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工业化的起步时间及特点分析_巴西经济论文

拉丁美洲工业化的起步时间及特点分析_巴西经济论文

试析拉美工业化的启动时间及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拉美论文,时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拉美工业化的启动时间问题一直是学术界有所争议的问题,不同学者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 ,至今没有明确的结论。其中主要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三种:第一种观点是结构主义者和依附 论者提出的把20世纪30年代作为拉美工业化进程的起点,普雷维什和弗兰克分别在各自的著 作中阐明了这一观点;第二种观点是威廉姆斯等提出的“过渡时期”的观点,即1914年的第 一次世界大战促使拉美向工业化迈进,而1914年以前则是“向现代化努力”的过渡时期;第 三种观点是,相当一部分学者主张把19世纪80年代或更早几十年作为拉美工业化的启动时间 ,由贝瑟尔主编的《剑桥拉丁美洲史》就提出,“不能再把1930年说成是拉丁美洲现代制造 业的起点了......拉丁美洲的现代制造业应从出口导向经济增长时期算起。”(注: [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4卷,第320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那么,评判拉美工业化启动时间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看待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至20世纪30年 代拉美国家推行的出口导向经济模式而带动的工业增长?拉美工业化启动与发达国家有何不 同?

众所周知,在18世纪工业革命的基础上,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是以机器 的使用和“原始工厂”的出现为开端的,是以机器的使用和“现代工厂”的普及为终结的; 从棉纺织轻工业开始,逐步向其他轻工业发展,最后深入到重工业和机器制造业。英国工业 部门的现代化变革表现为两个层次的变革:一是用动力取代人力,二是原始工厂向现代工厂 的过渡。在英国,纺织机的普及推动了“原始工厂”的发展;蒸汽机的出现则解决了工业部 门的动力问题,使英国工业发生了质的飞跃。

如果用以上的工业化启动及变革标准来衡量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拉美工业发展状况,存 在着一定的难度。一方面,由于拉美早期的工业化是由出口带动的,其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 着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如果把某种动力或某种机械的使用作为拉美工业化启动或深入的 标准并不客观,因为在拉美的某些地区很早就引进了欧洲的先进动力和机械,如古巴1797年 就从欧洲购买了第一台蒸汽机,1837年建成了第一条用于运输的铁路,但并不能因而就把17 97年和1837年确定为古巴工业化启动的时间,须知蒸汽机和铁路实际上并没有对古巴的工业 和经济起到真正的主导和带动作用。结合拉美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应该把工业生产中的 生产规模、结构的变革程度、新能源和新动力在各行业的应用以及它们对国民经济起的带动 作用和影响作为考察拉美工业化启动的客观标准。

独立战争刚结束时,拉美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制造业,但“向国内市场提供的产品大都是在 采用这时工艺的传统小厂家生产的”(注:[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4卷,第271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而在19世纪70年代后,由于拉美大陆逐步地、全面 地介入世界经济,拉美制造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工业“基础结构出现了现代化”

(注:[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4卷,第27

4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一开 始,工业化主要涉及对天然产品——如矿产品和农产品的加工,以供当地消费或出口。这一 时期,面粉厂、炼糖厂、肉类加工厂、制革厂、木材厂及酒厂在资源条件合适的地方发展起 来。稍后,诸如煤气及电力、维修铺和铸件厂、以及建筑企业等服务性行业随之出现。最后 ,受保护的工业开始生产其他供家庭消费的产品,主要是纺织品和食品。到19世纪,在移民 的影响下,拉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国内生产被工厂作业所取代,但生产规模很小。例如,19 世纪80年代,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制造业“已经失去了手工艺的特征”

(注: [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4卷,第313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无论在生产规 模还是在生产的多样化方面,制造业都取得了发展。19世纪末以前,首都地区不到5%的企业 雇用了几乎60%的工人;到1913年,约占工厂总数0.5%的14家企业,拥有工人总数的20%以上 。同时,19世纪末乌拉圭已转向机械动力:1889年,1/3以上的“工业”能源需要靠传统手 段提供;到1908年,不仅工业能源消费增加了几乎3倍,而且至少在蒙得维的亚的动力全部 靠机械手段提供——3/4靠蒸汽,1/4靠电力。改为机械动力可以说是对现代工厂为基础的制 造业的一种有利变化。智利的发展情况也表明,不断增加的能源消费和使用机械动力标志着 手工业生产的衰退和现代工厂的不断发展。

在巴西,工业发展过程包括手工业生产替代过程和进口替代过程。在这两个替代过程中, 人们通常强调后者,而对早期工业化而言,前者更为重要。在工厂生产替代手工业生产之前 ,巴西的棉花和羊毛织品是由家庭生产的。几乎每户家庭和每一奴隶居住区都有用手工织机 从事纺织的人。1903年,巴西消费了1045吨缝纫棉线,都是进口的。在同1年,巴西消费了2 1900吨机织布。这些机织布既有国产的,也有进口的,比率是1∶21。这是异常的,因为现 代生产的比率大约为1∶60。可以看出,至少有一半的进口线是用来缝制土布衣服或刺绣。 但到1919年,巴西纺织厂的规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用于衡量棉纺工业设备能力的标准是 纱锭量,这1年巴西棉纺工业拥有130万纱锭

(注:[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5卷,第730页,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1991。),并自产优质织物。巴西棉纺工业的生产能力 1882年为2200万米,1905年增加到2.42亿米。

(注:塞尔索·富尔塔多:《拉丁美洲经济的发展》,第93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转引 自斯坦利·J.斯坦:《不发达地区的巴西棉纺织企业,1850~1950年》,哈佛大学出版社, 1957。)生产能力的提高与工厂生产替代手工业 生产有关。

19世纪80年代阿根廷政府关注工业化。1876年制定了高额保护关税法。工业企业集中在布 宜诺斯艾利斯及其周围地区。1884年建立了第1家肉类屠宰冷藏企业。到1889年,这一地区 共有400家工业企业,雇用近1.1万名工人。其中73家企业是1870~1879年建立的,101家建 于1880~1884年间,112家建于1885~1889年间。

(注:[美]E.布拉德福德·伯恩斯:《简明拉丁美洲史》,第184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19世纪最后10年出现了大工厂。工业开 始渗透到其他地区。1895年普查得出的工厂和作坊数目为2.3万家,雇工17万名。在1914年 的普查中,工厂和作坊的数目增加到4.9万家,雇工增加到41万;那时,阿根廷制造了其居 民消费食品的37%,居民穿着的17%,居民使用的金属及机械的12%。

(注:[美]E.布拉德福德·伯恩斯:《简明拉丁美洲史》,第184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在1870年前后墨西哥 基本上没有资本主义工业企业,而到1910年纺织厂已达146家,并在1903年建成了采用炼焦 法生产的拉美第1家现代钢厂。

19世纪末,拉美国家大力发展能源动力设施建设和运输工程。巴西火力发电始于19世纪80 年代,到1900年在规模上已被水力发电量所超过。从水力资源中获得电力使巴西圣保罗地区 在工业化的开始阶段就能以极低的成本获得电力能源,为其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18 90年巴西的总发电能力超过1兆瓦,1900年为10兆瓦,到1908年达到100兆瓦。20世纪20年代 ,在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建造了大坝,在发电和输电方面有了改进,因此,到20年代末,可 提供电力近780兆瓦。

1873年,巴西2千米以上的运河总长仅132千米,只有607千米的改良道路。陆路运输几乎完 全依靠骡队。但到1889年,修建了9000千米的铁路,到1930年,铁路长达3.2万千米。在圣 保罗,六七条铁路线呈扇形向咖啡区伸展,形成圣保罗铁路网络。圣保罗高原的咖啡业在有 利的条件下,大规模发展起来。阿根廷第一条铁路只有约11千米,修建于1857年。到1885年 铺设了3685千米的铁路,1889年达1.6万千米以上,1908年达2.4万千米,1914年达约3.5万 千米。阿根廷是拉美有最广泛铁路网的国家。

(注:[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5卷,第727页,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1991;[美]E.布拉德福德·伯恩斯:《简明拉丁美洲史》,第187~188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墨西哥的铁路修建主要是在迪亚斯政府执政 时期。1876年只有不到643千米的铁路,到1910年前后已达2.4万千米左右。智利的铁路建设 发展很快。19世纪末在南部宽阔的比奥比奥河上架设了铁路桥。1893年,由政府修建的中央 线已延伸至首都以南690千米的特木科,1913年又向南延伸400千米,延伸至蒙特港;而在北 部,1914年中央线修到了塔拉帕卡区南端的平塔多斯,与私人所有的硝石铁路系统接轨。从 19世纪80年代起建设的联结圣地亚哥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跨安第斯山线是高原土木工程的一 大壮举,于1910年通车。到1914年,智利拥有铁路8638千米,其中属国家所有的铁路5584千 米,超过60%。

(注:[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5卷,第533页,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1991。)

在大力发展能源动力建设和运输工程的推动下,拉美工业部门在国民生产中的地位日益提 高。1929年,工业部门在各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阿根廷为22.8%,墨西哥为14 .2%,巴西为11.7%,智利为7.1%,哥伦比亚为6.2%。

(注:塞尔索·富尔塔多:《拉丁美洲经济的发展》,第91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1929年以前,阿根廷工业产值增长 120%,出口值增长140%。在墨西哥,1900年至1910年期间,GDP年均增长率为4.2%,工业增 长率为3.6%。1914年至1922年期间,巴西工业生产指数提高了150%。

应指出的是,以上这些工业发展成就的取得与拉美国家政府的促进作用是密不可分的。19 世纪下半叶,许多拉美国家的领导人和政治家已意识到,没有工业化,拉美必然陷入经济依 附和经济落后的境地。在布尔内斯执政期间(1841~1851)任智利财政部长的维亚尔说:“任 何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任何奴隶制或封建制度显露其丑恶嘴脸的国家,将在人类前进的步伐 中掉队......如果我们不坚决而持久地促进工业化,那一前景也威胁着我们。”

(注: [美]E.布拉德福德·伯恩斯:《简明拉丁美洲史》,第183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

)1883年 ,智利工厂发展协会宣告成立。研究智利工业化的一位历史学家将协会称作是“将智利工业 部门组成为有凝聚力的核心”,没有什么比工厂发展协会更能代表智利经济的变化过程了。 (注: [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5卷,第518页,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1991。)1887年,在巴尔马塞达总统任职期间,智利设立了新的工业和公共工程部,它在1年内 获得了1/5以上的国家预算。此外,各国政府提高了关税,以鼓励并保护新建的工业;各国 政府还颁布其他法令(如税金鼓励措施和免税进口机器),以进一步推动工业化进程。为发展 工业,1889年的巴西政府将农业部改名为工业部,并于1890年颁布保护关税法,同时削减了 用于本国制造业的初级产品的进口关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巴西工业企业的数量有了很 大增长。

综上所述,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拉美国家在工业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从工 业部门的规模和结构的变革到新能源和新动力的应用,都应把1870~1930年这一阶段列为拉 美工业化的早期阶段。

与发达国家不同,拉美的工业化从启动阶段起就受到来自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平等关系及拉 美国家内部不平衡的经济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拉美的工业化以对外出口部门为开端, 具有外源性、外倾性和外围性的特征。

第一,就工业化的动力而言,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是内生性的,“其原动力是内部孕育成长 起来的,具有较强的自我发挥能力。”

(注: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第12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从13世纪以来,西欧就开始发生缓慢的变化,到 16世纪以后变化加速,地理大发现、思想启蒙、宗教改革、农业技术进步、大西洋贸易兴起 、印刷术推广、清教革命……这一切变革,其中很多是同步化的变革

(注: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第16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最终爆发了18世 纪至19世纪之交的大革命。西欧所经历的这一漫长的变革过程是自发的,动力是内在的,基 本上没有造成社会的断裂性震荡,也没有遭受外力造成的边缘化扭曲,因而从传统向现代过 渡 具有渐进性和自发性。而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情况则完全不同。即使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早 就出现过资本主义的稀疏萌芽,但其内部的传统结构呈现稳定的发展趋势,即使出现推动变 革的某个单一条件,也无法形成突破传统的决定性推动力。那里向现代变革的启动力量往往 来自外部,表现为一种对外来冲击的被动反应,具有外部诱发或强制的外源性特点。在这种 情况下,其原有的社会秩序发生裂变,在历史转型期所经历的内外部阻力都非常大。

以英国为例。它的工业化顺应国内市场的需要,发端于纺织工业,在工业革命之前,经历 了相当长时间的原工业化阶段。所谓原工业化生产,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是从传统 手工业向现代工业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之所以称之为“原”,是因为它仍然以手工劳动为 基础,具有原始性,有别于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工业;之所以称之为“工业化”,是因为它 使大批农业人口转入工业生产,它的进一步发展与工业革命的发生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是“ 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

(注:丁建弘:《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第9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原工业化的发展推动整个地区的居民都卷入到原工业化生产中 。通过原工业化过程,英国的资本积累、劳动力状况和市场条件都得到飞跃发展,为工业革 命的发生和工业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在拉美国家,由于外源性社会变迁的特点,其 工业化发端于为满足国际市场而非本国市场需求的矿业和初级农产品加工业,每个国家几乎 都 具有单一产品出口的特征。最为典型的是智利的铜矿业、墨西哥的麻加工业、巴西的咖啡业 及阿根廷的畜产品加工业

(注:Roberto Cortes Conde,The First Stage Of Modernization In Spanish America,Ha rper&Row,Publishers,inc.,1974.)。在独立战争以后,拉美殖民地时期的手工业经济衰落,但并 没有因此改变其为世界市场提供初级产品的边缘地位。而英国在19世纪中期崛起为新兴资 本主义工业中心,以强大的经济实力牢牢控制了拉美的大部分地区,使它们“作为热带作物 、谷物、畜产品的新基地,整合进新的大西洋经济体”

(注: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第17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单一的作物经济结构和政治动 荡使拉美工业化发展贻误了整整半个世纪。直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拉美的政治趋于稳定, 在欧洲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和实证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才启动工业化进程。

拉丁美洲没有经历类似西欧“原工业化”阶段的积累,而只是在某些单一的特殊工业领域 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机械生产方法。比如,智利引进的矿产品的采掘方法和生产工艺在 很大程度上扩大了铜矿的生产规模。到1914年,埃尔特尼恩特和丘基卡马塔这两座铜矿分别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矿和矿井。而坐落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阿穆尔和斯威夫特肉罐 头 加工厂在20世纪20年代则可与美国芝加哥同类公司的经营相媲美。在智利,如果雇用5名 以上工人,均被登记为“大公司”。1914年雇用5名以下工人的企业占智利本国制造业企业 的一半以上

(注: [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4卷,第277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当时,拉美大多数国家的制造业采取原始的、劳动力密集型的小作坊经营 方式,只能向市场提供低档次的食品、饮料、衣着和鞋类制品。可以这么说,拉美由初级产 品出口而带动的工业化缺乏内部推动力,显得先天不足,其经济一直处于中心国家和世界市 场需求的拉动下,很难在自身内部形成良性循环,难以向纵深发展。

第二,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合理,工业与农业、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重协调,工业化覆盖 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拉美的工业化则是由出口部门的增长所带动的,依托的是国际市场 的需求,因此,工业化本身与发达国家的联系比与国内地区的联系更为紧密,具有明显的外 倾性。这一特征使拉美的工农业之间、工业部门之间长期以来相互脱节,工业增长的结果往 往是利润外流,本国人民的生活得不到根本改善。

西欧各国的工业化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工业化的启动是以农业革命为先导的,这场 革命解决了土地问题。英国的“圈地运动”使土地关系的变革深入到所有权层次,封建土地 制度在这一时期被彻底摧毁。农业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为英国 工业化奠定了基础。而独立战争后,拉美传统的农业制度和土地制度并没有得到根本改造, 大地产制既是生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决定社会组织的重要因素。有些国家残存着封 建和半封建的生产关系,有些地方甚至保留着印第安人的村社生产方式。大庄园制和大种植 园制的长期存在,成为拉美工业化启动和发展的桎梏,这是拉美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现 象。尽管墨西哥在1856年颁布旨在打击教会大地产势力的《莱多法》,巴西在1850年颁布拍 卖王室土地的法律,阿根廷曾试图实行租佃制,但3国的土地问题都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在1910年墨西哥革命以前,11000个大庄园主占有全国57%的土地,而奇瓦瓦州的特拉萨斯 家族就拥有15个大庄园;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中有将近97%的家庭没有土地。

(注:[美]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第433页,北京,商务 印书馆,1993。)20 世纪初一位访问智利的人士提出:“土地所有者对其佃农的权威要比美国土地所有者对其佃 农的权威大得多。智利的土地所有者通常是当地的行政长官,毫不迟疑地判决与个人利益相 关的案例。”詹·布赖斯生动地描绘了巴西一位大种植园主在他的“小公国”里过着“一种 半封建的父权制生活”,可以与1个世纪以前的英国相比。

(注:[美]E.布拉德福德·伯恩斯:《简明拉丁美洲史》,第207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这种情况延缓了劳动关系方 面契约制度的建立,妨碍独立的农民阶级的形成。有关巴西土地集中情况的一份统计资料表 明,在1920年,巴西10平方千米以上的大地产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7%;而在圣保罗州,2平方 千米以上的大地产占全州土地面积的70%。这些大地产的经营规模大,产品面向国际市场, 而劳动制度则以对劳工实施剥削为基础。伯恩斯曾指出,巴西的状况为研究在陈旧的土地结 构上强行工业化所带来的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由于没有实行地权分散,巴西农村中贫富 两极分化被长期延续下来,即使在由前资本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变过程中,劳动者的赤贫状 态也没有得到改变。拉美土地的高度集中制约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生产严重滞后, 无法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市场和劳动力。更为严重的是,土地集中的状况亦波及工业领 域。在很多情况下,土地拥有者和工业家这两个集团是部分重叠的,甚至是合二为一的。同 土地集中一样,工业也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勾结关系阻碍着拉美工 业化的进程。到20世纪60年代末,布宜诺斯艾利斯0.2%的企业主控制了60%的工业生产,雇 用了50%的工人。

(注:[美]E.布拉德福德·伯恩斯:《简明拉丁美洲史》,第291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

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英国建立了以棉纺织业占优势的纺织业、冶金业和采煤业的工业结构 ,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分布体系。冶金业的发展推动了其他重工业部门的发展和机器制造业的 繁荣,为工业化向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在拉美国家,与矿产品等出口部门 相比,钢铁等重工业的发展相当落后。

铁路的修建和扩展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拉美经济的依附性。拉美各国修建的铁路是为出口 市场服务的。以阿根廷为例。由英国人资助、建造和管理的铁路将大量资源从富饶的潘帕斯 草原运往布宜诺斯艾利斯,以供出口。玻利维亚的情况提供了铁路造成对单一出口的依赖和 供当地市场的粮食减少的重要例证。19世纪末联结高原地带和太平洋港口的铁路线加速了锡 矿的出口,从安第斯山开来的火车满载矿砂,为不使火车回程空运,车厢装载了从美国等地 进 口的农产品。进口粮食使富饶的圣克鲁斯地区的农业受到严重破坏,生产迅速下降。玻利维 亚经济因而受到双重依赖性的制约:单一产品的出口依赖外国市场,部分粮食要由外国生产 者提供。

在迪亚斯执政的最后10年,墨西哥出口部门中的矿产品和石油产量每年增长7.2%,比制成 品工业的增长率高出1倍,比农业增长高出2倍。

(注:塞尔索·富尔塔多:《拉丁美洲经济的发展》,第41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拉丁美洲成为世 界贸易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原料供应地之一。1913年拉美国家的畜产品出口 占世界总出口量的11.5%,咖啡、可可和茶占62.1%,糖占37.6%,橡胶、皮毛和皮革占25.1% 。

(注:塞尔索·富尔塔多:《拉丁美洲经济的发展》,第42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可以这么说,拉美的工业化从一开始就是同对外经济依赖紧密结合的。根据国际市场 的需求,拉美地区成为矿产品、热带农产品及温带农产品的供应地区。这正是拉美走上依赖 性工业化道路的根源。

第三,从工业化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来看,在发达国家,这两者之间是一种共生和互动的关 系,即资本主义的产业为工业化提供基本条件,工业化又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工业化 进程以前,英国的农业生产率已提高,大批劳动力得到解放,有充足的粮食和原料供应工业 和城市。农村人口进入制造业市场,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又为生产资料开辟了市场。“英国的 工业化模式是从已经相当发达的市场经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注:[英]汤姆·肯普:《现代工业化模式——苏日及发展中国家》,第7页,北京,中国展 望出版社,1985。)

而拉美的情况恰恰相反,其“工业化是在带有重大缺陷的情况下发展的”

(注:[阿根廷]劳尔·普雷维什:《外围资本主义》,第2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是一种“ 外围资本主义工业化”,具有很强的外围性。这种缺陷的根源就在于拉丁美洲的“模仿性资 本主义”。拉美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要是从欧美移植的,自身的资本主义发育不充分。工 业革命后,世界原料需求的增长刺激了拉美地区生产率的提高、工业结构的演变及工业化进 程。秘鲁著名政治家马里亚特吉在评述秘鲁出口经济的作用时就指出:“在鸟粪和硝石贸易 占统治地位和以此为特点的时期,我国经济由封建变为资本主义的进程得到了第一次强有力 的 推动。”

(注:[秘鲁]何塞·卡洛斯·马里亚特吉:《关于秘鲁国情的七篇论文》,第11页,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7。)但是,单一的初级产品出口往往把资源集中在少数几个生产部门。生产结构的 变化常常引起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大力发展单一作物的出口可能导致食品进口的增加,某 个矿产部门的发展可能会使原来由国内市场提供的手工业产品被进口的制成品所排挤。当工 业化开始时,“竞争者不是生产率低的手工业生产者,而是在世界市场上已经站住脚的高效 率的生产者。”

(注:塞尔索·富尔塔多:《拉丁美洲经济的发展》,第85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而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实现是工业生产过程革新的结果,通过降低价格, 这些革新为工业产品取代手工业产品、形成本国的市场创造了条件。

拉美工业化的指导思想起源于以学习西欧、模仿英美为宗旨的“欧化运动”。在19世纪, 受实证主义的影响,拉美各国出现了大规模的“欧化运动”。拉美各国领导人希望通过欧化 来实现拉美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除兴办教育和大规模移民外,他们采取的主要经济措施就 是模仿英国,奉行贸易立国,信奉自由主义。但实际上,“发达的资本主义本质上是向心性 的、吸收性的和统治性的。它的扩展是为了利用外围,而不是为了发展外围。世界体系中的 矛盾是非常严重的。”

(注:[阿根廷]劳尔·普雷维什:《外围资本主义》,第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中心的发展动力不会深刻地渗入外围的社会结构中,与此相反, 中心把它的技术、消费、生活方式、制度和思想、意识形态向外围扩散,但外围的资本主义 不可能按中心的模式发展,因为与中心社会结构相比,外围的社会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这 种社会结构“包含着一系列由于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而彼此联结的局部结构,诸如技术结构 、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权力结构和分配结构等”

(注:[阿根廷]劳尔·普雷维什:《外围资本主义》,第3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在工业化启动时期,拉美大多数国 家仍以农业为主,长期的殖民统治和战乱的影响,使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土地制度不合理, 农村中残存的封建和半封建的生产关系,相对于进行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主义前提条件很不 协调,成为阻碍拉美工业化启动乃至后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实证主义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为拉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结盟提供了意识形态的保护伞。 实证主义认为,在封建的农村基础上强行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是可行的。由于强调秩序和等 级,确保了上层分子享有特权,拥有相对的繁荣,并向中产阶级作出相同的许诺,而广大群 众则处于整个社会的最底层,没有多少“发展”的机会。在拉美工业化开始及进行的过程中 ,社会不平等、新的封建主义、家长式统治、特权及依附性始终存在,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 阻力。

美国学者沃勒斯坦曾指出,资本主义不是西欧某一国家、甚至也不是西欧的现象,而是一 种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发展繁荣,恰恰是因为在世界经济体系的范围内存 在着不止一种、而是很多种政治体制。”“世界经济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种扩展其不同 地区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差距的趋向。”

(注:[美]伊纽曼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第332页,第348页,北京,学 术出版社,1974。)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世界其他地区服务于西 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西欧的发展又在很大程度 上加剧了世界其他地区的不发达。

结论

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由出口部门的繁荣带动的工业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 发展变化,使拉美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度增长。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尽管同以后 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有很大不同,也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启动阶段不一样,但是,如果认为拉 美 只有在20世纪30年代进入进口替代工业化阶段才开始真正的工业化,而30年代以前工业领域 的增长只能算做准备阶段或过渡阶段,未免有失偏颇。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尽管 这一阶段拉美工业化的启动是由国际市场的外部需求拉动的,但不能因此否定拉美国家在工 业领域所取得的质和量的飞跃,更不能忽视拉美国家自身的发展和客观努力。第二,如果把 这60年的工业发展隔离于拉美工业化之外,那么难以解释拉美后来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 正是由于拉美工业发展的先天不足,才导致了它的后天失调;正是由于它在启动阶段特有的 外源性、外向性和外围性,才给它以后的发展道路带来了重重困难;正是由于拉美内部传统 农业和土地制度等因素没有得到根本性改革,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启动才缺乏内部 动力。“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工业化”模式的选择并不是拉美国家的自主性选择,而是受到世 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整体发展制约,拉美的繁荣取决于来自国家外部的贷款、投资、发明 、技术、人员以及意识形态,伴随拉美早期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是“经济殖民化和依附 性的不断加深”

(注:林被甸:《拉丁美洲国家对自主性发展道路的探索》,参见罗荣渠主编:《各国现代 化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标签:;  ;  ;  ;  ;  ;  ;  ;  ;  ;  ;  ;  ;  ;  ;  

拉丁美洲工业化的起步时间及特点分析_巴西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