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才综合素质的内涵_思想品德论文

论人才综合素质的内涵_思想品德论文

论人才综合素质的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综合素质论文,内涵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智能型、复合型和开发型人才,当前大学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全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现代人才综合素质的主要内涵应包括人才的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心理素质,思维方式、方法等基本素质,是这些基本素质紧密结合构成的素质体系。

一、综合性知识结构是人才综合素质的基础

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首先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建立全新知识结构的过程。仅就传统的传授和学习知识而言,由于学科分化较细、知识面狭窄、专业方向单一等原因,明显地反应出现有人才的知识结构不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对知识的需求。在新形势下,根据社会和科学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素质教育,首先要求建立人才的综合性知识结构。

人才的综合性知识结构,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某些相关联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是一个立体式的知识结构。现代科学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其中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化发展成为一种主导趋势。仅现代科学技术各门类的概念、定理、定律的互相渗透,各种科研方法,技术手段的互相移植,使得传统学科领域和专业界限日益被突破,大量交叉学科和综合性技术日益产生的事实就说明了这一点。随着国际科技、经济竞争的加剧,国内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任务的迫切,科技问题又是一个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社会性问题。显而易见,如果一个科技工作者不懂经济、不懂政治、不具备较宽的知识面,想胜任这样复杂的工作是不可能的。

我们所说的综合性知识结构,并不是指囊括整个知识体系的广义综合性知识结构,主要是建立一个以本专业知识为主体,融合与本专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知识的狭义综合性知识结构。这里既考虑知识的纵向联系,又考虑知识的横向联系。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单纯追求知识结构的完整,而是在于实用,是为了实用目的需要建立有选择的综合性知识结构。目前高校中各专业的方向,基本上应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的方向,学生在校学习的各种知识是为专业研究工作打基础。专业研究工作过程好比是一条线,随着研究的深入线性不断延伸。但专业研究过程也往往会遇到用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解决不了的难题,使专业研究的线性发展受阻,此时就要借助其它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研究。如果我们以本专业知识这条线为主干,向相关的专业和知识领域横向扩展,使线变成面,或再扩大使面和体的内涵要比线大得多,专业研究纵向深入的直线变为曲线在面或体中迂回前进,总可以达到深入的目的。如果不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和掌握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协调联合也是不可能的。

建立综合性知识结构,是知识的横向和纵向储备,可以说是一个静态结构。在一定条件下,结构决定着功能,要具备综合素质,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综合性知识结构,特别是加强文化素质的培训,这是人才具备综合性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否则人才的综合素质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二、综合性创造能力是人才综合素质的核心

科学工作是创造性的工作,综合能出创造。人才综合素质的水平,最终是通过实践中的综合性创造能力体现出来的。综合性创造能力是人才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也是衡量人才综合素质实际质量的标准。具备了一定的综合性知识结构的人,只能说明他具有了综合性创造能力的势能,而把所具有的综合性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得心应手地创造发挥,才算具有综合性创造能力的动能,这种转化是一个动态体系。知识与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当把知识结构的势能转化为能力的动能时,知识才有实际价值。

人的能力有多种多样,其中最本质的应该是综合性的实践创造能力。在新形势下,人才的综合性实践创造能力突出地表现为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两个方面,这是人才参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科技要进步,社会要发展,就要敢于开创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实践的关键在于创新。要创新就要利用各种科学知识和各种技术手段,没有综合性知识,创新就失去了依靠。衡量创新的标准就是客观上能否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不能创造效益,那么创新也就失去了意义。从多方面看,创新既涉及到专业技术知识,也涉及到非专业知识,特别是还要涉及到经济科学、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其它方面的知识。应变能力是人才适应社会需要能力的具体体现。应变能力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是对环境变化适应性方面的创造。具有综合性知识结构的人才,由于知识内涵丰富,一般适应社会需要的选择性强,应变能力也就强。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单一的人,只能按自己的条件去选择社会的需要,不能满足让社会需要来选择自己,这是本末代倒置的作法。如某大学曾做过一次成功的尝试,他们办的文秘专业培养的学生,既能搞文秘和公关工作,又能兼当翻译,熟练掌握微机操作技术,并且还会开汽车。一个人身能数职,适应性很强,因而很受社会各用人部门的欢迎。虽然此尝试的具体方法不一定适用其它专业,但其中的借鉴却有着普遍性的意义。近年来每逢大学生毕业之际,一方面尽管上级主管部门一再强调专业对口,事实上总有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发生。另方面传统类型的学生分配难,而复合型、开发型的学生供不应求。究其原因,学生狭窄的知识面和单一的专业能力适应不了实际工作的需要,问题不在于社会需要条件的苛刻,而在于人才本身的综合能力不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才将要直接进入市场,是市场选择人才,不是人才选择市场,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因此人才要具备综合性的创造能力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从人才具备了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到具有综合性的创造能力的转化过程,是在实践中完成的。当从事某一专业技术研究或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时,我们不仅把问题置于综合性知识结构的覆盖范围内,而且还要把研究对象周围的环境,现有的物质条件兼顾起来考查,寻找应用某种或某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使得静态的知识结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逐步变为动态的创造性能力,发挥出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最佳功能。实践活动好比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使人才的综合性知识结构和综合性创造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得到统一,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果不经过社会实践这个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根本途径,那么综合性知识结构就成了束之高阁的东西,综合性创造能力也就空洞无物了。世纪之交,是我国科技、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党中央制定的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战略任务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实践舞台,在这个舞台上锻炼人才的综合性创造能力是最理想的天地。

三、思想品德、心理素质是人才综合素质的导向

思想品德、心理素质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相比,属于非智力因素。注重对人才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的培养,造就“四有”的一代新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人才观与资本主义人才观的重要区别。人们从事具体研究工作,除本人智力、业务素质外,主要是受一定思想支配,受一定行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的,事实上无论从事何种工作的人都无一例外。人才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其作用的发挥。我们提倡全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把人才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使人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由此可见,我们将思想品德、心理素质作为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是由于培养和使用人才的根本目的决定的,这是我们建立中国社会主义高质量人才队伍的特点。

思想品德素质,是思想政治因素与品德修养因素组成的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其中思想政治因素,是指人才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政治特色,也就是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为,在奋斗方向上是明确的。而品德修养、道德情操等自我约束行为规范因素,实际上是思想范畴的非政治性的一面,是一种传统美德。古今中外大凡有所建树的人才,一般都具有高尚的品德,并且高尚的品德对他们事业有成的帮助也是极大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基础,实质上是人生观、价值观在人才观方面的体现。

人才优秀思想品德素质,来源于对前人优秀的思想品德的继承与发扬,更来源于现时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它是人们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正确认识。要建立优秀的思想品德,首先就应正确地认识社会,正确地认识现实。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事实证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取得胜利的保障。中国人民正是在这种正确导向的指引下,经过自力更生,坚苦奋斗,创造性的工作,胜利地完成了阶段性的任务。经济建设的宏伟进程,也是中国人民优秀思想品德大发扬的进程。人才是中华民族的精英,他们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骨干,也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典范。

关于心理素质在人才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现在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心理因素不仅不能忽视,而且大有加强培养的必要。由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成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所构成的心理素质,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质量起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一般能清楚地认识自我,当社会和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能正确地调整改善自我,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适应客观实际的要求。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者的人才是在复杂的情况下工作的,困难和挫折也是经常出现的。面对种种不利的因素,人才能否保持良好的心态、旺盛的斗志、坚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在许多情况下,事业的成功往往存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良好的心理素质正为这种精神力量奠定了基础。

人才的心理素质有共性,也有个性,并且常常突出地表现为个性。我们在培养人才良好心理素质共性的同时,还要注重发挥人才的个性,但一定要把个性纳入正确的认识轨道,使人才心理素质的个性发挥正效应。

人才的心理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具有一致性,它们同属于思想观念范畴。从总体上看,心理素质有着包涵思想品德因素在内的更广泛的内容。其中思想品德因素明显地制约着心理素质的质量即人才只有具备优秀的思想品德,才会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品德与心理素质的共同作用,对于启动人们对知识的追求,持之以恒地发挥创造力,能始终把握正确的方向。

四、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是人才综合素质的主线

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依据。它虽是构成人才综合素质的一个基本素质,却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渗透到其它三个基本素质之中,起着指导如何提高其他三个要素的及如何处理好其它三个要素之间关系的作用。如在知识的汪洋大海之中,怎样培养综合性的实践创造能力;在错综复杂的思想观念之中,怎样认识、突出正确的导向,这些千头万绪的问题首先都要依靠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加以理顺和把握。对人才的培养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在一定意义上说,培养人才的科学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人才的综合性素质,是靠科学的思维能力组建起来的综合性素质,没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的指引,就没有综合性。没有科学思维的作用,人才的各种基本素质只能是零散的、不协调的。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整个人才的综合素质之中,它是人才综合素质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思维方式、方法的理论基础,学习哲学终生受益。科学的理论只有被人所掌握才能转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那么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方法只有被人才所掌握,才能提高综合素质的水平。

当代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解决复杂性问题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和手段,它对人才思维方式、方法影响很大,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全面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工作是一项跨世纪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了解人才综合素质四个方面的内涵可见,人才的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科学思维等要素都有着各自的结构和特点,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其整体系统的功能就是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人与人之间也是有差异的,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注意因人而异。如果某人在某一基本素质方面是弱项,一定要首先加强这方面的培训,使人才综合素质内涵在结构上达到优化。

当然,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有一个培养教育方式问题,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培养人才综合素质的主渠道,而人才本身的自我教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渠道。人才综合素质的自我培养教育,首先必须增强学校知识和参加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形成一种强烈的追求和参与意识,这是自我培养教育的原动力。其次是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专是知识的深化,博是知识的扩展,两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在刻苦钻研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自觉地猎取新知识,使自己朝着博大精深的方向努力。再次要正确认识自己,要有自知之明,特别是注重如何把自己的弱项变成强项的培养,构成人才综合素质的四个基本素质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偏废。当前在对人才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面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措施不够得力,是需要加强的。至于人才的身体素质,是人才综合素质必备条件,本文不作具体论述。

标签:;  ;  ;  ;  ;  ;  

论人才综合素质的内涵_思想品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