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财政纪律体系及其理论框架的新思路_公共财政论文

建立财政学科体系及其理论框架的新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思路论文,学科论文,框架论文,财政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财政性质的再认识

长期以来,在我国财政理论研究方面,往往重视用理性的思维方法,以“生产关系”为研究突破口,热衷于论证财政的产生发展、概念本质、职能体系、与经济的关系等基础理论问题,而不习惯或者说是忽视对指导我国财政实践有直接操作意义的应用理论研究。即使有也多局限于对财政分配过程的描述和对现行制度政策的诠释。在新的财政学科体系及其理论框架的研究和构造中,我们应转变思维方式,变单纯的理性思维方式为理性与现实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并且更注重于现实思维。在这样一种思维逻辑下,有必要对财政性质特征进行再认识。

(一)自古以来,不论任何社会形态下,财政都与国家或政府有着必然的联系,财政总是以为国家或政府实现其职能筹措物质财富为目的的分配活动。而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财政现实地表现为一种政府的货币收支活动及其管理。

(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化,国家或政府的职能在不断地扩展。从国家的性质角度观察,由于建立在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国家的性质不同,其职能也有所不同,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其职能必然是两种:一是国家的共性职能,即国家安全保卫和社会管理职能,我们称之为公共职能;二是以生产资料所有者代表的身份组织和管理归国家所有(即归全民所有)的资产的运营和增值的职能,我们称之为经营职能(如我国)。实行私有制的国家,其职能也有两种:一是国家的共性职能,即公共职能;二是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在现代社会)。在某一国度里,由于不同的经济、政治体制不同,国家职能的具体实施及表现方式也不同。而财政活动的目的、内容、方式及其管理,总是与其服务的对象——国家职能的变化相适应的。

(三)在现代社会,世界各国都比较普遍地实行了分级政权。国家的职能通过各级政府的职责得以分解。与此相适应,财政也随之分解为各级政府的财政。在这一命题下,国家财政与政府财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国家财政是一国财政的总称,包括纵横交错的财政活动及其管理的各个方面,如公共财政和经营财政。而政府财政是以政权为中心设立的财政,如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

(四)当今世界各国,在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上,比较普遍地实行了复式预算。而复式预算基本上分解为两个预算:一是经常性预算,二是经营性预算或建设性预算。与此相对应,财政体系也由公共财政和经营财政(在我国是国有资产财政)构成。

二、我国财政学科体系的新格局

基于上述社会经济客观条件的变化、对财政性质特征的再认识,以及思维方式的转变,我国的财政学科体系应由公共财政和国有资产财政两部分组成。

这种新体系的确立具有两个前提:一是客观前提(即外部前提);二是现实前提(即内部前提)。

所谓客观前提,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次,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两位一体的性质,既是政权的行使者,又是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者的代表;第二层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实行政企分离,政资分开的管理体制,财政作为国家或政府的分配行为,在客观上表现为国家或政府以政权组织、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公共财政收支活动,以及国家或政府以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代表的身份,对国有资产进行运营管理。

所谓现实前提,是指我国的复式预算已建立并逐步完善。复式预算是由经常性预算(即公共预算)和投资预算(即国有资产预算)组成。这与上述所确立的财政学科新体系是相吻合的。具体说来:

公共财政,由公共财政学、社会保障概论及实务、公共预算及实务、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及实务等组成。其中,公共财政学是基本理论部分;社会保障概论是公共财政基本理论的扩展和延伸;而社会保障实务、公共预算及实务、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及实务等,则是公共财政实践活动的具体反映及其规律的归纳总结。

国有资产财政,由国有资产财政概论、国有资产管理概论、国有资产评估、国有资产预算和国有资产会计等组成。其中,国有资产财政概论、国有资产管理概论是其基本理论部分;国有资产评估既是基本理论部分的深化,又是国有资产管理实践活动的起点和总结(即投资经营决策和对投资效果的评价);而国有资产预算及国有资产会计则是国有资产财政实践活动过程的描述。

至此可以看出,新的财政学科体系如下:

三、我国财政理论的新框架

我们应采用现实的手法,以上述财政活动的目的——保证国家或政府职能的顺利实现——为出发点,以国家或政府的行为为主线,来确立财政理论的新框架。

(一)公共财政理论。公共财政是为满足国家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的实现而进行的分配行为。在这一分配中,其主体的性质特征是政权行使者;其支出的性质特征是社会公共消费。这就决定了公共财政的内涵主要是以税收为主要筹集形式,其活动的目的、范围是满足各种社会公共需要。在宏观调控方面,它只能也只需活动于市场难以有效配置资源的领域和范围内,这是一种间接的宏观调控。从性质上说,公共财政是在讲求效率与公平的基础上的供给型财政,这种供给具有必须保证和无可替代性。因此,公共财政的基本政策应采取量入为出的原则,保持财政年度收支平衡或略有结余。依据上述理论前提,公共财政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应以国家或政府的社会管理行为为主线,以国家或政府的政权特征为核心,以支出范围、收入来源和调控管理为主要内容来构造。具体说来:

支出范围是由国家或政府的行为(职能或职责)所决定的。公共财政是为满足国家或政府实现其社会管理职能而服务的。公共财政支出的社会消费性特点,决定了这类支出必须遵循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

收入数量的现实界限是由支出的范围所引起的需要量所决定的。因为这类支出具有必须供给和无可替代性,故决定了必须确定一个最低界限。收入数量的经济界限则是由它的经济来源——剩余产品的价值量所决定的。同时,在取得收入过程中,税收这一形式的经济杠杆调节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调控管理的内容应由资源配置、财政政策、财政管理组成。这样,公共财政学的理论框架构成如下:

(二)国有资产财政理论。国有资产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的国有资产投资、运营、收益分配与再投资行为为主要内容的。它从性质上说是一种宏观经营财政,即财政代表国家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从价值形态上对国有资产和资源进行宏观管理和经营。因此,它应以效益为中心。国有资产财政可以发行债券,以债务收入弥补支出的不足。但这种差额在性质上不同于公共财政的赤字,它只是对社会资金流向的结构性调整,并不影响经济总量的平衡关系。

国有资产财政活动本身构成市场活动的一部分。它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利益机制,根据国有资产的经营者(即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向(生产短线产品还是长线产品)的不同,给予不同的留利政策,以此来调节资源配置;二是通过国家债券的筹集形式和国有资产财政的直接投资来影响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宏观结构。这两方面的调节都属于直接的宏观调控。同时,因国有资产财政活动本身是市场活动的一部分,而使它与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发生内在联系。

国有资产财政虽然从性质上说是一种经营性财政,但它又有别于企业对资产的微观经营,主要表现在其直接投资主要用于长期性的、社会效益好的和新兴的产业上,相对来说,更注重于对经济结构的宏观调节。至此,可以看出,国有资产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应是:

依照上述思路构造的我国的财政学科体系及其理论框架,既不同于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学科体系及其理论,又有别于现代西方国家的财政学科体系及其理论。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学科体系,是一种以单一的国家预算活动过程建立起的财政学科体系,其理论特别注意强调财政分配的本质特征,在财政理论框架方面形成了只注重对财政分配活动描述的“收、支、管、平”格局,而没有突出财政分配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现代西方国家的财政学科体系及其理论,虽然是二元的或多元的,但在公共财政与投资财政的比重结构上,以及对宏观经济调控力度上都与我国有本质的区别。在它们的财政学科体系中,公共财政占很大比重,投资财政的比重很小,故其对宏观经济的直接调控力度很弱,只能依靠行政干预手段,进行间接的调控。相比之下,新的二元化的财政学科体系及其理论框架,适应了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政企分离、政资分离的经济形势,又突出了我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通过国有资产财政,直接参与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其强有力的直接调控宏观经济作用的本质特征。所以,我们认为,这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要求的财政学科体系及其理论框架。

标签:;  ;  ;  ;  ;  ;  ;  ;  ;  ;  ;  

构建财政纪律体系及其理论框架的新思路_公共财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