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共产主义国际世界战略的转变_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论文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共产主义国际世界战略的转变_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论文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共产国际世界战略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产国际论文,战略论文,世界论文,互不侵犯条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1935年7月,共产国际召开“七大”,制定了反法西斯主义的世界战略。但在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共产国际跟着苏联的外交策略变化,降下了反法西斯旗帜,要求各国党将工作重心转变为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即同时反对英法和反击纳粹德国。共产国际世界战略的转变损害了各国反法西斯斗争,脱离群众,其威信和影响也一落千丈。共产国际世界战略之所以随苏联外交策略变化,原因有二:一是共产国际在理论上把苏俄事业等同于共产国际事业,二是苏联党长期以来在共产国际中形成了特殊地位。

关键词:共产国际 法西斯 战略转变 权力机关

共产国际在国际共运史上居有重要地位,它的理论和实践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深刻的经验教训。本文仅就《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前后,共产国际世界战略的转变问题,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前的共产国际世界战略

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当欧洲出现法西斯主义思潮和组织,并开始猖獗时,共产国际就注意到了它的危险,并号召各国共产党人同国际法西斯主义作斗争。①但由于这一时期,共产国际的世界战略是“极左”的,认为世界处于“第三时期”,形成了“新的革命高潮”,将出现战争引起革命,资本主义制度总崩溃的直接革命形势,要求所属各国党把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提上日程,号召向资本主义制度的直接进攻。②因此,严重混淆了法西斯主义与资产阶级民主,社会民主党之间的区别,把反法西斯运动仅仅看作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一般斗争,把法西斯主义和社会民主党看作是“大资本专政的同一武器上的两面锋刃”,甚至把法西斯危险看成是接近消灭的东西。③从而放松了对法西斯这一世界危险的警惕和打击。

30年代中,德、意、日法西斯国家逐步走上了侵略的道路,在欧洲和远东形成了两个战争策源地,全世界人民都面临着法西斯战争的威胁,法西斯主义成为世界上一切独立国家和自由民族的公敌。

面对严峻的世界局势,共产国际又及时地改变了世界战略,和苏联一起高举反法西斯的斗争旗帜,站在反法西斯斗争的前面。1935年7月共产国际“七大”召开,否定了“第三时期”理论,宣布现在处于“社会党的工人转向与共产党人建立统一战线”的时期;④深刻揭示了法西斯主义的反动本质,指出了新世界大战的危险;制定了建立工人阶级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广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阵线,反对最危险的敌人法西斯主义的新的世界战略。⑤“七大”前后,共产国际领导各国共产党积极地进行反法西斯斗争。1934年法、德、意、奥、西等国共产党都先后和社会民主党达成了联合反对法西斯的协议。“七大”之后,共产国际积极地帮助各国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协同行动,努力支援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人民的正义斗争,从而成为国际上反法西斯的中流砥柱。如,1937年10月,共产国际执委会作出了《援助西班牙人民和中国人民》的指示,并先后组织了支援西班牙的国际纵队达4万多人,号召各国共产党用各种方式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

与此同时,苏联提出了集体安全建议,联合英法等国共同防范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并为此采取了一系例措施。1932-1937年,苏联先后与美国等10多个国家建交,与邻国及有关国家约16个订立了友好互助条约。1934年9月,苏联还加入了国际联盟。

而此时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却先后宣布了所谓中立的“不干涉”政策,纵容德、意法西斯的侵略行动。1936年8月,欧洲27个国家签订了“不干涉”西班牙冲突的协定,对西班牙实行军事物质和武器禁运。1937年1月,美国也参加了禁运行列。

由于苏联、共产国际对法西斯的态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绝然不同,成为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一面旗帜,故而也成为德、日、意法西斯首先攻击的目标。1936年11月,德、日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及秘密附件。⑥次年11月意大利加入了这个协定。统一行动,防范苏联。公开迫害和屠杀共产党人。如他们制造“国会纵火案”,实行非常法,取缔共产党,逮捕和枪杀共产党领导人等。

尽管如此,苏联仍为欧洲集体安全作出了积极努力。1938年3月14日,德国吞并了奥地利,17日,苏联重申了关于建立集体安全的主张,建议英、法、苏举行会谈,英国拒绝了。1938年9月。捷克斯洛伐克告急,苏联又表示愿和英法、捷共同抗击德国法西斯。但此时,美国却出面建议,召开排除苏及捷在外的国际会议。于是1938年9月29日,法、英、意、德四方会议签订了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

面对这种孤立局面,当时的苏联领导人不能不特别重视保卫苏联,维护本民族利益。

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与共产国际世界战略的变化

在战争危险日益迫近之时,1939年3月斯大林在联共(布)“十八”大上,一方面指出西方民主国家“放弃了集体安全政策”,“转上了不干涉的立场”,“是纵容侵略”,“是策动战争”,其实质就是希望祸水他引,坐收渔利。⑦另一方面斯大林明确表明,苏联对外政策方面的任务之一是维护和平和加强同所有国家的事务联系。“保持谨慎态度,不让那些惯于从中渔利的战争挑拨者把我国卷入冲突中去。”⑧

斯大林的这些话虽然仍倾向于英法等非侵略的民主国家,但也同时谴责了他们的“不干涉政策”,并表现出苏联外交上的灵活性,暗示了与法西斯国家之间互不侵犯的可能。

就在这时,1939年3月,德国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紧接着德国又对波兰提出了但泽“波兰走廊”问题。4月,希特勒下达了入侵波兰的“白色行动计划”,撕毁了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和英德海军协定。5月,德意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即“钢铁盟约”,以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欧洲战争一触即发,英法国内舆论强烈要求联苏抗德。(苏波相邻,英法援波如无苏参予,只是一句空话)当时英国的民意测验中,有92%的人赞成英苏联盟,共同抗德。于是4月份开始了英法苏谈判。谈判中,由于“间接侵略”和军事协定问题双方意见不一致,加上波兰和罗马尼亚拒绝苏军穿越本国国土,致使谈判陷入僵局。于是就出现了一方面英法苏谈判联合抗德,另一方面,英苏又分别与德秘密谈判的局面。

希特勒的野心是独霸世界。他相当清醒地利用了这种局面,首先孤立波兰,稳住苏联,打败英法,进而挟持整个欧洲进攻苏联,所以,德国以与英谈判作幌子,麻痹英国,破坏英法与苏结成联盟;而极力促使德苏谈判成功,这也是接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腹背受敌的教训,避免两线作战。

因此自从斯大林在“十八”大讲过那番话后,德国立即加紧了对苏联的和平攻势,舆论上相互指责明显减少。德国外长还马上向苏联表示“德国与苏联之间没有政治外交上的利益冲突。”“德意联盟”是专门针对英法联合的”,德国“能够有助于使日本对外政策逐渐向不与俄国冲突的方向发展”。但“如果苏联置我们的意图与想法不顾,反倒认为应当坚定地和英法联盟反对德国,那么,苏联就将与德国,日本为敌,将承担其后果。”⑨当英法苏进行谈判时,德国又向苏联表示无论如何德苏可以取得互相谅解。到了8月间,实施“白色计划”的日子迫近了,德国再次表示,如果苏联愿意改善德苏关系,德国随时准备参加会谈。8月19日,苏德达成贸易信贷协定,20日,希特勒直接电告斯大林,要求签订德苏条约,为了维护苏联安全与利益,21日,斯大林回电希特勒,表示同意德国外长赴苏签约。23日,里宾特洛甫抵达莫斯科,当晚,他和斯大林及外长莫洛托夫进行了会谈,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及附加秘密议定书。

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历史过程看,苏联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利益,避免一国抗德,与德签约,这是苏联本国内部事务,别国无可非议。但从客观上看,却影响极坏。

首先,苏德缔约,助长了德国的侵略气焰。缔约一周后,德国实现了“白色计划”,侵入波兰,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而苏联在苏德战争开始之前,不再将德国法西斯作为战争的罪魁祸首,反将战争的责任推给英法,袒护德国法西斯,强调德国的和平愿望。⑩给德国解除了后顾之忧,毫无顾忌地在欧洲恣行,不到两年时间就侵占了整个欧洲大陆,作好了进攻苏联的准备。

其次,苏德缔约,削弱了世界民主国家的抗击法西斯的力量。正当法西斯猖獗全球时,根据苏德秘密协定,苏德互相默许了对欧洲势力范围的划分,这使英法美疑窦丛生,加上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宣称中立,致使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一直未能组成,世界各国民主力量较为分散和孤立,不能有效地集中力量制止和打击法西斯势力。

再次,苏德条约没有促使苏联作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苏联一直认为,苏德缔约为苏联赢得了一年多的时间来进行战争准备,实际上苏联并没有采取必要的应变措施,以至苏德战争初期,苏军严重失利。苏联还一直认为,苏德缔约后,苏联把西部边界向外推进了150至300公里,总面积达46.5万平方公里的一系列行动,是建立了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东方战线”,是为了“造成对纳粹的胜利”借以防止把这些国家变成为希特勒德国宰割下毫无权利的殖民地”(11)。当时这种举动牺牲了波兰及东欧其他小国的主权、领土和利益,极大地伤害了这些国家的民族感情,而实际上苏德战争初期,“东方战线”一击就溃,丝毫也没有起到抗击纳粹德国的作用。

第四,苏德缔约直接影响了共产国际的路线和声誉。到苏德签约后的9月下旬,欧洲各国共产党仍坚持共产国际“七大”决议,保卫祖国,支持政府抗德。但共产国际在这期间,却跟着苏联外交策略的变化,放弃了“七大”正确的世界战略,降下了反法西斯旗帜,来了个急转弯,向各国共产党指示,强使处境不同的各国党服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要求他们从“反法西斯战争”转为“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即同时反对英法和反击纳粹德国。要求各国党挫败本国政府反击法西斯战争,迫使本国政府立即与德国实现和平。

1939年11月6日,共产国际执委会通过并发表了《纪念十月社会主义革命22周年宣言》,同时,共产国际机关刊物还发表了季米特洛夫《战争与资本主义国度里的工人阶级》的文章。它们标志着共产国际世界战略的根本转变,表明共产国际站在同苏联外交一致的立场上,全面支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认为“交战国双方都是进行帝国主义非正义战争”,“英德已成为战争的狂热支持者”,号召各国党争取尽快结束战争,“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对资产阶级民主派和社会民主党发起集中攻击”。(12)放弃了运用统一战线反对法西斯的“七大”路线。

共产国际世界战略的这种变化,使欧洲各国共产党陷入窘境,党内发生严重分歧,广大党员迷惑不解,极大地脱离了本国群众,严重地损害了共产党的威信,损害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损害了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如当时法国共产党拥有30万党员,在法国颇有影响,盲从共产国际指示后,领导分歧,近3/4的党员脱党、退党;有近3万人的英国共产党,总书记哈里·波立特因不同意共产国际指示被解除职务,1/3党员退党;罗马尼亚,芬兰,挪威等国共产党因执行了共产国际的新战略,放弃本民族的利益,威信和影响一落千丈。而当时各国社会民主党却一直坚持反法西斯,很得人心。目前,在西欧,共产党的力量和影响远不如社会党,共产国际上述的世界战略指挥错误不能不说是其中的历史原因之一。

三、共产国际世界战略随苏联外交策略变化的原因

共产国际的世界战略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前后随苏联的外交策略变化而变化,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的有如下二点:

首先,共产国际在理论上把苏维埃俄国的事业等同于共产国际的事业。

共产国际成立时,苏维埃俄国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它的革命理论和实践被各国共产党人视为无可争议的典范。共产国际主要负责人也认为,为了迎接世界革命高潮的到来,与第二国际抗衡,各国只有走俄国的道路,各国党必须做俄国过去做过及现在正在做的事。1920年共产国际“二大”《宣言》指出:“苏维埃俄国的问题,成了工人阶级一切组织的试金石”,“苏维埃俄国的事业,就是共产国际的事业”。(13)到了后来就发展为“要绝对地、无条件地、公开地和忠实地捍卫苏联”。(14)1928年,斯大林说,俄国革命“不仅在它的性质上而且在革命类型上也主要是国际的革命,是给一切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基本轮廓的革命”,“苏联革命的胜利就是全世界革命的胜利”。(15)共产国际“六大”通过的《共产国际纲领》也指出:“苏联是国际无产阶级的唯一祖国,是国际无产阶级取得各项成就的最重要的支柱,是国际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主要因素,因此,国际无产阶级有义务帮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并用一切方法保卫这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不受资本主义列强的侵袭”。(16)由于理论上把苏维埃俄国的事业等同于共产国际的事业,苏联党的纲领,策略就成为各国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成为无产阶级国际团结的思想纽带,布尔什维克化成为各国党与共产国际保持思想上,政治上高度一致的首要标志。所以当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后,苏联首先从本国安全出发,积极转变策略,加紧与各国当权人物联系,倡导世界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共产国际的世界战略紧跟着转变为联合反法西斯;而当《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共产国际世界战略马上又与苏联的政治外交立场形成一致,强调与德求和,停止反德国法西斯,拒绝与其他民主力量联合。共产国际几乎成了苏联策略的工具。

其次,是苏联党长期以来在共产国际中形成的特殊地位。

共产国际一成立,就实行了与第二国际完全不同的组织原则——高度集中制,而苏联党在高度集中里始终处于权力之颠,成为共产国际中的领导党、特殊党。

1920年共产国际的“二大”《章程》规定“执行委员会的主要工作由世界代表大会决定作为执行委员会所在地的该国共产党承担”。(17)由于苏联党是共产国际的发起党,又是当时唯一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执委会所在地只能设在苏联,而执委会是国际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最高权力机关。所以苏联始终是共产国际执委会所在地,并承担了执委会的主要工作。这是一种义务。但这种义务如没有限制、制约、实际上就是一种权力,加之理论上认为苏俄事业就是国际的事业,这种权力就使苏联党变成了特殊党、领导党。

共产国际执委会的人员组成是不平等的,这又在组织程序上助长了苏联党特殊地位的形成和巩固。共产国际“二大”曾规定:执委会所在地的共产党“在执委会内应指派有充分表决权的代表五人。此外,十到十三个最重要的共产党各指派有充分表决权的代表一人参加执行委员会;……参加共产国际的其他组织和政党有权各派享有发言权的代表一人参加执行委员会”。(18)这就是说,执委会所在地的苏联党在执委会里具有近1/2的表决权,这种表决权的不平等和苏联党的优势始终存在于共产国际的执委会中。

苏联党在执委会所在地,人员组成上的优势,加上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活动经费、具体办事员等均基本上由苏联提供,使得苏联党在共产国际一直拥有特殊地位,二者完全是从属关系,即共产国际实际上从属于苏联党,苏联党是共产国际的实际决策者和指挥者。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苏联的对外策略变了,共产国际的世界战略也跟着变了,苏联党进行反倾向斗争,共产国际的各支部也都被要求进行反倾向斗争。在这里,各国党的具体状况,各国的民族利益都要服从苏联一党一国的利益,否则党的领导人被排挤、打击甚至迫害致死,党组织遭受巨大压力,甚至被解散。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前后,共产国际世界战略的变化这段历史突出地反映了上述理论认识上的错误和苏联党的特殊地位。它告诉我们,在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同时,各国共产党必须根据本国具体情况和本民族特点,独立自主地领导本国革命和建议,既不能强加于人,也不能搞教条主义;各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应是完全平等,相互尊重的,互不干涉内务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不需要领导中心和领导党,不能搞高度集中制。

注释:

①②③(13)贝拉·库恩《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1册第414-415页、第2册第17页、第2册第80页、第1册218页。

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5卷第332页,407页。

⑤《第三国际动向》东方出版社1939年版第7-31页

⑥《国际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111-112页、153-154页

⑦⑧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第665-666、669-670页

⑨路易斯·菲舍尔《俄国从和平到战争的道路》第337-339页

⑩苏联《真理报》1939年9月29,11月1日

(11)苏联情报局《揭露历史捏造者》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73-74页

(12)《季米特洛夫文集》解放出版社1950年版第369-389页

(14)(15)《斯大林全集》第10卷第47页,第11卷第132-134页

(16)珍妮·德格拉斯《共产国际文献》第2卷第512页

(17)(18)《共产主义运动章程汇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1页

标签:;  ;  ;  ;  ;  ;  ;  ;  ;  ;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共产主义国际世界战略的转变_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