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的比较分析_研究生论文

比较视野下的我国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生教育论文,学科论文,视野论文,结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8)12-0060-12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内部协调性与外部适应性较差,影响了研究生教育整体培养效益的提升。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以及高层次人才需求多元化趋向的不断增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结构问题与培养模式问题日渐凸显。如何立足中国国情并借鉴国际经验,科学合理地调整研究生教育的学科结构,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在具体分析1996-2006年我国授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及硕博比的基础上,与美国、韩国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了改革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的相关政策建议。

一、我国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结构及与美韩的比较

1.我国1996-2006年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结构的变化

从1996年到2006年,11年间我国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在总体规模上发展迅速,全国授予博士学位人数从5578人增加到35628人,为原来的6.39倍,年均增长率为20.4%。[1]在总体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各个学科门类的结构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我们以各个学科门类授予博士学位人数及其占总人数的百分比来反映学科门类的结构,数据如表1、表2所示①。

从表1、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过去的11年中,全国授予博士学位人数的学科结构在总量排序上的变化并不大,1996年11个学科门类的排序为(从多到少):工学、理学、医学、农学、经济学、文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2006年的排序为: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农学、教育学、历史学、哲学。其中,变化最为明显的是管理学,授予博士学位人数从第8位跃升为第4位。

2.与美国、韩国的对比分析

从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公布的各种数据来看,美国对于学科群的分类方法有许多种,根据其常用的分类方法,并考虑到便于后续的中美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的对比分析,我们将美国的所有学科群分为以下9个大类:人文学科(Humanities)、社会与行为科学(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s)、计算机科学与工程(Computer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农业与自然资源(Agricul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健康专业与相关临床科学(Health professions and related clinical sciences)、教育(Education)、商业(Business)和其他领域(Other fields)。[2]各个学科大类所包含的学科群如表3所示。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较为平稳,从总体上看,在35年间,博士学位授予数量从1970-1971学年的32107人增长为2004-2005学年的52631人,年均增长率为1.46%。除少数年份以外,每年的博士学位授予数量基本上保持逐步增长的态势。

从发展轨迹来看,美国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在这一阶段有两个时期发展的速度较为迅速,一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从1985-1986学年的33653人增加到1995-1996学年的44652人,这10年的平均增长率为2.87%,约为35年平均增长率的两倍;二是从本世纪初开始,到目前仍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从2001-2002学年的44160人增加到2004-2005学年的52631人,这3年的平均增长率为6.02%,超过35年平均增长率的4倍。而在其他年份,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则保持稳定,有些年份甚至略有减少。

表5 1971-2005年美国授予各学科大类博士学位数量所占比例(单位:%)

资料来源: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

从结构变化趋势来看,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自然科学所占的比例下降最大,从1970-1971学年的28.4%下降到2004-2005学年的20.6%;健康专业与相关临床科学所占的比例上升最快,从1970-1971学年的1.6%上升到2004-2005学年的11.1%;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所占的比例波动幅度最大,1980-1981学年最低时仅为8.7%,而1995-1996学年最高时达16.3%,目前稳定在14%左右。

从总体来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美国授予的博士学位中,自然科学所占比例始终最大,社会与行为科学在大部分时间里是第二大学科大类,并且自然科学所占比例始终大于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社会与行为科学所占比例始终大于人文学科。这反映出美国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于理科的基础研究领域和文科的应用研究领域。另外,美国授予的商业类博士学位所占比例非常低,在3%左右,这说明美国对管理型人才的要求更加注重实践能力。我们可以用下面两组数据加以印证:2004-2005学年美国授予的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中,商业类所占比例分别是21.6%和24.8%,在各个学科大类中的排名分别为第一和第二。

从以上数据来看,我国博士学位授予的学科结构与美国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工学(大致对应于美国的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所占比例很大,并始终高于理学(大致对应于美国的自然科学)的比例排在第一位。这一点与美国的情况有较大差异,美国的自然科学所占比例始终大于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的比例。

第二,医学(大致对应于美国的健康专业与相关临床科学)在我国授予博士学位数量中所占的比例一直较大,远大于美国同类学科所占的比例。

第三,管理学(大致对应于美国的商业类)在我国授予博士学位数量中的比例增长速度非常快,从1996年的2.1%增加到2006年的7.0%,而美国同期同类学科所占比例大致维持在3%左右。

第四,教育学占我国授予博士学位数量的比例很低,不到2%,与美国的差异很大。这可能是由于两国的学位制度不同所造成的,在美国的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必须接受一到两年的系统的教育学训练,学习不同科目的教师最后拿到的可能是教育学学位,而在我国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学训练,只有教育系科的毕业生拿的是教育学学位。

第五,从总体来看,我国授予的博士学位数量明显偏重于理工科,美国则表现得较为均衡。这一点可以用下面的数据来加以证明,将美国的8个学科大类分成两类:理工农医包括自然科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农业与自然资源、健康专业与相关临床科学,大文科包括人文学科、社会与行为科学、教育、商业。2006年我国授予的博士学位中,理工农医占70.2%,大文科占22.9%;而2005年美国的同类数据分别为48.6%和47.3%。

以上是中美之间博士学位授予学科结构的比较,接下来我们对文化传统与我国较为近似的近邻韩国的博士学位授予学科结构进行分析。

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还是一个贫困的农业国,在六七十年代的发展过程中,韩国认为要成为成熟的工业国,需要有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结构,并以此来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增加理工科学生人数。截至1996年,韩国文理科学生的比例已经达到3.5∶6.5,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都表现出理工科占比较优势,但韩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所占比例也较高,而且其自然科学所占比例还在继续上升。到1998年,韩国研究生院学生中自然系列占48.4%,社会系列占16.1%,医药系列占13.9%。[3]

从韩国的数据来看,其主要特征就是医科一度是它授予博士学位最多的学科,这一点与美国和我国的情况都不同。另外有一个特点与我国类似,那就是理工科所占比例较大。

表6 1990-2006年韩国各学科大类博士学位获得者所占比例(单位:%)

资料来源:韩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部。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国都通过调整其高等教育结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尤其是一国在工业化和赶超发展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作用更加突出,其中理工科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一阶段一般理工科的发展速度要大大快于文科,这对于技术赶超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日本、韩国都是属于这种情况)。只有在完成工业化以后,文科的比重才会相对较高,基本与理工科持平,比如美国就是这种情况。目前美国的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在美国授予博士学位数量中的比例为14.7%,与社会与行为科学、自然科学、教育、人文和其他领域各自所占比例差别不大,这与美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该阶段劳动力向服务行业集中,从而要求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教育等文科类人才,同时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社会对计算机科学和工程人才的需求稳步增长。从工科来看,由于其中包括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因此即使在后工业化阶段,博士所占比例虽然下降了,但工学博士的数量也是稳步上升的。

二、我国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结构及与美韩的比较

1.我国1996-2006年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结构的变化

从1996年到2006年,11年间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总体规模上发展迅速,全国授予硕士学位人数从36549人增加到291366人,为原来的7.97倍,年均增长率为23.1%。在总体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各个学科门类的结构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我们以各个学科门类授予硕士学位人数及其占总人数的百分比来反映学科门类的结构,数据如表7、表8所示。

从表7、表8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过去的11年中,除军事学和专业硕士外,全国授予硕士学位人数的学科结构在总量排序上的变化并不大,1996年11个学科门类的排序为(从多到少):工学、理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农学、教育学、历史学、哲学;2006年的排序为:工学、医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农学、历史学、哲学。其中,变化最为明显的是经济学,授予硕士学位人数从第4位下降为第7位。

值得指出的是,工学硕士所占比例在这10年间下降较大,但如果考虑这些年来专业学位中工程硕士快速增长的因素,那么整个工程类硕士所占的比例变化并不大。

2.与美国、韩国的对比分析

1970-1971学年至2004-2005学年美国学位授予机构授予的各个学科大类的硕士学位人数及其所占比例如表10、表11所示。

1990年到2006年韩国学位授予机构授予的各个学科大类的硕士学位人数及其所占比例如表12、表13所示。

通过以上数据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硕士学位授予的学科结构与美国和韩国相比有以下三个主要差异:

(1)在我国授予的硕士学位中,除去专业硕士之后,其他学科门类的结构与博士学位授予的学科结构很接近。也就是说,硕士结构和博士结构类同,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不同学科专业对不同层次人才需求的差异性。比如,我国的管理学硕士所占比例较低,2006年只占7.3%;而美国与此类似的商业类硕士2005年所占比例高达24.8%。虽然我国的数据中没有包括工商管理的专业硕士,但即使考虑这一因素,仍能反映出两国之间的较大差异。

(2)美国和韩国授予的教育类硕士学位所占比例都很大,而我国这一比例相当低。2005年美国授予的教育类硕士学位占总数的29.1%,2006年韩国的这一比例为24.9%,而我国即使在比例最高时的2006年也仅为2.8%。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师范类院校授予的硕士学位大部分没有归于教育类学位。

(3)我国的工学硕士所占比例很高,但有下降的趋势,从1996年的42.9%降为2006年的29.0%,不过,如果把专业硕士中的工程硕士考虑进来一并计算,那么整个工科类的硕士所占比例变化不大。相比较而言,美国的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硕士所占比例较低,2005年为9.3%,而且较为稳定,多年来的变动幅度很小。韩国的工程类硕士所占比例相对美国较高,但远低于我国,2006年为18.2%;从趋势上看,自1998年以来,韩国的这一比例也在逐年下降,这种走向与我国相似。

三、我国各学科研究生学位授予的硕博比及与美韩的比较

1.我国各学科门类研究生学位授予的硕博比

根据国务院学位办提供的数据,我们计算了从1996年到2006年我国研究生学位授予中各个学科门类的硕士数量与博士数量的比值,简称硕博比,具体数据如表14所示。

表14 1996-2006年我国各学科门类研究生学位授予的硕博比

注:合计的硕博比中不含专业学位的数量。

资料来源:根据国务院学位办的数据计算而得。

从总的硕博比来看,11年来,不考虑专业学位的话,这一比值没有上升,1996年和2006年都为6.6。不过,在此期间,硕博比有一个先降后升的变化过程,其中,1997年和1998年两年下降较为迅速,2001年硕博比达到最低值4.6,此后就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阶段。

分学科门类来看,硕博比上升较为明显的有历史学和农学;硕博比基本稳定的有工学和理学;硕博比明显下降的有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文学、哲学和医学。具体来看,11个学科门类中,历史学和农学分别提高了0.8和0.7,工学和理学仅微升0.2和0.1;而管理学和经济学则大幅下降了15.6和6.8,其他几个学科门类也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从硕博比的绝对值来看,11个学科门类有不同的变化。1996年,平均硕博比为6.6,其中,最高的管理学为24.2,最低的理学为3.3,两者差值高达20.9;到2006年,平均硕博比为6.6,其中,最高的教育学为13.7,最低的理学为3.4,两者差值仅为10.3。管理学的硕博比在1996年为各学科最高,达24.2,该门类在这11年当中的下降幅度也最大,降幅达15.6。在这11年当中,理学的硕博比在绝大多数年份里是各学科门类当中最低的,1996年为3.3,2006年为3.4。

2.与美国、韩国的对比分析

我们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公布的美国各学科群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数量,其中未包括“第一级专业学位”(First-professional degrees)②的授予数量,计算了从1970-1971学年至2004-2005学年美国各个学科大类研究生学位授予的硕博比,数据见表15。

根据表15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这一阶段美国研究生学位授予硕博比的变化过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总的硕博比来看,美国在近35年来,这一比值的变化过程可以概括为稳中有升,从1970-1971学年的7.2缓慢提高到2001-2002学年的10.9,此后基本稳定在11左右。

第二,分学科大类来看,硕博比上升的有社会与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农业与自然资源、教育、商业和其他领域,其中商业类升幅最大(从34.2升至95.2),教育次之(从14.5升至21.8);硕博比下降的有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健康专业与相关临床科学,其中健康专业与相关临床科学降幅最大(从10.3降至8.0)。

第三,从硕博比值来看,各个学科大类的差异非常大。商业类的硕博比在此期间始终位列第一,近几年甚至超过100;教育的硕博比也比较高,近几年稳定在20以上;自然科学的硕博比在35年间一直是各学科大类当中最低的,1970-1971学年为1.9,2004-2005学年为1.7。

另外,我们根据韩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部所公布的数据计算了韩国各个学科大类授予硕士学位数量与博士学位数量的比值,表16列出了从1990年到2006年各学科大类的硕博比。

根据表16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这一阶段韩国研究生学位授予硕博比的变化过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总的硕博比来看,韩国在近17年来这一比值相当稳定,波动区间为6.3至8.9,1990年为8.0,2006年为7.8。

第二,分学科大类来看,硕博比上升的有人文、社会,分别从1990年的4.9和11.4上升至2006年的9.3和11.9;硕博比下降的有艺术体育、教育(师范)、自然、工程和医药,其中艺术体育的降幅最大(从43.4降至9.6),教育(师范)次之(从42.2降至37.8)。

第三,从硕博比值来看,各个学科大类的差异也很大。教育(师范)的硕博比在绝大多数年份是最大的,在26.3至49.2之间波动;艺术体育的硕博比在20世纪90年代初很高,甚至超过教育(师范),但近几年下降迅速,2006年为9.6;医药的硕博比在17年间一直是各学科当中最低的,1990年为2.8,2006年为2.7。

表15 1971-2005年美国各学科大类研究生学位授予的硕博比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的数据计算而得。

表16 1990-2006年韩国各学科大类研究生学位授予的硕博比

资料来源:根据韩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部的数据计算而得。

通过上述对我国研究生学位授予的硕博比分析,结合与美国、韩国数十年来研究生学位授予硕博比变化过程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与启示:

第一,从总体上看,我国研究生学位授予的硕博比在过去的11年当中先降后升,变化不大,目前的硕博比略低于韩国,远低于美国。2006年,我国总的硕博比是6.6,韩国为7.8,美国2004-2005学年为10.9。

第二,我国多数学科门类的硕博比呈现出与美国、韩国不同的特征。具体来看,我国文史哲三个学科门类的硕博比与美国、韩国人文学科的硕博比较为接近,其中由于我国的文学门类包括新闻和艺术,因此硕博比显得略高,2006年为13.0。我国经济学和法学的硕博比略低于韩国社会学科的硕博比,但远高于美国社会与行为科学的硕博比,其中原因可能是美国的这类学科主要培养学术性人才,而我国和韩国的这些学科也培养许多应用性人才。我国教育学的硕博比远低于韩国和美国教育学科的硕博比,从这一角度看,目前我国教育学的硕博比明显偏低。我国工学的硕博比和美国的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韩国的工程类的硕博比接近;我国农学的硕博比和美国农业与自然资源的硕博比也很接近,可以说,我国这两个学科门类的硕博比较为合理。我国医学的硕博比仅为美国健康专业与相关临床科学的硕博比的一半,但高于韩国医药类的硕博比。

第三,从学科门类看,在这11年当中,我国的管理学是硕博比降幅最大的学科门类,也就是说,在此期间管理学的博士学位授予增速大大超过硕士学位。进一步分析管理学内部各一级学科的硕博比变化,可以发现,管理科学与工程是该学科门类中硕博比降幅最大的一级学科。我国的理学与美国的自然科学相似,其硕博比在本国都是最低的,2006年中国的理学为3.4,2004-2005学年美国的自然科学为1.7。韩国的自然也是除医药以外硕博比最低的学科,2006年的数据为3.7。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1.从我国研究生11个学科门类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数量来看,一是其比例变化不大,基本上是“存量决定增量”;二是在11个学科门类下面,基础性、理论性学科专业研究生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应用型学科专业研究生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反映出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不断变革。

2.从国际比较来看,在我国授予的硕士学位中,除专业硕士之外,其他学科门类的结构与博士学位授予的学科结构很接近。这种结构雷同,反映了我国研究生教育没有体现出不同学科专业对于不同层次人才需求的差异性。我们要认真反思硕士与博士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其毕业走向。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在保证基础性、理论性学科专业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应大力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培养高层次应用性人才,逐步使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学科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3.博士研究生教育需要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着力优化结构。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趋势,应使生命科学、医药、健康、心理、教育等学科专业保持较快增长;工科、农科、哲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专业保持稳定增长。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专业由于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生师比太高,导师队伍严重跟不上招生速度,并且其培养质量不高,大量的在职博士研究生既挤占了有限的以学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育资源,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风、学风。这些学科专业,尤其是管理学的全国优秀百篇博士学位论文所占比例极低即是一个证明。

借鉴其他国家博士培养的经验,对于我国这样正处于工业化时期和赶超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工科人才,因此,我国的工科人才从绝对数量来讲需要较快速度的增长,工科人才的培养规模应该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但另一方面,鉴于目前我国的工科研究生所占比例已经很高,博士所占的比例曾经一度接近40%,远高于美、日、韩等国,所以,我们认为我国的工科研究生在数量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其所占比例逐步缓慢下降,是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国际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的。

4.积极发展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我国在恢复发展研究生教育的一段时间内,主要是培养学术性人才。现在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现代社会需要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应用性高层次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发展专业教育。国际比较表明,在比较完善和成熟的学位制度中,专业学位的种类十分丰富,以适应各个行业对高层次应用性人才的需求;专业学位的比例适当,达到招收研究生总量的50%左右,有的国家甚至更高。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专业学位获得者的比例占全部硕士学位获得者人数的55%以上。教育、医科、法学、管理等学科专业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规模也相当大。

我国自1990年试办专业学位以来,目前设置了16种专业硕士学位类型。我们在积极发展专业学位教育,丰富专业学位类型的同时,也要注意专业学位层次结构的完善。目前我国专业学位发展层次重点停留在硕士层次,以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为主体,随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多样化需求的增强,发展各种专业博士学位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注释:

①“军事学”学科门类的数据在本文中均未列出。另由于专业学位授予的博士学位数量很少,表中略去了相应的数据。

②NCES的数据中,First-professional degree与博士学位的数据是分列的,该数据没有包括专业学位,强调了“第一级专业学位”不包括在博士学位的范围之内。

标签:;  ;  ;  ;  ;  ;  ;  ;  

我国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的比较分析_研究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