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常见生理病害及防治措施_番茄论文

番茄常见生理病害及防治措施_番茄论文

番茄常见生理病害及预防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病害论文,预防措施论文,番茄论文,生理论文,常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春季以来,各种品种不一、颜色各异的番茄轮番上市,番茄属茄科,又名西红柿,为一年生蔬菜。番茄含有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能减少心脏病的发作。番茄中的维C,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凉血平肝,清热解毒,降低血压之功效,对高血压、肾脏病人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多吃番茄具有抗衰老作用,使皮肤保持白皙。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番茄在栽种中也常会发生一些常见生理病害从而影响其外观和口感。

番茄生理病害近年来种类增多,发生普遍,直接影响番茄正常的生长发育和果实的商品价值。正确诊断番茄生理病害,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予以调节和矫正,对番茄高效栽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番茄缺素症、极端温度影响、畸形果、着色不良、遗传与生理失调、卷叶等六类主要常见的生理性病害的症状和预防措施进行介绍,以期减少番茄生理性病害的发生,确保品质。

番茄在生长过程中,由于田间温度、水分、养分、光照的偏差,以及使用各类药剂的影响,生理性病害的发生非常普遍。加之,田间往往生理性、病理性(特别是病毒病)病害混发,群众辨别诊断困难,极易造成防治时机延误。目前生理性病害已成为生产上影响番茄优质、高产的重要因子。

主要缺素症

土壤中营养成分少或植株吸收营养能力较低都可导致植株营养不良,过多的水分、低温以及植株根部受伤和病害的侵染等都有可能使植株、茎叶、果实营养不良。其症状表现:植株生长缓慢,叶片褪绿,果实发育不良,结果减少,严重时果底腐烂或产生斑点。

1.缺钙、硼

缺钙、缺硼易引起脐腐病,此病始发于幼果脐部,初为水浸状暗褐色斑点,病斑逐渐扩大发展成下陷、革质、褐色或黑色坏死区域,潮湿时斑上腐生黑色霉状物。坚硬的褐色区域可以扩展至果实内部,病果提早变红。

预防措施:一是科学均衡施肥,除施足腐熟的有机肥做底肥外,还要用一定量的过磷酸钙,以防土壤缺钙;二是深耕土地,采用地膜覆盖栽培,保持土壤水分相对稳定,减少土壤中钙的流失;三是适时浇水,尤其是结果期注意水分的均衡供应,严防忽干忽湿。开花结果期如遇高温干旱要及时浇水,雨季注意雨后排水。确保根系的正常功能;四是生长前期要稳施氮肥,避免营养生长过旺,在坐果期可叶面喷洒1%的过磷酸钙或1000~1200倍钙硼合剂。每10天左右喷1次,或用美林高效钙和其他钙制品喷洒幼果,间隔5~7天喷一次,每穗果连喷扣3次。另外,在幼果期要及时摘除脐腐果,以减少植株体内的养分消耗,保证健果生长。

番茄是需钾较多的作物,缺钾时,叶脉保持绿色,但主叶脉之间的叶片组织褪绿,叶片卷曲,呈赤绿色,严重时沿叶缘发生灼伤。缺钾症状首先出现在老叶上,钾不足降低了果实中酸的含量,同时引起果实内部褪色。

有时即使土壤中钾的含量不低,由于中后期根系吸收能力下降,不能提供足够的钾素供给果实发育和植株生长,当果实成熟时仍表现出缺钾症状。土壤中的钾供应不足时,果实的发育就以损害叶片为代价,通常当结3~4穗果后,老叶出现缺钾,症状尤为明显。若根系发达,那么症状出现较迟。

预防措施:栽培时施足钾肥,钾肥易挥发,易淋失,采取基施、追施及叶面喷施相结合,保证中后期钾素的供应。

苗期磷素不足会使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变紫,有时土壤中并不缺磷,但常因低温、干旱阻碍了根系的吸收能力,而出现缺磷症状。磷素在土壤中移动性较小,幼苗期需磷量大,应底施、深施。磷易被土壤胶体固定,所以施磷肥时可与腐熟好的有机肥混合施或开沟集中施,可采用颗粒状磷肥,使其减少与土壤的接触面。生长中后期叶面喷施补磷。提高磷肥的利用率。

铁属微量元素,但铁元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铁不足可使叶片褪绿,但叶脉包括小分枝的叶脉仍为绿色,特别是碱性的土壤阻碍植株对铁的吸收。应配施铁肥,但不宜过量。一般采用硫酸亚铁,底肥施2~7.5千克/亩,叶面喷施0.2%~1%的水溶液。

病状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在果实膨大盛期,靠果实近的叶往往先发生,开始是叶中部叶脉间黄化和变成黄褐色,以后慢慢扩展到整个叶片,但有时叶缘仍为绿色,再后期,一部分变成枯斑。防治主要是增高地温和施用有机肥,应急时可用1%~2%硫酸镁水溶液,一周喷2~3次。

锌不足可使叶脉叶片变黄,并发展成黑色斑点或变紫,缺锌严重,可阻碍植株生长。植株生长期可叶面喷施硫酸锌0.02%~0.1%水溶液预防。

极端温度影响

1.日灼果

在阳光下,果皮温度过高易引起灼伤,使其暴露的一边变成淡褐色革质。不同品种类型间灼伤的程度有差异。防止日灼果最主要是避免果实受到阳光的直射,可采用较好叶冠的品种,定植时把花序安排在畦的内侧,整枝、打顶注意保护果实,高温季节注意土壤水分供应,有条件的可采用遮阳网保护。

日灼果遇到雨水和雾水时,灼伤部分很容易发生黑霉病,这两种病同时发生,但发病条件是没有关联的。

2.果实冻伤

无论是采收前或收后贮藏期,如遇长时间低温(0℃~10℃)可使果实冻伤,使果实未完全成熟就脱落,或果实组织自行开裂,宜腐烂。有时在收获时不表现症状,但在贮藏几日后就表现出症状,防止办法是避开低温。

3.常见畸形果种类

主要是由于使用植株生长调节剂浓度过高造成。如棚室栽培时,使用2.4-滴钠盐或对氯苯氧乙酸(番茄灵)保花保果时浓度过高,或处理花朵过早,或重复处理,或采用浸花处理均较易导致尖顶果。一般情况下2,4-滴钠盐的浓度以15~20ppm,番茄灵的浓度以30~50ppm为宜,随气温升高浓度变稀,适期处理,避免重复。

椭圆形、偏心形、菊形、多心室及脐裂形等畸形果

育苗期苗床温度太低,特别是花芽分化期(3片真叶后),持续低温,又遇土壤过湿和氮肥过多,花芽的细胞分裂作用旺盛,较易形成畸形果。所以,控制适宜的育苗条件是防止畸形果的关键,苗期最低温度不能长时间低于8℃,白天应保持在18℃以上,同时控制苗床的氮肥用量和土壤湿度,防止营养生长过旺。

畸形果的产生还与缺钙、硼有关,因此床土配置时肥料要均衡,要有充足的钙、硼元素,有机肥要充分腐熟,避免土壤中水分发生剧烈变化,地温要保持在15℃以上。

发生裂果的主要原因是高温、强光、干旱、暴雨及土壤水分的急剧变化,不同品种类型间裂果差异较大,一般薄皮品种比厚皮品种严重,大果型比小果型品种严重。另外,土壤中缺钙和硼或根系吸收受阻,导致果皮老化,易诱发裂果。

预防措施:首先选择抗裂果品种。其次合理浇水,避免干旱后遇雨造成土壤中水分的急剧变化。再次是要加强栽培管理,定植前深耕土壤,施足有机肥,实行配方平衡施肥,定植后中耕蹲苗,让根系充分生长,形成强健的根群,较好的吸收养分和水分,合理密植,整枝摘心时注意果穗上方留2~3片叶,让果穗隐藏在枝叶之间,避免阳光直射引起裂果,注意适量补施钙、硼元素。另外,在结果期,叶面喷洒复合微肥或海岛素等生长调节剂,可减轻裂果发生程度。

果实的色素含量一般受温度、光照和土壤条件的影响较大,较适宜温度为20℃~26℃,温度过高过低都不利于茄红素的合成,果实成熟呈黄褐色。

在果实膨大期间,若氮、钾不足,叶绿素分解成茄红素的过程受到影响,则易形成黄色果;高温条件下,茄红素含量下降,温度过低,果实内的分解酶活性低,形成着色不良的果实和果实带黄,特别是高温期果实受到阳光直射的部分黄色更强。

绿肩果的发生,除品种特征外,主要是由于夏季高温、阳光直射,果实温度过高,抑制了果肩部的茄红素的形成而引起的。另外,施氮过多、缺钾、土壤干燥的情况下也易发生绿肩果。

为了提高果实的着色,应加强肥水管理,保证有充足的肥水供应,增施磷、钾肥,合理密植与整枝。

遗传与生理失调

1.肥大症(空洞果)

主要是低温弱光,植株长势不良条件下,使用果实膨大剂,由于营养状况不能满足果实膨大的需要或夜温过高。植株徒长,光合产物不能顺利运输到果实中去,可引起果实空洞。所以使用膨大剂要在植株长势壮,光照充足,温度适宜,水肥条件好的情况下,才可使用,否则极易出现空洞果。

预防措施:首先控制开花期、幼果期的昼夜温度,15℃~28℃为宜。其次注意结果期的肥水供应。再次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花朵时,不要处理未成熟的花蕾或使用浓度过高。

2.豆疹病

在绿色果实的果皮产生较黑的小斑点,当果实成熟时斑点变成金黄色,如果实暴露在阳光下,斑点干涸并可能开裂,从而易导致黑霉病和其他腐生菌的侵染。

豆疹病是通过一个退化的基因引起的遗传性失调而发生的。

3.筋条果

果肉组织的维管束部位坏死变成黑筋或果肉维管束变白成为白筋果,此病多发于温室、大棚保护地生产中。

黑筋条果发生是因为光照弱,营养生长过旺,栽培密度大,整枝不当,氮肥施用量过多;白筋果则是因为缺钾,吸收氨态氮肥过多所致。两种筋条果都是因果实发育中生理代谢不正常而形成。

预防措施:适量浇水,切忌大水漫灌。光照不足时,温度不宜太高,棚室内空气湿度不宜太大,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白天注意通风良好。不要过多施用氮肥,特别是不要过多施氨态氮肥,适量增拖钾肥和硼肥。合理密植,通过整枝、水肥及温度管理使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平衡。

4.成熟果上的斑渍

果壁上颜色不均匀,呈淡绿色或近于无色,有时在果内褐色腐烂,原因不详。但一般认为与光照、水分不足,或氮肥施用过多有关。

5.网纹果

即从果实表面可以看到果肉呈网纹状,一般成熟较晚。主要是因为土壤含水量较低,根系不能很好吸收磷、钾,或磷、钾在植株体内移动困难,使植株生理失调、代谢紊乱而形成的。生产中注意适时适量浇水,防止土壤干旱,增补施磷、钾肥,培育强健的根系,可有效地减少网纹果的发生。病毒性卷叶和生理性卷叶识别

1.病毒病为害

病毒病易导致番茄植株卷叶,叶片卷曲丛生,严重时只有叶脉而无叶肉,病毒病通过带毒的蚜虫、粉虱或汁液接触传播,高温干旱有利其发生。番茄植株感染黄化花叶病毒后,植株矮化,顶芽幼叶细长,呈螺旋状下卷,中下部叶片向上卷。感染黄化曲叶病毒后,顶芽幼叶色淡、黄化、叶片向上卷曲。番茄一旦被病毒感染,药物防治十分困难,为此应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实施轮作,减少初侵染源;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30分钟,进行种子消毒,以消灭种子表面的病菌;发病初期喷高锰酸钾1000倍液;用10%吡虫啉1500~2000倍液杀灭传毒蚜虫、粉虱。

2.生理性卷叶

从番茄的卷叶情况可以看出土壤的墒情,如果土壤水分过于饱和,番茄叶片会上卷,如果土壤干旱,番茄叶片则会下卷,此时要根据番茄的卷叶情况适时浇水。在番茄采收前后,第一果穗叶片稍卷,或整株叶片卷曲成筒状,变脆,这主要是由于高温干旱,番茄气孔关闭而导致叶片卷曲。

防治措施:坐果后适时浇水施肥,并覆盖遮阳网,晴天白天盖,晚上揭,阴天不盖。

(联系电话:0351-4159087)

标签:;  ;  ;  ;  ;  ;  

番茄常见生理病害及防治措施_番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