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野公园的开发建设与运营管理探讨论文_1郭威,2王颖

1.深圳媚道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北京 100092;2.身份证号:41290119790215xxxx

摘要:郊野公园作为能满足“三生”发展的综合型公园,近年来受到政府重视并纷纷付诸实施,但由于对其的作用认知不足,普遍重建设而轻运营管理。郊野公园的产业定位和运营管理恰恰是建设运行全过程中的难点。结合和借鉴国内外公园管理的经验,本文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不同类型的郊野公园现有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使其综合效益发挥到最大,更好地为城市及乡村的和谐运转发挥可持续的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郊野公园;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可持续性;科技智慧

1.引言

郊野公园主要是为城镇居民提供一系列自然环境下放松、游憩休闲和体育活动的场所,开放性较高,而收费很低。在我国,郊野公园主要采用传统的“以政府为唯一投资主体”的方式,政府负责前期的出资建设,但后期投入公园维护和运营的资金相对较少,由于郊野公园缺少盈利性项目资金回笼,在公园运营方面政府难以拿出大量的资金,门票收入成为公园运营的主要收入,而其中40%是税收收入,难以维持公园运营,导致很多公园运营不良。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开放式郊野公园的数目不断增多,开放后游客增加使服务与管理压力增加,对郊野公园的使用功能要求越来越多,同时设施的负荷也增加,郊野公园的维护和运营的成本也与日俱增。郊野公园反而成为城市经济的负担。所以仅依靠政府财政支出来满足公园运营的需求远远不够。

而且传统的郊野公园功能比较单一,趋同性比较强,多单纯从生态的外貌特征方面入手,没有足够丰富的具有引导性的活动空间,并不重视如何把人吸引到公园里,从而活力不足。而只有客流参与度比较高的郊野公园,具有吸引力,从而有相对充沛的资金,运营才能进入良性循环。郊野公园应该是一个综合的生态载体,开发建设与运营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要从城市规划更大的系统上去看待郊野公园的定位,在建设初期就策划好如何运营,有效引导公园运转进入良好状态.。

图1 《北京总体规划(2016-2030)》中的市域绿色空间体系

Fig 1. The municipal scale greenspace planning for Beijing as in the Master Plan (2016-2030)

2.我国目前郊野公园的开发建设与运营存在的几个问题

2.1 郊野公园开发建设目标单一

以北京市郊野公园为例,其主要建设在北京绿化隔离带上,与九条楔形绿色廊道形成网络交织,起着重要的城市生态防护作用,这些场地上保留了很多防护林,由此建设发展成郊野公园,开发建设往往是过于强调其生态防护作用,其次才是满足市民休闲散步科普教育等需求,忽视园区互动性的功能空间,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无法形成稳定的客流。

2.2公园的收入来源单一,管理经费入不敷出,成为制约公园运营的最主要问题

传统的郊野公园大多数是政府主导投资建设,免费对公众开放。如何维持运营并且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建设之初就要考虑的问题,投资开发建设主体单一本身是一种风险,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公园运营管理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郊野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以北京郊野公园为例,养护资金主要来源于市区两级拨款,目前的标准是每平方米每年4元,而管理责任则由各区的园林绿化主管部门承担。这笔养护费用包含林木养护、设施维修更新和水电、人员开支。相比之下,一般的城市公园不仅有门票收入,还有各种经营性收入。所以郊野公园的养护资金比较紧张[1]。

2.3 公园的能量流动呈线性单向发展

生态系统在动态平衡过程中发展,能量具有循环流动性,保护郊野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应该是让其内部与公园外部的大生态系统能量循环流动起来。

我国现阶段园林垃圾再利用情况并不容乐观,目前北京园林垃圾再利用率仅为10%左右。多数公园没有自堆肥设施,反而被作为运营负担而忽略,大量的公园绿色垃圾没有被充分利用,通过各种渠道外排到城市市政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中,产废量大,污染负荷较高(平均总含碳量40.6%,总含氮量1.8%)、产废时间相对集中,若这些废物直接进入填埋场,不但会占据大量填埋空间,浪费土地资源,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破坏了生态物质循环规律,截断了物质腐殖化回流过程。传统的焚烧处理方式也会在污染大气环境的同时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2]。发展公园的生态建设的集约道路,优化公园的生态配置,实现公园垃圾的自我消化、能量的良性循环已经成为郊野公园的发展趋势。

2.4郊野公园无法起到真正的可持续生态屏障作用

以北京郊野公园为例,主要是在现有的绿化隔离林带建立起来的,是北京市新总体规划中城市绿地系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楔形绿地、绿化隔离带相结合构成完整的郊野公园体系,建设目标在于优化城市绿地的生态格局。

而实际上,郊野公园的建设和开发的评价体系重点却放在了某个方面的污染整治、某种生物的恢复招引和绿地面积的绝对数量的增加上。这样的评价体系引导下,工程建设过于浩大,生态、经济、社会、财政等各方面的可持续性都值得论证。

3.解决对策

3.1 建设多目标复合型郊野公园

成功的郊野公园应该是功能混合型的、应该满足三生需求,促进建设功能由单纯的生态型向锚固城乡大尺度下的生态空间、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传承和延续乡村文化、人居条件改善、盘活农村土地等要素资源,促进土地利用由增量管理向流量管理转变等多维功能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生态文明空间格局,通过其空间形态、运营模式传达城区的性格与风貌。开发建设必须以理解城市为基础,核心是在于如何实现多种功用混合、为各种功能提供足够的空间。

3.2开发建设强调对场地精神的追求,将地景资源、人文资源、产业资源和景观资源作为设计的基质,进行在地性设计

郊野公园的开发建设,技术手段不是制约条件,竞争的将是对现场自然因素保护地更为完善、对区域的深层次文化了解得更为深刻,传承并发扬其历史文化沿革,并且是否具有前瞻性的眼光优化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解决社会问题和带动经济效益,项目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将回归到设计的本质,对场所精神的追求,因此开发建设应该保留场地原有典型的场地风貌和性格,顺应场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社会产业基因开展整开发建设。

例如北京南海子公园原址位于南海子地区,是史上极富盛名的皇家苑囿,曾是五个朝代的黄金狩猎之所,也是中国麋鹿的第一故乡,麋鹿的精神与形象自古就深深融入中华文化当中。此处是清朝皇家圈养麋鹿的场所,所以南海子公园借用鹿文化概括总结出自己的品牌文化,对以鹿为核心的文化主体挖掘形成产业实践,在湿地恢复的生态背景下,将公园建设的意义从生态层面拉升到文化层面,从众多郊野公园中脱颖而出,再现“南苑秋风”的盛景。

3.3 积极实施建设用地减量化,实现更大的生态空间

采取“拆五建一”、“拆三还一”等土地建设指标补偿方式,发展符合复合型郊野公园功能需要的上下游产业。按照类集建区设置模式,探索建立郊野公园内宅基地置换、工业地块减量化等引起的安置和开发用地出让收益返还机制。土地使用效率更高,形成具有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城市圈以及产业特色突出。

3.4 开发建设和运营的解决对策

通过对英国、美国、香港郊野公园的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进行分析,一个可持续性有活力的郊野公园应该同时具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统筹好各个利益团体以形成共识,并在协调过程中调整其发展的方向。

自上而下和上下结合这两种郊野公园开发管理模式各有利弊。自上而下的模式容易统筹管理和实施,因为大量以上位规划、市政设施与政策发展指标为导向,缺乏自下而上的人本关怀与需求体现,对游憩资源的利用相对有局限性,而且不易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相反,自下而上的模式往往是由开发商或者企业主导,常常能够借由业运作的市场敏感度将消费行为与人本需求进行综合成本效益提升,建设和运营管理比较活跃。上下结合的模式最具有活力,植入人文性的关怀,应该是当前郊野公园建设和运营的重点问题[3]。

开发建设须兼顾生态系统保护恢复优先与协调建设的原则

吴桂萍等认为郊野公园是城市自然保留地的重要类型,它具有生物多样性价值、种质资源价值、游憩价值以及教育和研究价值[4]。郊野公园的生态保护防护功能是最基本的,建设要基于对场地的理解,需要同时考虑水文条件、土壤生产力、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景观价值、人文因素、社会因素等多个因素,依据3S手段得出规划范围内生态敏感度的综合评价,并依此划定核心保护区,生态恢复区和合理利用区等,尽量减小人工干预,保障生态廊道的畅通,为各种生物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5]。

3.4.2 选择适应性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资金渠道形式多元化

在国外,郊野公园的盈利性的活动设施一般由私营企业负责开发、投资与运营管理并自负盈亏。政府在郊野公园建设和管理中起到带领和监督管理的重要作用,盈利性设施的投资一律需要公共部门的批准和支持, 企业参与郊野公园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提升了郊野公园游憩活动的丰富性和吸引力,并促进了游憩服务质量的良性竞争。

郊野公园应在不同的类型下,建设和运营开发管理也并非采取一个模式,而是根据不同的公园类型和具体情况设置相应开放强度,在游客使用强度高的地方通过设立盈利性设施来补贴公园的经营成本,以香港城门郊野公园为例,大量的设施主要集中在密集游憩区、分散游憩区,少量分布在宽广区,只有个别设施分布在保育区中[6],在保护与利用之间取得一个双赢的平衡。这些都是我国在未来郊野公园建设中可以借鉴的。

通过多种方式来弥补郊野公园管理运行经费的不足,在公园所有权不变的原则下,采取联合经营、合资经营、私人独立经营等方式,加大金融扶持,开拓适合郊野公园建设的“政府+金融机构”合作融资渠道,增加政策性金融机构对郊野公园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贷款,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力度。

1)建设方面可以政府和企业共建,实现多赢,如企业捐助配套设施并可小范围冠名,也可解决市政投入不足和编制紧张的问题,促进有效管理、提高运营效率。例如相应给予认建认养单位以郊野公园的冠名权、林木所有权、园内适度广告权、配套商业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权利。

2)建设运营管理主体采取“投资建设置换经营权”等方式对外招商,引进社会资金,建设公园配套服务性基础设施,减轻政府建设成本,提升服务管理质量。例如,在长春朝阳公园,就是用了投资建设开发置换广告版面的方式,和某知名饮料公司达成协议,公司捐献凉亭以及娱乐设施售卖处,以换得相关版面的广告权。这样的招商引资方式得到了政府的好评,并且相关的配套也走向民族化、地域化,彰显文化风情[8] 。

4 郊野公园开发建设的未来展望

郊野公园的能量可循环利用、社会力量参与公园的运营管理和借助智慧科技的现代化高效管理,既符合国家节能减排要求和中国政府信息化的方针政策,又能够更好地为服务公众,是符合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趋势。

4.1 公园内的能源系统形成闭合回路

能源是公园可持续运营的基础性的需求和保障,能源应该形成闭合回路循环。能源是公园运营的必需资源,因为公园能源的规模足以使公园能量从消耗转化为生产。能源的来源可以是藻类生物燃料、有机物堆肥、垃圾、风能、太阳能等。

挖掘场地内的多种能源存在的可能,关注公园内部的自然资源形成能源管理利用,既可持续又环保,并且能够以新能源利用形成公园特色。这些资源需要和现有的可开发的资源(例如:风能、沼气的能量和太阳能)以及其他技术(例如:堆肥或土壤改良)一起循环使用。

例如广东佛山的百亩光伏主题公园,公园内光伏板作为太阳能应用的载体,从建筑屋顶、停车场到灯光照明系统全面覆盖,形成公园内部的孤岛发电系统,利用太阳能设计树雕、太阳能喷泉等独特的景观小品和构筑物,又能成为公园设计亮点。在形成能量收集和使用的同时,也向市民展示了各种太阳能光伏应用,具有很好的科普示范及教育意义。

4.2 通过科技化、智慧化打造高品质和高效的郊野公园

通过智慧、科技与艺术结合,打造智慧型郊野公园,能够提升郊野公园的管理效率,并且带来高品质新鲜时尚的体验感,加强公园的人文参与,形成有吸引力的公园。

4.2.1 创造智慧景观云平台

将各项智慧子系统有机结合,把巨大的系统池连接起来提供服务,包括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智慧生态监测系统、智慧宝洁系统等,实现园区智能化管理和运营的同时,为公园提供完善的技术保障。例如高青艾李湖公园建设初期就考虑了智慧系统管理公园,建设智慧综合监测监控网络,为艾李湖的保护、管理和服务提供数据支持,建设内容包括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空气质量监测站、视频监控、功能区域噪声站、高空瞭望等;其次建设数据传输网络,满足全区设备设施数据传输的需求;再者建设智慧云数据中心,满足本地数据储备,同时将智慧数据接入高青县大数据的服务平台实现共享或者由高清大数据服务平台远程调取数据;同时,建立了智慧应用平台,针对艾李湖的设备设施、安全情况、环境情况等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艾李湖视频监控全覆盖,提高运营管理与效率。同时面向游客提供智慧化系统服务,实现公园景点、生态环境、特色活动、旅游信息发布;开展虚拟旅游等特色服务,提升游客体验感。

4.2.2园内融入科技互动体验,形成趣味、自由的绿地环境

为了增强郊野公园的活力,可以局部借鉴城市公园运营模式,吸引客流。比如朝阳公园的声光电艺术互动halopark光乐园相当一部分作品是可以进行科技互动的。光乐园互动墙、光感互动球、内投影球幕体验馆等,游客可以随意给动物雕塑皮肤换颜色,可以在互动墙上跟光一起作画,非常适合儿童玩耍互动,将智慧科技、娱乐文化、艺术音乐跨界融合效应发挥到了极致,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和周边的游客前来参观体验,起到很好科普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罗乔欣.京报网-北京日报[EB/OL].北京郊野公园变“荒野”公园管理存盲点http://news.sina.com.cn/c/2010-06-10/013920445585.shtml.

[2]梁斯佳. 城市公园废弃物处理模式探讨[J].建筑科技,2010 (19):28-31.

[3]林孝锴,张伟.中外国家公园建设管理体制比较[J].《工程经济》?,?2016?,?26?(9)?:68-71.

[4]杨云峰,朱建宁.营造具有场地特征的城市公园—以义乌站前公园设计为例[J].《中国园林》,2009?,?25?(12)?:76-79.

论文作者:1郭威,2王颖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7

标签:;  ;  ;  ;  ;  ;  ;  ;  

郊野公园的开发建设与运营管理探讨论文_1郭威,2王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