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儿童重症溶血尿毒综合征论文_周洲

湖南省邵阳市中心医院 湖南邵阳 422000

摘要:目的:探究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对儿童重症溶血尿毒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择取2014年12月到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儿童重症溶血尿毒综合征患者,按照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入两组,分别为采取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40例对照组患儿、采取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的40例研究组患儿。为两组患儿对比治疗后的血生化指标(尿素氮、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浓度以及肌酐水平等)。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尿素氮、肌酐、乳酸脱氢酶、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低于对照组,其尿量、血红蛋白浓度与血小板计数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连续性血液净化的基础上联合进行血浆置换,可以获得对儿童重症溶血尿毒综合征更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血浆置换;连续性血液净化;儿童重症溶血尿毒综合征;血生化指标

溶血尿毒综合征是一种在多种因素诱发下发生的急性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综合征,可引发急性肾功能不全,血小板减少、急性肾衰竭、急性溶血性贫血三联征即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由于其发病急且快,可对多个系统器官造成病理损害,预后较差,因此若是治疗不及时将会为患儿机体带来极为严重的伤害[1]。连续性血液净化是治疗儿童溶血尿毒综合征的一种常用手段,本文选择2014年12月到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儿童重症溶血尿毒综合征患者,试探究连续性血液净化、血浆置换的联合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4年12月到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儿童重症溶血尿毒综合征患者,按照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入两组,分别为采取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40例对照组患儿、采取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的40例研究组患儿。为两组患儿进行临床资料的对比: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10岁,平均(6.21±1.13)岁;入院前病程最短3日,最长7日,平均(5.11±1.37)日。研究组: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9岁,平均(6.17±1.22)岁;入院前病程最短4日,最长6日,平均(5.21±1.42)日。对比两组患儿的如下基线资料——年龄分布、性别构成、病程长短等,差异全部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统计学对比。

1.2 方法

两组均行常规局麻,于颈内静脉或股静脉进行穿刺,行单针双腔管置管,建立血管通路。对照组行单纯连续性血液净化,根据患儿的体重与年龄为其选择适宜的过滤器,使用改进Port配方置换液,置换液以10mL/m2/min的速度、透析液以5mL/m2/min的速度、血流以3mL/m2/min的速度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净化过程中,首剂肝素的用量为50IU/kg,持续泵入肝素剂量为10IU/kg/h,随后每隔8小时进行一次凝血功能检测,确保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可以达到正常值的2到3倍。而研究组除了以同样的方法和剂量进行持续性血液净化,另联合进行血浆置换,具体操作为:①根据患儿红细胞压积、体重获取血浆容量,公式为:血浆容量=(1-红细胞压积)*体重*1000÷13。单次血浆置换量为血量容量的1.5到2倍[2]。②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选择适宜的膜型血浆分离器,将新鲜的病毒血浆作为置换液,按照每2日1次、每次2小时的频率为患儿进行2到3次血浆置换,中间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在置换血浆之前,需要使用肝素抗凝,首剂用量和持续泵注量同对照组,同时置换前应为患儿使用500μg地塞米松,置换后应使用适量钙剂静滴。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各项血生化指标:①尿素氮;②血小板计数;③血红蛋白浓度;④肌酐;⑤乳酸脱氢酶;⑥总胆红素;⑦谷丙转氨酶。

1.4 统计学方法

纳入到实验研究中的患儿其所有临床数据均以21.0版本的SPSS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检验。其中治疗后的血生化指标等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行t值检验。若两组数据在统计计算后得到P<0.05的结果,则分组结果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治疗后,研究组的尿素氮、肌酐、乳酸脱氢酶、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低于对照组,其尿量、血红蛋白浓度与血小板计数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溶血尿毒综合征可引发小儿急性肾功能衰竭,其病因有许多种,但是临床特点均为溶血性贫血、急性肾衰竭与急性血小板减少。关于此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仍未阐明,临床也无特效疗法,因此死亡率始终居高不下,安媛在其研究报告《小儿重型溶血尿毒综合征的血液净化治疗》中指出,溶血尿毒综合征可分为腹泻后的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与无腹泻的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其中非典型死亡率可以达到25%以上,其中又有半数可发展为终末期肾病,面对如此形势,临床必须要采取有效方法为患儿进行治疗[3]。

研究溶血尿毒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可以发现为血管内皮损伤是始动因素,血管内皮损伤会引发级联反应,导致血小板大量减少、红细胞发生机械变形,而肾小球会因肾小球动脉及毛细血管的受累而发生滤过率下降问题,出现急性肾衰竭等表现,因此,治疗溶血尿毒综合征应该从减轻血管内皮损伤、纠正级联反应着手。而血浆置换是一种血液净化方法,其通过血浆分离技术将血液中的血浆分离并摒弃出去,再补以新鲜的冰冻血浆[4]。连续性血液净化则可以将致病的细胞因子有效清除,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同时稳定内环境,二者一为净化血液成分,一为补充健康血浆,双管齐下,可以发挥出显著的治疗效果[5]。见结果,研究组在各项血生化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正是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显著治疗效果的直接体现。

结语:

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对儿童重症溶血尿毒综合征有显著治疗效果,消除有害因子的同时还能补充血浆容量,临床应积极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梁宇峰,杨镒宇,武志远,等.血浆置换辅助治疗儿童危重症的疗效及安全性[J].山东医药,2017,57(36):92-93.

[2]陈植,刘小荣.血浆置换治疗在儿科危重症中的应用[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17):1285-1288.

[3]安媛,王娟,楚建平.小儿重型溶血尿毒综合征的血液净化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6,44(06):100-103.

[4]张桂菊,刘小荣,孟繁英,等.血浆置换在儿科的应用:附93例病例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5,22(07):458-461.

[5]缪惠洁,崔云,张育才,等.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儿童重症溶血尿毒综合征[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6,23(08):531-534.

论文作者:周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8

标签:;  ;  ;  ;  ;  ;  ;  ;  

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儿童重症溶血尿毒综合征论文_周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