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坚持问题”--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分析_邓小平理论论文

“如何坚持问题”--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分析_邓小平理论论文

“问题是怎么坚持”——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是怎么论文,探析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理论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071(2006)02-0010-05

过去的20世纪,曾经出现过马克思主义的黄金时代,却也使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严重的危机。因此,这是一个使所有的马克思主义者永世难忘的世纪。中国共产党在其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的领导下,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块东方古老的大地上经受了20世纪末期那场世界性危机的严峻考验,成功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应当说,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胜利。它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可战胜的力量和与时俱进的品格。为了在新的21世纪更好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言而喻,很有必要全面、深入地研究邓小平成功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这项研究工作也无疑是有助于深刻地正确认识和评价他所创立的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与作用。

邓小平之所以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能够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群众在中国的大地上成功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他及时敏锐地提出并紧紧抓住“怎么坚持”这个关键问题。

1985年8月21日,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论及“四个坚持”时说:“我们总的原则是四个坚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已经写进中国的宪法。问题是怎么坚持。”[1] 邓小平在这里强调提出“怎么坚持”这个问题,是因为在他看来,当时有些人之所以误认为正在进行的“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是由于他们没有真正弄清楚怎么才算坚持,怎么才能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等四项基本原则。而实际上,在新的历史时期怎么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个问题,早在1978年9月16日的一次讲话中,邓小平就明确地提出来了。这次重要讲话主要是讲怎样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问题。邓小平一开始就提出:“怎么样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是个大问题。现在党内外、国内外很多人都赞成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但是,问题是“什么叫高举?怎么样高举?”[2] 为什么邓小平在这里要郑重地提出:“什么叫高举?怎么样高举?”这个“大问题”,这是因为当时有些人提出,只有坚持“两个凡是”才是高举毛泽东思想。对此,邓小平批评说:“有一种议论,叫做‘两个凡是’,就是‘凡是毛泽东同志圈阅的文件都不能动,凡是毛泽东同志做过的、说过的都不能动’。这是不是叫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呢?不是,这样搞下去,要损害毛泽东思想。”[3] 这是由于“两个凡是”完全违背了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的“实事求是”原则。[4]

因此,“怎么样高举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旗帜”,也就是“怎么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要回答的问题”。[5] 为此,在新的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一直十分重视,并且致力于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索和解决“怎么坚持”这个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邓小平理论就是探索和解答“怎么坚持”这个问题的成果。实际上,“怎么坚持”问题是邓小平理论的中心问题,整个邓小平理论体系就是围绕这个中心问题展开的。这样看待“怎么坚持”在整个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地位,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就是由于他在社会主义改革这种新的条件下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以新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地解决了“怎么坚持”这个当代马克思主义者所面临的重大新课题。

对于“怎么样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怎么样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有的后继者无一例外都会面临的“大问题”。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后继者各人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以及马克思主义水平的差异,因而他们解决这个“大问题”的思路、方式方法也是不同的。邓小平这个当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在“左”的东西曾经在我们国家严重泛滥,“怎么坚持”这个问题被“四人帮”一伙搞得十分混乱,而且又是在开展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改革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回答这个问题,因此,他的思路与方法更加与众不同,具有自己的特色。具体来说,邓小平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对于“怎么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大问题”,提出并实行了这种极富新意的正确思路:首先解决什么是“真正坚持”,尔后按照“真正坚持”的要求和标准进一步解决“怎么坚持”,并探索和提出解决“怎么坚持”的具体方式方法。

邓小平之所以首先提出和解决怎样才算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这是因为他清楚地看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问题上,有“真坚持”和“假坚持”之分。这个问题,早在1978年,在有关怎样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的讨论中就提出来了。当时,邓小平明确指出:“现在中央提出的方针、政策是真正的高举。下这样大的决心,切实加速前进步伐,是最好的高举。离开这些,是形式主义的高举,是假高举。”[6] 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题的谈话中,当讲到“我们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时说:“我们同林彪、‘四人帮’斗争的中心内容之一,就是反对他们伪造、篡改,割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7] 这里所说的“我们同林彪、‘四人帮’斗争的中心内容之一”就是指“真坚持”还是“假坚持”这两种性质不同的“坚持”之间的斗争。而怎样的坚持才是“真正坚持”,邓小平下面这段话说得很明确。1986年11月9日,邓小平在同外宾谈到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时期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放弃马克思主义时说:“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准确地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才算是真正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8]

而“真正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言而喻,必定是坚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对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也多有论述。1987年3月27日,邓小平在谈怎样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时曾说:“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9] 至于什么是“假马克思主义”,1978年12月3日在有关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谈话中,邓小平在指出“不少同志的思想还很不解放,脑筋还没有开动起来,也可以说,还处于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时说,这是“因为十多年来,林彪、‘四人帮’大搞禁区、禁令,制造迷信,把人们的思想封闭在他们假马克思主义的禁锢圈内,不准越雷池一步。”[10] 这里所说的“假马克思主义”,就是指林彪、“四人帮”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大搞禁区、禁令、制造迷信”,搞“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11] 及搞表面一套的形式主义。

但是,要深刻认识和理解邓小平给真、假马克思主义所下的这些定义与判断,有必要进一步弄清楚和掌握邓小平所倡导和坚持的“马克思主义观”。因为邓小平是根据自己所倡导和坚持的“马克思主义观”给真、假马克思主义下“定义”,进行区分和判断的。而邓小平所倡导和坚持的马克思主义观,又由他所坚持的真理观、理论观决定的。因此,首先要弄清楚邓小平所坚持的真理观与理论观。

邓小平所坚持的真理观、理论观是毛泽东提出来的。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所引用的一系列毛泽东的有关真理观、理论观的论述,表明毛泽东提出和倡导的是“实践真理观”和“实践理论观”。关于什么是真理,怎样判断真理,邓小平在讲话中引用了毛泽东在1956年所说的这段名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按照辩证法唯物论,思想必须反映客观实际,并且在客观实践中得到了检验,证明是真理,这才算真理,不然就不算。”[12] 毛泽东在这里明确地指出了真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清楚地表明他是从实践的角度与立场看待真理。所以说,毛泽东提出和倡导的是“实践真理观”。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必定进而提出和坚持“实践理论观”。的确如此。这从邓小平所引用的毛泽东关于“真正的理论”的名言中不难看出。邓小平说:“他(指毛泽东——引者注)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根据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规定为我们党的三大作风的第一项。”[13] 从毛泽东所提出和规定的理论与实践这种密切的关系与角度来看,清楚地表明他是从实践的立场与角度看待“真正的理论”。不言而喻,这是典型的“实践理论观”。

毛泽东以“实践真理观”和“实践理论观”为依据,进而提出“实践马克思主义观”。关于毛泽东的“实践马克思主义观”,邓小平引用了毛泽东写于1930年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的这段名言:“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我们欢迎这个理论,丝毫不存在什么‘先哲’一类的形式甚至神秘的念头在里面。”[14] 这表明,毛泽东以“实践理论观”为指导,像对待一切“真正的理论”一样,也是站在实践的立场与角度上看待马克思主义的。所以,我们说毛泽东提出了“实践马克思主义观”。

邓小平所倡导和坚持的,正是毛泽东的这种科学的“实践马克思主义观”,邓小平把它作为自己在改革开放新的条件下对待马克思主义,解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并且作为批评错误的“本本马克思主义观”的思想武器。他曾指出:“我们党很多同志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很好的。”[15] 这是肯定并称赞这些同志坚持正确的“实践马克思主义观”。但是,邓小平也对一些人的做法提出尖锐的批评。他说:“一些人虽然口头上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是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16] 他接着批评说:“他们的观点,实质上是主张只要照抄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的原话,照抄照搬就行了。要不然,就说这是违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违反了中央精神。”[17] 邓小平在这里批评的正是当年毛泽东所严厉批评的“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看成是死的教条’,‘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书本上的某些个别子句看作现成的灵丹圣药’”[18] 的“本本马克思主义观”。所以,邓小平强调指出:“他们提出的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涉及到怎么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19]“怎么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显然就是“马克思主义观”的问题。由此可见,在邓小平看来,要解决好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先要解决“怎么看待”这个基本问题,也就是先要解决“马克思主义观”的问题。我们过去之所以“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20] 也就是没有真正弄清楚什么叫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没有解决好“怎么看待”问题。虽然毛泽东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比较好地解决了“怎么看待”问题,提出了科学的“实践马克思主义观”,但是,在社会主义时期,由于他本人犯了“左”的错误,加之林彪、“四人帮”的干扰,推波助澜,使他自觉又不自觉的放弃了科学的“实践马克思主义观”,致使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认识又陷入理论误区。因此,邓小平强调指出“怎么看待”问题,意在恢复和倡导毛泽东的“实践马克思主义观”。

由于邓小平所恢复并倡导“实践马克思主义观”,因此,他必然认定,“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因为“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完全清除了“本本马克思主义观”的影响,不是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个别字句与结论,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密切结合,从而使它能够有效地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并且在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得到丰富与发展。总之,这种“结合中国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马克思主义观”应有的,以实践为源泉、检验目标和目的的“实践品性”。

当我们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也就是找到和确定“真正马克思主义”之后,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邓小平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才算是真正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这是因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正是邓小平所说的“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而这又是因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总之,由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邓小平所提倡的“实践马克思主义观”所要求和规定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所以,邓小平断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才算是真正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由于邓小平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才算是真正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因此,他把“怎么坚持”马克思主义归结为怎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此,在改革开放这个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致力于解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方式和战略性举措。具体来说,在理论与实践上,邓小平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这是解决“怎么坚持”的首要问题,也是关键。邓小平把解放思想置于首位,是因为它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21] 因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22] 这里所说的“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和措施”,也就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和确定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和模式。这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这是解放思想首要的重大意义。其次,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排除当时盛行的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把人们的思想从“假马克思主义的禁锢圈内”解放出来。这样,使人们的思想改变原来的“僵化或半僵化状态”,得以开动脑筋,去思考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新的问题。

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对于成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有着重大的意义。首先,从一定意义上讲,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因为实事求是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23] 正是由于这样,所以邓小平强调指出:“如果反对实事求是,反对从实际出发,反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那还说得上什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呢?那会把我们引导到什么地方去呢?很明显,那只能引导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只能引导到工作的损失和革命的失败。”[24] 邓小平在这里谈得很明确,如果“反对实事求是,反对从实际出发”,那就在实际上放弃了马克思主义,走入了反马克思主义,或者说非马克思主义的歧途上去了。而这样也就不可能在中国成功地建设社会主义。其次,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此,邓小平曾经强调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25] 而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地发展,才能永远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从而得以坚持。但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们国家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际密切结合。因为结合的过程就是丰富、发展的过程。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与实践在结合以后,必定或多或少地从新的实践中吸收理论营养,从而得以丰富和发展。而这又是由理论来源于实践这个理论品性决定的。总之,马克思主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能够得以发展,并且也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也是一切科学理论发展的规律、发展的道路。但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相结合,又必须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为这一原则使人们得以克服照抄照搬前人书本的“本本主义”,提倡和实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这种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实行理论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必是能够,或者说只有它才能够指导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言而喻,以这种“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定有利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还因为坚持这个唯一正确的原则,或者说科学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有利于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表现出应有的优越性,从而使它们得以坚持下去。1979年7月29日,邓小平在谈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尖锐地指出:“‘四人帮’提出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它就站不住”。因此,“我们在国际阶级斗争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就要表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优越于其他的思想,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26] 在这里,邓小平说得很清楚,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它就站不住”。要想“站得住”,能够巩固、坚持下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就必须表现出优越性。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主要是更快地发展生产,加速现代化建设,让人民群众过上富裕的生活。但是,如果“不解放思想,不实事求是,不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不相结合,不可能有现在的一套方针、政策,不可能把人民的积极性统统调动起来,也就不可能搞好现代化建设,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7] 换言之,只要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从而制订出正确的方针、政策,就能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由此得以搞好现代化建设,更好地发展经济,让广大群众早日脱贫致富。这样,也就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优于其他的思想”。应当说,这是“我们在国际阶级斗争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最可靠的保证。

(二)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强调说:“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后将永远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反霸权事业的旗帜,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28] 邓小平之所以要这样强调坚持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性,给毛泽东思想这么高的评价,这是因为“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也就是永远坚持毛泽东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不可缺少的思想保证。具体来说,首先是由于“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事业”。[29] 而“四项原则”中就包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其次,由于“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30] 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这种血脉相连的密切关系,形成和发展的这种道路与方式,使它成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在中国成功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因此,在中国不仅要捍卫和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且要批判一切反对毛泽东思想的言行,捍卫和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在批评一些人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言行时说:“他们或者公然反对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或者口头上拥护马列主义,但是反对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毛泽东思想。”[31] 这表明,在邓小平看来,即使口头上表示拥护马克思主义,却反对毛泽东思想,那实际上就是反对马克思主义。这就意味着,坚持毛泽东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如果放弃毛泽东思想,也就是放弃马克思主义。同时,由于邓小平重新提出和倡导毛泽东的“实践马克思主义观”,认为“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而毛泽东思想正是这种“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因而它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第三,毛泽东思想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是因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道路。”[32] 既然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都要走“中国式道路”,那么,这也就决定毛泽东思想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正因为如此,所以邓小平在《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中指出,一定要把“毛泽东思想对我们当前的及今后工作的指导作用写清楚”。[33] 毛泽东本人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就明确地批评过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开始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探索未能继续进行下去。

至于怎么“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34] 邓小平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设性意见:(1)坚持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邓小平严肃地批评了在坚持毛泽东思想上的各种错误思想和做法。他提出:“我们坚持的和要当作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35] 他还解释说:“坚持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也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36] 这样就“恢复了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37](2)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邓小平曾经明确地指出:“什么叫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呢?就是从现在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实现毛泽东同志提出,周恩来同志宣布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38] 这个思想,邓小平在另外一个地方也同样很明确地指出:“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因此,“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搞好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你不抓住四个现代化,不从这个实际出发,就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39](3)注重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办法”。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充分肯定和赞扬了这次会议的报告。他说:这个报告“好就好在研究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的办法。这就是我们在实际行动中坚决拥护毛泽东思想的表现。”[40] 邓小平的这个思想还表现在下面这段讲话中:“深入研究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且做出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答案,这将是我们思想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对毛泽东思想旗帜的真正高举。”[41] 从这段论述不难看出,在邓小平看来,拥护毛泽东思想必须落实在行动上,这就是研究新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与“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答案”。因此,邓小平批评说:“如果我们只把过去的文件逐字照抄一遍,那就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更谈不到正确地解决什么问题。那样,即使我们口头上大讲拥护毛泽东思想,实际上也只能是违反毛泽东思想。”[42] 由此可见,要正确地研究和提出新问题及其解决的办法,还要克服照抄照搬的“本本主义”,解放思想,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对此,邓小平曾指出:“我们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就要在每一时期,处理各种方针政策时,都坚持从实际出发。”[43]

总之,“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领域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44] 既然毛泽东思想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那么,毫无疑义,在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坚持毛泽东思想。

(三)“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

1987年11月16日,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我们党的十三大的特点时强调说:“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45] 这就决定要想搞好“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也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键在于不断地总结经验。”[46] 在此前的1985年3月28日,邓小平在另一次谈话中也强调指出,要搞好改革开放,减少失误,化解风险,少走弯路,“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哪一步走得不当,就赶快改。”[47]

邓小平通过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宝贵经验,直接或间接地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和回答了在新形势下“怎么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他们主要是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怎样坚持社会主义问题。

1980年5月5日,邓小平在同外宾谈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坚持社会主义问题时说:“根据我们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讲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48] 之所以这样看待社会主义,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49] 而如果“人民不相信”,不言而喻,那么,“它就站不住”,不能坚持下去。在这里,邓小平说得很明确,“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种新的社会主义观念和判断、评价标准,是“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得出来的。而“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这则从反面回答了怎样坚持社会主义问题。在另一次讲话中,邓小平说:“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50] 这是根据历史经验,从反面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

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答案,邓小平同样是从总结经验中得来的。邓小平在一次同外宾的谈话中说:“要充分研究如何搞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现在我们正在总结建国三十年的经验。总的来说,第一,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现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我们过去就是吃了‘左’的亏。第二,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要讲究经济效果。”[51] 这里所讲的两条都是“经验之谈”。它们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路、要求和方法。邓小平还曾说,只要我们“正确地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并经常总结新的经验,努力避免和随时检查新的缺点、错误,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一定能够稳步地达到目的,我们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52]

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邓小平还从总结经验得出一个极其重要的结论:“走自己的路”。

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讲到要重视历史经验时强调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53] 这是因为“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54] 在总结历史教训,即反面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55] 1984年10月26日,邓小平向外宾介绍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经验时再次指出:“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既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六年来,中国农村就是根据这样的原则,走自己的路,取得成功的。”而且“这是我们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56]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从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成果,可以说,它是整个邓小平理论,邓小平革命一生探索出来的总的结论。而它也是邓小平回答在中国怎么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重大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从此可见,重视经验、总结经验,对于我们在今天的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新的世纪,我们应当以邓小平为典范,不断地及时总结改革与发展的新经验,以此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么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我们相信,只要抓住“善于总结经验”这个关键,是能够像革命战争年代一样,甚至能够比那时更好地解决“怎么坚持”这个基本问题,以及一切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时代课题。

标签:;  ;  ;  ;  ;  ;  

“如何坚持问题”--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分析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