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北京城建筑的传统与现代论文_韩凌云

探寻北京城建筑的传统与现代论文_韩凌云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 济南市 250300)

摘要:北京在历史上曾为五代都城,在从辽朝起的8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宏伟壮丽的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我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城市。时代迁变,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开始与外来建筑文化碰撞、融合,在保留着中国古老建筑风韵的同时,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充分吸取着国外建筑师的优秀理念、技术和工艺。从环境设计的角度考察北京不同时期的风格建筑,并以韩美林艺术馆为例进行深入调研与分析。

关键词:北京建筑;传统;现代;韩美林美术馆

1北京的传统建筑文化

胡同是最具北京特色的民居之一,最早起源于元朝,“胡同”一词在蒙古语中是“小街巷”的意思。北京的大小胡同星罗棋布,数目达到7000余条,每条都有一段掌故传说。经调查,北京最古老的胡同是三庙街,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最长的胡同就是东西交民巷,全长6.5里;最短的胡同,长不过十几米;最窄的胡同要数前门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宽仅0.7米;

四合院就是东南西北四面建房,合围出一个院子,院子的外墙又组成了胡同的边墙。四合院里宁静、封闭,是老北京的传统民居。散落在市区的名人故居和王府一般都是比较正宗的四合院,如前海西街的恭王府。近年来北京的高楼大厦越建越多,四合院已经不多见了,现在只有在二环路里还有两片较完整的四合院区。

北京中轴线是指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北京的城市规划具有以宫城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特点。梁思成先生曾经说:“北京的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北京城池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代王朝明和清的都城城防建筑的总称,由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组成,包括城墙、城门、瓮城、角楼、敌台、护城河等多道设施,曾经是中国存世最完整的古代城市防御体系。

北京的宗教寺庙遍布京城,现存著名的有:佛教的法源寺、潭柘寺、戒台寺、云居寺、八大处等。道教的白云观等。伊斯兰教的北京牛街礼拜寺等。藏传佛教(喇嘛教)的雍和宫等,天主教西什库天主堂、王府井天主堂等。基督教的缸瓦市教堂、崇文门教堂等。

2北京的现代建筑文化

建国七十年来,作为北京城市形象的建筑沧桑更变,飞速追赶着西方现代建筑走过的百年历程,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二十世纪50年代,为庆祝建国10周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北京建成了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全国农业展览馆、钓鱼台国宾馆、北京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华侨大厦共10座建筑。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这些在建国初期建成的“十大建筑”,成为当时古老北京的新地标。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北京又涌现出北京图书馆新馆(今国家图书馆)、国际展览中心、中央彩色电视中心、首都机场候机楼、国际饭店、大观园、长城饭店、中国剧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地铁东四十条车站等80年代“十大建筑”;中央广播电视塔、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与亚运村、新世界中心、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首都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办公楼、恒基中心、新东安市场、国际金融大厦等90年代“十大建筑”。在跨越了千禧年之后,在奥运场馆建筑中,鸟巢和水立方无疑最具有代表性。在文化场馆建筑中,当首推国家大剧院和中央电视台新址。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中央电视台新址由荷兰建筑师库哈斯设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两座主体大楼像“利剑”般直刺苍穹。在交通建筑中,则非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莫属。在商业建筑中,“女魔头”扎哈·哈迪德设计的银河SOHO未来感十足的同时也代表着中国建造在面对复杂结构、材料以及施工技术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强大水准,也是一个国家整体科技、工业力量先进的标志。它们既是一座座北京建筑史上的里程碑,更是时代变迁的历史见证。这些标志性建筑是这座城市的“年轮”,铺陈了古城北京3000多年中华历史的轨迹,既充满着帝王之大气,又充满着现代之时尚。

3北京城的气质一角——韩美林艺术馆

韩美林艺术馆是在我们的考察调研即将接近尾声的时候去的,不过留有了充裕的时间,正因如此,我也得以有机会能够好好的品读一下这座外表安静但内心狂野的气质建筑。之所以说它的外表安静,是因为与它初次相见时,若隐若现的几个“方盒子”以极其纯粹的姿态伫立在一片树荫里。自己绕着建筑走了一圈,对这个纯粹的有些木讷的房子上下打量,韩馆看起夹并不大,体量清晰简洁,特别是坐在下沉庭院之后更是显得谦虚而低调。对这座雕塑感极强的建筑有一种莫名的好感,它就像是坐在一座水坑里,浑身是清水混凝土低调而纯粹的灰色。显然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投入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盒子”赋予建筑强烈的体块感、简洁的形体和清晰的线条,平和而内敛。外墙采用朴素的色彩和材料。带木纹的浅灰色清水混凝土,既朴素又自然,粗犷中略带几分细腻。主灰色调与旁边戏楼的灰砖保持一致,而在灰色主体中穿插的红色吊桥和南立面中红色的金属格栅则来自于传统建筑中门窗和柱的色彩。

计成在《园冶》中指出“构园无格,借景诱因”。把园外的景色引入院内使空间内外的景观互相渗透。在韩馆的设计中,崔恺很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手法将公园内的戏楼引入建筑的庭院中。当人们在馆里参观结束,蓦然回首,会惊奇地发现传统的戏楼就伫立在出日的尽端,这时才感叹这个出口位置的巧妙所在,也明白了建筑师的良苦心。

不同于莱特的印花式的混凝土,也不同于安藤光滑如镜的清水混凝土,崔恺在这座建筑中运用的是木纹式的清水混凝土。从建造结果来看,不得不说还有不少问题的:木纹的机理粗糙不均,显然这不是有意而为之。崔恺谈及韩馆的建造时,表示了很大的遗感。由于建造资金的问题,施工方首先请的通州梨园镇的施工队,业务水平实在有限,对清水混凝土的把握几近失控。清水混凝土可以明确看出修补的痕迹,精心设计的木纹机理时有时无,在触感上,有点类似于水泥的感觉,显然清水凝土独有的表现力己经有点矫揉造作的味道了,不失为一大遗感。

最初注意到栈道的做法,并不是因为视觉,而是因为听觉。踏在上面会有类似于木屐的声音。或许是缓解一下参观者在馆内过干安静、严肃的环境,当你参观之后走出来,感觉轻快的踏上了一片新的环境。栈道采用钢板网格,内填木塞。木塞的尺寸比网格略小,其中的缝隙可以让木塞与金属产生撞击,发出声响。这是很有表现力的一笔,当参观的有些疲惫的时候,听觉上的新鲜感让人们无一例外对脚下的材料产生兴趣。手法极其简单,但收效甚好。

4结语

一座小小的韩美林艺术馆,或许无法在今天北京大规模的建设浪潮中扮演如何重要的角色,但是必须承认我们太缺少这种心平气和的建筑。我本不是一个安静的人,但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内心里总是向往安静。所以每当我看到安静的东西时总会有种渴望。拉斯姆森说“建筑师是一种戏剧的作者,是为人们生活安排计划的人”。对生活在附近的人们来说,这座建筑不是什么大师的作品,更不是什么旅游胜地,而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场所。在喧闹的北京城,显见安静一隅,让我对建筑更添了新的认识,收获颇多。

作者简介:韩凌云(1990.04—),女,河南新乡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设计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论文作者:韩凌云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  ;  ;  ;  ;  ;  ;  ;  

探寻北京城建筑的传统与现代论文_韩凌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