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一带一路”的中国工程人才全球胜任力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论文

“一带一路 ”与高等教育

面向 “一带一路 ”的中国工程人才 全球胜任力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

姚 威1,2,储昭卫1,2,胡顺顺1,2

(1.浙江大学 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 杭州 310058; 2.浙江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杭州 310058)

摘 要 :工程人才是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保障,当前对“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工程人才全球胜任力的研究仍有不足。以10家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的中国企业中选取海外人力资源或工程项目主管为调研对象,就工程人才海外工作能力进行深度访谈,采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分析,构建解释企业工程人才选用的3条故事线并从中识别工程人才全球胜任力的构成要素。研究发现:文化理解、全球思维、社会融入、沟通能力和学习意识是我国工程人才全球胜任力的关键要素。工程师上述能力的不足制约了我国企业海外业务的进展,人才能力提升与企业发展的不匹配导致企业内部出现人才结构性矛盾,倒逼企业开展工程人才管理改革。根据人才能力缺失的现象和全球胜任力的相关要素,高校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打造面向全球雇佣市场的工程人才;企业需要完善人才管理体制,丰富人才成长路径;个人需要提高学习意识与文化敏感性,促进自身的职业发展。

关键词 :一带一路;工程人才;全球胜任力;扎根理论

一、问题提出

实现“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创新创业人才、国际组织人才、非通用语言人才以及各领域专业人才等各类人才作保障[1]。工程人才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这是由中国及沿线国家自身的经济特点、产业结构、人力资源储备和国家战略所共同决定的[2]。从沿线国家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一带一路”存在以发展中国家经济体为主(占比89.06%)、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处于推进工业化时期且基础设施建设缺口大等问题[3]。从商务部最新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包工程业务整体规模稳步攀升,2017年完成营业额1 685.9 亿美元,同比增长5.8%;新签合同额2 652.8 亿美元,同比增长8.7%[4]。可以预见,工程技术领域的商务合作是未来投资增长和人才需求的热点领域。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形势复杂,地缘关系、政治活动、文化宗教差异、投资摩擦、投资壁垒等因素都会对工程活动产生影响[2]。此外,我国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也会让沿线国家对我国工程技术产品的质量和标准产生疑虑。以上诸多复杂因素是中资企业在国内所不曾遇到过的,这对中国工程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中国的工程教育和工程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现有的工程人才培养方式能否满足企业“走出去”和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需要,已经有学者就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工程活动对工程人才的要求展开了研究,并形成了工程人才“全球胜任力”的概念,用来衡量工程人才的能力素养能否在国际化的工程活动环境中取得良好的职业绩效。

二、工程人才全球胜任力的研究回顾

著名工程教育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EJEE)的社论曾质疑:“工科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职业竞争力的学生,但教育者教给学生们的是否都是最重要的能力?”[5]他们认为正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才出现了工科课程的“产出导向”(output-oriented)或“胜任力导向”(competence oriented)的研究,这种研究是对工程师在其职业领域所必备的基本技能标准上展开的探讨。事实上,有两方面的现实原因促使工科学校去讨论胜任力的概念:学生需要拥有足够的“胜任力”才能获得雇主的满意;学校之间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可以通过“胜任力”进行衡量。当下,随着全球化浪潮袭来,工程活动和人才竞争的全球化也对学校工程教育提出了挑战,学校培养的工程人才需要适应国际化的需求。

“胜任力”的概念通常是指“使某人取得绩效所必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相关特质”[6]。管理学领域中指代“胜任力”的词汇有competence和competency,通常国内将“competence(侧重实现某绩效的能力)”和“competency”(侧重胜任特征和绩效)都译为“胜任力”,胜任力的研究主要有个人、组织和行业3个层次[7]。在工程教育领域,EJEE杂志编辑部曾专门就“胜任力”的概念做过考察,发现虽然在不同文献中有skill/skills, knowledge, competence/competency/competencies, ability/abilities等多个词汇指代“胜任力”一词,但他们认为这些词汇所涉及的概念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5]。虽然对于工程人才全球胜任力的定义和内涵还未完全取得一致,但工程人才全球胜任力概念的价值已经获得认可。正如Magleby所说:“只有当你能清楚地定义工程人才全球胜任力时,你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学生,才能对他们做出评价。”[8]如同胜任力概念出现的原因一样,对工程人才全球胜任力的定义也有两方面的价值:从学校或个人角度出发,对全球胜任力概念的精确定义和解读能指导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对企业或人才接收方而言,需要评估毕业生是否能够胜任全球化的工作环境。

目前国际上相关研究者对工程人才全球胜任力内涵的解读不同,侧重点也有差异,但一般都认为应包含全球意识、专业素养、沟通与协作3个方面。例如,Magleby、May和Patil强调全球意识和良好价值观的培养[8-10],EJEE、Downey和波音公司则更加注重工程技术能力,强调完成工程任务的可能性[5,11-12]。此外,Magleby、波音公司和Lohmann等还指出了沟通和协作能力的重要性[8,12-13]

对现有文献研究后发现,目前关于国内工程人才在国际环境下工作能力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对工程人才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多属于中观或宏观层次,缺乏对具体能力及其培养机制的探讨;第二,以介绍国外全球胜任力培养的政策和理念为主,缺乏对国内工程人才全球胜任力的研究;第三,缺乏对企业用人的国际环境、工程人才能力素质需求的研究。由于“一带一路”等相关国际工程活动的增加,我国工程人才全球胜任力的本土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一带一路”工程人才全球胜任力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并建构相关理论。

与国外研究者主要关注工程人才或学习者本身的微观视角有所不同,国内研究者主要是从宏观视角讨论中国工程教育或工程人才的国际竞争力。例如,吴启迪从工程教育认证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工程教育整体的国际竞争力提升问题[14];查建中等对中国工程教育国际竞争整体水平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15]。吴晓波曾专门就集成电路领域工程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培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实践能力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提升路径[16]。滕珺对美国过去20年内全球胜任力培养的教育政策和理念进行了梳理,指出目前中国国际教育的主要问题是构建自己的全球胜任力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17]

萧红作品的乡土情怀不仅仅表现在自然景物、地域环境的描写上,而且表现在题材选取、艺术形式、表现手法、人物性格、风土习俗、人文景观等多方面。

未来世友将坚持“聚焦地板、以质立世”的策略,以全渠道拓展、全品类发力、双模式运营的方式,打造更广阔的品牌发展。

结合雨洪利用措施,强化屋面径流净化技术、地表径流草地渗滤处理、生态护岸技术等,减轻雨洪径流中污染物浓度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利用屋面径流分流技术,对重污染和轻污染径流进行分类拦截、储存和排放,分别治理和利用。利用草地及土壤系统污染控制技术,通过适合的草种、草深、土壤质地和土层厚度,达到削减污染物的目的。利用生态护岸技术及河岸缓冲带拦截与净化污染物,降低入河径流污染浓度。

三、基于扎根理论的工程人才全球胜任力分析

依托我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的工程实践经验,对企业海外实践工程人才的需求、能力要求等相关话题展开访谈。本研究主要进行探索性研究,目的在于“本土性”的理论建构,因而采用了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整个研究过程包含梳理文献、访谈、编码、理论建构4个步骤,编码过程分为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核心编码。

(一)研究样本与资料收集

在案例选定过程中,本研究充分考虑了代表性和理论拓展的需要,选择了10家企业的海外人力资源部门主管、海外业务经理或海外业务工程师等相关负责人作为访谈对象(见表1),这10家企业都具有“一带一路”区域工程业务量大、工程领域覆盖广和工程人才管理经验丰富的特点。

表 1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具体调研和资料收集主要采用以下3种方式:第一,集体访谈,借助相关项目聚集重要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及海外项目和人力资源方面的负责人进行了3次集中访谈;第二,通过公开途径获取相关资料;第三,后续访谈,主要包括个人访谈、电话访谈、中国母公司实地考察和提供非公开资料等形式展开。

另一方面,要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工程人才在国际工程活动中对实践、团队合作、工程沟通等能力素养要求较高,依靠学生校内培养和企业参观等浅层次工程体验难以真正改善学生的工程经验和工程能力。在访谈中,多家企业提出,可以采取校企合作实习以及联合育人的方式,形成“学校培养+学校实习+企业实训”的链条式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培养模式的转变,让学生在校内期间获得扎实的综合素质和基本工程认识,再结合后续的“岗位成才”环节,提升学生胜任工程岗位的能力。

在搜集资料时,需要关注理论饱和状态的达成以确定何时停止继续搜集资料。按照知名扎根理论专家卡麦兹的观点:“当搜集新鲜数据却难以再产生新的理论见解时,也不能解释核心理论类属新的属性时,就达到了饱和状态。”[18]本研究在搜集过程中采取滚动调研,设计了开放式的访谈提纲,不断寻找和确定新案例。课题组在搜集案例的同时进行编码,研究发现在第10个案例时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在继续调研了两个单位未能有新发现后,于现有基础上停止增加新案例,并以现有案例作为扎根理论研究的主要资料来源。

本研究主要采用资料和研究者之间的三角检验方法来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在资料收集方面,通过3种方式收集资料。在研究者层面,由3位研究者组成,分别负责资料收集、案例整理和记录,研究过程由3个人同时进行,通过各自记录和补充共同构成研究者的三角验证。在资料搜集初期,编码过程与搜集资料同步,在达到理论饱和后停止搜集资料并进行其他步骤。

(二)开放式编码

确定好地铁风险模式以及风险因素后,将这次数据进行相应的分类,并且将其汇总成风险清单,从而形成风险识别成果。

表 2开放式编码实例

在主轴编码阶段,继续对初始概念归纳和提炼,将相同的初始概念整合后,最终得到60个初始范畴。在提取的初始范畴的基础上,本文尝试运用Glaser提出的“因果条件(casual condition)—现象(phenomenon)—情境(context)—中介条件(intervening condition)—行动/互动策略(action/interaction)—结果(consequence)”这一典型的范式将概念联结起来。该范式从某事件发生的因果条件和所依赖的情境以及事件中行动者所采用的行为和所导致的结果出发,有助于形成完整的能够解释事件发生逻辑的故事线,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事件[19]。对全部的初始范畴进行整理后得到如下结果(见表3)。

(三)主轴编码

整个访谈过程收集了8万多字的访谈资料和大量其他案例资料,内容十分充足。编码过程由两名编码员完成,两名编码员分别为管理学和教育学博士研究生。采取以下信度判断公式计算编码信度:(其中R 为信度,n 为样本数,k 为相互同意度,即两个编码员之间编码一致性的程度)。其中k 的计算方式为:(M 为两个编码员完全一致的栏目,N 1和N 2分别为两个编码员分析的栏目数量)。开放式编码结束后,通过计算发现两位编码员之间的相互同意度k =0.8711,编码信度R =0.99,表明编码过程具有较好的信度。

表 3运用典型范式组合的初始范畴

(四)核心编码

在核心编码阶段,主要是将初始范畴中相似的概念类别组合起来形成范畴。如表3所示,在“因果条件”分析中,发现学校人才培养与工程实践脱节、学校学生培养考核体制单一和升学选拔体系僵化3个初始范畴都属于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欠缺,可以总结为“工程人才培养存在不足”;公司业务重心向国际化转移、公司业务多元化和公司业务转型升级3个初始范畴都和公司早期战略选择有关,是公司将国内业务转至国外后带来的经营多元化和逐步升级现有业务的影响,可以总结为“公司业务转型”;另外两个初始范畴与人才培养和公司战略无关,所以重新抽象。按照上述分析方式,依次对典型范式中的后续几项初始范畴的集合逐步抽象,最终将全部概念类别整理成3个主范畴,按照对应范畴的主题分别命名为“工程人才全球胜任力缺陷”“工程人才结构性矛盾”和“工程人力资源改善”(见表4)。

表 4运用典型范畴归纳的主范畴

(五)工程人才全球胜任力分析

通过上述编码分析,最终形成了3个主范畴来解读工程人才全球胜任力问题。根据以上3个核心范畴,最终编制了3条故事线来梳理扎根理论建构的结果,并分别解释工程人才全球胜任力的能力提升机制、由于能力缺失造成的企业人才结构性矛盾以及企业改善人力资源问题的应对策略。

计算机实验中心的建设要多功能化。现在的计算机设备硬盘比较大,计算机技术也支持一台机安装多个操作系统。实验教学中心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实际需要、学科特点、计算机教学功能需求,将每个计算机实验室的计算机设备安装多个操作系统,在不同系统下根据教学功能需求安装相应计算机应用软件。过去传统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功能单一,只能承担全校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任务,各分院(系、部)还都要建设自己的专业机房,实验室重复建设,设备利用率低,分院(系、部)缺少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师去维护与管理,设备故障率高,造成财力、人力资源的浪费,这样建设不适用于办学经费有限的地方高校。

故事线一:企业在国际业务的人员选用中发现,工程人才综合素质差且存在明显的技能缺失,如沟通能力差、外语水平不佳、工作适应能力低、实践能力参差不齐等。当企业在跨文化的环境下承担工程项目时,这些弱点在与外方官员、技术人员和民众频繁地沟通与协作中被进一步放大,导致企业的业务开展受到制约,企业不得不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人员选聘和内部培训两方面入手来提升员工的全球胜任力。

故事线二:企业在开拓对外业务中,一般首先发展核心的国际业务,然后依据核心业务逐步多元化,再淘汰落后业务,实现转型升级。当人力资源更新速度低于公司发展速度时,企业就会出现人才结构性失调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两个矛盾——拥有大量的工程师但缺乏能胜任管理和商务活动的工程人才;基础工程师充足而顶尖人才缺乏。在跨文化的商业环境下,企业全面推进以工程建设为核心的商业活动对工程人才的商务能力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企业应从人员选聘、内部选拔和针对性培训等方面改善人才结构。由于人才结构性矛盾导致企业的发展面临资金、风险和业务升级受阻等多方面制约。

故事线三:企业在承担国际业务时,会面临人员异地工作和属地化用工,给企业的成本和管理带来了挑战。原有国内员工又存在轮岗能力差、工作不适应和技能不足等缺陷,在激烈的商业竞争环境中企业很容易陷入“人才荒”的困境。在激励体制的约束下,员工又缺乏自我提升的意愿。针对这种情况,企业积极改善员工培训和激励方式,最终实施了多种改革方案,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对体制的“突围”。

对企业而言,要积极完善人才管理体制,从体系建设、制度保障和人才本土化3个方面丰富人才成长路径。首先,注重工程人才培养的体系建设。企业的业务转型和变革需要有内部人才的支持,工程人才知识和能力的提升要与企业发展相匹配,这要求企业形成有效的“内部挖潜”机制。当前企业的工程人才培养可以从3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丰富培训体系,从产业链的视角构建培训体系,尝试利用大学联盟、行业协会、职业组织等机构展开人员培训,有效拓展企业人员知识更新的途径;二是形成企业知识平台,工程活动高度专业化,企业利用知识管理平台结合“传帮带”的机制帮助年轻工程师迅速成长;三是创新内部学习机制,通过改善学习方式激励学习氛围。例如,某企业利用自主开发的App学习英语,在企业内开展英语排名竞赛并依据排名进行奖励,有效地激发了员工的学习热情。

长久以来,楚文化与中原文化、齐鲁文化交互影响,先秦时期语音的变化一直处于一种交互影响的态势之中。因此,在确定某种现象是否为楚方言特点时,仍有赖于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予以考察。所以在确定楚方言特点的时候,应该关注到以下几个问题:

四、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人才全球胜任力培养的建议

长期以来,我国在工程人才培养上存在水平参差不齐、师生实践能力弱、课程模式老化、过于关注论文发表等问题,也面临全球化和工程教育学科专业化程度过高等问题的挑战[20]。当国内企业还未“走出去”时,工程人才在全球胜任力方面的挑战不会显露出来,工程人才可以在工作中逐步丰富实践经验并提升业务能力。当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时,就需要大量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工程人才,使企业能够胜任国际环境下的工程业务。针对前文所述的中国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企业工程人才培训和激励、企业用人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就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人才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分别从高校、企业和个人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用良心做技术,用爱心做服务,农民的需求就是我们服务的动力。”瑞丰生态土壤修护研究院院长曹凯表示,瑞丰生态土壤研究院通过对全国各地土壤情况的深度分析调研,积累了大量的土壤数据,从而为产品研发和套餐化种植解决方案的打造提供了强大的基础支撑,形成为土壤及作物量身定制的产品与服务,使产品的利用率和服务效果得以最大化的提升,切实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扎实推进土壤修护事业。

(一)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打造面向全球雇佣市场的工程人才

高校应从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两个角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打造面向全球就业市场和能够胜任国际就业环境的工程人才。一方面,要革新培养理念。当前我国的人才培养立足于国内产业需求,缺乏对“一带一路”等国际需求的考虑,导致工科学生在国际知识、价值认识、语言能力上的准备不足。工作环境的差异对面向“一带一路”工程人才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国内培养的工程人才需要在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政治经济体制和社会规则等环境下工作。实践证明,缺乏全球化思维和知识的工程人才在国际工程活动中的工作能力会受到制约,从而影响企业的工程进展和商业活动。随着“一带一路”等国际工程业务的拓展,具有全球胜任力工程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学校应当及时革新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全球知识和全球意识,让学生通晓全球规则以及具有胜任复杂环境下工程任务的综合素质。

基金项目:基于供给侧角度的跨区域、跨行业实践教学对高职院校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XGZJG2017B116)。

(二)完善企业人才管理体制,丰富人才成长路径

上述分析还原了我国工程人才在国际环境下的工作能力和适应情况以及企业的针对性措施,进一步挖掘后可以发现,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人才的全球胜任力一般要具备以下几种能力:一是文化理解,即能够理解和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价值观。由于中国长期以来是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国家,缺乏对异质文化和少数民族的了解,而在国外进行工程活动时要将“身份转换”为所在地的“少数民族”和“外国人”,这对大多数中方工程人员而言难以适应。因此,工程人才要转换思维观念和身份定位,积极理解属地的宗教信仰、习俗礼节、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理解和尊重当地文化与价值观,不仅是顺利开展各类项目的重要保障,也是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的前提。二是全球思维,即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知识。“一带一路”工程活动不仅要求工程人员了解国际秩序、国际情景和国家关系,还要具有全球思维习惯。由于缺乏相关经历和训练,我国工程人才全球思维的缺乏影响了工程合作进程。在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活动中,要善于从全球化的视角来考虑工程活动和组织工程活动,维持良好的合作环境。三是社会融入,即积极融入当地文化与社会的能力。工程人才不只是沿线的“建设者”,更是“国家名片”和“文化使者”。工程人才要能够积极主动地融入当地社会、文化和生活环境,展示中国科技实力和人文风貌,努力增进与地方的关系,以便塑造良好的国家和组织形象,并创造优越的投资环境。四是沟通能力,即胜任日常交流和专业沟通的能力。工程人才不仅要能够利用外语进行专业技术沟通,还要进行日常沟通交流,否则会影响工程项目进展和工程形象建设。调研中发现,我国工程人才的语言基础难以支撑这两方面需要,尚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语言培训。五是学习意识,即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全球胜任力只是工程师在全球情境下实现卓越工作绩效的起点,工程人才要具有自我提高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调研发现,公司在转型过程中面临明显的人才瓶颈,这与公司的工程人才在上述几个全球胜任力要素的缺失不无关系。

在开放式编码阶段,主要是逐字逐句地分析访谈资料,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贴标签”并尽可能保留“原生代码”,最终形成了392条初始概念。由于篇幅所限,本文选择了部分编码进行举例(见表2)。

其次,完善企业人才保障制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确保激励体系能够“留住人、激励人和吸引人”。由于激励体制的约束和外部竞争的加剧,导致一些国企人才流失,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和团队工作能力受到影响。完善的人才激励制度不仅体现在薪酬待遇上,也体现在对员工的晋升和尊重上,优化员工激励体系能够帮助企业留住高素质的工程人才,促进人才成长并吸引外部人才。二是做好外派人员的保障工作。除了提供优厚的驻外待遇,还要保障外派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在员工激励中要考虑家庭因素,尽量减少外派员工的后顾之忧,保证外派队伍的稳定性。

最后,注重促进企业人才本土化。所在国法律、用人成本和税务等方面的要求让企业难以完全依靠国内外派人员开展项目,因此必须促进人才本土化。具体内容包括3个部分:一是利用已有的国际平台(如联合国培训机构等)、合作机构(商务部等平台)以及其他非官方组织(商会、行业协会与联盟等),积极为当地提供高品质培训服务,让他们能够胜任工程活动;二是挑选在中国的留学生回国就业,将其作为中资企业和外籍员工或社区的桥梁,配合中方技术骨干从事工程活动;三是加强企业与地方的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文活动,如企业开放日、文化日等,促进双方相互理解,给中方员工提供融入当地文化并适应当地工作环境的机会。

问题:如图9,Rt△ABC,∠B=90°,AB=3,D为BC上一点,∠CAD=45°,CD=4,求BD的长度.

(三)提高学习意识与文化敏感性,促进个人职业发展

对工程师个体而言,需要从学习意识和文化敏感性两个方面来促进个人职业发展。首先,工程师要有主动的学习意识和必要的学习能力,以便不断满足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调查发现,工作年限不同的人对大学教学内容的认识不同,说明处于不同认识阶段和不同生活经历的人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存在差异。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希望学生拥有尽可能多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这些额外知识和能力的获得需要借助课程的“加码”才能实现,这又不可避免地与学生有限的修课时间形成矛盾[21]。由于社会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不断变化,需要工程师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进而改善自身的岗位胜任力。学校和企业提供的培养是有限的,工作环境和业务需求的变化要求工程师必须能够持续自我提升,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这也是全球胜任力的要求之一。

其次,工程师要培养文化敏感性,积极了解和融入所在国家的文化,认识国际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中国主题文化的强大惯性,让大部分工程师形成了用自己的文化去考虑异质文化的习惯。工程师应该主动接触异质文化,同时留心其与自身文化的不同之处,培养文化敏感性,以便更好地从事工程活动。

五、结 语

本研究通过对企业现有实践的考察回答了研究问题并进行了本土的理论建构。在后续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明确适用于中国的工程人才全球胜任力模型,为培养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师做参考。1983年10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于中国工程教育也是如此,既要打造能够面向工程实践的合格工程师,也要打造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在未来能够胜任“走出去”目标的工程师,最为关键的是要打造能够不断学习、不断提升理论和实践能力的面向未来的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

[1] 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36(10):4-9.

[2] 郑蕾,刘志高.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空间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5):563-570.

[3] 林健,胡德鑫.“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中国工程教育新使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6):7-15.

[4] 王胜文.2017—2018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报告[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8.

[5] LEMAITRE D, PRAT R, GRAAFF E, et al. Editorial: focusing on competence[J].Europe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6,31(1):45-53.

[6] MCCLELLAND D C.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 Am psychol, 1973, 28(1):1-14.

[7] 陈云川,雷轶.胜任力研究与应用综述及发展趋向[J].科研管理, 2004,25(6):141-144.

[8] MAGLEBY S P, HARB J N, PARKINSON A R. Developing global competence in engineers: what does it mean? What is most important?[EB/OL].(2009-04-14)[2018-12-24].https://peer.asee.org/developing-global-competence-in-engineers-what-does-it-mean-what-is-most-important.

[9] MAY D, TEKKAYA E. The globally competent engineer-what different stakeholders say about educating engineers for a globalized world[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activ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EEE, Berlin:Springer, 2015:924-930.

[10] PATIL A, NAIR C S, CODNER G. Global accreditation for the global engineering attributes: a way forward[C]//Proceedings of the 2008 AaeE Conference, London:Routledge,2008:1-8.

[11] DOWNEY G L, LUCENA J C, MOSKAL B M, et al. The globally competent engineer: working effectively with people who define problems differently[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06, 95(2): 107-121.

[12] 查建中,何永汕.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12.

[13] LOHMANN J R, ROLLINS H A, HOEY J J. Defining, developing and assessing global competence in engineers[J]. Europe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6,31(1):119-131.

[14] 吴启迪.稳步推进专业认证工作 提升工程教育全球胜任力[J].中国高等教育, 2009(2):17-19.

[15] 查建中,陆一平.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全球胜任力指标体系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 2010(2):11-15.

[16] 吴晓波,赵梦恋,严晓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全球胜任力的集成电路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4):114-117.

[17] 滕珺,张婷婷,胡佳怡.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美国国际教育的政策变迁与理念转化[J].教育研究,2018,39(1):142-147.

[18] 凯西·卡麦兹.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44-147.

[19] GLASER B G, STRAUSS A L.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New York: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1967:96-114.

[20] 吴启迪.中国工程教育的问题挑战与工程教育研究——在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讲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2):4-8.

[21] 王沛民,顾建民,刘伟民.工程教育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12-214.

Global Competence of Chinese Engineering Talents fo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 Exploratory Study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YAO Wei1, 2, CHU Zhaowei1, 2, HU Shunshun1, 2

(1.Institute of China ’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Polic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China ; 2. School of Public Affair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China )

Abstract :Engineering talent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further promoti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t present, there is still insufficient research on the global competency of engineering talents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From 10 Chinese enterprises participa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e overseas HR or engineering supervisors were chosen to conduct in-depth interviews on the ability of engineering talents to work overseas.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and construct three leading lines explaining the selection of engineering talents and identify the components of the global competency of engineering talents. The study found that cultural understanding, global thinking, social integration,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learning awareness are the key elements of the global competence of engineering talents in China. The insufficiency of engineers’ above-mentioned abilities restricts the progress of overseas busines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improvement of talents’ abil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leads to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of talents within enterprises, which forces enterprises to carry out the reform of engineering talents management. In view of the phenomena of lack of talent ability and the relevant elements of global competence, the universities have to innovate the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to create engineering talents for the global employment market, the enterprises need to improve the talent management system and enrich the path of talent growth, and the individuals need to improve the learning awareness and cultural sensitivity to promote their own career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engineering talents; global competency; grounded theory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8012(2019)02-0042-11

DOI: 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9.02.005

收稿日期 :2018-11-17

基金项目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研究项目子课题“‘一带一路’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及人文交流”(2017-ZD-15-0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17JDGC038)

作者简介 :

姚威,男,吉林长春人,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工程教育和创新管理研究;

储昭卫,男,陕西旬阳人,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工程教育和创新管理研究;

胡顺顺,男,安徽阜阳人,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和教育经济学研究。

引用格式 :姚威,储昭卫,胡顺顺.面向“一带一路”的中国工程人才全球胜任力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J].重庆高教研究,2019,7(2):42-52.

Citation format :YAO Wei, CHU Zhaowei, HU Shunshun. Global competence of Chinese engineering talents fo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 exploratory study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9,7(2):42-52.

(责任编辑 杨慷慨 张海生 )

标签:;  ;  ;  ;  ;  ;  

面向“一带一路”的中国工程人才全球胜任力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