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人间——长春般若寺居士群体的考察反思论文_吕令威,覃雪

正信人间——长春般若寺居士群体的考察反思论文_吕令威,覃雪

吉林大学

摘 要:佛教一向被认为是正信的,其深奥精妙的佛法吸引了诸多信徒。在这信徒之中既有严格避世的僧伽,亦有游走于神圣性和世俗性之间的居士群体。在末法时期的当下,佛教急需适应现代社会的转型,而拥有双重特性的居士群体无可避免的被赋予了更多期待。而以长春市般若寺为研究对象,对居士群体考察后,我们发现居士群体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待革新的潜力。

关键词:般若寺 佛教 居士

居士始终与佛教相伴发展,并对中国佛教有着巨大贡献。而我们走访考察了长春般若寺的居士群体,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居士佛教本身,以及如何发挥居士在弘扬佛教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居士生活的积极方面

(一)居士自身生活方式的改变

居士们的精神世界中存在着宗教的终极价值关怀。这种关怀给予居士们的是心灵的慰藉。在访问中,不止一位居士提到,在信仰佛教后,对于许多人生中的许多瓶颈能够“看开”、“放下”,不再执着于相、迷惘于世。这自然是与佛教强调超脱轮回,断除我执的奥义分不开。对于居士们来说,佛教不仅是宗教体系,更是一种知识体系,是一种教育。在这种教育下,居士们重视“断恶行善”,反观自身疏漏,追求“离苦得乐”,并从中认识到了人生和宇宙的真理。居士们认为善道能生无量功德,慈悲喜乐。这种积极情绪已被研究表明可以拓展心理活动空间,增加个体的心理弹性,优化个人的健康与幸福。[ 郭小艳,王振宏:《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卷(5)期:810~815]

(二)与社会、社区的关联

佛教强调因果报应,又提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十四品],在此基础上,佛教倡导无相布施,就是布施时没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当然布施后更不存求报的念头。这与现代慈善理念中“慈善不是索取而是给予,是不求回报的给予”有异曲同工之处,为居士们对社区贡献积极影响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居士们既具有世俗性也具有宗教性,是联系社会现实和宗教信仰的桥梁。这使得居士们可以将慈悲情怀直接传达至身边的人。在采访中,一位居士提到自己在皈依佛门后,热心于为病人看病,并将赚来的钱捐给慈善机构。这充分说明居士们可以利用自身的良好行为革新社会风气,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民间慈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有待提升的方面

(一)居士认可资格标准化、仪式化

现代寺庙中,学佛人向寺庙法师请求受五戒和授予皈依证,以代表有正式身份。然而,对世俗来说,居士的范围仍然是扩大的,只要在家的学佛人都可称为居士,没有一定的严格要求或及格条件。因此,为了便于管理和统计,应加强对居士身份的认证。同时,佛教居士皈依仪式也应在居士群体中普及。固然,皈依佛教的首要因素为心理上认同三宝,但一个必要的皈依仪式也是不可或缺的。在人类学家维克多·透纳的论述中,仪式意味着人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化的过渡阶段、中间状态[ 特纳:《意识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黄剑波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5.]。也就是说皈依仪式中,修行人可以清晰地接受到仪式中重塑身份认知的暗示。这样一来,佛教仪式完成后,修行者就从普通俗世者的社会角色转变为佛教居士的社会角色。这一主体特征的重聚通过仪式圆满地完成,令居士对佛教产生归属感,进而能坚定求佛之心。

(二)居士群体间关系的和谐

在对居士们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总体而言居士群体比较松散,缺少互相交流讨论的组织。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源于佛教本身的独特性,佛教不宣扬主神权威,强调自我救赎,居士们追求自我的清净之心。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在家礼佛,分散且私密,导致了居士们没有官方结社的历史传统。我们也发觉这一现状大大限制了居士之间的宗教交流,无法形成修行合力。缺少了像藏传佛教一般的辩经传统,居士们之间佛学水平参差不齐,理解上也分歧较大。这种分歧甚至引发过居士之间的矛盾。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加强居士们合作交流有必要性,加强组织团体的建设力度也存在潜力空间。而官方居士团体发展不仅可以引导居士内部之间关系和谐发展,也可以挤压邪教组织的生存空间,增强居士应对社会事物的解决能力,发扬佛教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三)处理好在家众与出家众关系

在当下的佛教格局中,整体呈现的是在家众处于出家众从属地位的状态。这限制了居士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也不利于发挥居士们尚未脱离尘世的这一灵活性特征。事实上,居士佛教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佛教发展甚至重塑的关键力量。但就近代以来,佛教危局之下,诸多居士如杨文会、章太炎、李隐尘、梅光羲等不仅协助寺僧积极改革佛教制度、推动佛教组织,还研究、弘扬佛教思想将之作为社会革新的力量。然而当下处于末法时期,居士整体素质不高,居士之间差异又大,很难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起到对佛教的护持作用。这就要求僧伽和居士各尽其职,处理好两者关系,加强两者之间交流沟通。进而让在家众即居士在僧伽的指导下为佛教传播及世俗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自近代太虚法师、赵朴初居士等人提出和倡导“建立人间佛教,庄严人间净土”的理念[ 费兆亮:《遭遇与调适:现代化背景下的都市佛教》,前沿,2014,总第363、364 期:76-77.],推动佛教完成现代世俗的转型以来,佛教已经与历史中的传统特征有了不同。然而,我们必须承认,社会变迁的速度更为迅疾,佛教还需不断适应城市化、现代化潮流。而在这一过程中,数量庞大、与世俗联系更为紧密的居士群体理所当然的被赋予了更多的期待。居士应当处理好居士之间、与出家众之间、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使佛教真正与现代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参考资料:

[1]费兆亮.遭遇与调适:现代化背景下的都市佛教[J].前沿,2014年7月,总第363、364 期:76-77.

[2]潘桂明.居士、居士佛教及其源地[J].佛学研究,1998年,358-367.

[3] 谭伟.中国居士佛教之历史与未来[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总第113期:127-133.

[4]纪华传.中国近代佛教的主要内容及其时代特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03(37):78-84.

[5]曹三尚.居士佛教伦理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07.

[6]闫雪.社会学视角下佛教禅宗居士生活状况研究[D].西北大学2015.

论文作者:吕令威,覃雪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7

标签:;  ;  ;  ;  ;  ;  ;  ;  

正信人间——长春般若寺居士群体的考察反思论文_吕令威,覃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