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宏观经济管理与经济持续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加坡论文,经济管理论文,持续增长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加坡独立后的短短的30多年时间里,其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加坡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60~1994年期间,实际年增长率高达8.9%,通货膨胀率低于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1.5亿新元增至1053.1亿新元,增长约48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400多美元增至1.89 万美元。1994年对外贸易额高达1986亿美元,人均贸易额高居世界之首。金融业日趋成熟,外汇市场交易额已居世界第4位, 并成为世界主要的离岸银行业、基金管理业和风险管理业中心。新加坡已是世界上仅次于伦敦、纽约和东京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在国际经济领域中的竞争力迅速增强。在世界权威机构公布的1994年和1995年世界竞争力排行榜中,新加坡已连续两年居第2位,仅次于美国。其中1995 年新加坡在各竞争力评估因素的排名分别为:“国际经济力量”居第 2位;“国际化”居第2位;“政府”居第1位;“金融”居第1位;“基础设施”居第2位;“管理”居第5位;“科技”居第10位;人力资源居第1位。
在新加坡经济取得如此引人注目成绩的诸多因素中,卓有成效的宏观经济管理是一重要方面。
一、新加坡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和宏观调控政策
新加坡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是以其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为基础,根据特定的国际环境和独特的国内经济条件,经历了自50、60年代以来长达几十年的实践、调整过程而逐步建立起来的。
新加坡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由政府内阁领导下相关的部和法定机构组成。政府综合性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主要有财政部、贸易及工业部等;专业性的法定机构主要有财政部属下的货币局( BCC)、金融管理局(MAS)、贸易及工业部的经济发展局(EDB)、劳工部的全国工资理事会( NWC)。财政部负责拟定经济发展计划,编制财政预算,实施财政政策等。贸易及工业部负责制定产业政策和外贸政策,从1979年起负责拟定经济发展计划。新加坡没有设立中央银行,中央银行的职能由金融管理局、货币局和投资局共同行使。货币局负责货币发行,投资局负责国家的海外资产和投资,金融管理局执行其余中央银行的职能。经济发展局负责制定和实施工业化计划,全国工资理事会负责制定每年的加薪指导原则。在宏观经济决策和管理机构中,新加坡注重劳、资、政等各方参与决策和管理。1989年政府成立的经济委员会和1989年成立的经济策划委员会,均由政府和劳资各方组成,共同协商制定中长期发展计划。全国工资理事会也以劳资政三位一体,负责制定国内工资政策。
经过长期积极探索,新加坡终于建立了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宏观政策调控体系,即以汇率政策和工资政策为两大支柱的宏观调控体系,并辅以其它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政府计划等。在这一宏观调控体系中,汇率政策以控制通货膨胀为目标,政府通过维持新元的强势汇率,抵御输入型通货膨胀;工资政策以保持新加坡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为目标,通过每年全国工资理事会的加薪指导原则,使工资的增长幅度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
新加坡选择以维持新元坚挺和工资随生产率增幅为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适应了新加坡这一高度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要求。维持新元的坚挺,除了抵御输入型通货膨胀外,还由于新加坡出口商品中的进口部分占70%,保持新加坡元坚挺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新元的坚挺是保持新加坡作为国际经济和金融中心的关键所在,也是吸收外国投资的重要保证。但另一方面,新元的坚挺又势必影响新加坡的出口竞争力,因而新加坡又将构成生产成本工资的增长作为另一调控目标。政府通过劳资政三位一体的工资政策,保证工资的增长幅度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以增强新加坡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在新加坡的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新加坡政府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为传统的宏观调控政策所局限,选择了以汇率和工资为核心的宏观调控体系,促进了国内宏观经济的稳定。新加坡政府还注意依据宏观调控的实际效果来决定政策的取舍。如,80年代初新加坡通过高工资政策来加速产业升级,其结果却削弱了出口竞争的能力,并导致了80年代中期国内经济的严重衰退。政府及时纠正了宏观经济政策中的这一失误,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国内经济得以迅速恢复。这反映出了新加坡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二、新加坡的宏观经济管理及成就
长期以来,新加坡奉行稳定货币的政策,控制货币供给与流通,保持新元汇率坚挺,同时利用其它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抑制国内消费过快增长和国外因素的影响,保证了币值和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自1973年2月以来,新加坡实施浮动汇率制后,新元对美元的汇率已升高70%,自1980年以来,新元便成为世界上仅次于日元的第二个强势货币。据世界银行统计1961~1991年,新加坡的通货膨胀率仅为3.6%, 是世界上通货膨胀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从失业率上也可以看出新加坡经济的相对稳定和良性运转。新加坡在克服了60年代初殖民地经济遗留下来的严重失业问题(高达12%以上)以后,自70年代初以来,失业率一直处于低水平。80年代失业率为3%,1994年失业率为2.6%。政府通过颁布“雇佣法”和“工业关系法”,建立劳资政三位一体的全国工资理事会,促进劳资协商合作,逐步改善劳资关系。新加坡通过努力保持了长期良好的财政状况。除个别年份有少许赤字外,基本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或盈余,政府拥有巨额储蓄,使之避免向外举债来筹措资金。在国际收支方面,新加坡存在大量有形贸逆差,但巨额劳务收入和外资流入足以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并使多方外汇率储备不断增加,1990~1993年新加坡官方外汇储备额从3.36亿新元增加到778.2亿新元。可见新加坡旨在稳定经济的宏观管理,基本上实现了国内经济的持续稳定和良性运行,可谓成绩显著。
为了促成国内经济的持续高积累和高增长。新加坡一贯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强调制订和执行财政预算的收支平衡,从财政收入看,自1965年独立以后,除1966和1967年度以外,均保持盈余,且盈余额不断壮大。1970年度财政收支盈余0.789亿新元,1980年度为4.07亿新元。1990~1994年度分别为18.1亿新元、35.1亿新元、49.4亿新元、69.7亿新元和91.6亿新元。与此同时,政府奉行不依靠举借外债和尽量压缩财政补贴的方针。1970年新加坡的外债额为1.74亿新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1993年外债总额减少到0.12亿新元, 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01%。政府除了对教育、医疗、环保、公共住宅等少数事业补贴外,对其余领域不予补贴。
从财政支出看,新加坡政府的支出水平自取得独立到70年代呈缓慢上升趋势。80年代上半期有较大增幅。进入90年代,政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有所下降。且在财政支出构成中,经常支出的比重日益下降,发展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这样,新加坡有效地控制经济支出而又以大量资金投放于经济与社会基础建设,从而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税收方面,政府利用诸如减免税率、放宽税期等税收政策,鼓励和引导私人投资,同时还多次削减个人所得税来提高个人储蓄水平。在金融政策方面,新加坡实行强迫储蓄和自愿储蓄并举的方针。中央公积金制度是政府实行强迫储蓄的形式,随着法定缴纳率的提高,现每天缴纳的公积金金额大约相当于国民储蓄的1/3,同时公积金结存款项又有89%以上购买政府债券,以融通公共投资,这就大大提高了政府储蓄和投资能力。在工资政策方面,70年代末以前新加坡实行有节制的工资政策。60年代实际工资增长率为1%,1972~1979 年实际工资增长率也仅为2%。 长期低工资政策使个人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减少,有利于加速资本的积累。
在加速经济增长的同时,新加坡十分注意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均衡性。早在60年代初,政府就开始推行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投入巨额资金,大力发展经济与社会基础设施。 建立现代化的码头, 开辟30个工业区;推行庞大建屋发展计划,解决居民住房问题;进行市区合理布局,改善城市公用事业。同时多次实行教育体制改革,增加人力投资,大力发展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为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政府推行人口计划;建立医疗保健系统,促进社会保险事业。从若干主要社会发展指标看,新加坡所取得的成就在发展中国家中名列前茅,有的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如新加坡成人识字率已达91.6%(1993 年数字)。1960~1993年人口增长率由3.2%降至2%,婴儿死亡率由34.9%降至4.6%,1991年医生与人口的比例为1∶731;1992年病床与人口的比例为1∶327。1991年人均期望寿命达75.7岁。到1993年底止,全国已有87%的居民住进政府组屋,81%的居民拥有组屋的产权,成为世界上住宅问题的成功范例。随着个人收入和社会福利的增长,社会上收入不平等的现象有所缓和。
总之,新加坡宏观经济管理的成就表现在促成了国内经济的持续高积累和高增长,创造了相对稳定和良性循环的经济环境,并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