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环境下高科技企业柔性管理机制研究_柔性管理论文

网络经济环境下高科技企业柔性管理机制研究_柔性管理论文

网络经济环境中高新技术企业柔性管理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经济论文,柔性论文,高新技术企业论文,管理机制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6.44文献标识码:A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基于信息通讯技术(ICT)和Internet/Intranet的网络经济迅猛发展,给传统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企业过去成功的法则、赖以制胜的战略模式、市场假设、组织形式,如今必须加以重组和再造。另一方面,社会对知识创新的需求急剧膨胀,国际上研发(R&D)投资的规模迅猛增加,技术及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间的竞争更多的表现为企业价值和核心能力的竞争。高新技术企业对R&D的资本投入在经营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R&D管理成为企业技术管理的核心和重点,连续、高效、敏捷的R&D核心能力成为其生命线。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如何保证高新技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持战略柔性?如何借助以计算机为媒介的通讯技术(CMC)构造新的战略工具?如何对高新技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战略资本——知识和技术进行投资和管理?高新技术企业在对外技术联盟中如何有效地加强外部治理?如何对高新技术企业柔性R&D团队进行有效治理等问题是当前国际上研究和关注的理论前沿和热点。

高新技术企业的典型特征是凸显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支撑基础是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大化。R&D团队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组织的核心,其治理机制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团队的治理,实现团队的高效,必然会带来R&D业绩的高效。因此,强化R&D团队治理机制将关系到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与壮大。而在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R&D团队治理机制研究要么是过分强调工程技术本身的管理,要么是生搬硬套传统的团队理论,对R&D团队治理本身独有的特性没有给予足够认真的考虑,致使影响R&D团队治理绩效的大量的深层次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本文侧重于结合R&D团队治理本身的特点,从柔性战略管理机制、知识管理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外部治理机制等四个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的关于高新技术企业柔性管理机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并提出了有待于更深一步研究的问题。

1 柔性战略管理机制

对于柔性的研究最早起源于三十年代的两方面研究[1]:一是经济学家哈特(Hart,1937)等人研究经营周期的震荡对企业影响;二是梅森(Mason,1938)、贝克曼(Backman,1940)等经济学家研究农民对农业价格波动的一种潜在反应。继其之后则发展到汤普森(Thompson,1967)和艾科人(Ackoff,1977)等人对于在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环境中组织柔性的重要性问题研究。七十年代中期以来,爱索夫等学者开始研究增强企业柔性的方法(Ansoff,1975)。战略柔性是五十年代首次提出的新概念。Eccles认为“理智的战略概念自然地引出理智的柔性概念”。它的含义是由于形势多变而可能偏离了原来的预期,因而必须根据所遇到的新形势而调整一系列的活动。传统的战略管理侧重于运用产品、技术、价格等“刚性”手段进行竞争,很显然它已远远无法适应网络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环境的急剧变化。而柔性战略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持战略的灵活性,即随着时间推移调整战略以适应新的形势和不预期的未来事件,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并维持竞争优势。

工业经济时代战略管理的重点是生产产品,增加产量,其核心是劳动生产率。而进入网络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地把知识与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加以管理,以求得连续、高效、敏捷的R&D核心竞争能力。许多学者(Reed&DeFilipi,1990;Lippman&Rumelt,1982;Kogut&Zander,1992)认为,建立在富有专业性和深奥性的知识上的竞争优势比建立在清楚明了知识上的竞争优势更难以被模仿,更具有可持续性。Zack(1999)认为,知识具有积累效应,知识投资的收益有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属性。他还指出,并不是任何知识都能给企业带来可持续性竞争优势,只有那些能够给竞争对手形成竞争障碍的知识才是企业进行知识开发的重点。

Michael H Zack(1999)提出了全新的战略缺口与知识缺口分析框架[2]:在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竞争意图之间的缺口,被称为战略缺口;战略缺口必然体现为企业已具备的知识与企业实现其战略必然具备的知识之间的缺口,称为知识缺口。其中知识缺口又分为外部知识缺口和内外知识缺口。高新技术企业只有在对这些缺口准确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对所要采取的知识战略做出正确决策。Eric H.Kessler,Paul E.Bierly,Shanth; Gopalakrishnan(2000)探讨了不同的技术战略对创新速度、开发成本和竞争优势的影响作用[3]。他们把高新技术企业R&D流程划分为技术试验和产品开发两大阶段,在技术试验阶段如果依赖于技术引进战略,会削弱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产品开发阶段,如果依赖技术引进战略,则会降低企业的创新速度。他们的研究还表明,过分依赖于技术引进战略并没有带来R&D成本的显著上升。

Claude daspremont,Alexis Jacquemin (1988),Michael(1999),Michael Katz(1986)分别建立博弈模型比较在不同战略下(自主型R&D战略和协作型R&D战略)研发成本削减的大小。研究表明,在R&D溢出效应足够大的情况下,协作型R&D战略比竞争型R&D战略更能削减成本促进技术进步。

盛昭瀚、肖条军(2002)根据技术因素与市场因素的结合程度,将高新技术企业R&D战略分为四类[4]:进攻型战略、追赶型战略、防御型战略、混合型战略。并指出了企业采取哪种R&D战略主要取决于自身的财力、规模、技术领先程度的愿望,总战略和环境状况等影响因素。昌巍(2001)通过对两类产业中一次性博弈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中的企业应将进取型战略作为最佳知识战略选择;而对于知识稳定型产业中的企业采用偏保守型的战略是其最佳选择[5]。

网络经济的出现使得高新技术企业越来越多地处于复杂的跨行业的关系网络中,企业不仅要考虑在本行业内进行生产和竞争,更重要地要考虑如何在一个跨行业的系统内扮演一个重要而又长期的角色。网络经济是一种在国内和国际上相互影响的经济,竞争可能来自任何地方,而稳定密切的企业关系可成为企业抵御外来竞争的有效屏障。因此,传统的战略管理方法与工具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而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远程管理与控制变成了现实,战略管理者据此能随时随地的关注和操作企业的战略管理过程。尤其是企业集团自身局域网的运用,更方便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时控制。在战略管理方法上,Nunamaker(1992)针对“提高沟通效率”提出了电子邮件系统(EMMS)和群体支持系统(GSS)[6];Briggs(1992)针对“加强管理控制”提出了工作流管理系统(WFMS)[6];Sounders(1999)针对“减少不确定”提出了组织数据库检索系统(ODRS)[7]。

综上所述,高新技术企业应把知识与技术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通过制定和实施恰当的技术战略来培育和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体系。其中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包括:制定和实施基于Internet的跨空间、时间、文化的技术联盟的战略问题;制定知识产权战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问题;人力资本投资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协调问题;基于计算机和Internet的战略管理工具的开发问题等等。

2 知识管理机制

知识管理是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到来的必然产物。目前,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已经从早期的对意义和概念的界定,向开发和研究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发展[8]。笔者将九十年代以来的高新技术企业R&D团队知识管理机制的研究划分为3大方面。

(1)R&D知识整合管理机制。柳卸林等人提出了R&D知识自我整合管理。它包括3方面的内容:将团队原有的知识和技术与新的构思及新的技术进行整合;将团队自有的技术与模仿所得到的以及引进所得到的技术进行整合;将团队自身的核心技术与市场需求进行整合,增强团队成员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商品化的能力。Aspremont提出了协作R&D知识整合管理[9]。它包括两方面内容:协作R&D团队将各协作成员的技术及知识进行整合;各协作成员将协作R&D产生的新技术与自身的技术及知识进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R&D团队学习的管理机制。R&D运作成功的关键是,通过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充分挖掘团队各成员的隐性知识与技能,发挥集体智慧,提高组织思考与行动的能力。团队学习的修炼从“深度汇淡”开始,使团队所有成员都能亮出自己心目中的全部假设,并对各自的想法进行自由交流,从而获得真正一起思考的能力。Moorbead G.& Griffin R.W.根据R&D团队学习的目的与特点,提出了R&D团队学习所采用的形式除了一些常规方式外,还包括:问题讨论式学习、深层次交流式学习、创意激发式学习、发现式学习、干中学等。所有这些学习方式都互有长短,应根据团队的状况与学习的需要适当选用。

(3)基于R&D绩效的知识管理机制。Carayannis从组织学习的角度提出了元认知(metacognition)、元学习(metalearning)、元知识(metaknowledge)的概念[8]。他认为加强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以组织技术(Socio technological)和信息技术为手段,最大化的获取和应用知识,促进“元知识”的学习和发展;并提出了一个支持、监控、获取、评价和不断丰富组织认知能力的知识管理网络。

Wan Buren通过建立知识资本的管理模型将知识管理与团队绩效相结合,以团队的财务目标和知识资本存量的增幅来评价团队的知识管理。将知识管理从最初的对知识本质、特性、流转机制的研究扩展到整个团队的管理中,将现有智力资本存量作为输入通过组织管理各因素如部门职能、组织结构、领导、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等的作用,提高原有智力资本存量。该模型的核心是把管理作为一种杠杆来提升团队智力资本存量,进而提升团队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竞争力。

总之,以上三个方面为高新技术企业R&D团队的知识管理提出了一个基本的研究框架,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

(1)针对高新技术企业R&D团队的特点,提出更具体、科学、切实可行的知识管理考评指标体系。

(2)大量研究对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领导、信息技术、人力资源配置等影响R&D团队知识管理的因素作了分析,而我们需用的不只是什么因素对知识管理产生影响,更关键的是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知识管理产生作用的。

(3)R&D知识管理机制的研究还应从对知识转移的流动机制研究向对知识转移的动力与影响因素的研究发展,以便R&D成员能积极主动地促进知识转移从而促进创新的发生。

3 外部治理机制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上R&D投资规模不断增加,技术及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在这种环境下,任何一个企业单凭自身已有的研发机构和内部人力资源都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启动运作外在智能资源成为企业自发的选择。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由于研发机构的内部化,不可避免地导致管理链拉长和管理机构的膨胀,进而使组织成本上升。企业通过协作R&D可以使企业投入的专用性资产减少[10]。从市场环境的角度看,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的制度环境下,“研发溢出”的社会回报率远远高于私人回报率,技术研发相对于知识的传播显得过于昂贵[11]。因此,在市场竞争对企业产生研发投入的激励作用的同时,寻租现象也同时阻碍着单个企业对研发的投入,使企业没有足够的激励进行充分的研发投资[3]。

协作R&D通常以协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前提,以新思想(含新技术、新工艺、新制度、新市场等)的应用为手段,有明确的协作目标,协作期限和协作规则,协作各方在R&D全过程或某一个环节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因此,协作R&D恰恰弥补了这种由于技术、制度、市场环境等方面造成的企业自身对R&D投入的动力和能力不足的缺陷。然而协作R&D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交易成本将会上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沟通成本:合作创新初期,由于信息的不充分,协作各方都能寻找到所谓的“合适的”协作伙伴并非易事,各方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与对方进行交流、沟通。同时沟通的成功与否还会受多种因素如价值观和文化背景等差异的影响,使信息交流不可能像在一个组织内部那样顺利,促进信息交流渠道的通畅需要各方投入额外的成本[12]。

(2)谈判成本:协作各方谈判鉴约的成本。

(3)履约成本:协作成员为减少协作对方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付出的监督成本和契约修订成本。

(4)合作失败的风险成本:因各种不确定性造成未能实现预期目标而令协作终止时,相应产生的许多专用性资产投资以及在此之前因合作产生的各项成本无法收回的损失。

苏敬勤认为协作R&D中的交易成本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受外界环境如国家法律法规与政策、行业标准、竞争对手的竞争策略等影响[13]。因此,加强外部治理对提高协作R&D团队绩效具有明显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如何制订R&D战略,强化知识产权战略,灵活运用各种法律手段如专利法、技术合同法、合作研究法、技术交流法、技术转让法等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如何积极开展公关活动,争取获得政府的各项补贴、创业基金、减免税等优惠政策支持;

(3)如何加强技术标准的规范化管理,力争通过与其他R&D团队联盟推出行业标准,预测和狙击竞争对手发动的标准战[14];

(4)如何通过设置技术壁垒,提高潜在竞争对手的进入成本。

4 信息沟通机制

协作R&D运作成功的关键是,通过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充分挖掘团队各成员的隐性知识与技能,发挥集体智慧,提高组织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协作R&D团队学习的修炼从“深度汇淡”开始,使团队所有成员都能亮出自己心目中的全部假设,并对各自的想法进行自由交流,从而获得真正的一起思考的能力[15]。因此,建立高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对协作R&D团队的成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协作成员所处地域的分散性,传统媒介如面谈,电话、传真、信函等已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但随着近年来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计算机为媒介的通讯技术(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CMC)给协作团队沟通注入了新的生机,带来了深远的变革。

Nunamaker针对“提高沟通效率”提出了电子邮件系统(E-Mail messaging System,EMMS)。与传统的同步沟通媒介如面对面会谈、电话等相比,其最大的优点在于“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了异步沟通”,使沟通活动能够跨越时空限制。即对于信息发送者而言,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候编辑和发送信息;对于信息接收者而言,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候接收和阅读信息;同时,它的“多地址”特性使多个相关的沟通活动能够“并发”,缩短了沟通活动的平均占有时间[5]。

Briggs针对“加强管理控制”提出了工作流管理系统(Work Flow Management System,WFMS)。它能按照预先定义的规则和过程实时地把工作中的信息传送给处理过程中的下一步,形成有序的“信息河流”,而更有意义的是,通过“流程跟踪”功能,人们能随时随地查询某工作项的处理状态,如在哪一参与者手里、停留了多久等等;通过“流程监控”功能,提供对在办事务的监控,根据参与者、任务和角色分别查询其中的总体工作项、在办的工作项、逾时的在办工作项、待办工作项及被催办的工作项,也可以列出某一工作项所有已进行的活动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组织信息沟通和流动的系统性和可控性[6]。

Sounders针对“减小不确定性”提出了组织数据库检索系统(Organizational Databases Retrieving System.ODRS)。它实际上是存储了大量信息和知识的文档管理系统,利用它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多条件检索。组织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拉取所需的信息;系统也会根据用户的偏好,将与其有关的信息主动推送给用户。这种“推送—拉取”相结合的技术实现了“人—机”有效的双向沟通。例如,数据库系统中记录和存储了历史的交互信息,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实现“信息再现”,极大地扩充了组织获取信息的能力[7]。

Nunamaker针对沟通过程中发生的理解歧义问题提出了群体支持系统(Group Support System,GSS)。他认为组织经常采用的五种克服“含糊性”的策略,即“Action”(提出问题、寻找答案)、“Triangulation”(从多个信息源获得各种类型的信息)、“Contextualization”(情境联想、获得历史信息)、“Deliberation”(对自己所掌握信息进行仔细的推理论证)和“Affiliation”(集成多人的意见,达成共识),这在群体支持系统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和体现。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还将涌现出更多的新的沟通媒介,来适应和满足不同沟通要求[6]。

总之,高新技术企业的协作R&D是创造知识的活动,信息沟通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隐藏性,团队的信息沟通管理面临一些新的特点:如何细分协作R&D沟通的特点和性质,综合利用沟通动态分析空间和行为风格特点管理团队的沟通,包括协作R&D团队的组建(价值观、成员行为风格)、工作的动态调整和安排,以有效的管理沟通和协调团队。由于虚拟团队将在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存在,虚拟团队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机构(企业、院所),其单位的价值战略也不尽相同,价值观一致问题的复杂程度加大,信息沟通管理的难度也进一步加大。

收稿日期:2003-08

标签:;  ;  ;  ;  ;  ;  ;  ;  ;  ;  ;  

网络经济环境下高科技企业柔性管理机制研究_柔性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