化系统。

三峡地区所具有的三种文化因素,集中表现在出土的陶器上。土著与中原的陶器均不成组,有的器物只是偶有所见。因此,土著与中原文化因素在这里均处于次要地位。相反,巴蜀文化的陶器不但成组出现,而且出土数量大,并有明显的发展序列。由此可知,这一类型的文化遗存并非当地土著文化或中原文化的直接延伸,而是巴蜀文化在三峡地区的发展。巴蜀文化在这一地区的传播、植根过程中,不但继承了当地土著文化的传统和吸收了中原文化的一些因素,而且还有所创造,有所发展,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共同体——巴文化。那么创造这支巴蜀文化的主人是谁呢?多数学者认为很可能是巴人的祖先。

古代文献透露,在我国夏商时期,巫山地区,即是长江三峡地区,确实活跃着一支被称为巴的部族,他们很可能就是创造以罐、釜为代表的地方文化的主人。所以说,三峡地区就是巴人的源,就是巴人的根。探索巴文化之源,还是寄希望于三峡考古。

标签:;  ;  ;  ;  ;  ;  

三峡考古学与巴文化源流_考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