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定向放射术治疗肺部小肿瘤的可行性论文_田伟成,刘燊(通讯作者) 延玲

田伟成 刘 燊(通讯作者) 延 玲

吉林省肿瘤医院 130000

摘要:目的 对立体定向放射术治疗肺部小肿瘤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肺部小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2例,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放疗模式进行临床治疗,实验组患者采取立体定向放射术进行临床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8.1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6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30.95%,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31.58%(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立体定向放射术治疗肺部小肿瘤具有切实的可行性,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立体定向放射术;肺部;小肿瘤

立体定向放射术治疗肺部小肿瘤的疗程较短,治疗效果较好,本研究就立体定向放射术治疗肺部小肿瘤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现报告如下,供研究和参考。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肺部小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2例,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放疗模式进行临床治疗,实验组患者采取立体定向放射术进行临床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率。实验组患者中,共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64-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53±10.53)岁,其中有13例肺癌患者,10例肝癌患者、10例结肠癌患者及9例肺转移瘤患者;对照组患者中,共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65-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09±10.13)岁,其中有12例肺癌患者,8例肝癌患者、10例结肠癌患者及8例肺转移瘤患者。经确认,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经相关的临床检验确诊为肺部小肿瘤患者,且排除不愿配合本次研究及药物禁忌患者,符合本次研究的基本条件,肿瘤直径在1-3cm,肿瘤体积在0.14-24.41mL。另,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的数据可进行比较和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放疗法进行临床治疗,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体征变化,以保证患者在出现不适及严重并发症情况时,可及时通知医生对患者进行救治。实验组患者采取立体定向放射术进行临床治疗,指导患者用体模将其体位进行固定、并在体模外贴上金属标记,使用CT对患者进行定位扫描,扫描间距为0,扫描厚层为5mm,在透视的情况下对病灶进行观察,并由专业的临床医师勾画PTV作为临床参考的依据,以GTV外放5mm处作为CTV,在CTV左右3mm处外放,在CTV前后3mm处外放,而患者的头脚方向则外放10mm左右,以PTV作为靶区,将加速器设置为6mV,射野为7个左右,总剂量为54-63Gy,持续治疗12次即可。

1.3 观察指标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肺部小肿瘤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率进行观察,治疗总有效率越高,不良反应率越低,表示患者的治疗效果越好。不良反应情况包括全身乏力、肺损伤、骨髓抑制等,治疗效果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三项,治疗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具体的评价指标如下:

完全缓解:经治疗后,患者的肺小肿瘤完全消失;部分缓解:经治疗后,患者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缩小幅度在25%以上;稳定:经治疗后,患者的肿瘤体积不变或者肿瘤体积缩小幅度小于25%。

1.4 数据处理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肺部小肿瘤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束后,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95%作为可信区,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进行对比分析,使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进行对比和分析,P<0.05的前提下,数据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肺部小肿瘤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肺部小肿瘤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详情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表[n(%)]

注:与对照组相较,﹡P<0.05.

2.2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中有3例患者出现全身乏力症状,4例患者出现放射性肺损伤症状,6例患者出现骨髓抑制症状,临床治疗三个月后,不良反应情况消失,即不良反应率为30.95%,共13例;对照组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现全身乏力症状,2例患者出现放射性肺损伤症状,8例患者出现骨髓抑制症状,临床治疗三个月后,不良反应情况消失,即不良反应率为31.58%,共12例,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无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肺部肿瘤是临床危害性较大的疾病之一,且相关的临床资料表明,传统的放疗治疗对肿瘤的控制率较低,且治疗时间较长,而肺部小肿瘤的增殖速度较快,如不能快速地对肿瘤进行控制,将加重患者的病情,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面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1]。近几年,立体定向放射术治疗肺部小肿瘤受到了众患者及专家的青睐,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2]。

经济水平的发展,医学技术的进步,放射科技术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和运用[3],肺部肿瘤照射方式通过生物学细胞的存活曲线,有效提高了单次照射剂量,促进了生物效应的提高,其治疗疗程也明显缩短,有效提高了肺部小肿瘤患者的肿瘤控制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4-5]。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取立体定向放射术治疗的实验组患者其治疗总有效率为88.10%,远远高于采取传统放疗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其不良反应率两组患者无明显的差异,故立体定向放射术治疗肺部小肿瘤具有切实的可行性,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江毅平.立体定向放射术治疗肺部小肿瘤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29):89-89.

[2]黄静.立体定向放射术治疗肺部小肿瘤的可行性[J].中外医学研究,2013,(28):29-29.

[3]赵耀巍,张义,刘静霞等.立体定向放射术治疗肺部小肿瘤的可行性研究[J].河北医药,2013,35(4):533-534.

[4]王克万,漆松涛,杨开军等.PET和脑磁图综合定位对难治性癫(癎)低剂量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远期效果的影响[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2,17(12):529-532.

[5]姜鹏,王义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J].实用医药杂志,2015,32(1):37-42.

论文作者:田伟成,刘燊(通讯作者) 延玲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6

标签:;  ;  ;  ;  ;  ;  ;  ;  

立体定向放射术治疗肺部小肿瘤的可行性论文_田伟成,刘燊(通讯作者) 延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