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治疗老年人骨折术后汗证论文_傅国海,倪康裕

中医辩证治疗老年人骨折术后汗证论文_傅国海,倪康裕

傅国海 倪康裕

(舟山市中医骨伤联合医院 浙江 舟山 316000)

【摘 要】汗证在骨科患者中较常见,尤其是老年人,常在术后出现,汗症轻则导致患者不适感、焦虑、影响睡眠,重则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影响切口愈合,降低术后效果,西医对汗证治疗采取输血或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无特殊治疗方法,疗效不确切,中医对汗证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报道在2007~2014年期间应用中医药辩证施治治疗64例老年人骨科术后汗证病例。

【关键词】汗证;骨折术后;辨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5.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5-0012-02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64例均是我院骨科住院手术患者,年龄最大86岁,最小65岁,平均年龄72岁,手术情况:肱骨外科颈骨折内固定手术10例,人工关节置换手术2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24例,其他手术9例,术中出血情况:200~400ml 24例,400~600ml 32例,800ml以上8例,出汗症状最早出现术后第1天,最迟出现在术后第5天。

2 辨证治疗

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依据诊断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相关标准。气血两虚型19例,营卫不和型29例,气阴两虚型16例。

2.1 气血两虚型 术后出现持续低热,一般在38℃以下,不时自汗,伴头晕目眩,少气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少寐或不寐,舌质淡红,少苔,脉细,血常规示血红蛋白偏低或较低,经输血及抗生素静滴仍未见明显好转,中医治疗宜益气养血,固表止汗,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 g,白术、党参、、黄精各15 g,龙骨、牡蛎、浮小麦各30 g,山茱萸、白芍、当归、陈皮、防风各10 g,五味子、甘草各5 g。水煎,分两次温服。

2.2 营卫不和型 术后发热在38。C左右,伴头痛肢体疼痛,汗出恶风,舌苔薄白,脉浮、弦细数。此证属营卫失调,以桂枝汤加减施治,方药:炒白芍15g,桂枝5g,生黄芪20g,炒白术10g,防风6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糯稻根12g,川连3g,银柴胡6g,五味子6g,炙甘草5g,当归10g,生地20g,五贴,水煎,分两次温服。

2.3 气阴两虚型 术后出现入睡时大汗出,醒则汗止,白天动辄汗出,伴神疲乏力,头晕心慌,咽干口燥,口渴欲饮,腰腿酸困,面色不华,皮肤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证属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养阴,清热生津。益气养阴汤组成:黄芪、太子参各30g,白术、茯苓、麦冬、五味子、熟地各10g,糯稻根、浮小麦、锻牡蛎(先煎)各15g,银柴胡6g,分两次温服。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的相关标准拟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治愈:汗止,其他伴随症状消失。好转:出汗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未愈:出汗及其他症状无变化甚至加剧。

3.2 64例患者根据中医辩证施治,服用1剂明显好转有12例,服用3剂明显好转有38例,服用5剂明显好转56例,最终结果:治愈56例,好转8例,未愈0例,有效率100%。

4 讨论

4.1老年人骨折术后多以营卫不和、气血亏虚、气阴两虚为主,其中营卫不和型29例,占45.3%,林咸明等[2]认为卫气具有外卫功能,运行于全身的各个部位,内至脏腑,外至肌肉、皮毛,无处不在。卫气迅疾滑利,运行脉外,达于皮肤之中、分肉之间以温煦肓膜,散布胸腹,循行不息。在体表,能温煦肌肉、皮毛、抵御外邪;在体内,能温煦五脏、六腑;在血脉,与营气共同主司血管正常的血液运行。营气,是行于脉中之气,与血液一同在脉中运行,故又称为血中之营气。《难经》第三十七难称营卫之功能为“人气内温于脏腑,外濡于腠理”。 即营气的功能是化生血液及营养全身:卫气的生理功能是防御外邪及温养全身、调控腠理也。故《素问?痹论》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灵枢?本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充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3]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汗证》云:“汗发于阴而出于阳。此其根本则由阴中之营气,而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4]。老年人素体虚弱,阴常不足,骨折及手术切口疼痛、卧床等多种因素,脾胃功能减退,来源于脾胃功能的水谷精微减少,则化生血液无力,加骨折及手术失血,骤然使血液亏虚,使营卫的泉源枯竭,阴阳失调,营卫不和,卫气失于固外而开合无权、腠理疏松,营阴不能内守则自汗出,阳不得入于阴,卫外失守,津液外泄,则汗出。故老年骨折术后数日便出汗症状。

4.2老年人骨折术后所出现的汗症,多在骨科大手术后出现,与失血有较大关联,因而老年人汗症应加以重视,说明术后患者的津液或气血存在亏虚,汗出过多或时间过长,易进一步伤及气血、阴津等,不利于伤口的愈合及整体功能恢复,需根据不同证型,分别施以益气、养阴、补血、生津、固摄等方法,及时恢复机体功能,其中黄芪为补气摄津要药,糯稻根、龙骨、牡蛎均有生津、益阴潜阳、止汗功效,补益药及固摄药物配伍,相得益彰。

总之,汗证虽不外乎虚实二端或虚实夹杂,但老年人骨折术后汗症具有其特殊性,总体上以虚证为主,阴虚、阳虚均可为“营卫不和”之因[5]。通过调和营卫、养血、滋阴、生津止汗等治法,可达到“阴阳和谐”的状态,则出汗自止,符合张仲景“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的重要学术观点。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2—32.

[2]林咸明,李金霞.营卫调节与血管脉络舒缩的相关性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10),703-705.

[3]灵柩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敝杜,1964:23.

[4]明?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9.

[5]庄济源,赵鸣芳. 基于《伤寒杂病论》论“盗汗非独阴虚”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J],2014,33(3),4-5.

论文作者:傅国海,倪康裕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5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0

标签:;  ;  ;  ;  ;  ;  ;  ;  

中医辩证治疗老年人骨折术后汗证论文_傅国海,倪康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