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立福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构想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加快建立福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构想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福建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福建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是贯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实现省委五届八次会议提出的用三年时间形成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基本框架,用五年时间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基础上再用十年或更多一点时间,最终确立各方面更加成熟定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的关键性一年。由于我省改革步调快于全国,因此,必须有个较为完整可行的思路的措施,以下就此探讨一些主要问题。

一、我省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成就和经验

(一)发展历程

1.转轨起步阶段(1979-1983年)

这一阶段是实现战略转轨,经济建设步入健康发展轨道的进步时期。一是坚决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思想路线上拨乱反正,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二是中央对福建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将厦门列为全国四个经济特区之一,从而使福建从军事前线变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三是在中央一系列大政方针指引下,开始探索福建经济发展的战略。1980年提出了“突破中间、武装两头”的战略思想,对我省农轻重结构作重大调整,初步奠定了全省轻型结构框架;1981年又进一步提出立足省情、发挥优势、发展经济的战略思想,即“大念山海经,建设八大基地”的战略构想。四是广大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农村经济打破了长期停滞的困境,开始向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这一时期全省经济增长开始以超过全国的速度发展。

2.迅速发展阶段(1984~1988年)

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全省经济高速发展。一是改革从农村向城市推进,1984年初我省55位厂长经理联名发出了“松绑放权”的呼吁。同年5月省委省政府提出让“包”字进城,对企业试行承包责任制,到1988年全省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已有1065家实行了各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占企业总数的80.1%,有90%的大中型企业实行了承包经营,并有部分企业开展了股份制试点。农村改革继续深化,继1984年我省率先取消水果、水产两类产品的派购任务后,1985年进一步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粮油蔗糖等主要产品实行计划定购,其它农产品全部放开经营,实行市场调节。同时,还进行了价格、外贸、计划、财政等方面重大改革。二是实施更加开放的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1986年省委作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决议,对福建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本方针、目标、布局、基地建设、吸引外资等八个方面作全面阐述和部署。1988年4月中央进一步批准福建为改革开放试验省份,要求在改革开放上先行一步,并赋予11条政策。到1988年底我省初步形成了包括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开放地区在内的多层次、全方位开放格局。三是花更大气力狠抓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地改善投资环境。四是经济高速增长,并跃上一个台阶。1988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达354.09亿元(当年价),按可比价格,1984~1988年年均递增12.7%,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实现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型过渡和转化。

3.调整提高阶段(1989~1991年)

这一时期对经济高速增长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进行调整治理,为新的增长创造条件。一是针对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以及经济秩序混乱等问题,认真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进行有效的治理整顿,并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成效。全省物价上涨幅度1988年为26.5%,到1990年已降为1.1%,1991年为3.6%。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注意控制治理整顿力度,对在建项目采取保一批压一批的方针,努力保持经济适度增长,避免经济发展大起大落。三是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特别是针对海峡两岸关系的新态势,提出了网开一面、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使全省在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特别是吸引台资形成新的热点。

4.加快发展新阶段(1992年以后)

1992年以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和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精神发表为契机,全省国民经济步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1月省委召开对外开放会议;3月省委组织开展了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大讨论;6月份召开党代会,会上提出了《加快福建经济发展的战略设想》。随后省委省政府又在马尾举办领导干部学习研讨班,对关系全省今后发展的带全局性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我省经济发展再跨新的台阶作出部署。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后全省通过贯彻落实十四大精神,提倡真抓实干,给福建经济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国民经济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全省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1685亿元,增长21.2%,位居全国前列,外贸出口总额82.34亿美元,居全国第四位,财政收入147.55亿元,实现连续十年收支平衡。

(二)取得的成就

1.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据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40个指标的综合加权评分,福建社会发展综合水平已列居全国第十位。福建经济总量(以国内生产总值计)由全国的第20位上升到14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的位次由22位上升到第8位。

2.经济结构和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80年代初福建还是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省份,农业在国民收入中占43%,工业仅占35%,80年代末工业开始超过农业居主导地位。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增加值占28.5%,工业及建筑业增加值占41.7%,商业、运输业等占29.6%,产业结构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3.全省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197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3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38元,到1994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已达3508元,增长10.3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78元,增长11.43倍。

4.基础设施明显改观。1978~1992年全省基建投资总额383.17亿元,相当于前28年的4.3倍,其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达157亿元,重点建设了福、厦、武夷山三个机场;福厦、福马、三南三条公路的改扩建以及水口、福州、永安等5个大中型水火电站建设。目前长乐国际机场、福厦高速公路、出省第二通道南横铁路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正开工建设。

5.全省大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从1980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夏门经济特区开始,继之1984年3月福州又正式列为全国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1985年1月批准兴办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紧接着1985年2月又决定将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分别两次扩大开放区范围,至1993年度福建沿海经济开放区范围扩大到49个县(市、区),面积53632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41.9%,人口186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0%。为了充分发挥福建对台优势,1989年5月国务院批准在厦门海沧、杏林、福州的马尾设立台商投资区。

6.外商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到1993年,福建利用外资规模在全国居第二位,累计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2797项,合同外资金额225.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9.78亿美元。

7.金融国际化进程加快。全省从事国际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不断增加,除了中国银行、国内各专业银行、我省地方金融机构获准开展国际金融业务外,在厦门、福州陆续开设了多家外国银行的分支机构,与国际资金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资金的调度、结算更加灵活有效。

8.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日益频繁。至1993年全省累计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同9232项,合同金额22.72亿元,完成营业额13.93亿美元。1993年在外承包劳务人员2.94万人。

(三)主要经验

1.积极探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鼓励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一齐上,使经济格局逐渐发生变化。

2.着眼于如何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逐步缩小计划管理范围,改变计划管理方式,探讨新的宏观调控的办法。使我省在工业生产、物资流通、用工等方面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了基础性作用。

3.政府逐渐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对全省经济进行指导。弱化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和同业公会的作用,完善行业管理。

4.通过“改制、改组、改造、改善”的办法搞好国有企业。

5.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大力支持“先行工程”发展;相继出台一些专项集资措施,采取五个轮子一起转的方法,支持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深化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

(一)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构造多元化产权融合的微观基础,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当前我省产业结构升级与企业制度落后已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一方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滞后相当严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降,亏损面上升,难以承担提升产业结构的先导作用;另一方面在我省经济增长中,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从制度模式上看,业主制、合伙制、合作制占绝大比重,这种家庭式的经营方式,由于缺乏科学的运行机制,易于分离,难以吸收高科技成分,使产业发展陷于低水平重复的状况。因此,加快企业制度创新不仅是建立新体制微观基础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福建省现有的所有制格局来看,经济体制微观基础改造的主要方向和内容是:

1.对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以及企业内部制度创新,鼓励国有资产与其它所有制企业的产权融合,建立法人相互持股的股权结构。在国有企业的公司化改革中要力求减少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产权多元化和具体化来明确产权,实现政企分开。因此,公司制改造的结果应使单一投资主体的独资公司只占极少数,而大多数为多元投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应通过发展股份制企业大胆向国有企业引入集体、私营、个体和外资经济,这在我省因多种经济成分比较活跃已具备条件,其具体途径是发展法人间的相互持股,强化企业法人制度,通过产权这一纽带壮大企业的实力。

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要分门别类,重点突破,对大中型企业依法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并创造条件使其逐步发展成为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集团公司;大多数国有企业改造为有限责任公司,特别是要结合福建开放优势发展中外合资和股份制企业;国有小型企业加快拍卖和股份合作制步伐,个别亏损严重的应实行破产。为解决国有企业改革中沉重的历史债务、冗员突出、企业办社会等问题,在改革推进方式上应从单一国有企业搞活转向从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结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社会保险制度进行综合配套改革,整体搞好国有企业。近期可在南平、三明及省二轻系统进行试点,逐步推开。

2.结合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调整国有资产的分布及产业比重,加快产权转让与交易的步伐。力争在1996年前在全省建立起既能保障国有资产为国家所有,能保值增值,又能保障企业真正成为独立法人实体,能自主经营,高速运作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重点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及职能,建立国有资产委托经营体制,组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或对集团企业进行国有资产直接委托经营,明确国有资产的出资者,探索国有资产价值形态运营的有效方式,对一些竞争性行业,国有资产可通过资产拍卖或拍卖股权,退出或部分退出,让多种经济成份竞争发展。要改变国有资产存量在各行业、各类企业中“撒胡椒面式”的投资状况,促使国有资产从实物形态转向价值形式,集中投向重点行业及加速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方式,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率。与此相应要培育和发展产权交易市场。

3.通过典型示范作用引导非国有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私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是我省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其上等级上规模。要鼓励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中素质较好的以参股方式,与国有、集体企业形成以资产联结为纽带的集团公司,有的可直接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大量的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要引入股份合作制,以此吸纳新的投资,特别是企业内部员工的股份,达到扩大生产规模,减缓劳资矛盾,促进共同富裕。近期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制度创新的重点是进行内部组织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提高,即完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形成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关系的利益机制,完善企业投资机制,按股份公司或股份合作制进行规范管理,健全企业财务制度,加强股东监督。

(二)加快发展市场体系,重点培育要素市场

当前要素市场的发展应以推进福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为中心,提供必要的资金来源,引入高科技人才,创造产业升级换代的市场环境。

1.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继续发挥省资金融通中心作用,加快证券市场发展,发展证券新品种,有步骤地设立投资基金,积极组织和发展地方性的各类金融组织,针对福建民间资金比较充裕的特点,引导和规范农村合作基金组织。在厦门特区发展离岸金融业务,使区内各种货币能够自由进出、自由汇兑;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形成规范化的金融期货交易市场。

2.在厦门、泉州、漳州等沿海城市建立地产一级市场,并逐步向内地中心城市转移,使所有经营性土地都进入一级市场,公开拍卖和招标,在垄断地产一级市场的基础上,放开搞活二级市场,建立正常的土地使用权价格形成机制,严把土地产权登记关,收取土地增值费,相应建立完备的房地产土地交易法规。

3.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应放在吸引高层次人才,完善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则的重点上。适应福建省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应将吸引高层次人才作为发展劳动力市场的主要方向,通过各种形式及有关保护性法规,稳定和吸引科技人员和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同时要加强劳动力立法和执法监督,建立劳动力仲裁调解机构。规范劳动力供求双方行为,保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把培育和优先发展技术市场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健全全省技术市场的管理监督体系、法规保障体系、经营服务体系和资金支撑体系,尽快成立技术市场的中介机构、评估机构及仲裁机构,在福州、厦门设立技术交易中心,逐步形成政府支持、金融贷款、企业投入、社会集资和利用外资等多种形式的科技资金投入方式。

5.商品市场要逐步引入期货机制,重点扶植和发展若干商品市场,如林产加工及建材市场,使之成为辐射全国的大市场。要大力发展连锁产业形式,并引进外资经营零售商业,根据福建的优势,商品市场发展应将对台贸易作为一项重点来抓,要组建对台贸易集团,在对台大额转口贸易上争取有所突破,在民间小额贸易上网开一面,开辟对台贸易直接口岸,形成对台贸易的大气候。

6.发展规范健全的市场中介组织。结合企业改革和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一批报关行、经纪行、会计师、审计师和律师事务所、公证和仲裁机构、资产评估机构等等,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形成一批替代政府协调监督功能的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等多种商会组织,要建立社会中介组织的自律性管理机构,承担相应的经济法律责任,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和社会公众新闻舆论的监督。

三、把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列入议事日程上来

当前我省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化程度不高,调剂不足,保险覆盖范围窄,管理体制分散,国家企业包揽过多,保险基金管理与运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等等。根据构建新体制的要求,力争3至5年内在全省建立起一个打破各类企业职工的界限,实行统一管理、政事分开、城乡有别、由国家单位个人三方面合理负担的社会保障新体系。改革的重点是:

──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险基金,养老、失业、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主要由现收现付式保障向预筹积累保障转化,由政府企业包揽向建立个人保险帐户,实行三者合理负担过渡。

──扩大保险覆盖面。失业保险要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扩大到包括私营、合作、外资、乡镇企业在内的全社会职工;养老保险要逐步覆盖到城镇非国有企业和农村企业就业人员,在扩大失业养老保险覆盖面时,要注意不同类型企业特点,制定不同的保险办法。工伤保险要适应城乡各类企业和各种用工形式的需要,逐步健全。医疗保险要在社会统筹基础上,逐步由现行的公费医疗制度过渡到医疗保险制度。在农村建立以个人交纳费用为主,集体补助为辅的养老保险制度。

──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理顺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设想建立省社会保险委员会及办公室,统一制定政策。社会保险的经办业务要实行政事分开,做好保险基金收支管理监督工作,形成社会保险基金筹集运营、增值的良性循环机制,在试点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县可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在现有分块经办保险基金的收支、运营及保值先行试验。

──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成立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由省人大等有关部门知名专家组成,负责审查、监督社保基金的营运情况,并将审查、监督结果予以公布。

四、改革现行经济管理格局,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省级经济调控体系

我省经济调控目标的确定,应充分体现福建特点和战略目标的要求。从我省的具体情况出发,参照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体系,我省调控目标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在保证宏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挖掘资源潜力,争取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保证全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合理确定固定资产投资率,努力做到全省财政收支、外汇收支基本平衡。(3)促进一、二、三产业以及基础产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加快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逐步升级。(4)在扩大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技术交流的同时,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5)在发展经济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产质量,按照兼顾国家、集体、个体三者利益以及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确定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比例关系,合理拉开收入差距,防止两级分化。(6)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把城镇待业率控制在社会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有步骤地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7)严格控制物价总水平上涨幅度。(8)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搞好环境保护,保持生态平衡。

省级经济调控的对象应彻底冲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调控对象的窠臼。除了对极少数大型骨干企业和某些特殊企业外,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样,省级经济调控的直接对象就转向了市场。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市场活动规范化和正常化;调控市场外部环境,即通过实现和保持全省经济大致平衡协调和稳定发展,为全部企业活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省级经济调控方式,主要是间接管理和协同调控(主动适应中央调控措施)。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管理应主要进行价值平衡和间接管理。其基本原则是,运用经济计划、经济政策、经济杠杆、经济法规、经济信息、经济参数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基本手段是计划手段、财政手段、金融手段、法律手段和政策手段。在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发挥国有企业在宏观调控中保持总量平衡、促进结构协调和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坚持逐步扩大经济手段和间接调控的方向,但不能忽视必要的行政手段,包括必要的指标控制、额度管理、按权限审批项目等。要根据经济生活的实际变化,相机果断行事,以求得经济全局的稳定。这样做,有利于新旧体制的顺利转换,也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省级调控的政策范围较窄,不能与中央政策对应,而且大多数属于配套政策。(1)以短期需求调节为主的政策,如调节市场景气一些反周期措施。(2)以供给调节为重点的中长期结构政策,主要是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政策。(3)收入分配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原则上在国家政策指导和约束下,由企业自主确定,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重点放在再分配环节,通过再分配合理调节不同经济主体的可支配收入,调节总消费、总储蓄、总投资。(4)社会保障政策。国家要根据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合理确定居民社会保障标准,对待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基金的形成运用进行宏观调控。(5)涉外经济政策。主要是进出口贸易政策、技术引进政策、利用外资政策、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政策、汇率政策和国际收入政策等。(6)建立省级重点建设基金。

经济调控的组织体系,可以是非固定的团体(成员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也可以是相对稳定的设置,鉴于现在精减机构的趋势,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以现有政府职能部门作为成员单位,以省级领导挂帅的跨部门组织。这个组织,应是精干、高效的行政组织系统与各种经济组织系统和市场中介组织系统的有机结合。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仍然需要由一定的政府机构来承担。逐步形成以宏观经济综合管理部门、产业主管部门和经济监督部门为主体的精干的行政组织系统。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种经济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参与制定国家计划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积极性。

五、推进金融、投资体制的改革

(一)推进金融改革,建立规范化的市场融资机制

我省金融改革应遵循中央的统一部署,分步实施。同时要立足于福建经济建设更多更好地筹集和融通资金,根据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要求,积极推进金融改革试点。金融改革的重点要放在建立一个规范化的市场融资机制上来。

1.适应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要求,全面推进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把金融活动推向市场。金融本身具有内在的市场性,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并不是说从分配物资转向分配资金。现行的“规模管理、指标控制”方法不但不能解决资金紧张和金融混乱问题,实际上还是形成资金“体外循环”和秩序混乱的原因之一。因此,应充分发挥我省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作用,在试点城市或个别试点县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试验,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

2.逐步建立有管理有引导的市场利率形成机制。在市场经济中,资金的价格(以利率和汇率为代表)主要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如果把货币资金的价格管死,使它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效益,并与通货膨胀脱节,就势必诱发多方争抢资金,致使资金流通渠道混乱,以钱炒钱盛行等现象。因此应尽快使利率市场化,建立有管理有引导的市场利率形成机制,否则金融秩序不可能真正确立,宏观调控也就失去反映灵敏的微观基础。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的第19条规定“中央银行按照以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并允许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在规定幅度内自由浮动”,但在现实中中央银行调整基准利率和浮动利率都受制于诸多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地方银行可在执行全国统一利率政策前提下,在局部地区进行探索,体现一定的地方特色和可操作性。可适当提高信用合作机构的浮动利率幅度,使其直接影响社会利率水平的能力更强一些。

3.发展和完善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并真正实行企业化经营。当前要把合作银行体系的组建作为完善我省金融组织体系的着力点来抓。城乡合作银行的组建关键的是明晰产权关系,注重金融组织的制度创新,在这一基础上才可能实行真正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要创设多种形式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和规范非银行金融机构,拓宽金融竞争环境,打破金融垄断格局,促进和启动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

4.扩大金融开放度,积极引进外资银行及全国性、区域性商业银行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筹建中外合资的地方股份制华侨联合银行或台资银行,通过金融开放有利于提高金融管理水平及与国际市场的“金融对接”。

金融改革在规范化的市场融资机制基础上,宏观调控手段将转变为以经济手段为主,让企业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更多的调整时间,这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

(二)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行为市场化新格局

1.根据效益、市场需求和投资活动的性质等因素将投资项目划分为三大类,并确定不同的投资方式。竞争性项目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并通过市场主要向商业银行进行筹资,用项目登记备案制代替现行的行政审批制,政府投资逐步从这类项目中退出。对基础性项目鼓励企业在内的各投资主体参与投资,这类项目主要采取政策性投融资;对公益性项目主要由政府用财政拨款或社会团体互助等方式进行投资,这三种投融资方式将构成投资活动的基本运行模式。

2.近期我省投资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完善基础设施等重点建设领域的投资体制,拓宽融资方式。基础设施等重点建设领域的投融资,首先,要打破由政府独家投资的格局,通过政策法规明确规定国内外财团、企业、个人均可成为基础性项目的投资主体。其次,要明确政府在基础性项目建设领域主要承担两方面职责,一是制定综合补偿等各项政策,提高基础性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以吸引投资者;二是承担部门投融资责任,如政府间贷款设立专项建设资金等的政府对重点建设的投资要委托企业法人进行,并分清政府与企业的责任,必要时需建立偿债负险基金。再次,建立投资市场,如福建省项目投资交易中心,形成公开透明的投资市场,这是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行为市场化的条件。第四,以市场经济手段拓宽基础性项目的筹资渠道,基础性项目的投融资除政策性货款外,可通过资本市场筹资,也可以出让专营权,出让国有企业部分股权,盘活国有企业资产存量,集中投向基础性项目,还可推行BOT投资方式。

3.推行项目投资法人责任制,强化投资风险约束机制。今后建设项目首先明确投资责任主体,由企业法人对建设项目的筹划、筹资、建设实施直至生产经营、归还贷款、资产的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负责。为此,政府对投资项目的管理制度应进行相应的改革。

4.加强投资总量和投资结构的宏观调控。进一步取消投资规模和行政计划控制,投资总量通过资金源头的控制和调节,投资结构通过与产业政策相结合的货币信货政策和财税政策进行调节,要健全产业政策体系和投资信息反馈系统。

六、加快对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国际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

(一)继续办好厦门经济特区、海沧投资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由省批准设立的各类经济开发试验区,使之成为福建市场经济与国际市场经济对接的桥梁和纽带

1.厦门经济特区实施自由港的某些政策,要放在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内考虑。率先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在金融、财税、投资、外贸等各项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创造一个产权主体多元化、经济运行法制化、企业组织公司化、市场运作规范化、保障服务社会化的特区经济环境。要加快象屿保税区的全面启动,完善保税区功能,扩大特区保税生产资料市场辐射面,形成全省生产资料进口供货中心。改革口岸管理体制,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口岸管理新体制。加快海沧投资区的全面建设,使之成为21世纪的现代化新城区。

2.福州保税区要建成全国第一个保税港,在保税港内实行船舶自由通航和货物免检免税等自由港政策。

3.各类经济开发区要成为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上新台阶的基地。开发区要逐渐形成强大的具有带动和辐射作用的新生城市与新兴城镇。

(二)改革利用外资的管理体制,拓宽利用外资渠道

1.利用外资管理体制要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要逐渐由审批制向准则制过渡,在合理制定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的前提下,进一步推行外商投资企业登记制,要创造条件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

2.为适应税制改革,要把吸引外资的优惠措施,由原来主要靠让税让利,逐步转变为适当让出企业股权和适当让出国内市场。要继续扩大利用外资的领域,制定吸引外商投资能源、交通等“瓶颈”产业的优惠政策。

3.充分利用福州、厦门金融开放城市的有利条件,吸引国外银行来闽开办金融机构。泉州要进一步争取列入金融和商业对外开放试点城市。

(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造外经贸企业

1.国有外贸企业要加快公司化改造进程,力争三年内把各类国有外经贸企业改造成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国有外贸企业要注重内部分配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多种形式,包括内部职工持股等措施,促使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的紧密结合。

2.通过全资合作、参股等形式,实行贸工、贸农、贸技等相结合,形成企业集团,增强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积级与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大商场、大企业等建立直接的贸易关系,直接从国外引进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充分发挥我省驻外公司的作用。

3.三资企业、乡镇企业是我省外贸出口的主力军,要创造条件赋予更多的乡镇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积极推进代理制,鼓励乡镇企业集团和外贸企业集团联合经营,共同开拓海外市场。要协调解决出口型三资企业自营出口各个环节中所遇到的困难,优先推荐出口型企业股票上市。

4.探索组建省外经贸投资公司,扶植重点出口商品的开发、出口商品基地建设等,为扩大出口提供立足的资金保证。

(四)改革和完善对外经贸的宏观管理机制

在国家对外贸出口仍实行配额政策的情况下,对我省外贸出口配额试行招标、拍卖等,促进公正公平公开竞争。继续赋予具备条件的企业以进出口经营权,放宽对企业在境外设立机构的限制,多渠道多形式的开辟新的国际市场。加强对各国关税政策的研究和国际信息反馈,积极引导外贸企业联合经营协调开拓多元化市场的规划,统一组织大型促销、推销、招商、引进活动,促进对外经济活动的高郊协调运转。

七、深化农村改革,建立以市场调节为主导的农村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一)继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时适度发展规模经营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鼓励农民增加投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可延长耕地的承包期,开垦荒地、营造林地、治沙改土等从事开发性生产的,承包期可以更长。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允许农户对承包期的土地使用权进行依法有偿转让,允许继承开发性生产项目的承包经营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本着农民自愿的原则,可以采取转包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协调解决农户在规模经营中遇到的问题,扶植农业规模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农村股份合作制,建立农村产权制度

农村股份合作制是农村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选择,要以此作为明晰产权,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村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重要措施,在全省大力推行,形成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的农村经济微观基础。

(三)建立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及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立足于各地支柱产业的商品性生产,重点培育和完善农产品现货批发市场,进一步拓展资金、技术、人才等市场,实现生产要素在较大范围的合理配置。要从农民实际需要出发,发展各种形式的专业服务组织,形成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技术部门和专业技术协会等农民联合组织相结合的服务网络,促进农业向商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四)加强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

要加强规划、引导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小城镇,建设新的小城镇;要探索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与此同时要加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通过经济的纽带把中心城市──小城镇──广大农村结起来,形成区域内有机组合的经济力量。

(五)加强和完善政府对农业的保护体系

我省是缺粮省,在二、三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对农业保护问题也将提到议事日程。当前在农产品放开经营,在市场定价基础上,要建立我省地方性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储备调节体系和市场风险基金,要落实农产品保护价收购制度,防止市场价格过大波动。对农民负担的费用和劳务实行规范化、法制化管理。

标签:;  ;  ;  ;  ;  ;  ;  ;  ;  ;  ;  ;  ;  

加快建立福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构想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