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行为儿童大脑半球某些认知特征的研究_格式塔论文

攻击行为儿童大脑半球某些认知特点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半球论文,认知论文,大脑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的提出

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被L.D.Eron 定义为“是一种经常性有意的伤害和挑衅他人的行为”[1],由于其伴随负面影响, 历来被众多的研究者所关注。然而影响攻击行为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尚未取得一致看法,故而有关病因学的研究未获突破性进展。我国学者在以往研究中多次认定,人类的一般行为,尽管发自生物学因素,起自于社会环境因素,受制于固有经验因素,但其直接的决策与支配者乃是人的大脑,它是整个大脑内在协同功能外在表现[2,3,4,5,6]。 攻击行为,作为人类一般行为的特殊形式,很可能是内在协同功能处在非均衡和变异状态下的大脑所产生的行为。因此,对行为的研究,应始于对行为产生起关键作用的人的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的协同功能的研究。

大脑的生长发育,是儿童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然而在童年期大脑迅速发展的各个阶段,无论受到内部的还是外部的不利因素影响,都极易使脑功能的发展受到阻碍。现象学的研究显示,攻击行为在个体发育中有起始较早并且持续存在的特点[7]。那么, 人类早期行为的异常是否是脑功能早期发育不良的结果呢?

近年的行为理论强调认知与行为间因果关系的研究。Dodge1993 年提出品行障碍(主要是攻击行为)和抑郁发展过程的社会—认知机制[8],认为,行为障碍不仅认知的内容独特, 而且认知加工的过程也是不同的。行为是大脑认知的直接结果,而大脑的功能又是认知活动的物质基础,大脑认知活动的差异应该能够反应脑功能状态的不同。Dodge 总结的攻击行为的认知模式是否有其神经心理学依据呢?

已有研究发现一些行为异常儿童组显示出大脑半球协同功能低下的迹象。如:发现高危精神分裂症儿童在双耳分听实验中对词语的理解显著降低[9], 拼读障碍儿童在三视野速示实验中显示大脑半球协同功能低下[10]。那么,攻击行为儿童大脑半球认知特点怎样?两半球侧化与协同均衡性又如何呢?该研究为讨论上述一系列问题而设计,采用侧视野速示的神经心理学方法,从大脑左右半球功能的水平予以探索性的研究。如上述假设得以证实,那么,攻击行为的矫治手段应扩展到大脑两半球功能协调训练方面。依此提出某些训练设置以用于临床,这是本研究的目标。

2 实验研究前期准备

2.1 实验组被试的筛选

采用美国密西根大学L.D.Eron教授1971年创制并经我们翻译修订的汉语版“同伴提名量表”(Peer-Nominated Inventory)(该版在本研究中,攻击行为项目的信度系数为0.95),对北京市两所小学的三年级所有学生共415名进行问卷调查。 方法是:以班为单位发给每位同学一本印有页号与问卷题号相对应的本班同学名册,由主试将“同伴提名量表”的题逐一念给大家,念完一题后,马上要求同学将符合该问题的本班同学的名字圈出。各班问卷调查结束后,统计出每个同学10个攻击行为问题的总分,初选出95百分位以上得分的儿童21名,均为男性。采用由Achenbach编制的“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简称CBCL下同。)的家长用表,对进入初选的儿童再次筛选。从其攻击性因子分数上再次确定该组儿童行为的高攻击性,并剔除可能有其它行为问题的被试。经过二次筛选,确定实验组成员17名,男性,平均年龄8.97岁。

2.2 对照组被试的选择

在初次筛选的被试总体中,按与实验组儿童班次、年龄、性别相对应的原则,由各班主任老师推荐相应数量无行为问题的儿童,组成对照组。该组儿童也经CBCL量表的复查,剔除可能有其他行为问题的儿童,确定对照组成员16名,男性,平均年龄9.03岁。

2.3 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其它条件的测查

两组被试的视力或矫正视力均达1.0或以上。 实验组和对照组利手条件基本对应一致,除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有一名混合利手外,其余均为右利手。以问卷方式向两组被试的家长调查,两组被试均无严重发育不良和疾病史,两组被试均不生活于单亲家庭或破碎家庭。使用瑞文推理测验对两组被试进行智力测查,实验组被试平均成绩84.12 (SD =±9.06),对照组被试平均成绩89.06(SD=±8.61),经t检验无显著差异(t=1.61 P>0.05)。

3 实验一:左、右视野图、字Stroop效应的研究

3.1 实验目的及原理

Stroop效应(Stroop Effects)是由I.L.Stroop于1935年发现的颜色词的干扰效应[11]。Stroop效应也会出现于快速呈现条件下。如,词对图画的命名产生干扰等。此实验设计为:分别利用几何图形圆和方以及汉字“圆”和“方”组成图字一致或矛盾的刺激物呈现于左、右侧视野。让被试报告所看到的图形。当图字矛盾时,反应时和错误率均增加。Stroop效应是正常人群中大脑协同功能受到干扰的表现。有文献报道,精神病人较控制组有较高的半球间的Stroop效应。据此假设,实验组儿童也可能表现出较正常儿童显著的差异。

3.2 材料备制

刺激物分别为直径30mm的圆形,中央有一汉字“圆”或“方”;边长为30mm的方形,中央有一汉字“圆”或“方”。 每一种图字刺激物5张,左、右视野共40张(见图1)。

图1 实验一刺激图形样图

3.3 实验方法

采用IBM—PC586计算机呈现刺激。屏幕底色为白色,刺激图字为黑色。屏幕中央有一注视点(绿色,直径5mm。下同)。 当刺激图字呈现于左、右视野时,其图形中心点到注视点为4.5视度, 两点处于同一水平。刺激图字呈现的顺序随机,出现在左、右视野的顺序随机。实验室为有窗帘遮挡户外阳光的房间。被试双眼距计算机屏幕57cm,被试端坐,面向正前,头部紧靠坐椅上的头托不动,眼睛与屏幕中央注视点保持水平。

3.4 实验程序

3.4.1 指导与练习 用统一、 易懂的指导语向被试说明实验方式,要求被试在紧盯屏幕注视点的同时尽快报告速示呈现的图形是“方”还是“圆”。按正常实验步骤让被试练习数张,确知被试已明白实验要求后,再开始正式实验。

3.4.2 实验过程与数据记录 主试按键启动实验, 计算机先发出“嘟”声提示,紧接着屏幕正中出现注视点,在持续570ms后, 刺激图形呈现,持续57.2ms后消失,中心注视点仍然存在,直到被试报告图形结果,其音频信号经由话筒传入G1341T声控开关,转换成电脉冲信号并输入计算机内,计时终止,中心注视点随即消失。主试再按键启动下一张图形……直至实验完成。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交叉进行。被试口头报告结果,由主试记录并存入计算机,再通过SP SS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

3.5 实验结果

实验组右视野Stroop效应的错误率较对照组明显为高,经检验差异显著,而两组间左视野Stroop效应的错误率经统计检验差异不显著;实验组内左、右视野间Stroop效应的错误率经两两比较检验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组内的结果一致(见表1)。

表1攻击行为儿童Stroop效应图字实验错误率(%)

左视野 右视野

组别人数 平均值

标准差 平均值

标准差 t值

实验组

17

11.76 11.85

14.1211.76 0.89

对照组

168.75 9.556.25 7.19 0.85

t=0.80

t=2.30[*]

* P<0.05

3.6 小结

该实验结果提示, 攻击行为儿童右视野(即左半球)在加工图字Stroop效应刺激时,错误率增高,与正常儿童组差异显著。这一差异可能说明,实验组儿童左脑抗信息干扰的能力较差。该实验还显示,两组儿童有相似的心理特征。 如,两组儿童组内左、 右视野相比,对图字Stroop效应的错误反应均无显著差异等。

4 实验二:左、右视野完形知觉阈限的研究

4.1 实验目的及原理

当人类就某一图形的完整性做出是与否的最终判断时,需要大脑两半球对图形的轮廓信息和精细信息进行加工,格式塔图形(一个有缺口的圆)作为视知觉刺激,可分别启动大脑知觉加工的两种过程,一是对图形整体的把握能力,就是将图形看成是一个完整的圆的能力,二是对图形局部特征的分辨能力,也就是将圆上的极小缺口分辨出来的能力。两种知觉加工过程所提供的信息在完成该实验任务时,互相制约,互相补充。由于两种判断结果的意义截然不同,因而图形辨别阈的高低,不仅代表着加工能力的大小,而且可能隐含着加工方式的差异。据此假设,将一系列缺口不等近似圆(即弧)的刺激图形随机呈现,要求两组被试儿童做出圆或非圆的判断,其分辨阈会有差异,且这一差异能够反映大脑两半球辨别格式塔图形时,能力与方式的不同。

4.2 材料备制

刺激图形分别是开口弧度依次递增的近似圆(开口弧度分别为4、8、12、16度)计4种,每种在一侧视野共出现4次, 两侧视野共呈现32张刺激图形。近圆弧半径15mm约占空间视角3度, 缺口出现在图形正上方,即平分于90度弧线的两侧(见图2)。

图2 实验二刺激图形样图

4.3 实验方法

除刺激物改为近圆弧外,其它条件同实验一。

4.4 实验程序

4.4.1 指导与练习 用统一、 易懂的指导语向被试说明实验具体方法,要求被试尽快报告速示呈现的近圆弧是“圆”还是“弧”。练习同实验一。

4.4.2 实验过程与数据记录 过程同实验一。 实验结果由被试口头报告。主试记录,并用斯皮尔曼分配法求出各被试的辨别阈值,再存入计算机,通过SP SS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

4.5 实验结果

实验组左视野(右脑)对格式塔图形的认知阈限值低于对照组,经统计考验差异显著。实验组与对照组右视野(左脑)的认知阈限值很接近,经统计检验差异不显著。实验组组内,左、右视野间格式塔图形认知阈限的成绩比较,左视野(右脑)明显低于右视野(左脑),t 检验差异极为显著。对照组内左视野的认知阈限也较右视野为低,经统计检验差异显著(见表2)。

表2攻击行为儿童格式塔图形认知阈限实验结果(弧度)

左视野 右视野

组别

人数 平均值

标准差 平均值 标准差 t值

实验组 17

4.47 2.24

7.002.37 4.55[***]

对照组 16

6.25 2.60

7.382.19 2.29[*]

t=2.11[*]

t=0.47[*]

* P<0.05 *** P<0.001

4.6 小结 实验显示, 攻击行为组较正常组儿童右脑认知阈限低。这种差异可能提示,攻击行为儿童的右脑比正常儿童的右脑对格式塔图形认知虽精细,但完形能力更差。实验结果还提示,两组儿童对格式塔图形的知觉方式有相似之处。如,右视野(左半球)完形辨别阈均比对侧高,并有显著差异。

5 讨论

上述二项实验结果提示,攻击行为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有某些脑功能上的差异。实验一中,攻击行为儿童显示出较高的左半球Stroop效应。这可能表明,攻击行为儿童左脑,在处理含有图形与文字互相矛盾的信息时,对文字所产生干扰的抑制能力较正常儿童差,从而降低了大脑整合加工该类信息的质量,减少了按要求做出正确判断的可能性。神经心理学的理论认为,右利手和混合利手的被试,其语言优势半球多位于左脑。因而右视野中有关语言的信息很容易被优先加工。当作业任务要求报告图形时,就需要对同时输入的字义所产生的干扰进行有效的抑制,以保证正确的应答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左半球反应结果的错误率显著增多,提示其抑制干扰能力较弱,该组儿童可能在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均衡性发展上存在某些缺陷。

实验二的结果显示,和正常儿童相比,攻击行为儿童右半球格式塔图形认知阈限较低。前述提到,对知觉图形的加工可能分别启动大脑的两种过程,即整体的和局部的加工过程。对于两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辨别阈偏低可能表明:作为一种反应能力,攻击行为儿童右脑对图形的局部加工较为精细,但作为一种知觉方式,对图形整体加工的格式塔效应则较低。由于知觉对图形的加工是主动和趋于完整的,因此,大脑一侧半球格式塔效应偏低,则可能提示该侧半球对图形整体知觉能力偏低。整体把握事物的能力是脑成熟的重要标志。从这一意义上说,攻击组儿童右半球的大脑功能可能是有缺欠的或较不成熟的。另外,两组儿童左、右半球对格式塔图形的知觉阈限均有差异,且都是右半球辨别阈低于左半球,这似乎表明,该年龄的儿童,其大脑两半球在图形知觉能力方面,有右脑对精细辨别图形的侧化。但半球的过于侧化(如攻击行为儿童),可能会影响双脑协同,不利于左脑对右脑的调控,以致对行为发展不利。这自然是一个推测。

Koenig认为,在大脑半球知觉边侧化的问题上,认知策略的变化与差异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实验1、2结果的差异由此可以归结为:攻击行为儿童大脑左、右半球一些功能的发育存在某些非均衡的现象。这种或左、或右半球的失衡发展,影响了大脑协同各种信息并做出正确决策的整合能力,从而导致认知输出结果的差异,认知的偏差则可能产生偏离行为。这可能是攻击行为产生的神经心理学基础。Eron和Huesmann的攻击行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那些对攻击行为抑制能力弱或不能抑制的儿童,很可能调用已储存在大脑中的攻击信息并见之于行动。 Dodge在他的品行障碍的社会—认知机制中也曾谈到,攻击行为群体几乎在行为信息加工过程的每一步都出现偏置。例如,在信息加工的“反应评估”阶段,可能出现评估的失败。他认为,这种不成功可由“发展的不成熟和情绪失调而造成”。Dodge提到的“反应评估”, 可能正是我们研究的大脑对信息的协同整合功能。而他谈到的“发展的不成熟”,与我们对攻击行为儿童大脑半球非均衡性发展的判断相一致。

另外,攻击行为儿童与正常儿童虽然在行为上有所差别,但在许多心理品质与心理过程上又有共同的特点,正如实验1、2的部分结果所显示的。这种神经心理学的相似,也恰恰使得对攻击行为干预和矫正的工作成为可能。攻击行为儿童脑功能发展表现出某些非均衡性,提示今后对攻击行为的干预、矫正工作可从改善这种非均衡性发展入手,设计专门的功能训练方法,对矫正和减缓攻击行为是有利的。

6 结论

在“问题的提出”中我们曾假设,行为障碍的神经心理学基础是大脑两半球协同功能的降低;攻击行为的神经心理学基础可能是大脑半球功能的非均衡性发展导致协同功能的整合能力降低。该系列实验研究的部分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上述假设:攻击行为儿童与正常行为儿童有某些认知特征的差异,但也表现出一些神经心理学的相似。差异之处,表现为攻击行为儿童大脑两半球非均衡性发展所导致的脑协同与整合功能降低。对大脑协同功能的早期训练,可能是矫正攻击行为的有效手段。相似之处,则提示上述对攻击行为干预和矫正的假设存在着可能。

由于人类行为的形成机制相当复杂,大脑协同功能、认知与行为的关系假设仍然要在攻击行为儿童群体以及成人群体进行系统研究,以便获取更充分的事实依据。同时也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进而探索出行为训练方法,并用以指导干预和矫正工作。这是富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标签:;  ;  ;  ;  ;  ;  ;  ;  

攻击行为儿童大脑半球某些认知特征的研究_格式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