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大众文化研究_大众文化论文

改革开放与大众文化研究_大众文化论文

改革开放与“大众文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众论文,改革开放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年前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伟大历史转折。邓小平同志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拨乱反正,二是全面改革。全面改革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包括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大众文化”现象,正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长起来的新事物。本文拟以改革开放作为历史大背景来研讨当前“大众文化”的产生、特征及社会功能等问题。

一、观念的转变与文化的市场取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通过拨乱反正,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概括起来说,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就是改革开放,这是新时期区别于建国以后前29年的最鲜明的特征。从思想文化领域来看,十一届三中全会当时所面临的状况,大家还记忆犹新。由于长期盛行的个人迷信,在“两个凡是”的影响下,人们思想僵化,观念陈旧,文化教育工作刚刚经历了一场浩劫,再加上长期的闭关锁国,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知之甚少,对西方世界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科技等综合国力为后盾,并赋以特定政治内涵的世界文化辐射与传播,可以说是毫无招架的能力。正是为了扭转这种被动落后的局面,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领导和支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强调为了摆脱困境打开局面,“首先是解放思想”,从而恢复和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注:《邓小平文选》,第2版,第2卷,141页。)在思想大解放中,改革成了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场革命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尤其要转变那些不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文化价值观和文化模式,努力形成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克服小生产的狭隘眼界和保守习气,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振奋起全国各族人民献身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从文化建设领域来看,那就是随着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来,市场机制的作用日益扩大,文化事业的发展必然面临市场取向。文化产业是90年代初期在我国提出来的新概念。过去,文化归属于社会公用事业,属于公益性和福利性事业的范畴,基本上依靠政府投入。现在,文化事业被纳入了第三产业,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化产业”也就应运而生。这种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产品及文化活动为主体对象,从事文化的生产经营、开发建设、流通消费、有偿服务的产业门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市场取向和产业化,不仅使文化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会越来越突出,而且,也有利于调动各*

面兴办社会文化事业的积极性,使文化产业和社会文化事业获得迅速的发展。现阶段的社会文化事业,包括有政府直接主办的服务性文化,有群众文化系统从事的公益性文化,有文化部门补文助文的经营性文化,有社会力量投资的商业性文化,有行业自办的自我服务性文化,有民间自发的自娱自乐性文化等等。“大众文化”也就是伴随文化产业的兴起而出现的社会文化现象。我们之所以把它主要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形态来研讨,是因为它从总体特征上具有产业化的趋势和性质,有一些又并没有达到产业化的程度,加之,大众文化在我国现阶段还属于一种成长中的事物,过早地给它一些定论,也许是并不明智的。从本质上说,大众文化是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之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都市文化,是现代商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大众文化最早出现在西方,它是在现代化大都市及其辐射范围内大众商业消费场合中流行的文化类型。它体现了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流动性大、可以借助现代媒体或设备传播等特点。

20年来,大众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在我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从总的发展趋势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必然走产业化的道路。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传播和消费都要受到市场竞争和价值规律的支配。在文化的市场取向和产业化的过程中,包括大众文化在内的社会文化事业,必然呈现多元化的形态,文化产业现已突破了行业和地域的界限,突破了所有制的界限,突破了资本来源的界限,突破了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的界限,甚至也可以突破境内外、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并不断地向外延伸和拓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向第三产业中的其他行业发展,甚至也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渗透和发展。文化产业在这种发展中必将形成自身的优势,并积极创造条件,将逐步由事业型、公益型、服务型向经营型、企业型过渡,向产业化、社会化发展,实现规模化经营、集团化经营,这是文化的市场取向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发展社会文化事业的一个大转变。

文化涉及意识形态问题,能不能对外开放,这也有一个思想解放的问题。毫无疑问,在社会转型和文化产业多元化格局中,由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包括大众文化在内的文化产业,其指导思想仍然要坚持一元化导向,也就是说,要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资本主义社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社会管理方面取得了许多历史性的文明成果,我们必须大胆借鉴和吸收,为我所用,并结合我们的实践加以新的创造。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注:《邓小平文选》,第2版,第3卷,373页。)我们还要明确认识,当今人类文化的结晶是全体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文化是在人际和国际间的思想文化相互交流和碰撞中发展的,且当今有些文化传媒已经无国界可言,这在大众文化的一些门类上已经看得很明显。我们只有主动打开国门,跟上时代潮流,善于把握文化本身的开放性特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中发展自己,才能增强对各种外来文化垃圾的抵抗和防御能力。对外开放当然也是有风险的,特别在思想文化领域,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正如邓小平所比喻的那样,门窗打开了,进来了新鲜空气,也可能飞进来几只苍蝇,“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政策和国家机器有力量去克服这些东西。所以事情并不可怕”。(注:《邓小平文选》,第2版,第3卷,139页。)正因为我们党的第二、三代领导集体,科学地分析了新的国际形势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果断地提出和坚持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才有了广泛的国际文化交流,使得最早出现在西方的大众文化能够移植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沃土之中,使我国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社会文化事业,也只有在这种开放和交流中,才能适应现代化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时代潮流,并使自身获得长足的发展。

由上所述,大众文化是在近2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中兴起的。当前它作为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广泛流行的文化形态,尚有正反两方面的社会效应,但它毕竟带有告别旧传统、探寻大众新生活的时代特色。特别在高雅文化尚未调整到贴近时代生活,而广大群众的文化参与和审美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大众文化客观上承担了当代中国新文化建设开拓创新的角色,这是不争的现实,大众文化兴起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中,对它的积极引导,兴利除弊,也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大思路。

二、“大众文化”的特征

大众文化由于与生俱来的市场取向,它使文化更加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满足人民大众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和对闲暇的享用,具有强烈的娱乐功能和最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因而它具有产业化、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广泛性等特征。

1.产业化。按照传统观念,文化产品的生产单纯指文化工作者的脑力创造活动和文化产品的初级完成阶段,而忽视了这些产品的物化生产流程、社会化流通和消费过程。现代科技手段同文化消费的密切结合,使大众文化具有了明显的产业化特征。许多大众文化产品,如某些视听作品、电脑游戏软件,在流水线上大批量地生产,以文生财,同时也以文兴业。自1995年文化市场进行普查和统计以来,我国文化娱乐业构成大众文化的主要实体,现有“家底”接近400亿元,固定资产原值逐年都在递增,占文化市场全行业的93%,业已具备了产业的规模。(注:参见1998年5月7日《光明日报》。)以文化遗产、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交融的文化旅游业已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由此可见,大众文化产业在我国现阶段已成为一些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增加了群众的就业岗位和致富门路。

2.商业性。文化产业目前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经营性和公益性的产业,另一类是经营性和盈利性的产业,大众文化大多属于后一类。经营性文化产业,其生产、流通和消费,必然受到价值规律的制约,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及其变化,必然带有商业性的显著特征。譬如,卡通片作为儿童群体的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世界儿童的共同语言。在卡通片背后是成千上万的卡通读物、各种玩具、纪念品以及带有卡通人物形象的各种服装鞋帽、文具用品等等,在全球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卡通市场的霸主美国迪斯尼公司亚太区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监黄宝玉女士透露,1995年,亚太区迪斯尼授权的消费品零售额超过40亿美元。迪斯尼公司董事长艾斯纳甚至宣称:“迪斯尼的文化娱乐产品将陪伴全球消费者从童年一直到老年。”(注:见《南风窗》,1997(4)。)现今的大众文化,在一些场合,就是纯粹的商业文化。

3.流行性。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人们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以后,消费需求、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将随之发生变化,基本的物质需求必将向精神需求转移,必然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提出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在大众文化中,广大群众不仅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也是文化活动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大众文化在面向社会和市场,面向广大文化消费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根据时尚和世俗,社会文化生活中流行什么,大众文化就加以商业化运作、产业化生产,加上传媒的大肆渲染炒作,就可以使某种“文化热”在社会上迅速升温,风行一时,这就是大众文化的流行性特征。它追求的是轰动一时的社会效应、十分愿意掏钱包的追星族、社会各界关注的所谓“文化热点”……,尽管这种流行性会带来一些盲目性,甚至在社会上产生一些负效应也在所不惜。但是,文化要大众化确实需要“轰动效应”,从商业角度看,这就是“卖点”,获取利润的“卖点”。健康有益的文化作品一炮打响,说明它有群众基础,有艺术生命力,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4.娱乐性。现代生活条件改变了人们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有了从事文化休闲和文化消费的精力、财力和时间。自我国实行周双休日制度以来,更使文化休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工作节奏加快,人们要求劳逸之间要有明显的转换和对比度,休闲中要求舒展个性才华,使身心真正获得放松。本来文化的社会功能就是多方面的,有认知、教育、审美、娱乐等等,而在当前大众文化中,突出的则是娱乐功能,其他功能只能寓于其中了。

5.广泛性。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体系中,大众文化尽管不占主位,甚至难登大雅之堂,但是,许多大众文化产品和大众文化的活动方式毕竟是群众自己创造的,毕竟是在城乡广泛流传的。许多通俗性影视录像片和唱碟、评书、曲调、地摊文学、棋牌游戏、电子游戏等等,连文盲都能参与,所以,它的受众最广泛。不管有些东西是精华或者糟粕或者介于二者之间,横竖它易被群众所接纳和拥有。这就是大众文化受到广泛欢迎的社会基础。

三、大众文化的社会功能

大众文化在我国的兴起,打破了农业文明传统的封闭意识,舒展了人们的身心和才华,提高了人的自我选择、自我完善的意识,同时扩大了人际交往,交流了知识和信息,增进了联系和友谊,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就此而言,大众文化在改革开放中应运而生,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当然,在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和市场取向中,也就存在着文化与市场的矛盾,所以当今我国的大众文化又像一柄双刃剑,存在着正反两方面的社会效应。

1.满足和诱导人们文化需求的作用。许多大众文化活动,采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确实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譬如,美国和我国香港地区是当今世界上商业电影和电视剧的最大出口者和获利者。他们制作武侠、警匪、科幻、言情为内容的商业片,已经有几十年的经验,对市民观众的文化和心理需求、欣赏口味了如指掌。他们采用一套高超的编造剧情和电脑制作技术及特技手法,以其直观逼真、大起大落的刺激性赢得观众,很能迎合市民大众图热闹、想猎奇的心理,满足他们娱乐消遣的需求。由于大众文化的商业性目的,“一次性消费”成为时尚。随着社会文化消费热点的变化,它们可以调换镜头和情节,有的戏可以边演边拍,有的故事可长可短,既可悲壮收尾也可以“大团圆”告终。作为文化企业,还可以及时调换花色品种。前些年歌舞厅、夜总会、卡拉OK厅风行一时,近些年各种“吧”遍地开花。文化消费热点需要不断变换,才能满足人们求乐、求新、求奇、求美的心理趋势。近年来商家搞了不少集餐饮、娱乐、健身、垂钓于一体的度假村,搞了不少旅游休闲活动,旅游过程中也增加了文化娱乐项目,都可看成是为了充分发挥大众文化满足和诱导人们文化需求的功能。

然而,在满足和诱导人们文化需求的过程中,由于大众文化难免不受市场原则所支配,容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产生两个错误倾向,一个是过于商业化,另一个就是追求时尚和娱乐,容易同人的最原始的物欲情欲相关联,产生自发性、盲目性的倾向。如果文化任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自发演变,隐藏在文化背后的商业动机恶性膨胀,那末,大众文化势必将呈现愈加商品化的走向(我们认为文化商品应当是一种特殊商品),势必对人们的文化需求产生误导,一些色情淫秽、凶杀暴力等腐蚀人们心灵的文化垃圾屡禁不止,与此大有关系。

2.对人们的思想道德的潜移默化作用。从20年来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过程来看,它是伴随着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的兴起而异军突起,犹如鱼之得水。我们对大众文化的积极引导,要把着力点放在文化市场的管理上,要坚决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要从我国现阶段文化产业多元并存,文化消费者的需求参差不齐的实际现状出发,根据大众文化寓教于乐的特点,充分发挥大众文化对人们思想道德品质积极向上的潜移默化作用。当前大众文化在题材、体裁、项目、品种、门类以及经营方式等方面都是多样化的。大众文化在大众中通过“先入为主”、“外来时髦”、“从众随俗”等定势定格,各种受众根据自身的处境和需求,接受某种大众文化的薰陶感染,形成一些近乎下意识、潜意识的东西,深深地影响着其性格、心理、行为举止、人格和生活方式,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客观地存在的,是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当前大众文化多元并存,从思想内容上可以作出四方面的分类:大多数是健康有益的,一部分是无害的,一部分是低级庸俗的,还有少数是反动淫秽的。党和政府的态度是扶持有益的,提倡健康的,允许无害的,抵制有害的,取缔违法的,打击犯罪的。商业性的大众文化不能不讲求经济效益,我们要依法维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但又不能把精神产品完全商业化,要把纯娱乐性文化向艺术娱乐性文化提升。大众文化要提高,但又不能拔苗助长。我们应充分发挥它的固有特征和优势,利用它的传播特点和途径,充实健康有益的内容,在轻松愉快、各有所好中,以理服人,以德塑人,以法治人,以情动人,以文化人,这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大众文化要通俗,但不能媚俗。在一定条件下,大众文化中也会生出一些反文化的东西来。近年来,富裕阶层的崛起,高收入高消费(包括文化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对人们产生着强烈的思想震动和心理压力,诱发了一些人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许多社会犯罪、不正之风总和一些不良的大众文化场所或媒介牵涉在一起,一些豪华消费、公款消费也发生在这些场所,这是令人深思的。我们当然不能把这些社会犯罪和丑恶现象都归到大众文化身上,不能因此而排斥大众文化活动,但又应当看到,不良亚文化对人们的潜移默化作用不容低估,我们对不良亚文化的抑制约束仍待加强。

3.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作用。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就出现了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我国近20年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与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文化作为一种消费,向经济渗透,凸现了文化事业发展的产业属性,为文化的大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思路。大众文化逐渐形成一些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当地经济增长格局的影响巨大。大众文化产业易于操作,规模可大可小,层次可深可浅,具有投资少,见效快,耗用能源低,发展潜力大等特点,易于同本地文化旅游资源和经济发展相结合。加上投资主体多元化、灵活的运作机制,在社会、经济双效益上都能取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就以文化娱乐业为例,尽管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及社会宏观环境的影响,业内市场竞争加剧,近年来文化娱乐业商家的平均利润率有所下降,但其发展仍呈平稳起落的态势,仍有强劲的发展潜力,社会投资对文化娱乐业的信心仍持乐观态度。应当看到,我国城乡群众在从贫困型到温饱型转化过程中,满足的需要也会产生变化,先是求生存,但随着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必将加大比重,其中,精神文化消费在整个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将大为提高,大众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很大,将成为经济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结合部。

与经济文化一体化紧相关联,还有一个城乡一体化问题。在改革开放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小城镇星罗棋布,成千上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打工,城市下岗职工下乡开发实业,城乡人口流动十分频繁,客观上使得作为都市文化的大众文化迅即向周边乡镇辐射,而电子传媒的普及,邮电交通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中央启动内需,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更加促进了这种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我们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各地都要善于寻找和把握经济同文化的最佳结合点,努力探索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相一致的城乡文化活动发展模式,促进经济文化的相互结合、协调发展。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我们对大众文化问题的研究,也就是为了促进文化产业向健康有益的方向持续发展,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标签:;  ;  ;  ;  ;  ;  

改革开放与大众文化研究_大众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