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大型企业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_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国有大型企业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_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国有大型企业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型企业论文,产业结构调整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行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方面,企业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由单纯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企业区位决策主体日益从一元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企业横向经济联合的迅速发展,企业跨部门、跨地区的承包、投资、并购、控股、参股等活动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企业相应地组成了各种形式、各种规模的企业集团和企业群体。这些新的变化对区域产业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重要影响,并日益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显示出新的重要作用。新时期如何对我国企业组织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已成为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企业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矛盾根源

(一)企业的多重隶属关系,人为地割断了企业与区域经济的内在联系

我国政企不分的现象仍未从根本上消除,尽管国家在不断将生产资料的经营权不同程度地让给企业,但企业组织社会化大生产,加强企业间横向经济联系,开展专业化协作,都受到增加行政管理层次和条块分割的反面刺激,企业有时游离于计划与市场之间,仍使一部分企业行为趋向不得不脱离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一味追求“大而全”或“小而全”的全能形式,不仅造成行政区际之间的重复投资与建设,而且造成区际间产业结构的趋同化,造成区际间无效率的过度竞争、攀比和资源、技术、市场等地区封锁,难以形成区城专业化协作的产业结构体系,严重影响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二)企业封闭式“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加剧了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

受条块分割管理体制的影响,市场交易往往受到市场不发达、条块分割的行政壁垒等多方面的限制,企业对中间产品的需求的交易费用较高,使得企业不得不靠万事不求人的“自立”状态进行自我保护,从而使绝大部分企业形成了“全能型”组织结构,把社会化大生产的各种功能集于一身,囊括了大量属于社会服务职能的非企业成分,其组织结构呈现出“大而全、小而全”的高度封闭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1.企业办社会的现象十分突出,承担了繁重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任务。

2.企业雍肿的组织机构和封闭式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

(三)企业规模小而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导致产业布局分散化

从企业规模结构上看,我国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1.44万个(仅占工业企业总数的3.9%)。从产值看,大型企业仅占工业总产值的27%, 中小型企业占73%(1992年)。中日企业销售额比值为1∶18.8; 从组织规模看,中日职工人数为2.8∶1。这就是说,我国大型企业的人均销售额仅为日本的1/50。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企业规模结构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在适合于大规模生产的产业中,企业规模过小,数量多,生产分散,集中化程度低,难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造成产业布局分散化。在我国,诸如汽车、机械、石化、钢铁等规模经济效益十分明显的产业,企业规模过小的现象也十分突出。

80年代以来,随着“财政分灶吃饭”、地区承包改革措施的实施,许多地方为了要产值、要利润、要税收入,又纷纷上马了冰箱、洗衣机、彩电等许多加工项目,很大程度上都是投资分散、低水平重复引进和重复建设,使很多企业远远低于合理的经济规模。

(四)企业规模结构水平低,缺乏合理的专业化分工,不利于区域产业组织优化

从表面上看,我国大、中、小企业的数量比与发达国家差不多。但从质的方面来看就不难发现,我国企业中间产品的自制率高,工艺齐全,产品同构,造成了企业之间和部门之间生产能力重复配置,导致投资的分散和单位企业投资规模的增加,使企业规模结构水平低,处于“大不大、小不小”的扭曲状态,一方面表现为大企业资产集中难以有效形成,造成大企业本身规模难以扩大;另一方面为了满足企业内部的自我配套,单位企业投资规模的增加,又造成中小企业生产规模难以变小,未能实现“小而专、小而精”,大中小企业相互间没有形成互补关系和协作关系,难以形成合理的分工格局。

由此可见,长期以来我国由于条块分割,部门封锁,地区分割,各自为战,自成体系,一方面使得投资分散、重复建设和重复引进相当严重,形成了厂点分散、规模过小、条块分割、缺乏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局面;另一方面严重制约了企业间的横向联系,阻碍了资源的跨地区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二、不同类型企业组织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中央直属企业

中央直属企业隶属于国家某一工业部或工业总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与投资仍要受控于国家政府机构,使其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中央企业毫无例外地接受中央主管部门(或总公司)的指令,受到部门分割的严重制约,彼此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更多地发生于本部门内部,使其邻近扩散效应十分有限;中央企业的协作配套关系主要在市外或区外,产品的市场也主要在市外或区外,通过自身系统内部到区外寻求各种商业性服务,生产的原材料也主要供给全国各有关地区进行深加工,所需的物质材料投入大部分依靠市外或区外(本系统有关企业),从而导致了对地方联系需求很少,这就决定了中央企业大都以市外或区外为自己的基本生存空间,明显表现出近辐射功能弱、远辐射功能强的特点,难以向邻近地区进行产品扩散与传递,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较小的影响,难以与当地区域经济达到一体化,加之,企业向中央提交利润而使某些地方收入发生渗漏,从而消弱了它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能帮助本地企业提供信息加工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从而导致区域乘数效应较小。

(二)企业集团

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横向经济联合得到迅速发展,各种规模、各种形式的企业集团作为一种新型企业组织形式在我国蓬勃发展,从而使企业组织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并对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产生了新的重要影响。一方面企业集团的建立促进和带动了区内和城市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在更地域上的集聚,增强了城市经济的辐射力和区域经济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得区域经济的核心(即城市经济)的凝聚力进一步加强,并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企业集团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大致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集团经济的发展使得区域经济的核心即城市经济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生产经营的集中化是企业集团的重要特点之一。不论企业集团是采取产品集团模式、行业集团模式,还是职能集团模式、混合集团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要素在地域上的集聚和集中。对于企业来说,使之具有前所未有的较高规模经济效益;对地区来说,这会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市场体系和综合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市场体系和综合服务体系的发展,反过来使企业的外部环境得以改善,企业社会成本进一步降低,从而使城市凝聚力增大,吸引更多的企业向城市集中。企业的增加和规模扩大,导致对生产要素需求量的增加,又促进了城市经济的进一步扩大和充实。这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而使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了强有力的依托和强大的核心,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集团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城市经济的辐射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以广泛而深入的横向联合为重要特征的集团经济,要求城市经济成为一个开放系统,打破城乡界限、行业界限、部门界限和职能界限,与外部加强联系。不论集团经济采用单点幅射型、多元配套型,还是产品资源联合型、系列产品开发型等组织形式,都会增加城市经济对农村地区的渗透,促进生产力要素在地区间上的优化组合,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城乡联系的日趋紧密,增强了区域经济内部资源、信息和技术、人才的流动,激活了区域经济内部能量的交换能力,从而使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形成区域经济内部整体功能的强化。这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对未来中国新型城乡关系的形成和社会经济格局的演化产生深远的影响。据调查,城乡联系主要表现为企业集团将其一部分生产活动不断向外围地区扩散,具体联系方式主要有:(1)许多企业集团将初级技术产品及其设备转移到乡村地区,或者干脆把产品粗加工和次要零部件扩散到乡镇企业,直接以农村产品为原料的城市企业集团,日益使农村提供原料改为提供初级加工品,减少流通费用;如济钢、重汽、轻骑等集团公司将许多初加工和零部件加工扩散到郊区,将一部分不愿意干、或干不完的零部件加工向外围扩散,甚至还向欠发达地区(乡村)提供技术和资金,通过补偿贸易为自己建立原料基地;(2)城乡改革扩大了城乡经济市场调节作用,许多城市企业集团的工业品以广大农村为消费市场,并与那些有供需关系的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业务关系,如南京化学集团公司;(3)城市企业集团的蓬勃发展也日益将周围的许多企业吸收过来,进行合营、联营,如南汽。

3.发挥大型骨干企业在区域经济的主导作用,并带动区域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由于企业集团一般是以大型骨干企业为核心,吸引和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组建起来。大型骨干企业有技术、设备、管理、产品等优势,企业集团的建立,带动了一大批中小型企业,组织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发挥规模优势和整体效应,组织产品链和产业链,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以德阳二重厂为核心的东方重机械集团,充分发挥二重厂的核心作用,将大量的协作配套扩散给成员企业生产,促进了区域经济一大批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

4.集团经济的发展,促使区域经济内部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由于集团经济使得企业的生产要素重新分化和优化组合,相应地对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产生影响。一方面,由于集团经济经营多角化,增强了企业的市场上的生存能力,使产品适应多层次、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内部产品结构的优化;另一方面,集团经济的发展,促使区域经济内部“大而全”、“小而全”这种自给自足经济结构的瓦解。因为这样的格局不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造成生产要素的浪费和区域经济整体效益的低下。而对于单个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既定的格局,对此无可奈何,而通过多个企业的协作和联合,进行扬长避短的合理分工,形成新的整体优势,从而能改变这种局面。这也促进了区域经济行业结构的优化。

5.企业集团冲破了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的旧体制,促进和实现了生产要素在更大地域范围内和更大规模上的优化组合与资源的合理配置。企业集团是跨部门、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它的生产经营活动必然同条块分割的旧体制发生矛盾,特别反映在物资分配、产品销售、资金供应等方面的矛盾特别突出。企业集团作为载体,不但使各个地区和部门原来分散的矛盾和利益变为集中和统一的利益,使条块利益结合,而且还使地区和部门对企业的管理真正向间接管理转化。

然而,尽管企业集团的建立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但目前许多企业集团对区域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首先,外部环境与企业集团的发展不适应,现有的经济体制尚未理顺,相关政策不配套,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集团的迅速成长,依靠行政手段捏合起来的企业集团还为数不少,许多名为集团,实际上则只是在“三不变”基础上实现低层次松散的经济联合体,阻碍了企业跨地区联合与兼并,难以促进地区生产要素流动和优化组合;其次,许多企业集团内部凝聚力不强,大部分依靠政府授权形式进行联结,没有建立起资产一体化的联结纽带,核心企业规模和经济实力不够强大,有相当多的企业集团没有形成紧密层,难以在区域经济中起到增长极核的作用。第三,许多集团功能日趋多样化,不是随市场扩大和实力的增强而进一步开拓市场,而是片面地追求多功能,拼命将生产、技术毫无相干的企业拉入集团;第四,企业集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产权分割的矛盾、利益分配制约和计划渠道的约束等困境。此外,集团内部的结构、功能与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虽然成员数量较多,但整体规模较小,从而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还较弱。

三、对策措施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有可能使企业调整改造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打破了“条块”分割的壁垒、市场机制引入区域经济,使这些企业和地方利益相关,形成各类区域性的“统一市场”,实现区域生产力要素的重新组合,这种新的体制,为这些企业融合于区域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因此,如何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将企业与区域经济两者融为一体。

(一)应以大型企业或集团(公司)作为区域经济的“生长点”或“增长极”。

大企业或集团公司应成为区域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发展要与其所在城市、区域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才有广阔前景。但长期以来,大企业的发展与城市、区域经济相互脱离,一方面许多大企业与所在地区经济未达到一体化发展,一味强调与本系统内(或区外本部门)联系,并以区外本系统有关部门为主要联系对象,使其与本地企业发展了较少的前向、后向联系,并难以将其新技术、新产品和信息及时传输到本地企业;另一方面许多大企业只注重研究技术与生产,而很少研究区域市场趋势,同时公司对地方上服务联系的内部化,导致对本地服务部门发展的一种限制。因此,必须中断企业(或公司)与区域经济这种平行运动的现象,促进企业与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要充分利用大型企业的规模经济优势,使更多企业与其进行前、后向联系而受益,一方面要增强大企业关联效应的近辐射功能,加强大企业与地方企业之间的前、后向联系,并使所形成的区域乘数效应尽可能在本区内实现;另一方面,要加强与本地企业的横向经济联合,实现技术、产品扩散、人才交流;采取联营、集资、合股等方式,刺激本地企业的发展,使大企业(组织)的生产要素纳入到区域经济系统。这样,大企业就可能成为本地或本区经济发展的“成长点”或“推进型单元”,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引导企业面向市场,以市场经济机制指导区域经济的发展。

长期以来,许多企业或公司主要研究技术、生产,而很少研究区域市场趋势,使得这些企业在区域市场中运营较差。因此,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转变政府职能、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企业的一切活动应以市场为中心,成为市场活动的主体。(1)企业的协作关系、 协作范围应由企业根据市场供求状况来决定,彻底消除行政部门的直接干预;(2 )要合理解决企业与地方在经济利益上的矛盾,应通过税收等经济手段来划分和调节;(3)增强地方经济对大企业扩散的生产要素的吸引力, 一方面加强大企业与地方中小企业的联合与协作,并应在税收、信贷、利益分配、价格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4)根据区域发展的总目标, 在企业的发展中,对那些不符合区域发展的总目标,对那些不符合区域产业结构转换方向和市场需求的企业,应通过经济手段使其转产。

(三)完善区域市场,建立区域经济内部各类经济力量所组成的“共同市场”。

这是企业运营的主要环境,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内部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生产力要素相互融合和渗透的必要条件。目前,许多地区高层次、高水平的生产要素有外流现象,而低层次、低水平的生产要素从外部流入,形成区域内外生产要素供求关系的逆差。因此,建立区域市场体系刻不容缓。区域市场体系,既包括产品市场,也包括要素市场,如资金、劳务、技术、信息等市场。各种市场具有有机的内在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使企业的各种生产力要素在本地区得到有效扩散。一个完善的地区域市场,对外部将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在内部则促进本企业与区域生产力要素的自由流动。

(四)要调整甚至割断企业的多重行政隶属关系。

企业的纵向管理体制的多重的隶属关系,人为地割断了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应有的内在经济联系,限制了企业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这就需要突破和打破企业多种隶属关系造成的隔阂。要界定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与经济管理职能,明确政府的行政管理方式的取向应“政府调节市场”,除了有关国计民生的关键性大企业外,政府不能直接参予企业经营,割断地方政府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强化企业的经济主体地位,按经济的内在联系来组织区域内各企业的分工协作,把企业与区域经济统一起来,促进企业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五)打破条块分割的体制,加强企业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多种兼并、合并及控股活动,通过企业的优化组合,建立跨部门、跨所有制、跨地区乃至跨国的大型公司和企业集团,使企业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通过制定国家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按照经济规模的要求,要打破地区、部门分割,限制以至禁止不符合经济规模标准的项目建设,促进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对现有企业组织结构优化进行分期分批的改造、改组与改制,一是要培植以产权联结为主要纽带的跨地区、跨行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支柱企业集团,建立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中心的产业组织结构。对实行国有资产授权试点的大型企业集团,要进一步增强核心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投资中心功能,具备条件的经批准可成立进出口公司和财务公司,在较大范围内融通资金。二是要对少数效益好、竞争性强的国有企业可以改组为国有企业法人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和向有资本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三是要对有条件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可以改组成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四是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的企业应实行破产。对不符合产业组织政策,经济效益差,污染严重的企业,在完善社会保障的基础上,要坚决实行关转并停,打破“所有制不变、行政隶属关系不变、财政上缴渠道不变”的三不变格局,促进专业化协作和兼并活动;鼓励企业通过平等竞争和合并、兼并、相互持股等方式,自主进行联合改组;鼓励高效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兼并和联合低效率的企业,通过关停并转,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重新优化组合方式,使资原向消耗低、成本低的企业转移,减少企业数目,扩大优势企业规模,以形成适合产业特点的有效竞争的企业规模结构。首先,对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产业,应形成以少数大型企业(集团)为竞争主体的市场结构,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规模经济十分明显,产品同质且单一,市场容量大,进入避垒高的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制品、化学纤维,建材以及烟草饮料等产业,应向非集团化高度寡占型结构调整,形成少数大企业占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局面;二是规模经济比较显著、产品差别明显、产品结构复杂、技术进步较快的汽车、家电、精密机械、电子等加工组装型企业,应向集团寡占型结构调整,形成数量不多的紧密型或半紧密型企业集团。其次,对产品由大量零部件构成的产业,应形成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协作、规模适当的市场结构。第三,对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的产业,应鼓励小企业的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并存、企业数目较多的竞争性市场结构。

(六)要尽快完善和实施行之有效的、系统的和明确的产业组织政策,堵住低水平、低效益企业组织形式延续再生的后路。

首先,政府要根据各产业不同生产技术特征,通过立法、财政税制等配套保障政策实现企业规模经济;其次,政府要根据制订的产业组织政策,加强行业管理,综合运用税收、价格、信贷、工商管理等调控手段对企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重点在于产业内部改组,引导企业行为规范化、集中化,推动大部分行业、企业专业化协作。在企业发展中,对那些不符合产业结构转换方向的企业,尤其与国有大中型企业争原料、争能源,而产品质量低劣、社会效益不佳的小企业,要采取适当措施,予以兼并或令其转产或破产;对那些符合产业调整方向的企业要积极扶植,促其加快发展。新增固定资产必须按照经济规模和先进技术要求进行建设,限制经济规模以下的基建投资,明确近期与中长期的投资方向,通过产业政策的实施,运用税收、价格、金融、行政、法律的手段,严禁和限制长线产品和超市场需求产品的重复建设,盲目投资,乱铺摊子现象的再度发生。第二,加强宏观调控职能,改进项目审批办法,投资审批权的下放不能“一刀切”,而应按行业来划分标准;改革投资限额,使各级地方政府在限额管理中,要么无权审批项目,要么有权审批符合规模经济要求的项目集中投资形成规模经济。

标签:;  ;  ;  ;  ;  ;  ;  ;  ;  ;  

国有大型企业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_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