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论文_赖桢洁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论文_赖桢洁

四川省泸州市高级中学校(646000)赖桢洁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语感强的人话听得明白,说得得体;文读得透彻,写得畅达。

语感弱的人则反之。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因此,叶圣陶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见,语感素质在整个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1 通过诵读吟咏,初步感受语言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必须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

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教这首小令时,我没有立刻进入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由于这首小令前三句是景物的排列,景物的特点也很明显。因此,学生就会或多或多少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这就是客观事物激起的主观感受。是认知上的感性直觉,这是获得语感的前提。这时候再引导学生联系最后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学生就会很容易地体会出这首小令所要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这些恰恰是建立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的,因为读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过程。通过诵读吟咏,学生把握了它的感情基调,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领略了文章的韵味,省去了许多环节。因为,讲解是死的,而诵读却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中学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抒情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繁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引导学生诵读吟咏,以触发学生的语感。

具体方法有:①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理趣,叶老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目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像《荷塘月色》、《再别康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课文,或由老师范读,或播放配乐诗朗诵,引导学生进入“意会”境界。②指导诵读:诵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目到、心到,调动学生全身心多种感官功能,让学生的感受达到准确、细腻、真切。使学生受到感染,引发感情,而后有节奏有感情地投入诵读。

2 通过总体感知,总体把握语言语感的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感知,既要“入乎其内”,评点分析,品味语句,又要“出乎其外”,综合相关内容,联系写作背景、材料,从本质上认识语言材料,它要求认知者有更高的立足点和广阔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作家情感和语言风格,从而获得强烈的语感。如《沁园春·长沙》一词中,用“看”、“怅”、“忆”等词来联系全篇,诗人笔下的人是雄姿英发,气概豪迈:秋景是活泼、美好、壮丽,把这些内容与当时的写作背景联系起来看,它表达了诗人改造旧中国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如果缺乏总体感知,就可能一叶障木,不见森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不能真正理解作品,也难以养成丰富的语感。

3 通过审美比较,分析领悟语言所谓领悟,不是概念抽象,不是逻辑分析,而是一种借助形象的非概念性认识,也就是与具体形象紧密结合,伴随着情感和想象的形象思维,渗透在美感直觉中的理解和把握。人们在被美所打动、所感染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引起思索和探求,从而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也就毫不勉强地得到了某种领悟。作为审美认识的领悟,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方面它要受到审美对象的诱导,使审美对象唤起人们对一定生活现象的联想,从而产生相关的领悟。看到十冬腊月红梅怒放,凌霜抗雪傲视严寒,这就很容易使人们联想起社会生活中那些不怕艰难、无畏强暴、勇敢战斗、刚毅进取的仁人志士,因而从梅花的形象中领悟到坚贞、高洁的人格品质。人们还可以从青松中领悟到坚韧顽强的抗争精神、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从翠竹中领悟到清风亮节的气质操守、不媚时俗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领悟又受到审美主体自身素质条件的制约。在审美欣赏中,人们所领悟到的东西,总是跟自己的生活经历、文化教养、认识能力、思想情趣、个性气质等关系密切,尤其与自己当时的境遇、心情更有直接的联系。在一定意义上,领悟是自己的精神和品格的表现。中国诗坛上有三首著名“咏梅”题材的诗词,就是突出的例证。

林逋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与金樽。”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同样以梅花作为审美对象,三位诗人所领悟到的内容就迥然不同。林逋一生不做官,长期隐居在西湖孤山,种梅养鹤,二十年没有到过城市,他欣赏梅花的幽雅秀美、傲骨高洁,抒发自己超脱尘世、淡泊名利的闲适之情,正是以梅花作为自己“隐逸之士”的象征。陆游爱国,一生怀有抗金救亡的宏愿,无奈屡遭投降派的打击,壮志难酬,孤独郁闷,借梅花以排遣自己胸中既矢志不渝又无可奈何的感伤情怀。毛泽东的咏梅词,一反封建士大夫的悲苦伤怀又孤芳自赏的形象,从梅花看到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乐观、自信、谦逊的高尚形象和无私品格:迎风斗雪,顽强抗争,环境愈险,斗志弥坚;唤醒春天,却不居功自傲;与百花共赏春光,却不争名夺利。对于作者来说,不同的领悟在诗歌中表现出不同的感受。对于读者来说,诗歌语言的领悟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只有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从作品的艺术形象体系出发,全面感受,深入体会和细致体验,才有可能真正领悟到作品语言的真谛。

4 通过揣摩咀嚼,具体品味语言语言是概念的表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借助语言可以准确地反映思维所认识到的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念性的语言当然要比体验性的领悟明晰和深刻,而具体品味却比一般语言概念更丰富和细腻。叶圣陶曾经说过:“一篇作品只读—两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点出了涵泳推敲的重要性。而语感的会意性就决定了人们要领悟语感,就必须揣摩、体味。首先,具体品味语言还要注意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意蕴。

人们常说“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我们学习语文,一定要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得越真切,遇到一篇文章,便会引起你的共鸣,仿佛身临其境,感受深切。如《我与地坛》的第二节,只有充分调动学生亲身经历母爱的生活体验,才能更真切地理解作者当时传达出来的对母亲深深的沉痛的悼念。

其次,品味语言一定要驱遣想象,意会言语,联想和想象是语感腾飞的翅膀,因此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象。如《致大海》、《雨巷》、《赤壁赋》等课文,让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尽情驰骋于想像之中,才能感受到文学意境。

总之,语感虽然具有一定的不可捉摸性,但绝不是不可知的东西,它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从而为人们所掌握。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它对于改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符合整个素质教育的精神。

论文作者:赖桢洁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4年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10

标签:;  ;  ;  ;  ;  ;  ;  ;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论文_赖桢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