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后期俄罗斯的改革_亚历山大二世论文

论近代后期俄罗斯的改革_亚历山大二世论文

近代晚期俄国改革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国论文,晚期论文,近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04)02-0085-04

任何社会都是在改革中得以前进和发展的,这是历史的规律。但改革成效如何则取决 于改革派力量之强弱和统治制度所能提供的空间之大小。近代晚期俄国改革频繁,然而 ,其成效却是由大而小,呈现出拾级而下的局面。本文拟对近代晚期俄国三次改革略作 论述,并探索个中原因。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开辟现代化之路

19世纪50年代,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惨遭失败,沙皇尼古拉一世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 而服毒自杀。临危受命登上沙皇宝座的亚历山大二世接受的是一个烂摊子:战争带来的 耻辱与灾难使俄国人群情激愤,农民骚乱接连不断,自由主义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沙 皇政权正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从表面上来看,俄国之所以在战争中失败,是因为:技 术落后于英、法;军队缺乏训练;外交和军事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但实际上,内在的 原因比这些要深刻、复杂得多。社会上的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了这些原因,在克里木战 争期间参与了所有国家事务的新沙皇更是越来越明白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农奴制度的腐 朽和落后。痛定思痛,亚历山大二世意识到,当务之急是要顺应潮流,立即采取措施, 废除农奴制。

基于维护沙皇专制统治和稳定全国政局之需要,亚历山大二世认为,废除农奴制的问 题,“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来解决要好得多”[1](P59)。于是他努力地将废除农奴制 的改革付诸实施。然而,阻力是巨大的。初期,他的讲话和等待,内务部官员和各省首 席贵族的谈判,均无结果。另据托尔斯泰的调查,“19世纪50年代中期十分之九的俄国 地主反对取消农奴制”[1](P61)。

亚历山大二世冲破重重阻力,于1861年3月3日最终颁布了解放农民的法令(即《2月19 日法令》)。宣布了农民的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将农奴像物品一样出卖、典押、交 换、赠送了,地主不能禁止农民结婚,也不能干涉农民的家庭生活。农民得到了用自己 的名字订立契约、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拥有动产和不动产,用自己的名字进行诉讼等权 力,农民还取得了脱离农奴地位,成为小市民或者商人的权利。

宣布取消农奴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不言而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具有历 史意义的事件的结果,而仅仅是开始。此后,乘着改革的巨大惯性,在亚历山大二世的 主持下,又进行了涉及内容广泛的一系列改革。

在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就任命Д.А.米留金为陆军部长,着手军事改革。米留金借鉴欧洲一些国家的经验教训,在和平时期大量裁军,并建立训练有素的后备军;以普遍义务兵役制取代彼得一世以来的税民兵役制,规定20岁以上的“男性居民,不分财产情况,均应服兵役”[2](P456)。同时又规定,“如果是家中的独生子,或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则可免除兵役”[3](P135)。

1862年,亚历山大二世任命А.Н.戈洛夫宁为教育部长主持教育改革。1863年颁布的 《大学章程》授予大学以广泛的自治权。根据章程,校务会议有权独立解决科研、教学 、行政经费问题。大学实行校长、副校长、系主任、教授选举制。此外,还普及乡村初 级学校,政府提倡社会机构和个人办学,建立教师进修制度,组织识字委员会,成立师 范协会,开办女子中学,向海外派遣留学生等。

根据1864年11月颁布的《司法条例》,新的法庭建立在资产阶级法律的基础上,即不 论哪一阶层的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强调法庭的公开性和独立性,司法权与行政权 相分离,法官独立于政府且终身任职,实行被告与原告方的辩论制。媒体可以刊登有关 社会感兴趣的案件审理情况。改革以前,法庭都是秘密审理案件,诉讼过程拖沓,没有 辩护律师,也没有当事人出席审判。

农奴制的废除,使贵族中的自由派“非常明确地表示了要通过代议制机关来限制专制 政权的愿望”[4](P18)。同时,为了给失去对农民控制权而造成一种失落感的贵族以安 慰,亚历山大二世政府又设立了地方自治机构。根据1864年《省、县地方自治机构条例 》,在全国设置省、县地方自治局和自治局代表会议。代表会议三年一选,每年召开一 次。自治局的常设机关为行政委员会,负责贯彻执行自治局代表会议的决议和处理日常 事务。地方自治局的建立表明,农奴制专制国家制度中的封建等级制度开始让位于带有 资产阶级性质的民选制度。尽管这种民选制只限于地方自治机关而不是国家政权机关, 而且权力有限,但它毕竟是对君主专制的俄国政治制度的有力冲击。所以列宁说:“地 方自治局是立宪制的一小块。”[5](P59)

城市也建立了自治机构。按照1864年制订、1870年最终经亚历山大二世批准生效的《 城市条例》,在城市中建立无等级的自治机关——城市杜马。城市杜马的执行机关是由 市长和2~6名成员组成的市执行局。市长是城市杜马和市执行局的主席。城市杜马代表 的选举按财产资格进行,每四年选举一次。凡纳市税的人一律参加代表的选举。尽管城 市自治机关的权限和地方自治机关一样,完全在纯经济方面,但作为选举基础的财产资 格使新兴资产阶级在城市杜马中占有优势地位,他们对城市的管理和发展得以施加其重 要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全面而系统。它大大地加速了俄国社会 经济的发展,开辟了俄国现代化之路。

维特改革——为经济现代化打下基础

1881年3月13日,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亚历山大二世之死给俄国现代化进程带来了 巨大的损失。新上台的“亚历山大三世是一个严厉而专横的人物……他秉性保守,而且 ,由于父亲被暗杀而变本加厉,他认为造成这一事件的原因是前朝政府政策的软弱和不 坚定。他立即着手消除革命的威胁,办法是加强他的君主最高权力,加强社会上每一政 府当局,并维护土地贵族的利益”[6](P504)。新沙皇极为崇拜其祖父尼古拉一世,结 果,“专制政体、正教、民族精神”的那个现成公式此刻又复活了。1881年5月11日, 亚历山大三世便发表了保卫专制制度的宣言,声称,他将按照“对专制政权的力量与信 念行事”,把“秩序和正义贯彻到”他的父亲所确立的各种制度中去,从而开始了俄国 历史上“一种肆无忌惮、毫无理性和残暴至极的反动”[7](P263)时期。

亚历山大三世当政的年代,俄国没有对外战争,这对俄国来说是一个休整时期,一个 相对平静的时期。这一时期,俄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在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末 年(1892年),ш.ю.维特出任财政大臣,一直任该职到1903年。即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当政后多年。维特在担任财政大臣期间大力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进行了全面的经济改革,积极和“广泛地运用在俄国存在的独特的经济权力,把国家银行和财政部作为国家干预的工具”[8](P37)加速俄国的工业化进程。

维特上台伊始,就制定了“1893年工商业发展纲要”,提出了加速工业化的战略。其 采取的措施是以国家干预为主导,以财政稳定为杠杆,实行货币改革,建立金本位制, 通过保护关税、吸引外资、征收重税等手段促进俄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币制改革就是以金本位制取代银本位制。俄国在18世纪以来一直实行以白银作为商品 的一般等价物参与市场流通的货币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卢布价值疲软,不断贬值,19 世纪70~80年代下跌到1卢布等于64.3金戈比。[9](P129)1897年卢布与法郎的官方兑换 比价为1∶4,而在国际市场的比价则只有1∶2.6。[10](P240)这使俄国在对外贸易和信 贷方面处于很不利的地位。

维特决定效仿英、法、美实行金本位货币制度。但是,要进行这项突破传统的改革, 阻力非常大。这种阻力一方面是来自于人们的无知,对金本位制不了解,甚至当时俄国 的大多数经济学家和财政学家对这个理论问题都是陌生的。一些庄园主认为纸币对他们 有利,因为随着货币的贬值,他们卖出产品就可以收到更多的进款。然而他们犯了一个 错误,因为卢布贬值,庄园主出卖粮食收回的卢布数量虽然多了,但他购买自己使用的 大多数商品所花费的卢布也就更多了。[11](P72)另一方面是来自人们的因循守旧。有 些人希望维特的改革不要太仓猝,太坚决,应该有条不紊地做。有些内行的金融界人士 尚未丧失对用银子作为货币本位的信心,尽管当时银价已经大跌。再一方面是来自国务 会议中某些人的反对。鲍·帕·曼苏洛夫不相信维特的改革能够成功,而且他的性格就 喜欢吹毛求疵,因此反对实行金本位制。维尔霍夫斯基原以为本来应由他来接任财政大 臣的,结果却被维特占去了他所期望的这把交椅,所以心怀不满,反对维特的改革。[1 1](P73)

维特是个雷厉风行的人物,决心把币制改革进行下去。因为“不管土地所有者阶级是 怎样有组织地和很顽强地反对,而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部利益和国民经济的资本主义发展 的利益,还是要求过渡到稳定的金本位制。”[10](P273)维特越过国务会议,在沙皇支 持下,并且由沙皇主持召开财政委员会,使改革的决定最终得以通过。1897年1月15日 ,财政部向全国发布通令,宣布黄金可以与卢布自由兑换,将卢布的价格降低三分之一 ,同时铸造发行面额为15卢布、10卢布、7卢布50戈比、5卢布的金币。[9](P130)

适时调整关税,以保护俄国民族工业发展,也是维特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19世纪初 以来,俄国即仿效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鼓励居民向国外出口粮食和其他产品,并从 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机器,从而加速了俄国工业革命的进程。1868年,为适应废除农奴 制后工业发展的需求,俄国又制定新章程,降低了原料、半成品,尤其是铜、钢、机器 等产品的进口税。然而,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俄国工业产品迅速增长 ,廉价的外国工业品的涌入对国内工业产品市场的冲击也日渐凸显。为确保民族工业产 品在国内和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实行保护性关税政策成为必要。

早在1891年,俄国曾制定过对与其贸易的国家实行统一的税率,作为保护关税的基础 。维特出任财政部长后,即于1893年春,在继续执行1891年税率的同时,对那些不给俄 国出口谷物及其他产品以优惠的国家提高税率。为此,俄国与德国交恶,打起了关税战 。最后,双方让步各自降低了关税。在维特任内,提高了一切商品的进口关税。1892年 ,俄国进口关税等于商品价格的33%,某些商品的关税达到商品价格的1倍,甚至更高。 维特认为,提高关税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在俄国的自己的加工工业,以促进经济增长和 保证政治独立”[12](P12)。

俄国农业落后,工业基础薄弱,要发展新兴工业,扩大生产力,加速工业化进程,资 金短缺便成为最大的问题。为此,维特主张大量吸引外资。他说:“必须停止限制吸引 外国资本的措施。”[13](P23)利用外资“符合俄国的利益,必须予以鼓励”[14](P188 )。维特不惜展开大量舆论宣传工作,说服那些反对者,尤其是说服沙皇。终于,他的 关于引进外资的建议于1899年3月在由沙皇尼克拉二世亲自主持的大臣会议上获得批准 。

这一时期,由于维特推行货币的金本位制,确立了外国人士对俄国信贷的信心,加强 了俄国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为引进外资创造了条件。在维特的努力下,外国资本源 源不断地流入俄国。

维特的改革涉及财政、金融、工业、交通等重要的经济部门。这些改革措施互相呼应 ,互为补充,为俄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正是由于维特的改革,这一时期俄国 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为经济的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斯托雷平改革——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迈出的第二步

至20世纪初,“在俄国,不仅地主土地占有制是中世纪式的,而且农民份地占有制也 是中世纪式的”[15](P402)。这种现象是1861年改革不彻底的产物。1861年改革时,沙 皇政府为维护传统的专制统治仍然在农村保留了村社及村社形式的土地制度。为保证国 家税收,村社内实行连环保。村社土地一如既往,定期重分,并与赋税分摊联系。它与 农户的人口变化和他们的纳税能力相适应。农民所得份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份地 在原则上仍是地主的财产,农民无权转让或出卖。这是一种农奴制的严重的残余,它延 缓了农民的分化,影响了土地的集中和雇佣劳动制的形式,阻碍了农村资产阶级的成长 ;同时,定期重分,造成了土地经营的短期行为,加速了地力的消耗;又由于宗法制的 束缚,农民不能自由迁居、择业,因而不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急需的自由劳动力。 事实表明,村社和农民份地制的存在,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不废除村 社和份地制度,“就不能摆脱构成俄国革命最深刻的原因的矛盾:一方面有最落后的土 地占有制和最不文明的乡村,另一方面又有最先进的工业资本主义和财政资本主义”[1 5](P419)。

农民不满现状,起义风潮迭起,同时工人的罢工运动也时有发生。1905年,不断高涨 的农民起义和工人运动终于发展成为一场席卷全俄的革命,沙皇政权岌岌可危。正是为 了维护地主阶级和沙皇专制统治的需要,又有了斯托雷平的改革。

П.А.斯托雷平出身于世袭贵族家庭,1902年任格罗德诺省省长。时逢俄国各地农民运动高涨,他不遗余力对其进行镇压,深受沙皇赏识。1906年先任内务部大臣,接着便升任内阁总理大臣(大臣会议主席),成为俄国政府的首脑。

斯托雷平的改革被称为“土地改革”,其内容主要为:

(1)允许农民自由退出村社和把份地固定为私人所有。1906年11月9日法令规定:“每 一根据村社占有制占有份地的户主,可随时要求将这块土地中应该归于他的那部分确定 为自己的私有财产。”[16](P155)同时,政府的法令还授予退出村社的农民以自由支配 土地的权力,即土地拥有者有权根据自己的需要将土地出卖、出租或抵押。

(2)进行土地调整。政府进行土地调整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重新分配土地建立个体农户, 主要是建立独立田庄和独家农场,以培植农村资产阶级,发展农村资本主义。1906年3 月4日,沙皇签署了关于土地调整的临时章程,规定在进行调整时直接将土地变为私有 ,并把分散的众多的小地块集中在庄园附近,每户地块最多不超过4块。[16](P238)为 确保土地调整的进行,政府又拨款1亿多卢布,向建立独家农场的农户提供贷款。此外 ,政府又设立了农民土地银行,其主要任务是向富农提供贷款,将贵族地主、国家、皇 室的土地及收购的破产农民的份地卖给农民,主要是富农。银行在卖给富农土地时,售 价必须比标价低20%。这样,从1907~1915年,俄国一共建立了154万个独立田庄和独立 农场,共拥有耕地为1510万俄亩。[16](P251)

(3)组织移民。俄国的居民大多集中在中央黑土地带和非黑土地带以及乌克兰地区。广 袤的西伯利亚以及中亚地区向来人烟稀少。农奴制统治时期,俄国广大农民为摆脱农奴 制的枷锁,改善自己的命运,成群结队地逃亡和移民西伯利亚。政府担心地主丧失劳动 力,竭力限制农民向西伯利亚迁徙。1905年革命后,沙皇政府改变政策,支持斯托雷平 的移民主张。移民的目的,一是为了缓和中部农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二是为富农创造 发财致富的机会。大规模的移民运动持续了10年,迁徙的总人数达300余万。但是,在 移民过程中,由于政府在移民区未能就移民的生产生活做好妥善安排,因此造成部分移 民的非正常死亡,有些移民则在绝望中返回原籍。

斯托雷平改革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停止。这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1861年改革 时留下来的村社和份地制度,加速了农民的分化,促进了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认 为,这次改革是1861年改革的继续,是“农奴主实行的第二次资产阶级改革”[15](P25 5)。如果说,1861年改革是俄国由农奴制专制制度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第一 步,那么,这次改革则是“在同一道路上迈出了更为重要的第二步”[17](P178)。

结论——晚期沙皇专制统治腐朽而顽固

综观近代晚期俄国的三次改革,都推进了俄国的现代化发展。至20世纪初,政治上, 俄国召开了国家杜马,颁布了1906年《国家根本法》;经济上,俄国早在19世纪80年代 就完成了工业革命,90年代和20世纪初,前后出现了两次工业发展高潮,俄国跻进了世 界五大工业强国之列。然而,俄国的现代化程度相对于英、美等先进国家相去甚远,即 使相对后起的德国和日本亦相去甚远。在政治上,俄国沙皇拥有超过德皇和日皇的权力 ,杜马没有对政府大臣和国家预算的控制权。况且,杜马体制举步维艰。在经济上,俄 国没有建立起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生产力水平仍然十分低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俄国基本上还是一个农业社会,大约80%的人口以农业为主,其中相当一部分人 仍然被束缚在农庄和村社,小麦产量不到英国和法国的1/3,土豆产量大约是英国和德 国的1/2”[18](P285)。

出现如此结局的原因是什么?笔者以为最根本的是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和顽固。俄国的 沙皇专制统治自16世纪中期确立起,历时300余年。其间,经过彼得一世时期和叶卡捷 林娜二世时期,其专制达到顶点。沙皇专制曾为俄国的强大和繁荣作出过贡献。但是, 19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沙皇专制制度日渐成为俄国社会进步的障碍。上文 提到的三次改革,虽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其主观宗旨则是为了维护沙皇 专制制度。而且,这几次改革的力度呈拾级而下之势。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全面地启动 现代化,但改革沙皇却事业未竟,被刺身亡。接下来的维特改革仅限于经济领域,而且 由于沙皇对他的不信任,1903年被免去了财政大臣职务。致于斯托雷平的改革,它的主 要社会目标,即通过催毁村社,培养富农经济,使富农成为农村中决定性的社会经济力 量的目标没有实现。改革也没有触动半农奴制的地主土地所有制。[9](P86)而且,斯托 雷平也由于改革导致了杀身之祸。1911年9月1日,斯托雷平在基辅市剧院观看歌剧时遭 人枪击,9月5日不治身亡。

时代已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沙皇专制制度已没有了任何进步意义,相反 它已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阻力,已成为腐朽反动的社会势力的代表。然而,沙皇专制仍 然是顽固的,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这种形势下,仅仅依靠改革,依靠沙皇支持 以维护沙皇统治为目的改革,已不足以解决俄国所面临的社会矛盾。因此,在这时,摆 在俄国人面前的道路,唯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才是正确的选择。

收稿日期:2003-10-29

标签:;  ;  ;  ;  ;  ;  ;  ;  ;  ;  ;  

论近代后期俄罗斯的改革_亚历山大二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