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盆腔囊性占位病变的CT影像特征分析论文_张安宇1, 李伟2, 刘碧艳3, 吴斌通讯作者

【摘要】目的 探讨CT诊断盆腔囊性占位病变的影像表现与临床特征。方法 应用分类效果分析法对2014年6月~2017年1月经我院治疗的女性盆腔囊性占位病变患者86例进行CT资料与手术结果对比分析研究。结果 通过手术后对比所有病例的CT影像分析得出,CT在诊断病灶形态、囊壁、分界、位置、密度以及边缘的准确率分别是91.86%、94.18%、90.69%、96.51%、91.86%和88.37%,说明CT影像在诊断盆腔囊性占位病变的辨别中准确率较高。结论 CT影像表现的大小、边缘、密度以及增强后的特征与手术后的病理分析基本一致,CT诊断对盆腔囊性占位病变的判断比较准确。

【关键词】盆腔囊性占位病变 CT影像 诊断

妇科病是当前女性生活和工作中具有相当影响的一类疾病,而女性盆腔囊性占位病变在妇科病中属于多见类型,其产生的原因以及诊断和鉴别都存在一定的难度[1]。螺旋CT的应用针对盆腔进行细微的观察和鉴别已成为当前检查和诊断女性盆腔疾患主要的手段[2]。本文通过应用飞利浦6排螺旋CT对女性盆腔疾病病例平扫后增强扫描盆腔病变范围,并进行了多平面重建,分析女性盆腔囊性占位病变的表现与特征,为诊断和鉴别女性盆腔囊性占位病变准确性提供详细的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整理我院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经手术治疗的86例女性盆腔囊性占位CT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年龄在31~42岁,平均年龄(36.6±2.5)岁;病程3~12月,平均病程(7.1±1.5)个月;所有病例均以盆腔包块入院。临床症状中痛经38例,下腹痛22例,月经紊乱18例,不孕3例,阴道流血5例。

1.2方法 CT检查设备为飞利浦6排螺旋CT。首先利用清洁水自肛肠灌入结肠清洗肠管,放置阴塞[3]。选取仰卧位从耻骨下缘开始CT螺旋扫描到髂前上棘,扫描层厚5mm,层距5mm。以碘海醇为造影剂,以2.5~3ml/s的注射速度进行CT三期增强扫描,层厚3.3mm。利用PACS工作站进行观察和测量病灶的位置、大小、壁厚、边缘以及增强密度变化等情况。具体结果以CT诊断结果为准。

2结果

CT影像表现 通过研究分析所有病例在CT影像中的表现特点发现,病灶位置均位于下腹部手术点或周围,囊性病变最大的约为8cm×6cm,其中单发病灶52例,多发病灶13例,管状病灶21例。所有病灶在CT平扫中CT值约为5~22HU,增强后其CT值提高范围在8~27HU,观察其病灶组织密度情况,有无钙化。18例子宫后方病灶清晰,边缘光整,密度均匀,增强后囊性病灶边缘轻微强化,壁厚薄均匀,囊内容物未见强化(如图A);27例子宫左后方可见较大囊性低密度灶,边缘清晰,增强后囊性病灶边缘轻微强化,部分囊壁不规则增厚,囊内容物未见强化,部分有壁结节,边缘毛糙,实性部分及壁结节明显强化,左侧附件区可见囊片状液性密度影,增强扫描可见较薄并轻度强化类似分隔影(如图B);16例子宫右后方不规则囊性低密度灶,沿输卵管区域走行,部分病灶向上延伸至骨盆入口,囊壁菲薄,内见分隔线,增强扫描囊内未见明显强化,局部囊壁轻度强化;25例盆腔内可见较大囊性积液,CT平扫值在较小的情况下可见气泡状,其内密度表现为均匀,囊壁菲薄,增强后囊内未见明显强化,囊壁轻度强化(如图C、D)。

A B

(A图)女性,41岁,子宫后方大小5.1×6.8cm囊性病变,增强囊内密度未见强化,囊壁轻度强化。

(B图)女性,32岁,子宫后方囊性病灶,密度均匀,囊壁菲薄均匀,其内可见分隔,增强扫描后病灶未见明显强化,囊内分隔轻度强化。

C D

(CD图)女性,39岁,子宫右后方不规则囊性低密度灶,向上延伸至右下腹部,囊壁菲薄,内见分隔线,增强扫描囊内未见明显强化,局部囊壁轻度强化,术后诊断:右侧输卵管慢性炎伴积水。

3讨论

盆腔囊性占位病变在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成为生育期女性的多发病症之一,其临床表现主要有下腹痛、月经不调、不孕等,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女性生活质量和家庭和谐。上官建伟等[4]通过应用16层螺旋CT结合盆腔囊性占位病变临床特征研究了盆腔囊性占位病变的病灶与盆腔内周围器官的关系,分析了盆腔囊性占位病变临床特征与CT影像表现之间的关系,证明了CT影像中盆腔囊性占位病变的表现特征。盆腔囊性占位病变诊断方面,CT和MRI是两种最常见的影像诊断依据,Chan S等[5]结合CT和MRI表现分析了盆腔囊性占位病变的表现特征,对两种CT密度类型和三种MRI信号类型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对术前定位和定性提供了充足的诊断依据。一般使用CT进行横断面分析,经过多个连续层面图像器官成像,重建矢状面和冠状面图像进行多角度分析器官和病变之间的关系,且经过增强CT扫描后,可鉴别诊断囊性占位病变的良性与否,且能判断是否发生转移[6-8]。MRI是经过多个切面图进行成像,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不仅可以显示病变情况,也可进一步显示病变组织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但MRI比起CT来的缺点是检查需要较长时间,对于不愿配合患者实施较为困难,且MRI对于骨骼病灶与钙化病灶显示方面均不如CT成像[9]。有研究表明在盆腔囊性占位病变的CT检查中CT增强囊壁有助于对症状的位置和大小等鉴别[10]。在盆腔囊性占位病变的研究资料中针对囊肿单侧研究表明,卵巢单发性囊肿的的发生率较高,多发性囊肿的发生率相对较小[11-12]。大多数病灶CT影像表现为光滑清晰的边缘特征,如伴有炎症表现或由于部分囊肿合并出血,使其囊壁在CT平扫中由于囊液呈等或高密度而难以显示,而增强扫描后囊壁绝大部分显示(本组仅1个等密度囊肿未显示),呈轻、中度强化。囊腺瘤是盆腔囊性占位病变较为常见的肿瘤,CT 表现为较大的单房或多房薄壁囊性包块,囊内分隔薄而规则,少部分浆液性囊腺瘤的囊壁可见点状或条片状钙化,黏液性多表现为多囊状改变,并有囊中囊征象,子囊密度低于母囊,此为黏液性囊腺瘤的特征性表现。少数呈多房性改变,囊内分隔较厚,有壁结节,边缘毛糙,强化明显; 盆腔积液及周围组织浸润常提示恶性可能性大。在CT检测盆腔囊性占位病变的囊肿密度中可以分为低、中、高以及混合类型,不同密度表现类型在CT值上显示不同,据有关报道称,在不同密度表现类型囊肿其从特征性上来看非常突出。

综上所述,通过CT分析女性盆腔囊性占位病变的的形状、位置、边界清晰度、囊壁厚度与均匀度、有无分隔线及壁结节、囊壁有无强化及强化后表现,并与临床症状相结合,可以有效的评估病变的良恶性程度或病理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盆腔囊性占位病变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陈旭高,胡缙鸽,叶国伟等.女性盆腔囊性占位病变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探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29(12):917-920.

[2]于明安,张晶,蒋雪等.超声引导用无水乙醇治疗女性盆腔良性囊性占位技术探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2,28(4):364-366.

[3]胡稳.女性盆腔囊性占位病变的MRI诊断与临床鉴别诊断[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5,(9):56-56.

[4]上官建伟,梁俊芳,付健等.女性盆腔囊性占位病变的CT诊断[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4,26(1):21-23.

[5] Chan S,Rowbottom L,Mc Donald R,et al. Pelvic insufficiency fractures in women following radiation treatment : a case series[J].AnnPalliat Med ,2016,5: 233-237.

[6]李军民,邹积泉,张晓山等.成人盆腔大网膜囊性淋巴管瘤并囊壁囊内多发钙化的多排CT检查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27):260-261.

[7] Matcuk GR,Mahanty SR,Skalski MR,et al. Stress fractures: patho-physiology,clinical presentation,imaging features,and treatment options[J].Emerg Radiol,2016,23: 365-375.

论文作者:张安宇1, 李伟2, 刘碧艳3, 吴斌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7

标签:;  ;  ;  ;  ;  ;  ;  ;  

女性盆腔囊性占位病变的CT影像特征分析论文_张安宇1, 李伟2, 刘碧艳3, 吴斌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