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和苏联东部国家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衰退的原因与教训_经济衰退论文

前苏联和苏联东部国家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衰退的原因与教训_经济衰退论文

原苏东国家经济转轨过程中经济衰退的原因及经验教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论文,过程中论文,经验教训论文,原因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东欧国家在转轨过程中经济衰退的原因

(一)经济衰退是东欧国家转轨过程的普遍现象

东欧国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普遍陷入了全面经济衰退的困境中。据俄罗斯有关专家的估计,仅前苏联解体后的两年中,俄罗斯经济衰退所造成的损失,就已经超过了卫国战争期间5年经济损失的总和, 而持续几年的经济衰退,已使俄罗斯的整体经济倒退了将近20年,总体生产水平下降了50%以上。在其它东欧国家中,“经济过渡性衰退”持续了大约五年的时间,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和捷克等国经济经过连续几年的大滑坡以后,工农业生产均下降了50%左右。至1993年上半年才停止下降,下半年开始有所回升,从1994年起则出现了全面的复苏和回升。除俄罗斯及大部分独联体和前南拉斯夫个别国家外,东欧各国经济平均增长了4%,这是东欧经济连续5年衰退之后的第一次比较大的增长。取得这一进展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经过几年的转轨,波兰、斯洛文尼亚、捷克和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已基本具备了实现经济增长必需的经济结构;其次是1994年全球贸易的大发展促进了东欧和前苏联地区出口的大幅度增长,不仅改善了这些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并且有力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再次是1994年东欧各国固定投资有所增长,平均增幅达5%,而且大多是机械和设备的更新投资,最重要的是, 这些投资的大部分既不是外国投资也不是银行贷款,而是本国企业的结余利润。这都是今年这些国家经济继续好转的主要促进因素。

(二)东欧国家出现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1.以缩减生产作为反通货膨胀的手段,从而加深了经济衰退的程度。这一点在俄罗斯表现最为明显。由于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俄罗斯在转轨期间曾两次面临无支付能力的问题,政府不得不依靠印发钞票来解决,于是就出现了生产衰退和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1992年,俄罗斯出现了无支付能力的第一次浪潮,政府采用发行国债的方法来加以克服。表面上看,这种方法取得了成效,生产的衰退也有所减缓,但是月通货膨胀率却从11—12%上升为20—25%。于是,政府又不得不采取措施降低通货膨胀增长速度,其结果造成了生产的再度衰退,产生了新一轮无支付能力的浪潮。对此,俄罗斯总统分析中心负责人亚辛认为,俄罗斯如用这种方法继续“治疗”,生产衰退会一次比一次严重,复苏的起点也将越降越低。如果俄罗斯想停止经济衰退,就要停止或大大削减对效益差的企业的支持,把所有的力量都放到发展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生产企业上。

2.海湾战争和制裁南斯拉夫以及独联体地区不安定因素所造成的影响。海湾危机和石油价格的暴涨使东欧国家成为“真正的受害者”。长期以来,东欧国家所需绝大部分能源均来自前苏联,且价格只相当于国际市场的1/6, 随着前苏联供应石油的减少和经互会内部贸易结算手段的改变,东欧国家纷纷到海湾国家,特别是从伊拉克和科威特以易货的贸易方式购买石油,其中,仅从伊拉克进口的石油,就达到每天50万桶。东欧国家转轨刚刚开始不久,就爆发了海湾危机,海湾危机爆发以后,前苏联单方面宣布从1991年1月1日起与东欧实行现汇贸易,并按国际市场价格计价,这使东欧经济受到了双重打击。因此,海湾危机和油价上涨对东欧国家经济产生了直接的不良影响。此外,海湾危机还使许多东欧国家失去了重要的贸易市场,外汇收入进一步减少。

对伊拉克的制裁尚未结束,对南斯拉夫的新一轮的制裁又开始了。这次制裁行动比海湾危机更直接地加深了东欧国家经济衰退的程度。不言而喻,受害最大的是南斯拉夫本身。其它东欧国家也成了制裁南斯拉夫的间接受害者。由于制裁,罗马尼亚蒙受的损失达70亿美元,保加利亚达23亿美元,匈牙利达5亿美元。

3.畸形的产业结构加重了经济衰退的程度。重型经济结构、特别是军工产业发达是东欧国家经济的特点之一,这种畸形的产业结构,使各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不得不进行生产部门的改组,并、停、关、转了一大批企业,结果导致了大多数企业和生产机构的停产停工。在如何更好地进行军工企业转产的问题上,俄罗斯在1992年初曾经设计了4种截然不同的方案:

第一种方案:主张采取逐渐转产的方式,保留将近30%的军事生产部门,以保证国防需要,在几年内用1500亿至1.5 万亿卢布逐渐改造其余的军事工业。预计2—3年后在国民经济中取得转产的初步成果, 5—6年后明显见效;

第二种方案:主张以扩大军火贸易的方式维持军工企业,并以此维持俄罗斯经济稳定。该方案要求比以前更广泛地出口军工综合体的产品,其中包括重要的保密产品。将40%军工产品抛向世界市场。

第三种方案:力主实施“倒塌”式转产,认为只要军工企业还能得到订货单,它们就不会去追求转产。应大大减少国防订货,给企业以自由。在一年至一年半内只发给工人基本工资,让其考虑如何生产民用品。而且军工企业转产也具有有利的一面,即国防企业高度的技术水平能够保证生产出有竞争力的商品并打入国际市场;

第四种方案:主张将军事技术工艺直接用于和平目的。但这个方案一出台就遭到了军界和经济界的坚决反对,他们一致认为,这种方案虽然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不如其它方案的可行性大。很难设想农场主会乐于采用耗油量比民用车辆大数倍的军用牵引车和大型载重汽车。

经过争论,俄罗斯最终决定以第三种方案为蓝本,对军工企业进行“倒塌”式转产,以尽快改变经济结构。近几年来,俄罗斯不断大幅度减少军事订货。其结果使得直接生产和间接生产军品的大批重型企业(包括部分轻型企业)面临倒闭和破产的危险,相当一批企业目前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为继。1994年俄罗斯经济衰退出现了结构性下降、破坏固定资产的现象严重等新的表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军工企业和与之联系的企业再生产系统遇到了阻滞,没有出路。

实现结构转型,在俄罗斯即是实行大规模的“军转民”,这对于俄罗斯来说是最基本也是重要的任务。这项工程早在苏联时期即已提出,但迄今未获实质性进展,其主要困难是缺乏资金。据俄罗斯总统办公厅的有关报告认为,俄罗斯军工部门的转产将持续15年,并且需要1500亿美元的资金。而这笔巨额资金在经济严重衰退的俄罗斯是根本无法筹集的。到1995年,俄罗斯“军转民”的路线已宣告破产,军工综合体明确提出“要以出口武器来寻求出路”,其政界和军界领导人也多次发表讲话,表示要振兴俄罗斯军火出口,重新夺回失去的军火市场。俄罗斯谋求对外军火销售的东山再起,是在俄罗斯政府根本无法把“军转民”提到重要日程上来的形势下再次提出的设想,它表明其结构转型将无限期推迟,而处于危机状态的旧的产业结构,必将进一步加重俄罗斯的经济危机。

其他东欧国家在实行“军转民”的过程中也面临许多实际的困难。波兰工业部负责军转民的部门曾制订了“在坦克工厂生产建设机械”、“在军用造船厂生产渔船和救生船”等生产计划表,其设计虽然具有积极的意义,但问题是波兰已经拥有充足的生产建设机械和民用船舶的专业厂家,而且这些厂家的大部分也由于缺少订货而被迫停产了。东欧国家“军转民”面临的一个最大的实际问题是资金的不足,而且吸引外资的条件也很不成熟。由于军需产业也是战略企业,一般留有很多的当地资本,外资投资有很多限制。这种状况已使东欧国家的军工企业处于军工产品下降并难以向民用产业转换的两难境地。

为了减轻“军转民”过程对经济衰退的推动作用,东欧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恢复一部分军工产品的生产。但是从目前状况看,东欧国家恢复军工生产除了试图开辟增加外汇储备的来源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解决庞大的军工企业职工的就业问题。

4.原有的经济联系被割断加重了经济衰退的程度。东欧剧变之后,各国都急于加强同西方国家的经济联系,而原经互会内部的商业合作却严重下降。仅1991年,波兰向原经互会国家的出口额就下降了43%,匈牙利下降了60%,保加利亚下降了70%,前捷克斯洛伐克下降了31%。强化对西方国家的贸易,建立以对西方贸易为先导的经济结构,是以东欧各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对原经互会国家贸易)的急剧萎缩为代价的,其结果,造成了东欧各国对外贸易额的普遍下降,加剧了国内的经济衰退。

在俄罗斯,除经互会解体的影响外,前苏联的解体所造成的经济恶果更为严重。过去,各共和国经济相互往来的依赖程度颇深,彼此之间的贸易额,分别占其产品出口的40%至60%。由于前苏联的解体,原来统一的国民经济体制瓦解,从而导致了俄罗斯生产的急剧下降。

5.东欧各国普遍缺乏资金和外汇。据统计,东欧在经济转轨时期每年需要资金200亿美元,但是, 东欧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却是投资额的急剧下降,财政赤字和债务猛增,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各国的经济衰退。

此外,东欧国家过分相信和依赖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承诺,而由于这些援助迟迟不能到位,进一步加剧了各国资金短缺的局面。

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东欧国家在吸引外资方面也遇到了很大困难。外商向东欧投资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东欧政治制度改变之后,对西方国家已逐渐失去意义和吸引力。在西方国家看来,原经互会国家只在地理上构成一个区域,在经济上却是一盘散沙,其主要原因是经互会解散后,原经互会各国之间的贸易额急剧下降,资金和劳动力也很少流动。同时,这个地区还存在着严重的、持续的经济危机。因此,东欧在打开大门而西方国家的投资在短期内迅速增长之后,投资的优越条件已基本用尽,西方国家在这个地区的投资减少乃是很自然的事情。

第二,东欧国家经济吸收资金的能力有限。经济吸收资金的能力,从广义上说,是由政治、经济和法律的保证、机制改革的进展情况和基础设施的状况来决定的。从狭义上看,则取决于经济状况和经济政策。几年来,东欧国家在这些方面没有取得什么进展,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所后退,不时出现的排外情绪、高通货膨胀率、高利率和不稳定都不利于外商的投资。

二、东欧国家的恶性通货膨胀问题

东欧国家的通货膨胀问题,并非完全是经济转轨带来的恶果,而是久已有之。只不过经济转轨过程中加大了其力度,并使其公开化。在价格放开的条件下,通货膨胀集中表现为物价上涨;在价格管制的条件下,通货膨胀集中表现为商品短缺。由于经济转轨的影响,东欧国家通货膨胀在恶性发展的同时,还同时具有上述两种表现形式,即一方面物价持续地大幅度上涨,另一方面还伴有不同程度的商品短缺。因此,东欧国家的通货膨胀也可称为“供应性通货膨胀”或“成本性通货膨胀”。其根源在于经营效果差。主要表现在生产成本高,商品与劳务的供应缺乏相应的增加,结果造成人力与物力的极大浪费,不仅提高了生产成本,而且也降低了供应水平,当然,随着东欧国家转轨过程中实施的价格自由化政策,物价持续地大幅度地上涨已成为这一时期恶性通货膨胀的主要表现形式。

东欧国家在转轨过程中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

1.政府的政策失误

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俄罗斯领导人曾多次提出要把遏制通货膨胀作为政府的头等任务来抓,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据叶利钦称,1994年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率比1993年下降2/3,比1992年下降6/7。尽管如此,俄罗斯的通货膨胀仍然高达320%。 对于这种走势,俄罗斯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政府采取单纯的贷币信贷政策,即仅靠控制货币发行量和流通量的办法降低通货膨胀率。从表面上看,曾带来一定的效果,1994年2月至4月的通货膨胀率已由1月的22%下降到10%, 到5月至8月已下降到7%,其中最低的8月为5%。但到了10月至12月, 月通货膨胀率再度回升,分别为14%、15%、16.5%。造成俄罗斯通货膨胀马鞍型发展的原因是政府同通货膨胀作斗争的主要方法是执行强硬的货币信贷政策。这种“强硬”在去年7月和8月间已经达到了极限,并导致了社会局势紧张,引起了一系列罢工行动。当时,全俄职工平均有一个月未领到工资,个别经济部门拖欠工资3至4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军人和农民也强烈要求政府补发对他们的欠款。同时,企业间的“三角债”也急剧增长,到1994年底,俄罗斯国内的各种欠债(包括三角债)已达180 万亿至200万亿卢布,相当于俄罗斯当年国民收入总数的2.5倍。鉴于这种情况,政府不得不放松一下“强硬”程度,适当增加货币发行量和信贷量,以发放一些欠款和补发工人工资,这使俄罗斯的月通货膨胀率到1994年底和1995年初又回升到15%以上,其中1994年12月16.5%, 1995年1月为17.8%。至此,俄罗斯政府去年年初作出的到1995年底使通货膨胀率下降到5—7%以下的承诺再次落空。

2.价格自由化的结果

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东欧国家普遍实行了价格自由化,以重建其合理的价格体系。而价格自由化的后果之一,就是价格和工资的相互追赶,而在某一时期内,工资被冻结时,价格却仍在上涨,最终导致了高通货膨胀。此外,东欧国家的价格体系在相当程度上是与世界市场价格相脱节的。而与国际市场价格的接轨,也是导致东欧国家不同程度通货膨胀的一个极其自然的原因。以俄罗斯为例,由于1992年以前物价普遍没有得到合理的调整,燃料、原料和食品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而非食品的消费品、汽车等,价格又大大高于国际市场。如石油价格仅为国际市场价格的1/5—1/6,煤炭、天然气和电力价格仅相当于国际市场价格的1/2—1/3。由此可见,东欧国家价格的不合理,使其与国际市场接轨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

3.财政赤字和货币发行量的剧增

东欧国家自转轨以来,普遍存在严重的财政赤字问题。巨额的财政赤字,影响了市场,破坏了整个货币流通的稳定。某些国家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有意以多发行货币的方法来刺激经济的发展,结果造成了通货膨胀的失控。俄罗斯自1992年全面放开价格后,货币发行量也与日俱增,1993年增发了10.1万亿卢布。其结果,使新增发的卢布在俄罗斯货币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从24%上升到37%。

货币发行量的剧增,使俄罗斯卢布、乌克兰库邦、亚美尼亚德拉姆、格鲁吉亚库邦和白俄罗斯卢布等成为世界上“滥发的货币”。在这些国家,至今通货膨胀率仍保持较高的水平,其中,预计1995年通货膨胀率,俄罗斯为150%、乌克兰为288%、白俄罗斯为597%、 格鲁吉亚为734%。由此可见,在某种条件下, 无限制地发行货币可直接成为恶性通货膨胀的动因。

4.外债负担沉重

沉重的外债问题,始终是东欧各国通货膨胀问题不断恶化的原因之一。目前,俄罗斯的外债为1300亿美元,波兰为497亿美元, 匈牙利为264亿美元,保加利亚为129亿美元等。

由于贷款利率和汇率的变化,外债负担进一步加重。70年代初世界金融市场利率为4—6%,70年代末提高到8—10%,80 年代末又提高到16%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支付外债利息,使东欧国家的外汇储备急剧下降,财政状况更加恶化,从而加深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5.超前消费严重

长期以来,东欧国家大都实行高消费政策,企图用消费来刺激生产,结果消费增长大大超过了生产的增长,使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矛盾不断加深,带来严重后果。

东欧国家的超前消费在80年代末达到了顶点,商品供应量已赶不上货币投入的增长量,消费也超出了生产的许可范围,因此,各国往往用借外债的方法来填补亏空,而当无法举债时,就只能采用通货膨胀来填补亏空了。当东欧国家开始转轨时,“多余的”货币在前苏联、波兰等国已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超前消费严重,居民持有的现金余额越来越大,而储蓄额中60—70%属于被迫储蓄,即因为市场缺乏必需的商品而不得不储蓄。这种“被推迟的需求”是一种潜在的不安定因素,一俟时机成熟就将对市场形成强大的冲击力。

三、东欧国家的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两难选择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两难选择,是东欧国家经济转轨过程中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随着转轨的深入,东欧国家旧体制内潜伏的危机全部暴露出来:隐蔽的失业转为公开的失业,人为的低价和商品短缺转化为物价飞涨。货币大幅度贬值。不论是失业或是通货膨胀,都会造成可怕的经济和社会损失,然而人们在制订宏观经济政策时不可能两全齐美,只能选择其中一项作为主要的解决目标。

从东欧国家的实践经验看,在通货膨胀和失业的两难选择中,失业的成本首先是生产的下降和社会总产值的减少。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政府还必须向失业工人提供失业救济社会保险,这就增加了失业的成本。但关键的问题是,失业并不影响到全体居民,作为社会最底层的、没有技术特长、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往往首先失去职业,其次是刚走出校门的青年,这些人在经济衰退时期是不容易找到工作的。因此,失业问题只影响到一部分人。尽管如此,也要看到这部分人中的大多数属于社会上最贫穷、最缺乏承受打击能力的人,在绝望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挺而走险,成为社会骚乱或犯罪的源泉。

与失业问题相反,通货膨胀是影响到全体居民的严重问题,但也应考虑到它对各阶层的影响并不是完全相同的。通货膨胀同时又是一个再分配的过程,在工资调整滞后于物价的上涨、银行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从通货膨胀中得利最大的是国家、企业主和囤积居奇的暴发户,而广大的工薪阶层却是最大的受害者。在经济转轨时期,通货膨胀的危害更为明显,它妨碍货币职能的正常发挥,造成价格信号紊乱,影响储蓄和投资,损害国内外人士对经济发展的信心,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所以在经济转轨时期,克服通货膨胀应是最重要的任务,没有宏观经济的稳定,改革是难以进行的。东欧国家这几年的转轨实践表明,凡是经济改革搞得较好,经济已经走出低谷的国家,都是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宏观经济比较稳定的国家。

四、东欧国家遏制通货膨胀的一些经验和教训

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东欧国家经济转轨5 年多的经验来看,遏制通货膨胀、稳定汇率的最重要工具是实行消除“多余的”货币的严格的货币政策。即在中央银行建立外汇储备,限制国家预算赤字,以防滥印钞票,引起通货膨胀。此外,还采取限制资本外流的措施。虽然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东欧国家能够把通货膨胀率降至西方国家的水平并实现真正的货币自由兑换,但这些国家毕竟前进了一大步,恶性通货膨胀已经或正在得到遏制。其中,许多国家的货币政策获得了卓有成效的结果,如爱沙尼亚、立陶宛、斯洛文尼亚等国,在这方面走在前列,而情况仍旧混乱的有俄罗斯和其它独联体国家以及前南斯拉夫的大部分国家,捷克、波兰、匈牙利等国则处于中间。

俄政府今年遏制通货膨胀的主要方法是尽快通过1995年度预算法,用非通货膨胀的办法(即用借内债和外债的方法,而不是印钞票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确保财政收入计划的完成,协调政府和中央银行的行动,对国家拨款的定向使用进行严格监督,国家机关应无条件地完成所承担的财政义务。此外,叶利钦还进一步发布了关于取消对外经济活动中一切优惠待遇的命令,据称这将增加俄罗斯的关税收入,杜绝对外经济活动上的各种偷漏税现象。

在东欧国家中,转轨时期唯一的低通货膨胀率国家只有捷克。捷克治理通货膨胀比较有效,1994年,捷克在经济发展和治理通货膨胀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通货膨胀率只有10.2%。捷克治理通货膨胀的成功经验主要是:

第一,实行平衡的预算政策。实行什么样的预算政策是对通货膨胀采取什么态度的一种反映。克劳斯政府一直坚持平衡预算,反对赤字预算,即通货膨胀预算,以加强对各项支出的控制,防止人为失误造成对货币和市场的冲击。

在1993年预算盈余的基础上,捷克1994年国家预算盈余112 亿克朗。一些政党和人士主张把盈余的资金用于投资、增加社会补贴和其它各项开支上,但政府权衡利弊,为防止向社会注入大量流动资金,加剧通货膨胀,没有把预算盈余用于投资领域或非投资性支出,而是用于增加国家货币储备,存入中央银行。

第二,改革税制,理顺价格。1993年,捷克进行税制改革,新的税收制度成为控制通货膨胀的有力手段。新税制废除了过去繁多的税种和税率,主要实行增值税、所得税和消费税三大税收。增值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对经济和价格控制的主要手段。

增值税涉及所有的经济贸易活动,如商品买卖、提供服务、不动产转化、知识产权转让等。从最初产品到最终产品都增23%的增值税。商业部门卖出时,再加增23%的增值税,由消费者支付。增值税法实施后,生产者为了争夺市场,必须考虑到自己产品的生产价格,商业部门必须考虑到销售价格。各方为争夺市场,都必须考虑到产品和商品价格能为消费者所接受。

第三,发挥银行作用,稳定货币。稳定货币是稳定经济环境、增强居民对货币的信任感、防止出现抢购和哄抬物价的基本条件。1990年,为了加快经济改革的速度和力度,使捷克经济尽快与西方国家接轨,捷克在一年内三次将本国货币贬值,由原来1美元兑换10克朗贬到1美元兑换28克朗。在克朗贬值后的四年里,捷克克朗汇率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很少出现大的波动。

捷克之所以能保持克朗汇率的相对稳定,是因为政府和中央银行在保持货币稳定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首先是加强了中央银行的作用。捷克中央银行为独立银行,行政上不受政府管辖,只有被委派的政府内阁官员才能参加拥有表决权的中央银行董事会会议,中央银行行长有权参加政府会议。中央银行负责制定货币政策、经营外汇和对其他银行进行监督。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西方银行多年来对捷克施加压力,要求捷克实行克朗可自由兑换,但考虑到外汇储备情况和经济承受能力,捷克迄今仍对外汇实行国家控制,只是放宽居民对外汇需求量的限制。由于中央银行措施得力,捷克外汇储备增多,1994年底外汇储备达86亿美元,较之1993年初增加77亿美元。

第四,设立市场基金,对某些物价实行国家干预。由于实行自由价格,某些短缺商品和日用品价格上涨速度过快,价格过高,超过了居民的承受能力,引起人们对政府的不满。为了消除潜在的社会危机,保证人民的正常生活,捷克政府设立市场基金,采用经济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对市场进行干预、平抑物价。

1993年春季,捷克肉价不断上涨,农业部多次呼吁生产和销售部门降低价格,但毫无效果。农业部为此动用市场基金从国外大量进口肉类投放市场,很快平定了肉价。今年初,捷克土豆短缺,为保证供应,捷克政府决定放开土豆进口,并免征关税,很快解决了这一问题。

第五,对一些影响国计民生的物价仍实行国家控制逐步放开。这是捷克控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措施。捷克虽然在1991年基本上放开价格,但对一些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影响社会安定的物价仍实行国家控制,如煤气、电、暖气、房租、公共交通和邮电费等。国家控制的价格约占以有物价的5%—6%,在居民家庭生活开支中占15%左右。

第六,加强对工资的控制,防止货币大量流入流通领域,对市场和物价形成冲击,造成恶性循环,加剧通货膨胀。根据捷克政府制定的工资政策,企业工资的增长取决于企业经营效果,并不准超过国家规定的工资增长界限。目前,对超额发放工资实行两种惩罚措施:一是对超过工资标准10%以下的发放单位课以相当于超出工资部分100%的罚款;二是对超过工资标准10%以上的单位课以200%的罚款。

第七,对吸引外资采取慎重态度。捷克虽然主张吸引外资以解决国内资金短缺问题,但对外资流入仍保持警惕,吸引外资不超过一定界限,防止外资过多对国内经济发展造成冲击和国内资产外国资本化。因此,捷克对吸引外资没有实行什么重要的优惠政策。

捷克银行和经济专家认为,如果过多,容易引起国内通货膨胀,国内外资投入要兑换本国货币,本国还要增加相应投资与外资协调,增加市场货币和资金的投入使总需求增多。因此捷克始终把引进外资限制在一定水平和范围内。

标签:;  ;  ;  ;  ;  ;  ;  ;  ;  ;  ;  ;  

前苏联和苏联东部国家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衰退的原因与教训_经济衰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