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一体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基于师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论文

“区域一体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基于师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论文

◎区域教育改革论坛◎

“区域一体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基于师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

方 华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近年来,宁津县教体局立足于县域实际,在特色学校文化建设中,通过“寻根溯源,构建环境文化氛围”“一体设计,构建多元经典课程”“活动助推,确保知行合一实效”等方式进行一体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师生的行为方式和习惯,构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推进方式。

[关键词] 区域一体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研究缘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当前,各种先进的与落后的文化并存,正确的与错误的思想交织,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碰撞,致使一部分师生在价值选择和行为选择上感到困惑和迷茫,以致形成错误的政治思想和价值理念。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的职责和使命所在。我们曾对县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教师教学比较随意,全面性、系统性不强;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整体把握不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创新不足,等等。宁津急需找到一条适合县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路。

基于此,宁津县教体局在特色学校文化建设中,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进行区域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以通过一体化推进,最大限度挖掘地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师生的行为方式和习惯。

二、“区域一体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涵及着力点

“区域一体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指在县域内通过整体规划、分类布局等形式进行一体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开发与互补共育,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师生的行为方式和习惯。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它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爱国”是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信念,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儒家认为,仁义礼智信是每个人都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仁”的推行表现为善待他人,推己及人,即“友善”。“义”的推行表现为处事得体,办事尽心,即“敬业”。“信”为人言,人要言必信,行必果。由“诚”到“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闪耀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宁津通过挖掘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并进行传承与创新,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师生心中,成为其行为准则。

《纲要》要求,要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更有“时代感”,离不开教师们的倾情投入。日常生活中,教师更不能失去对精神栖息地的向往与寻找。要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以达正己修身、示范引领之效。基于此,宁津进行了系列针对性培训。一是进行专题培训,针对国学教育师资匮乏的现状,先后选派教研员、一线教师80余人次赴北京等地培训学习,使广大参训教师更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弄清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掌握了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模式。二是启动竹石计划,从全县选拔27名后备青年干部进行全方位的社会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教育,先后进行了赴沂蒙革命老区红色洗礼、赴南京师范大学访学研修提素养、社会实践做公益、赴曲阜市政德学院文化研修找寻初心使命、文明礼仪专项培训、文明宣讲树形象等活动,沂蒙精神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扎根于竹石先锋心中;在汲取圣人智慧,感受圣人思想,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了立德树人的信念;在红旗飘飘快闪等志愿公益活动中,竹石班学员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再次升华。三是关注项目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宁津引进了民间手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特聘教师”进校执教并培训学校教师,如宁津县胡苏小学特聘教师张长俊,是中国剪纸学会的会员,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学校充分利用这一人才优势,将剪纸艺术作为学校特色建设中的重点课程,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还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得到了传承。

由图2所示,黄油的过氧化值在温度为150℃时达到最大,为0.92 meq/kg,猪油的过氧化值随着温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并在240℃达到最大,为44.11 meq/kg,说明在此期间有大量氢过氧化物生成,且氢过氧化物的生成量大于分解和聚合量。当温度范围为180~240℃,黄油的过氧化值呈下降趋势,说明生成的氢过氧化物大多分解,且分解和聚合量大于生成量;与猪油相比,温度和加热次数对黄油的过氧化值影响均不显著(P<0.05),这表明黄油在不同加工条件下的其氧化情况较为稳定。

三、“区域一体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一)寻根溯源,构建环境文化育人氛围

宁津县曾名振华县,抗日英雄马振华牺牲在宁津这片热土上。为了纪念革命烈士马振华,1941年宁津县曾更名为振华县,北环路更名为振华大街。振华小学就坐落于振华大街北侧,东临烈士陵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基于此,学校把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确立为学校文化的核心。在环境文化建设上处处精心:学校的主路命名为英雄路,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先烈的精神,圆孩子们的英雄梦;学校把马振华烈士的生平简介和振华小学的简介分别呈现在了英雄路的两边。在文化环境的浸润下,“英勇无畏跨大步,复兴路上谱新篇”成为学校师生的至真至诚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宁津县地处鲁西北,自古便沐浴齐鲁仁德之泽,熏染燕赵慷慨之风,自然和人文遗存众多,在传承优秀文化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基于此,宁津县教体局立足于县域实际,以地域特色、地域历史文化名人、学校历史传承为突破点,统一筹划、着力打造特色学校文化,营造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让师生在校园中感受传统之美,沐浴文化之光。经典传承一校一品,清新典雅,特色鲜明,做到了处处有文化,处处是风景,处处有故事,处处显品位。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润泽下,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宁津学子的追求,“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所包含的优秀德育资源已融入学生的血脉。许多学生踊跃参加诵读经典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在县文化艺术中心举办的“古韵清风”庆六一国学经典诵读会上,来自全县15所中小学校的学生们精彩演绎的《论语》《道德经》 《水调歌头》等古典文学著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一体设计,构建多元经典课程

《纲要》要求,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基于此,宁津县教体局和政府有关部门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织了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一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项目专项研究。时集教办、实验一小等将传统文化教育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分别进行了相关科研课题申报;实验一中申报了礼仪教育校本化研究项目,达到了以研促教的目的。县教体局启动了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学校建设项目,在全县深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文化、习惯养成、课程开发等方面打造符合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品牌。二是开展传承经典活动。县教体局先后组织了全县中小学国学经典诵读大赛、书写比赛等系列活动,调动了基层学校开展经典诵读的积极性,营造了浓厚的国学教育氛围。三是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力度。要求各学科教学都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在教学质量监测命题中,加大了传统文化考查的比例,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自觉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四是启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活动。通过参观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形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域内学校间传统文化基地交流及孔子故里等地研学活动,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五是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活动。“民俗文化节”“小手拉大手,共筑碧水蓝天”“学校环保—角落计划”“垃圾分类减量”“最美书香家庭”评选等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又加强了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传统文化教育合力。

第一,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为依托,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小学中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宁津各学校因校制宜,组织骨干教师进行特色化教学。宁津青葵小学将国家课程进行了整合,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开展了用经典润泽童年特色诗词教学活动:一二年级每学期学习20首,三四年级每学期学习30首,五六年级每学期学习40首,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诗词积累量达到了360首。

响水曾有“苏北兰考”之称,是省12个重点帮扶县之一。按照新识别标准,“十三五”期间全县共有建档立卡低收入户18148户51399人和22个省定经济薄弱村。近年来,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系统思维推进脱贫攻坚,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与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紧密结合起来。2017年底全县低收入人口脱贫率达52%,经济薄弱村达标率达82%,在全省12个重点帮扶县考核中列第一方阵。今年力争全县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所有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

第二,以地方史志及学校文化为依托,分类开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程。一是红色课程:激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国情怀。宁津开发了基于地域特色的系列红色课程,如龙腾中学“大刀记红色课程”的开发源于宁津籍作家郭澄清的长篇小说《大刀记》,该课程弘扬“崇德尚义,笃信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国情怀。二是经典课程:提升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人格修养。宁津充分挖掘史志文化,结合学校特色,借用了儒家六艺思想,开发了“礼、乐、武、技、书、数”为主要内容的“新六艺”课程。如崔庄小学坐落于宁津县时集镇崔庄村,这里民风淳朴,百姓和乐,有远近闻名的市非物资文化遗产“哈哈腔”,以此为基础,学校开发了“礼、乐”课程。三是实践课程:培养仁爱共济、立己达人良好品格。如大柳中学开发了“感恩大柳面”校本课程,此类课程着力培养青少年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宁津各学校挖掘地方资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地域美德,打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三)师资培训,正己修身、示范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此,《意见》提出宁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务”与“四个着力点”。“根本任务”是师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着力点”指寻根溯源,构建环境文化育人氛围;一体设计,构建多元经典课程;师资培训,正己修身示范引领;多元助推,确保知行合一实效。

综上所述,核酸检验在筛查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其检验灵敏度比较高,缩短了窗口期,保证了输血的安全性。

(四)多元支撑,确保知行合一实效

《纲要》指出,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教育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也都增加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基于此,宁津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任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以知行结合为教育原则,构建了统一课程和学校特色活动课程相辅相成的多元经典课程。

四、初步成效

(一)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立体探测多功能摄像头(图9)位于风挡玻璃顶部中央的镶板下方,由两个高分辨率的平面探测摄像头和一个集成式控制单元组成。

公司2018-2020年股权激励计划解锁目标是9.59亿元、11.03亿元和12.68亿元,股权激励充分,目前公司PE14倍左右,接近历史最低值。

(二)教师:担当作为,人师典范

中国《礼记》上有两句话,“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人师”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对教师的最高嘉许,要求教师人格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下,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人师”已成为每一位教师对自身的终身期许,成为教师言行的约束和标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广大教师砥励前行。

(三)学校:以品为本,以质取胜

宁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在推进过程中,顶层设计与基层落地创新相结合;课程开发整体规划与个体特色相结合;学校优秀传统文化落地获得了富有生命力的土壤。在经典传承中,学校的教学特色日益鲜明,一批有品位的学校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五、反思与展望

通过“区域一体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到了有力的发展与弘扬,但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不足。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是以“应试教育”为导向,为考而教,考什么教什么,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传统文化知识点。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不能深入挖掘,在教法上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不能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

第二,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化支撑力度不足。一是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无法进行更加有效的引领性教学研究。二是各学科课程间缺乏整合,众多课程各自为战,课内课外无法衔接,出现教育内容碎片化、教学设计随意化现象,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三是家校社合力支持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还没有完全形成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支撑的良好态势。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方位多层次挖掘、阐发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管理层面,要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的保障;在个人层面,要内外兼修做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践行者,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浸润我们的心灵,让更多的人拥有传统文化的深厚素养。

大量密集重复的意象一方面形成了诗歌的个性面貌,一方面也反映出诗人固定狭小的生活空间。如果没有经历易代的家国之变,商景兰也许仅能留下几首传统闺阁题材的佳构而已,家庭理想的破灭,是其诗风变化的关键。顾若璞称己诗为“不平鸣”,移以评价商景兰却更为适合。正是与丈夫终老烟霞、幸福相守之志终难如愿,使她对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并专心致志地转向诗歌写作寻求新的精神家园。作于顺治二年乙酉(1645)祁氏“家难”中的《悼亡》诗,便是个人命运与时代巨变的惊涛骇浪中碰撞出的不朽作品,其一云:

(作者单位:宁津县教体局,山东德州 253400)

(编辑:高 原 尚 凯 校对:高 原)

标签:;  ;  ;  ;  

“区域一体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基于师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