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科学认识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科学认识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本质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5)03-0165-05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最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化。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索研究方兴未艾,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时至今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学界仍有诸多争议,未能形成一致的见解。本文拟在梳理学界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当下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必要性,进而提出关于如何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几点思考,以就教于方家。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现状及不足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现状

      30多年来,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持续不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观点。

      1.“属性说”

      持此观点的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由于学者们对“属性”的理解不同,因而该说表现出多种不同的观点。如有的学者认为,目的性、实践性、阶级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1]有的认为,目的性、实践性、超越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2]有的认为,阶级性、服务性、工具性、启蒙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性。[3]还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政治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4]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性或政治性(亦即阶级性),[5]等等,不一而足。

      2.“内容说”

      持此观点的学者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出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上。该说的主要观点有:一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教育。[6]二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价值观教育。[7]三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以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为指向的政治价值观再生产。[8]四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关于权利和义务的教育。[9]

      3.“活动说”

      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观点又可以具体分为:一是社会活动说。该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造就合格社会成员和可靠接班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活动。[10]持该说者比较普遍。二是精神活动说。该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人类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11]三是掌握群众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应为思想掌握群众。[12]四是治理活动说。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一种特殊治理活动。[13]

      4.“灌输说”

      持此观点的学者基于列宁提出的“灌输”理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意识”,[14](p317)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坚守以灌输论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归纳为意识形态的教化和灌输,才能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15]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不足

      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探索所取得的成果,无疑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但这些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

      1.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主题。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从国内已出版的相关著作和在CNKI数字资源平台检索到的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为主题的篇章和期刊论文来看,虽然它们大都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为题,但是在具体内容上却比较多的是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属性问题。这种探讨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却无法深入并真正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研究偏离了主题。

      2.研究成果无法达成共识。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提出了各种观点,这种学术氛围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凝聚共识,这样才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目前造成观点各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存在着简单挪用或移植其他学科的范畴、概念和方法的现象,尚未形成能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性且具有共识的范畴、概念和方法。

      3.论证方式欠严谨。学者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但在论证中存在论证方式欠严谨的问题,其中有两种主要表现:第一种是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所应满足的若干条件,然后进行代入和筛选。如上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是意识形态性”的观点,就从事物本质规定所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出发,得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16]第二种是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论证中用观点中已有的关键词,或者用能突显自己观点的关键词语和概念来证明。如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价值观教育,其理由是:(1)思想政治教育缘起于社会价值体系与个体价值观之间的对立;(2)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套价值体系教育,即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文化价值观、人生价值观等教育;(3)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促进社会成员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7]显然,这些论证方式更像是对自己观点的阐述,而不是论证。加之这种论证方式的自由度比较大,有时为了论证的需要,难免牵强附会,从而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界定因人而异的结果。

      二、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一方面面临着学科地位、学科建设皆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形势,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我国现实社会中弱化甚至否定思想政治教育倾向的挑战。为此,我们有必要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一)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目标、任务和内容,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矛盾和规律,反映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而且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其他理论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发展。因此,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现状的梳理,我们认为,虽然学界对此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其研究结果也不乏建设性的探索,然而这些探索还未完全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问题,而且研究结果过于多元,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尚未形成科学的共识。所以,我们需要继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进行科学的再认识,为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提供学理支撑。

      (二)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地位的需要

      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设立,标志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形成。2005年国家决定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五个二级学科。从2006年开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原来隶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改变为隶属于新设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科的方式紧密联系并有机统一起来,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平台,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供了价值实现的理论和方式。[17](p32)然而,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地位确立较晚,许多理论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达成共识,其中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建立一门学科通常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是该研究领域必须有特殊的研究对象;其二是必须有指导其研究的理论基础;其三是必须着力开展实际研究。其中,特殊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能够建立的内在根据,是因为事物“具有的特殊矛盾和特殊的本质,才构成了不同的科学研究的对象”。[18](p309)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不清,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政治学等学科之间关系纠缠不清,学科独立性不强,学科地位也不甚巩固,甚至导致一些学者认为可以用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来替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因而,只有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正确认识,才能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政治学等学科区别开来,从而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地位,推动学科的发展。

      (三)抵制各种弱化甚至否定思想政治教育倾向的需要

      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弱化甚至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这些倾向主要表现为: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中性化”,具体表现为淡化或者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认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过于明显,主张要“去意识形态化”,甚至认为“德育”“思想教育”等提法比“思想政治教育”更适合;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边缘化”,具体表现在“淡化政治教育内容的主导地位,主张以人文教育、通识教育、艺术教育、心理教育等边缘性、外延性内容为重点、为中心”;[16]三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市场化”,具体表现为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为市场经济服务,将思想政治教育功利化。这些错误倾向不仅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且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容易使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存在的必要性产生怀疑甚至否定的倾向。这几种倾向目前都有一定的市场,若任其发展将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有必要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以帮助纠正这些错误倾向。

      (四)应对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挑战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同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在获得更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挑战。如:自由主义思想的渗入,“普世价值”旗号下西方价值观的传播等,这些都势必影响我国国人的思想和行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达到意识形态渗透和控制的目的,常常责难、否定甚至丑化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宣扬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鼓吹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为了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我们需要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在此基础上,揭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区别。

      三、关于如何科学认识的几点思考

      (一)科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概念

      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首先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概念进行科学的界定。当前学界没有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概念界定不清,从而混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属性,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或一般属性当成本质。

      本质和属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19](p6)是由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所决定,是相对稳定的。属性是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19](p1208)它是历史的、具体的,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由一般属性和根本属性构成。本质决定着属性,属性是本质的表现形式,在事物的属性中根本属性才是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其为自身而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根本属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可以是多元的,但其本质却只能是一元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概念的界定,应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属性到根本属性的认识过程,这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把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其一般属性区别开来,避免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属性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我们认为,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这是因为: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学科的性质和学科间的依存关系,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这个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另一方面,马克思在批判抽象的人的本质的基础上,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0](p56)就是说,人的本质要从现实的、具体的、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出发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立足于并着眼于‘人’的特殊事件,不论何种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都不能脱离现实的和具体的人,因为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还因为人既是出发点又是落脚点”。[1]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人参与的、特殊的实践活动,那么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也要从现实的人及其所处的社会关系中去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无疑具有指导意义。

      (三)注重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探究

      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22](p43)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存在,它本身具有自己的发展历程,而人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必须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发展的历史。尽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在现代才确定下来,且具有中国特色,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的实践活动其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然而,纵观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才有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因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阶级性。在追溯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时,也多是从阶级社会形成之后入手。但事实上,尽管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与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密不可分,且对其政治性或者意识形态性的关注也有利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属性,但是只关注阶级社会这一历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其历史远不止阶级社会这一阶段的事实(从理论上说,它还包括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和消灭之后的人们自觉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来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容易造成认识的局限性。即使就阶级社会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不仅仅依附于政治,它还具有对于个体(人)发展上的意义。所以,如果在研究中忽略这些因素,显然就容易造成研究的局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导致认识的不完整。

      (四)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演变中探求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知过程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方面,不是他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18](p285)这就是说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本质是先于概念存在的。因此,先有作为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本质,然后才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们党主要使用“政治工作”这一概念。1951年,刘少奇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从1960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主要使用“政治思想工作”概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统一的提法。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经历了从“政治工作”到“思想政治工作”,再到“政治思想工作”,最后确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为此,就应该深入这一概念的演变过程来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进行探究。按照这样的思路,随着实践的发展和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存在采用新的概念取代“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可能,或者能够证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已经完全适用。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并不能契合我们想要利用该概念指向的事物的本质,那么,如何避免现有的概念对我们思维的束缚,则是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五)坚持研究路径的多样与研究结论的统一

      多路径研究是指立足于不同的着眼点,通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规律、方法等方面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有学者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十个探寻路径,它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演进、实践、特殊矛盾、根本规律、客观现象、本质属性、内容、功能和人的本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追求的合事实性与合价值性辩证统一的品格。[21]这十个方面在学界现有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中都有所体现,这种多路径的研究,对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检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然而需要反思的是,学者们从不同的探寻路径出发,却产生了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造成了前文所述的学界观点不一的局面。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一元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多路径研究不代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多元的,“条条大路通罗马”,研究路径可以多样,研究结论必须统一,即都要指向同一本质。

标签:;  ;  ;  ;  ;  ;  ;  ;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科学认识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