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加拿大工人运动的新动向_工人运动论文

二战后加拿大工人运动的新动向_工人运动论文

二战后加拿大工人运动的新动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人运动论文,加拿大论文,战后论文,新动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74(2000)01—0058—08

二战之前,加拿大在经济上是一个较为落后的国家。二战中,庞大的军工生产极大地带动了工业各部门的发展。二战以后,它以国外市场为依托,使自己的自然资源、制造业和电子工业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从80年代开始步入世界七大工业发达国家的行列。战后的加拿大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与其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似,其工人运动在当今资本主义国家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研究二战以来加拿大的工人运动,不仅可以了解这个国家工会与雇主斗争的形式与内容及其对劳资关系产生的影响,而且有助于我们对整个西方国家社会发展的方向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认识。

战后社会阶级结构及工会组织的变化

20世纪50—60年代,加拿大与其他西方国家一样,出现了以电子通讯、航空航天、新型材料和生物工程等新兴行业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产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通讯、商业、金融、各种服务行业、文化教育事业和公共事业等部门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越来越大的第三产业(或称服务行业)。至1985年,第三产业的产值就跃居首位,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68.5%;制造业退居第二,占18.8%, 位居最后的农业只占3%。(注:张扬基:《枫叶之国加拿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59页。)

产业结构的变化造成了社会阶级结构的改变,表现在:一、农民阶级人数和力量逐渐减少。随着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1951年加拿大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5.6%,1971年下降到5%,1981年为4%,1996年为2%。如同在其它西方工业国家那样, 二战后加拿大的农民虽然在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中仍具有影响,但已不再是一支强有力的社会力量。二、白领工人的数量增加。至1985年,加拿大第三产业部门的雇员就占了全国总劳动力的74%,而生产部门只占26%,说明白领工人已经在人数上超过了蓝领工人。而在白领工人中,又有一个由高层行政和工商业管理人员、大学教授和科技工作者等组成的阶层——中产阶级。中产阶级从事的职业性质和较高的经济收入,使之与一般的白领工人区别开来;但他们没有自己的企业和资本,只是为雇主或政府工作,在这一点上又与一般的白领工人无异,所以有人认为他们也属于工人阶级。从加拿大的情况看,二战以后,在白领工人中最有影响的是政府开办和管理的公共事业部门中的职员和联邦、省、市政府各部门中的雇员,他们受教育的程度较高,富有斗争策略,在战后取代了农民和产业工人而成为社会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与蓝领工人的关系,对整个加拿大工人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三次工业革命也使加拿大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生产分工更加细致,各行业部门之间的协作更加密切,从而导致了工会组织结构的变化。50年代,根据行业吸收会员的行业工会与以产业为单位而组织工人的产业工会开始相互吸收对方的下属组织,加之工人在思想意识上趋于一致,两种工会的全国性组织终于在1956年实现了合并,建立“加拿大工人联合会”(Canadian Labor Congress)。 尽管这个组织没有将加拿大所有的工会都吸收进来(当时代表2/3的工会,80年代下降到57%),但已经成为加拿大英裔工人运动的一个有力的领导核心。加拿大工会组织的另一个变化是,越来越多的妇女加入到工会中来。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份额不断增加,80年代达到40%,女会员的比例也随之增加。60年代,她们与男会员的比例是1比6,80年代上升到1比3,女工人会率达到30%(男工人为43%)。(注:Craig Heron,The Canadian

Labour Movement,James Lorimer & Company,1989,p.155.)1992年,在380万会员中有 159 万女会员, 人数几乎占了整个会员的一半。 (注 :Statistics Canada,Canadian yearbook 1999,Minister of Industry,1999,p.253.)加入工会的妇女大都分布在秘书、教师、护士、社会工作者和图书馆管理员等职业中,有的部门的妇女还单独组织了工会。女会员克服家庭拖累和性别歧视等困难,积极参加工会活动,有的还进入工会领导机构,80年代中期全国工会管理委员会中19%的成员是女性。此外,逐渐增加的白领工人也纷纷组织自己的工会,在工会运动中形成一支有力的新兴力量。

二战以后,加拿大政府实行凯恩斯主义,加强了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减轻了经济危机,使整个国民收入稳步提高。经济的发展巩固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然而社会中仍存在着贫富悬殊现象,失业率居高不下。1958年,加拿大的失业率为9%,1980年上升到12%, 此后一直保持在10%左右。此外,通货膨胀导致工资贬值,工作节奏加快、劳动强度增加和一些工矿较恶劣的工作条件威胁到工人的身体健康。而进入90年代后,加拿大经济长期衰退,1995年的平均家庭收入比1989年降低6.7 %。(注:Desmond Morton,Working People,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98,p.338.)这一切都是战后加拿大工人运动继续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战后工会斗争的形式与内容

战后,加拿大工会在与雇主的斗争中以集体谈判为主,但没有放弃罢工。1945年,加拿大工人阶级经过近一百年的努力,终于促使联邦政府颁布“第1003号”政府令, 责成雇主与工会就劳动合同进行谈判。 1948年,该法令以法律的形式永久地确定下来,定名“工业关系和纠纷调查法”。这一措施使加拿大工会的斗争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战前,由于只有部分工业部门的工会能够迫使雇主进行集体谈判,多数工会不得不依靠罢工让雇主接受自己的要求,罢工是工人与雇主进行斗争的主要形式。从1945年开始,一个公司的工会只要得到多数工人承认,雇主就不得拒绝与它就整个工厂的劳资合同进行谈判。“第1003号”政府令还规定,一旦工会与雇主不能在谈判中达成一致而出现纠纷,必须接受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工会组织罢工和雇主关闭工厂只能在调解失败之后进行。这样,该法令一方面减少了工人罢工的可能性,一方面又对罢工进行了限制,促使工会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与雇主举行的集体谈判上。

工会为了在与雇主举行的集体谈判中取得胜利,采取了两项措施。首先,统一谈判的标准,以免被雇主各个击破。早在1946年,加拿大行业工会全国性组织“加拿大行业与劳工联合会”就建立了由各工会领袖组成的一个“工业委员会”,为各行业提出最低工资标准,以便下属工会在与雇主谈判之前参考。后来,各大工会设立集体谈判研究部门,负责从本工会会员所在的工厂和公司搜集与雇用条件有关的信息,经过分析和研究后将成果作为资料提供给工会领导部门。该部门根据资料就工人就业条件的各个方面提出一些标准,要求下属工会在谈判中执行。其次,加强对下属工会的指导。有些工会建立了教育部门,训练工人如何进行谈判和处理不满情绪。由地方工会领袖领导的集体谈判,一般要在上级工会的指导下进行,为尽量做到统一和全面而要求谈判以工厂或工业部门为单位,谈判的内容应尽量全面。

雇主对工会采取了针锋相对的策略。有的雇主采取拖延谈判日程的策略,有时以迁移厂址相威胁,以消磨工人的士气;有的雇主雇用半天工或临时工,或采用把工作转包出去的办法,以避开工会。在谈判中,为了使自己对企业的管理不受到影响,雇主们坚持把对工作过程的“管理权利”写进每个具体的合同中,以便对工作人员、工作方式、劳动分工、技术分布、新技术的采用和技术工人的招收等拥有唯一控制权;为了使自己在谈判中处于有利的地位,雇主有意摆脱集中和较大范围的谈判,并在通货膨胀率较高的情况下坚持与工会签订期限较长的合同。在这种情况下,工人在与雇主谈判并不能都取得成功,在谈判破裂和调解无效后,工会不得不举行罢工。所以,加拿大工会在二战以后虽然主要精力放在集体谈判上,但并没有放弃罢工这种斗争方式。 1947 年罢工104120次,造成近240万个工作日的损失。(注:Charles Lipton,The Trade Movement of Canada,1827-1959,NC Press,1978,p.275.)1950年,加拿大发生了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大罢工,迫使雇主做出重大让步。50年代,参加罢工的会员占全体会员的6.5%,60年代末增加到7.7%,仅1966年,工人就举行了617次罢工。在1971—1976 年出现的又一次工会斗争的高潮中,劳资纠纷占了1900年以来纠纷的1/4,仅1976年就有150万工人罢工,造成了1160万个工作日的损失。在西方国家, 这一年的罢工只有意大利在规模上超过加拿大。 (注: Craig Heron, The Canadian Labor Movement,James Lorimer & Company,1989,p.105.)在工人的罢工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合同有效期间或调解之前举行的,即属于非法罢工。这说明,由于雇主对集体谈判设置障碍,一些工会把希望寄托在了罢工上。

与二战前相比,战后的罢工也不象以前那样由一个城市的“行业与劳工联合会”组织,而是由全国性工会或者国际工会领导,范围限于一种行业而不是一个城市,其目的在于把一种行业的雇主带到谈判桌上,并使工人在谈判中取得胜利。二战以后,政府制定了强迫罢工工人复工的法律,使用它的次数也越来越多,1950—1964年使用了6次,1968 —1974年使用了26次,1975—1987年使用了68次,1985—1987年使用了21次。法院对不服从该法律者进行罚款,并监禁罢工领导人。在1987年的罢工中, 联邦政府还动用了军队。(注: Craig Heron, The Canadian Labor Movement,James Lorimer & Company,1989,p.127.)罢工的影响由此可见。政府以镇压的手段对待罢工,在90年代仍出现过罢工的矿工被杀害的事件,使许多罢工遭到失败。尽管如此,罢工仍然是工人手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手段。

加拿大工会通过集体谈判和罢工两种方式主要提出四种经济要求:

首先,取得更多的工作报酬,它在二战后仍然是工人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工人不满意雇主提出的工资应与公司的生产率和利润率挂钩的观点,要求雇主发放工资时要考虑工人的生活费用,工资要与物价挂钩,工资的增长率应当高于通货膨胀率。1975—1978年,工人对“反通货膨胀局”持敌视态度,认为它只控制了工人工资的增长。80年代中期,工人反对加拿大政府采取货币供应政策,反对从美国引进的所谓双层工资制度(即所有新的雇员每小时的工资必须低于正常工资5加元)。 1990年,加拿大政府决定冻结政府雇员的工资,直到1998年才解冻,引起强烈的不满。工人的斗争使工资在70年代中叶之前增长较快,如1975年比1974年增长18.8%。

其次,争取更多的福利。二战后,加拿大福利制度建立起来,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各种保险计划来实现的。因此,工会在谈判中要求雇主在为工人购买工伤、医疗、退休等保险金方面支付更多的份额,另外还要求公司在将来支付较高的退休金。当80年代末政府因财政困难而开始削减社会福利项目和开支并引起工人失业时,工会又把矛头指向各级政府,甚至大学教师、警察、监狱看守和消防队员都提出抗议和举行罢工。

再次,保障工作安全和健康。进入70年代以后,它成为工人关注的一个新的焦点。为在日益激化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加拿大雇主加快了工人的工作节奏和工作负担,他们为了降低成本而不愿在工作安全方面增加投资,这些对工人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而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工人对工作安全和健康提出了比战前更高的要求,包括增加带薪度假的时间和反对加班制度。1972年安大略矿工举行的大罢工,促使政府通过了新的“职业健康和安全法律”,规定由劳资双方组成委员会监督工作场所的安全,并强调工人拥有不在危险的环境中工作的权利。

最后,关注新的技术对工作职位和工作条件造成的损害。新的技术虽然能够创造新的工作机会,但也能使一些工人失业、工资降低或工作环境改变。因此,工人从70年代开始对此警觉,一旦发现对自己不利,便起来斗争。

战后工人运动的几个特点

与战前相比,二战以后的加拿大工人运动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包括政府雇员在内的白领工人和女工开始在工会运动中发挥作用。白领工人组织工会的历史最早可追朔到“一战”时期,那时,一部分政府雇员感到自己的工资较蓝领工人下降而建立了松散的工会组织。但是,政府与雇员组成的“共同委员会”不利于白领工人工会的成长,直到60年代,白领工人才开始较大规模地组织起来。此时,白领工人感到过高的通货膨胀率使自己的实际工资下降,因此纷纷要求政府提高工资,并加入到罢工的行列中来。1965年,邮政工人为要求提高工资而举行了自20年代以来的第一次罢工,此后邮政工人经常举行罢工,最近的一次大罢工发生在1997年底,致使许多城市的邮政业务一度瘫痪。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白领工人的罢工对社会的影响超过蓝领工人的罢工。1967年,政府被迫颁布“公共部门雇员关系法”,允许政府雇员拥有集体谈判的权利。虽然该法律还规定政府雇员组织工会的范围由政府划定,在谈判开始时就应当对谈判失败后是罢工还是仲裁做出选择,并不能就工作的分工进行谈判,但它毕竟使政府雇员有了与一般工人相同的权利。(注:Despond Morton,Working People,McGill- Queen's

Universi ty Press,1998,p.310.)1997年,大约1/3的白领工人加入了工会, 其中,专业和管理人员的入会率达50%。(注: Statistics

Canada,Canadian yearbook 1999,Minister of Industry,1999,p.229.)他们在工会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70年代,制造业和大商店的一部分女工在与雇主谈判后赢得了战后第一批合同,1980年,女职员经过罢工也赢得有利的合同。从70年代开始,妇女平等问题在工会工作中提上议事日程,许多工会建立了妇女委员会,为消除工会内部和社会中对女工的歧视而努力。它召开妇女问题特别会议,强调男女同工同酬,提出建立日托中心和带薪产假等要求。80—90年代,还增加了反对和防止在工作中对妇女进行性骚扰的内容。工人运动与妇女运动的结合,为工会运动增添了新的内容。

二、没有象战前那样从事独立的政治选举活动,对激进的政治信念缺乏兴趣。20世纪初至20年代,加拿大工会曾组织过一些独立的选举活动,他们成立了许多工人党,推出工人候选人,想让议会反映工人的利益。尽管加拿大工人运动从历史上与社会主义运动关系不密切,但二战前一部分工会在思想上受到加拿大共产党或社会民主党的影响。在战后参加联邦政府选举时,工人在保守党和自由党之间做出选择,在一些省他们则帮助新民主党上台执政。加拿大的新民主党是1961年“复活”的社会民主党性质的“平民合作联盟”,其思想与战前大不一样:它不强调公有制,而赞成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想;它虽然也提及社会主义,但主张完全走议会道路,认为通过一些进步性立法和工人的集体谈判就可以解决工人的问题。这些观点,对工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新民主党实际上控制着工人运动的政治水平。然而,新民主党在一些省执政后,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而反对工人工资增长的速度超过经济的增长,因害怕失去中产阶级的支持而反对工会罢工,加之两大政党也接过它的一些口号,因此工人并不总是支持新民主党。工人参加选举是为了配合集体谈判和罢工,主要为经济利益着想,为此可以把手中的选票投给任何一个政党。1921年成立的加拿大共产党在战后虽然仍然存在,但对工人的影响很小。

三、在维护自己的利益时,对政府的依赖性较战前增加。战后,加拿大政府干预社会经济,不断通过立法扩大社会保险计划,为工人带来实惠。政府在劳资冲突激化时,为了维护工业和社会秩序,有时在调解中迫使雇主对工会做出让步。70年代初,加拿大政府为了协调劳资关系以提高生产效率,对建立“工业民主”的呼声做出积极的反应,政府官员与教授、工会领袖和工商业主管赴欧洲考察,带回工业社会中发挥工人作用的计划,提出了建立一个工会积极参与的、由政府、雇主和工会组成的“三方结构”的构思。(注:Wayne Roberts & John Bullen,"A Heritage of Hope and Struggle:Workers,Unions,and Politicsin Canada,1930-1982",in Michael S.Cross & Gregory S.Kealey,Modern Canada,1930-1980s,McClelland & Stewart Limited,1984,P.129.)这些都是工人在处理与雇主的关系方面更加寻求政府支持的原因。当然,当工人感到政府的政策和行为损害自己的利益时,也会毫不犹豫地起来反抗。例如,1975年成立的“反通货膨胀局”实际只能控制工人的工资,而对物价的上涨无能为力,工会对“三方结构”的态度很快由支持转为反对;当政府应雇主的要求镇压工人罢工时,工会更加表示不满。

四、“工会主义”日益强烈。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关系密切等因素,加拿大工人运动自诞生那天起,在很大程度上就受到美国的影响,多数工会都加入了总部设立在美国的各种国际工会。这种现象既有利于加拿大工人斗争的发展,同时也使加拿大工会受到美国工会中保守势力的控制。70年代,随着加拿大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要求加拿大工会自主的“工会主义”出现新高潮。在7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中,美国工会想牺牲加拿大工人的利益来保住本国工人的饭碗,在加拿大引发了一股与美国工会断绝关系的浪潮。

1973年建立的 “加拿大工会联盟

” ( Confederation of Canadian Unions),成为一个规模不大的工会中心。到1986年,附属于国际工会的加拿大工会已下降到全国工会数量的39%。从1980年,多数国际工会允许加拿大分会参加政治选举,单独召开大会,划分区域和建立研究机构来处理自己的问题,铁路、航空、海运等工会实现了自治。加拿大“工会主义”的高涨,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加拿大工人开始密切关注自己的利益,有利于工会运动的发展。

几点认识

从形式上看,加拿大工人运动较二战前保守,表现在:工会把主要精力放在集体谈判方面,罢工运动趋于减少;工会领袖往往约束工人的罢工,尤其是非法罢工;工人运动更加脱离激进的政治,把眼光放在经济利益上;在为自己谋取利益时更多地依赖于政府颁布的法律和调解。

然而,从实质上看,这些动向反映了加拿大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斗争阶段。我们认为,对工人运动的评判,不能脱离它所处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与其它西方发达国家一样,二战后的加拿大进入国家垄断阶段,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的职能全面发挥,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使资本主义的统治更加巩固。在这样的社会中,具有控制力量的是雇主及其手中的资本,工人阶级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不可能对资产阶级的统治造成根本的威胁,他们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追求社会地位的提高和谋求较多的经济利益。因此,这一目的及其实现的程度应作为评判工人运动的性质和衡量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战后加拿大工人取得了与雇主在一个谈判桌上谈判的权利,说明工人不象以前那样只被视为劳动工具,他们对劳动过程有了部分发言权,标志着其社会地位的提高。工人充分利用这个武器,力图在谈判桌上迫使雇主就范,这与不可避免对生产造成破坏和减少工人收入的罢工相比,能给工人带来更多的实惠。包括政府雇员在内的白领工人不断加入到工人运动中来,要求与蓝领工人一样的权利,女工在工会中积极活动和工会越来越注意妇女问题,“工会主义”的高涨以及对少数民族工人权益的关注,都表明加拿大工人运动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工人的思想意识,无疑要受到社会、民族和世界形势等因素的影响。战后加拿大社会收入的不断增加和逐渐建立起来的社会福利制度,提高了工人的生活水平,与社会主义国家失误情况下的社会经济状况形成了反差。因此,工人很难相信传统的社会主义学说,对共产主义感到太遥远。他们信仰的是正义、民主和平等的思想,强调社会应当尊重劳动人民。70年代,他们指责“反通货膨胀局”是墨索里尼的法西斯;80年代,一些工会领导人和成员试图创建反映劳动人民愿望和经历的“工会文化”。工人以各种方式向劳动力只是生产的一个要素、雇主根据供求规律来购买它并且按照自己的利益进行消费这个资本主义的经济逻辑提出挑战,指出工人是人而不是机器。一个世纪以前提出的“公平的工资,公平的工作”的口号在战后依然对工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对于“公平的工资”,他们加进了工资不受通货膨胀与税收影响和男女同工同酬的内容;对于“公平的工作”,他们增加了建立伸冤制度、休假、减少因技术改变而造成的失业和反对用超时工作代替雇用更多工人的做法等试图控制劳动过程的内容,90年代还提出6小时工作日的要求。

在资本主义法制社会中,加拿大工人阶级在维护自己的利益时自然要利用有利于自己的法律,而战后加拿大政府社会调节职能的发挥使工人在这方面取得了成效。政府一方面从本质上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一方面为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还需要顾及劳动人民的利益。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工会与雇主在二战后的斗争中实际上都在争夺政府这个法律的杠杆。工人对政府的干预寄予希望,力图利用它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总之,我们认为,二战后加拿大工人运动的动向是在社会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进行斗争的一种新形式,它与工人阶级的力量相适应,在维护工人利益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效果,同时也推动着社会在一定范围内向着完善的方向发展。

然而,正象其他西方国家一样,加拿大社会目前仍存在着种种社会问题,其中最大的就是贫富不均。据加拿大学者的研究,加拿大贫富之间的差距比1945年时增大,(注:Wayne Roberts & John Bullen," A Heritage of Hope and Struggle:Workers,Unions,and Politics in Canada,1930-1982",in Michael S.Cross & Gregory S. Kealey,Modern Canada,1930-1980s,McClelland & Stewart Limited,1984,P.137.)工人阶级仍然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在他们面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际上,加拿大工人阶级在战后始终没有停止斗争,他们在提高自身力量的同时,还寻求其它社会集团的支持,其中,除了女权组织,还有环境保护者、教会、消费者组织、退休人员、土著人、农民、少数民族等。

目前,加拿大工人运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工人还没有完全组织起来。1990年,在1300万非农业劳动力中,只有384 万人加入了工会。(注:Desmond Morton,Working People,McGill- Queen's Univer sity Press,1998,p.336.)另外,工会在思想和组织上还不够统一,影响了战斗力的提高。但是,我们相信,只要加拿大工人阶级继续努力,就一定能克服这些缺陷,为自己争得更多的利益。

标签:;  ;  ;  ;  ;  ;  

二战后加拿大工人运动的新动向_工人运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