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特色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_大学论文

华侨大学特色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_大学论文

侨资性大学的办学特点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侨资论文,教育改革论文,启示论文,我国论文,性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09)10-0044-05

在我国当前700多所本科高等院校中,侨资性大学是其中的一个独特类群。国内普遍认同的侨资性大学主要有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华侨大学、汕头大学、宁波大学、五邑大学、仰恩大学等七所。之所以把这几所学校称之为侨资性大学,主要是这些学校的创办和发展都与“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大学“由侨创建”或“为侨创建”。

一、侨资性大学的创建特点

在我们所称的侨资性大学当中,厦门大学、汕头大学、宁波大学、五邑大学、仰恩大学这五所是“由侨创建”的学校。厦门大学1921年由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捐资创建,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综合性大学。汕头大学1985年由李嘉诚先生捐助建设。至今,李嘉诚基金会已为学校捐资逾31亿港元。宁波大学1986年由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捐资创建。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共有60多位海外“宁波帮”人士给予宁波大学大量捐助。五邑大学地处中国第一侨乡——广东江门,在美洲、东南亚和港澳地区广大侨胞的直接推动下于1985年正式创建。仰恩大学于1987年由爱国华侨吴庆星先生及其家族设立的仰恩基金会创建。因此,上述五所侨资性大学都是“由侨创建”或以海外华人华侨提供的各类资源作为重要办学资源来创建发展的。

在侨资性大学中,暨南大学、华侨大学这两所学校是国家“为侨创建”的大学。“暨南大学者,政府特为侨居海外之侨民子弟归国求学而设者也。创办于20世纪初叶的暨南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校之一,也是我国第一所招收海外学生的大学和我国政府创办的第一所华侨学校”①。华侨大学是1960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国家为方便海外华人华侨回国求学而在福建侨乡创办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现都直属国务院侨办领导,都以“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为办学方针,坚持“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是国家面向海外开展华文教育的主要基地。

由上可见,从创建特点来看,侨资性大学是以海外华人华侨提供的各类资源为重要办学资源来创建或是有针对性地为海外华人华侨而创建、侨资资源在大学办学资源中占有突出地位的一类大学。正是因为这些学校的创办都与“侨”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都是“由侨创建”或“为侨创建”,因而使这类学校具备了高等学校的一种类型的共同特征、被大家广泛称为侨资性大学。与其他大学相比较,侨资性大学承担着服务侨乡经济社会发展、凝聚海外华人华侨、弘扬传播中华文化的独特办学责任。在七所侨资性大学中,暨南大学、宁波大学、华侨大学、汕头大学四校自1991年起每年一次轮流召开侨资四校联谊会并已形成传统。

二、侨资性大学的改革优势

与国内其他大学相比较,侨资性大学既有与其他大学相类同的办学特征,也有其自身的办学优势与办学特色。侨资性大学办学体制多元、资源渠道多样、海外联系广泛,有着天然“混血文化”的优势。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侨资性大学积极改革、努力探索,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代大学制度构建、高等教育国际化探索、服务侨乡经济发展、服务国家统一战线工作等多个方面都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这使得侨资性大学在推进国内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独具优势。

1.独特的管理体制

与国内其他类型的高校相比较,侨资性大学的管理体制较为多元且各具特色。就学校外部管理体制而言,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是国内两所受国务院侨办直接领导的高校;厦门大学属教育部直属重点建设高校,并由教育部、福建省和厦门市联合共建;宁波大学和汕头大学属省属重点建设高校,其中宁波大学实行省市共建共管政策;五邑大学属市属主要高校;仰恩大学1988年由福建省政府办学,从1994年7月起由仰恩基金会独立办学。就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而言,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是国内仅有的两家由国家批准认可明确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大学,并同时设立有董事会。董事会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政府办好侨校、帮助校长发展侨校。汕头大学是国内唯一一所长期得到李嘉诚基金会巨额捐资支持的高校,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与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董事会相比,汕头大学的董事会掌握着学校重大决策的权力,官方表述为“对学校的重大决策进行审议和指导”,由此形成了汕头大学独特的管理体制。宁波大学建校初期实行校长负责制,后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五邑大学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仰恩大学在明确为私立大学办学体制后由仰恩基金会负责大学管理,实行基金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由此可见,侨资性大学的管理体制与一般大学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这种多元的大学管理体制在我国高校群体中十分独特。因此,深化侨资性大学独特体制的探索实践,总结其中的经验得失,对加强和完善我国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2.已有的改革探索

侨资性大学紧紧结合自身的办学实际、突出侨校特色、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是国内两所主要面向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华侨招生的高校,境外生源占两校总体学生数的较大比例。2008年底,暨南大学在校的华侨、港澳台和外国学生达12561人;华侨大学在校的华侨、港澳台和外国学生也有3600余人。面对如何培养好境内、境外两类学生问题,两校都积极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学籍管理、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方面探索和完善“一校两生,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李嘉诚基金会是汕头大学改革的主要推动力,从2002年起全面启动了以国际化为导向的改革工程,聘请外籍人才担任副校长、院长等职务,办学模式力求与国外接轨。学校不断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被李岚清同志称为“中国高校改革的试验田”。仰恩大学作为全国第一所具有颁发国家本科学历证书和授予学士学位资格的私立大学,办学历经侨资创建、公办侨助和完全私立三个阶段,其办学历程本身就是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试点。厦门大学、宁波大学、五邑大学等侨资性大学也都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与办学优势,充分利用华侨的爱国爱乡之情、创新创业之举来激励和教育学子,形成了侨校特有的校园文化;各侨校也都依托侨资资源、努力推动办学国际化。多年的改革探索,使得侨资性大学的办学质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在国家本科教学质量水平评估中,侨资性大学都获得了优秀等级的评价。

3.有利的外部条件

与国内普通大学相比,侨资性大学的资源获取方式和办学服务面向使得侨资性大学的改革有着较为有利的外部条件。海外华人华侨对侨资性大学的支持既有捐赠的资金、设备等物质资源,又有华人华侨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以及华人华侨在争取国家扶持性政策、推进办学国际化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与具体的资金设备等物质资源相比,这些非物质资源对侨资性大学长远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由于国家对侨务工作的重视,侨资性大学在国家侨务工作中的地位也较为突出。七所侨资性大学不仅是所在地侨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也都是国家侨务工作的重要平台。这些侨资性大学的建设与发展也始终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关心,邓小平同志为宁波大学题写了校名;暨南大学、华侨大学、汕头大学的校董事会主席都由国内知名人士或地方行政首长来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汕头大学和宁波大学的学科建设、博士学位点建设都给予了特殊的扶持政策;在宁波大学、汕头大学、五邑大学建校初期,原国家教委都组织重点院校开展对口援建。由此可见,国家扶持政策使侨资性大学的发展有着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与国内其他院校相比,侨资性大学往往在建校之初就进行了广泛的海外合作,其国际化办学的视野较宽、较早。暨南大学、华侨大学办学的重点就是要为侨服务,面向海外华人华侨招生。厦门大学、汕头大学、宁波大学等侨资性大学则充分利用其学校捐助者的海外联系来推进学校的国际化办学。

4.改革的内在动力

侨资性院校的建设发展凝聚着侨胞的拳拳爱国之心,也饱含着国家对海外华人华侨的真切关爱。这类大学既好又快的发展,对促进侨乡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对传播中华文化与兼容中西文化、对提高国家对外形象与国际认同、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国内其他大学相比,华人华侨和港澳同胞还为办学资源筹措提供了多元发展的模式。面对海外华人华侨的无私捐助与对侨校加快发展的殷切期盼,面对国家现实而具体的办学责任,侨资性大学希望通过改革来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较为强烈。因为,侨资性大学只有通过自身优秀的办学业绩,才能获得海外华人华侨对学校发展的持续关心与实质捐助,才能更多地吸引海外华侨生源,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事实上,侨资性大学之所以比其他普通高校进行了更多的改革探索,也正是基于这种内在的发展压力。由侨创办的汕头大学、宁波大学、五邑大学、仰恩大学等高校,每到年终都要向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同胞汇报学校一年来的办学业绩,以获得其对学校发展的继续支持。同时,由于海外华人华侨的特殊关系,侨资性院校往往能与海外较高层次的大学开展校际交流。但在这种不同层次的校际交流过程中,国外大学对高校交流“门当户对”的现实要求也使得侨资性大学提升办学水平、加快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更为强烈,希望通过改革来推进学校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更为迫切。

三、侨资性大学改革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经费筹措体制改革、招生就业体制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后勤社会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五大体制改革打破了高度计划经济形成的一包二统的局面,使我国高等教育初步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②。但不可否认,与日益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相比,高等教育的改革还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提出的新要求。高等学校分类不清、职能不明、质量不高等问题制约着中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而这些问题的核心原因就在于以计划为主导的高等学校管理模式与以市场为主导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之间的内在冲突。由于政府掌握并主导着高等教育办学资源的分配,使得大学办学严重依赖于政府,使高校办学出现特色不明和办学目标严重趋同的现象。

当前,从国内外大学办学资源筹集方式来看,高等教育办学资源来源的多样化已经成为总的趋势。美国公立高等教育资金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占学校总经费的50%左右逐年下降到现在的大约只占总经费的20%左右,学费收入、捐赠收入、销售与服务收入等逐渐构成学校办学经费的主体。但就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现实而言,建立多样化的办学资源筹措机制并以此来引导大学多样化发展需要有一个缓慢演变的阶段,不可能一朝改变。就现实而言,政府对高校办学资源的投入还必须保持稳定的增长,但同时也应当积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探索多元化筹措之路,并通过办学资源的多元化来引导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在这方面,侨资性大学带有某种天然的优势。

从侨资性大学发展的历程来看,在创建初期,由于其资源获取方式“侨性特色”明显,因而其改革实践与办学特色形成具有较大的内在驱动性。但是,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侨性办学资源在大部分侨资院校中的相对萎缩,同时由于受国家高度计划管理方式的影响,侨资性大学同样受到了大学办学“同质化”趋势的冲击,使得侨资性大学的办学特色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与强化。因此,引导和鼓励侨资性大学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建立起适应新时期高校发展需要的多元化办学资源筹措机制并以此来推动自身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强化,进而推进国内高等教育事业的多样化发展,这就是侨资性大学改革试点的核心价值所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点之一就在于推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多样化发展,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法》中的一条重要规定,即“采用多种形式发展高等教育事业”。

四、借鉴侨资性大学的办学特点,建立符合中国大学发展实际的现代大学制度

利用侨资性大学的办学特点,借鉴吸收国外大学发展的成功经验,通过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来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大学发展实际的现代大学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与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大学外部关系、内部组织结构及大学组成人员行为规范所构成的体系。其基本特征是:政府宏观调控、大学自主办学、校长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学术、社会评估监督”③。

1.探索高校法人治理模式

1991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已明确指出:“要把高等学校办成独立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但在近二十年后的今天,我国的公立高等院校还没有真正获得独立法人地位。大学独立自主办学是现代大学制度构架的核心内容。在当前现实条件下,侨资性大学探索法人治理模式的重要内容就是要理顺外部管理体制,充分利用侨资性大学自身办学的特殊性和政府拟定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契机,积极争取政府对侨资性大学改革发展的支持,进一步理顺大学和政府之间的关系,让政府对大学“松绑”,将有关办学权力下放到学校。也就是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要求落实学校应该享有的招生、专业设置、国际合作、机构设置、教学组织、科技研发、人员聘任、经费使用等办学自主权,通过大幅度提高大学办学的自主性来提升大学办学的责任意识、提升办学质量、强化特色战略、推进科学发展,努力建立起“政府宏观调控、市场适度调节、社会多方参与、学校自主办学”的办学体制。

2.推进高校科学治理进程

推进高校科学治理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建立符合现代大学运行要求的内部机制。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是高校运行过程中的两种主要权力架构。从高校的产生和发展来看,是先有学术权力后有行政权力,行政权力产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高校学术目标的实现。就现代大学的运行而言,既要保证高校行政权的实现,也要保证高校学术权的实现,要求高校行政权与学术权相平衡。但在我国当前高校内部权力运行过程中,行政本位现象突出,学术权往往依附于行政权力而得以实现。在高校的权力架构中,学术权力在演变过程中被边缘化,教授治学在高校的实际办学中缺乏必要的制度安排。相比其他高校而言,由于受海外华人华侨对高校办学理念的影响,侨资性大学较早地探索了高校学术性权力实现的途径方法。侨资性大学推进学校科学治理的目标就是要实现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和谐发展,在大学内部建立起“党委把方向、校长重管理、教授管学术”的权力平衡机制。

3.探索高校国有民助新路

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模式总体上是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的集权分配模式。但按照这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来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是不具备现实资源条件的。在国家不可能大规模新办大学、不可能大幅度提高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情况下,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客观情况,探索一条高校国有民助发展新路,是应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要求的现实之路。国有民助的高校发展模式可以理解为:学校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在保持和稳定增加政府对高等教育常规投入的前提下,学校办学新增资源将更多地依靠社会资助、学费收入和学校科研产业收益等。侨资性大学是国内高校国有民助的典型,其建设与发展长期得到了海外华人华侨的大力资助。除了资金、物质等侨资资源外,海外华人华侨的创新创业精神、爱国爱乡事迹和华人华侨为其发展争取的有利政策更是侨资性大学办学的宝贵财富。结合侨资性大学的发展经验,探索一条国内高校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多样化发展的新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侨资性大学试点改革的重要内容。

4.探索高校开放办学途径

开放办学是现代大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大学区别于传统大学的核心特征就是现代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结合,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来推进社会进步。侨资性大学在推进开放办学中首要的是推进学校办学与侨乡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结合,既从侨乡经济社会发展中汲取自身发展所需的办学资源养分,同时通过服务侨乡经济社会发展来实现广大海外华人华侨捐资助建侨校、推动家乡发展的目的。侨资性大学的开放办学也要努力推进教育国际化的步伐,利用海外华人华侨的诸多有利条件,广泛开展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学习国外高校发展经验,积极吸收符合大学办学规律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大学制度规范。探索开放办学也要求侨资性大学充分重视开放办学的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加强侨资性大学办学信息透明机制建设,建立起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师生之间的信息互动平台,落实政府、社会和师生对学校办学的参与权与监督权,为推进我国高校的民主办学探索可行方法。

收稿日期:2009-07-20

注释:

① 夏泉,卢健民.“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的历史变迁与现状[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② 周远清.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中国高等教育30年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③ 吴松.我们离现代大学制度有多远[J].中国大学教学,2005,(1).

标签:;  ;  ;  ;  ;  ;  ;  ;  

华侨大学特色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