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差异对中日文化交流的影响论文

价值观差异对中日文化交流的影响论文

价值观差异对中日文化交流的影响

吴 优

(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摘 要: 国家之间的价值观差异直接影响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中日两国国家属性各异、国家上层建筑差异较大,两国的价值取向各自不同。新时期,两国的价值观差异成为其长期保持的文化交流传统的阻碍,全面分析中日双方在外交、军事、承担大国责任的行为中所体现的不同价值观,论述中日文化交流日趋困难的价值观成因,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 价值观;外交结盟;军事外交;文化交流

一、从外交结盟视觉探究中日价值观差异

1.日本倾向与强国结盟

日本清楚认识到自己的局限,也认清自身的实力不足以完成自己的野心。土居健郎在《甘之构造》里面着重分析了日本人的心理活动,从书里可以看出,日本人虽然总是宣扬自己有独一无二的民族优越性,但他们骨子里却有一种依赖性和依附性,这种寄托性的心理使其产生了:“要紧随着强国走过的路前进,与强国为伍”这样的定式思维。所以其外交理念就是:联美强日。日本不仅仅满足做一个美国的追随者,依附似的从日美联盟获益,而是要变为一个推动者,推动自己与美国合作进展的同时,在日美联盟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并巩固日美同盟的关系,进而逐步实现自身在亚洲的主导地位。

2.中国愿与世界任何国家建立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

中国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坚决不加入任何大国集团,不与任何国家或地区建立结盟外交,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宗旨和原则。在1982年召开的十二大会议上,邓小平在致开幕词时指出:“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

二、从军事外交视觉探索中日价值观差异

1.照相呼应的美日联盟

日美两国的军事合作现在已经波及世界,日美两国也对军事合作制定了具体的政策,如:当日美两国受到任何他国攻击时,日美会发动各自武装力量共同应对。“日美集体自卫权”的产生,表明日本可以在没有受到武力打击的情况下动用自卫队行使武力,也表明美国会动用武力帮助与日本关系密切的第三国,这对于美日联盟的军事威慑力大有提升。

2.中国的防御性国防政策

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其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也让中国的军事实力备受世界瞩目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较为透明的国防政策树立起中国军队爱好和平的良好形象。中国军队积极参加联合救援,海上搜救,人道主义救援等国际维和活动。这样的军事活动体现了我国相对透明的国防政策,增进了世界人民对中国国防军队建设的了解,体现了中国视世界安危为己任,增加了被援助国对中国军事理念的认同感。当双边国家意见产生分歧时,中国不会采取动用武力方法解决,而是会以双边谈判交流的方式去化解争端。并且运用军事外交,进一步改善和加强与他国的关系,求同存异,凝聚共识,增强国与国之间跨国军事合作,特别是应对恐怖组织的军事合作。

选取2017年1月~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高血压伴心功能不全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5例。其中,治疗组男29例,女26例,年龄43~80岁,平均年龄(61.50±10.56)岁,平均病程(3.11±1.23)年;对照组男31例,女24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62.14±7.90)岁,平均病程(3.24±0.9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三、从承担世界责任视觉探究中日价值观差异

1.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

中国积极推进共同体建设,并为此贡献中国力量,致力于使世界各个国家通过相互合作建立和平共赢关系的结构状态。这里也体现出了我们以邻为善,以邻为伴,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亲意旨中国在外交上,有亲和力,在地缘、人缘上与他国相亲、相近。诚意旨在处理双边或多边问题上以诚相待,诚心以谈判的方式解决问题,富有诚意地与任何国家建立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惠意旨中国本着互惠互利的理念,不但谋求自己本身的发展,更要将中国发展成果惠及世界,让各国搭上中国高速发展的列车、便车。容意旨中国有着大国的胸怀,尊重各方利益,会让各国在同中国的交流合作中有充分的存在感、获得感。

第二,在军事外交上,日本一系列的做法表明,它想要达到的军事实力已经不仅仅是保护本国人民不被侵犯,而是进一步的加强。而中国的价值观是和平的,愿与任何一个国家建立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无论此国家的实力如何。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是一头和平的醒狮。

2.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样的评价并不是作者本人臆造的,而是《菊与刀》一书中第五章的标题。日本对世界的责任感极其淡泊。在日本的价值观中,无论以和平还是战争的手段,无论是否给其余国家带来灾难,只要能够谋得自身发展,是否有悖于道德伦理则显得不是那么的重要。就像现在,日本在反思二战的战败原因的时候,从来不会思考可能这场战争的发起就是错误的,思考他们不应该发起这场使他国生灵涂炭的战争,而是落脚于如日本的战败是因为受连累与德国等其余法西斯国家的战败,或是后勤补给不足等片面因素。

综上所述,中日价值观差异明显。

第一,在对待外交结盟问题上,日本倾向与强国结盟,和中国的结伴不结盟外交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面也体现了日本价值观中的依附性,和中国相对独立的价值观大有不同。

女孩用手背抵着额头,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好半晌,才终于深吸了一口气。她坐直身子,继续道:“巴州地界遍布唐门眼线,我无路可走,便逃入了横断山脉。唐门的追杀并没有停止,我借助深山密林的地理优势,一路逃躲,一路拼杀,最终突出重围,甩脱了追兵,但自身也受了重伤。我逃到云浮的时候,已经精疲力竭,却又受到了土狼群的攻击,若不是你,我可能早就填了土狼的肚子。谢谢你!”

第三,在承担世界责任上,日本的更注重于谋取自身的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承担起符合其经济水平的责任感不强,宣布或履行和平发展的承诺的热情不高,体现出日本“民族利己主义”的特点。

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时,不产生相斥分离的能力称为相容性。从热力学角度说,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就是聚合物之间的相互溶解性,是指两种聚合物形成均相体系的能力。由于ABS树脂是两相结构,两相之间的相容性决定了ABS树脂的结构及性能,相容性好,二者容易分散均匀,相界面模糊,两相界面的结合力强。相容性差会导致两相界面分层,相界面结合力差,降低了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同时相容性差还会使橡胶相与SAN相分离,使橡胶粒子相互粘连,体系不均匀。

四、结语

加大推广汉语教育的力度和深度。学习汉语是理解中国价值观的基础,只有理解了中国的理念才能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进而对中国进行主观判断。近年来,日本学习汉语的民众数量不断增加。对此,要积极鼓励,尽力满足各种不同的学习需求,并拓展宣传渠道,让更多的日本人产生对汉语的兴趣。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对中国价值观的积极作用。利用网络媒体能迅速传递信息的特点,积极回应日本民众热切关注的有关中国的问题。通过社交软件创造两国青年的交往平台,互相传播正能量。加强对中国悠久历史、传统文化以及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宣传,既介绍中国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也要展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新风采、新形象。向日本民众展示一个和谐的、独立、慷慨的中国,使日本民众正确认知中国,着手冲破老旧的固化思维,打消其对中国威胁论的误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前苏联]弗·普罗宁可夫,伊·拉达诺夫著.日本人[M].赵永穆,等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3]李葆珍.结盟—不结盟—伙伴关系:当代中国大国关系的嬗变[J].郑州大学学报,2009(2).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黄大慧.从“纸上同盟”到“行动的同盟”:冷战后日美安全关系的新变化[J].教学与研究,2006(5).

[6]胡荣忠.日本军事大国化的新动向[J].日本学刊,2004(5).

[7]李天英.试析日本新保守主义思潮[D].陕西师范大学,2005(5).

[8]阮宗泽.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世界梦”[J].国际问题研究,2016(1).

[9]李希辰.国际文化视角下中日文化交流简析[J].中国报业,2016(24).

[10]陈思佳.关于中日文化四大差异的比较分析[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11]陈思思.跨文化交流背景下中日语言差异产生冲突的问题因素[J].宜春学院学报,2016(4).

[12]胡锦涛.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EB/LO] .http://www.gov.cn/jrzg/2008-05/07/content_964157.htm

中图分类号: G125;D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9052(2019)10-0195-02

收稿日期: 2019-8-18

作者简介: 吴优(1993—),男,北京人,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李凌峰)

标签:;  ;  ;  ;  ;  

价值观差异对中日文化交流的影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