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论文

园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论文

园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钟利文,王健,周开兵

(海南大学 园艺学院,海南 海口)

摘 要: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是由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构成的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体系。以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机制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结构主线,从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实施以创新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构建多方位的协同育人机制方面,阐明了园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程序和方法,并提出了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涉及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 园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高等教育的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学校发展之本[1]。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是高等学校通过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调整以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着重于专业课程设置[2,3]、师资队伍结构[4,5]、教学策略与方式[6,7]及人才培养模式[8,9]等方面,但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尚缺系统研究。本文将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机制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要素,探讨构建园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程序和方法,旨在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提供方法学借鉴。

牧民群众在发展草原畜牧产业过程中依然沿用传统养殖模式和养殖理念。采用放牧养殖模式开展动物养殖,每年放牧期近11个月,使草场严重过牧。根据不完全统计,乌拉特前旗规模化、标准化畜牧养殖存栏量不足10%,地区大多草食动物基本处于放养、散养状态,标准化、集约化养殖仅占2%左右。

一 以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为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

(一)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导向

1. 专业培养目标制约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向。专业培养目标对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调整具有规范制约功能,决定了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取向。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宽口径、厚基础、强专业”的总体要求,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专业结构调整的逻辑主线,使园艺专业人才具有“系统的知识”、“扎实的能力”、“综合的素质”,形成“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功能高度契合的园艺专业培养目标体系。

在工程设计中不仅要进行工程规划投资,同时还要专门为后期维护建立预算。水利工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问题发生,如果等到问题出现之后再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抢修,可能会造成非常大的损失,因此,应该在项目规划之前即为后期养护做好预算,深入了解当地环境、气候等因素可能会对工程造成的不利影响,并预计到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如果可以在问题发生之前解决好,那么不仅可以为工程正常运行提供保证,同时也能为国家节省大量资源。

2. 专业培养目标体现区域特色。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基本特征。我国地理区域南北之间有寒带、温带、热带,东西之间有湿润、半湿润和半干旱、干旱地带,各区域的自然资源条件迥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高校的专业基础和教学资源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异质性是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的基础条件。海南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的综合性、教学研究性大学,地处我国惟一的热带省份,园艺专业培养目标充分体现热带特色,确立了“具备园艺学相关的基础理论,掌握热带园艺的专业知识体系,具有全面的专业技能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宽的国际视野,具有创造性发展的专门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使专业培养目标与区域特色紧密结合,具有时代特征与区域特征的优势,因而具有鲜活不竭的创新活力。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专业培养目标与区域特色相结合,既可避免园艺专业结构的趋同,体现差异化特色化,又为调整优化园艺专业结构拓展了以特色为基础的创新发展空间。

人员在工程建设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对于在职人员要定期组织培训,让他们学习最新理论和技能,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虑到长远发展,要面向社会招聘人才,坚持择优录取原则,为内部注入新鲜血液,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施工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对于表现好人员要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充分调动起人员工作积极性,更加认真的去对待。日常中遇到难题要一起讨论,才能得到最完善答案,从而不断提高水平。意识到人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出他们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工程质量。

(二)各教学环节、课程设置与结构及教学资源条件相融合是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实现形式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方式,决定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通过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既有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又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相关知识,形成具有创新特点的知识结构;以具有广度和深度的知识结构为基础,通过不断求异探索的创新实践,形成不断发展的创新能力;随着不断探索的创新实践过程,形成勇于进取、坚韧不拔、独特新颖的创新素质。

1.合理配置师资队伍。不同的专业结构要求有不同的师资队伍与之相匹配,不同的师资队伍结构决定了人才培养体系的功能,合理配置师资队伍是优化专业结构的基本条件。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专业培养体系的要求,协调统筹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等结构要素优化配置师资队伍。目前,海南大学园艺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8人,具有博士学位29人(76.3%),硕士学位9人(23.7%);正高职称(31.6%)、副高职称(43.1%)、中级职称(25.3%)的比例为 1:1.6:1.2;≥ 55岁的 2人(5.3%),46-55岁的 23人(60.5%),36-45岁的 9人(23.7%),≤35岁的4人(10.5%);外单位毕业的占88.3%。通过多年的师资队伍结构调整,建成了一支在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与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相匹配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形成了以领军人才为主导、创新团队协同、支撑优势产业发展的师资队伍配置格局。

(三)合理匹配的教学资源条件是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根本保障

2.各教学环节相互协调,形成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有序运行机制。一方面,注重课程结构体系在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尊重知识的生成和建构规律,保证原有的知识结构融入到新的知识结构的建构过程,使“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体现专业培养的“知识要求”;通过由军事技能训练、入学教育、课程设计、各类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构成的系列“实践课程”,从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以及专业知识应用性的培养[11],体现专业培养的“能力要求”;通过“综合素质拓展课程”和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专业培养的“素质要求”。二方面,根据不同类型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学时分配和开课时间、适用的教学方式等协调各教学环节的进程,形成高效有序的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运行程序。

2.加强教学设施条件保障。教学设施属于物质形态的教学资源,是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通过多年的努力,园艺专业具有省部级以上的教学科研平台如下:海南省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科技部)、教育部热带作物新品种选育工程中心、海南省热带园艺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海南省教育厅);此外,建有校内教学实践基地120hm2,并以“一市县一基地”的形式,与海南省的18个市县合作建设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这些教学设施资源,成为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的重要基础条件。

3.优化课程与教材体系的配置。课程与教材体系属于知识形态的教学资源,是构建专业结构的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基本形式。一是通过不同层级的精品课程配置推进课程体系的优化。目前,园艺专业已配置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1门,基本涵盖了专业课程体系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提高了专业课程体系的质量;二是同步推进教材体系的优化。在“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采用高质量的全国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热带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和园艺植物资源优势,按照园艺专业“热带果树学”、“热带蔬菜学”、“热带观赏园艺学”的发展方向和特点,编著出版了具有热带特色的园艺专业系列教材,使热带园艺专业教材体系兼具统一性与区域性的鲜明特点。通过合理配置课程与教材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构建,成为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势知识资源条件。

二 实施以创新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中心环节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必然路径

1.调整优化课程设置与结构。课程设置与结构是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基本形式。园艺专业课程由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个性课程)构成其基本结构。在基本结构中,必修课程由“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四个部分构成,选修课程(个性课程)由“专业拓展课程”、“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构成。其中,“专业拓展课程”增设海南省重点产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省重点产业)”;“综合素质拓展课程”包括“人文通识经典课程”、“素质教育通选课程”、“创新创业课程”、“英语扩展课程”四个部分。在园艺专业课程要求取得170总学分中,“公共课程”占19%,“专业基础课程”占21%,“专业课程”占23%,“实践课程”占18%;选修课程(个性课程)占19%。通过调整优化课程设置与结构,保证系统知识的完整性[10],从而实现“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专业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

(二)实施以“宽口径”为基础的差异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3.实施以教育资源开放合作为平台的“冬季小学期”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冬季小学期”为标志的3学期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海南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和国家关于支持海南深化教育、农业对外交往与合作的政策,聘请相关领域的境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讲学与专题交流,使“冬季小学期”成为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合作的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培养具有视野广阔、基础宽厚、专业精通的园艺专业人才的能力。

(三)实施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实施以国际化为特色的境内外联合培养模式。目前,园艺专业采取“1+2+1”(1年相同专业口径,2年不同专业方向,1年境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俄罗斯、日本、美国等境外高校进行联合培养,充分地发挥了境内外综合性大学的教学资源优势,极大地拓宽了园艺专业人才的国际视野。

与国内外热带领域高水平科教机构深度合作,充分利用全球热带园艺创新资源,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合作机制。目前已与美国、巴西和马来西亚相关科教机构合作,开展热带园艺教学与科学研究。通过境内境外协同,可以及时掌握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国际态势,使热带园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保持不竭的创新活力。

差异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的有效方式。根据专业发展特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宽口径”专业招生,再结合学生个人意愿、专业基础差异、专业容量限制等因素,在相同的“宽口径”专业内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的培养方式。目前,园艺专业实施“1+3”(1年相同专业口径,3年不同专业方向)、“2+2”(2年相同专业口径,2年不同专业方向)的差异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采取以“宽口径”为基础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与创新型人才差异化发展目标的统一。

三 构建多方位的协同育人机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持续运行的动力

(一)境内境外协同

2.实施以个性化为标志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创新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在园艺专业(卓越人才班)独立招生,实行导师负责制,结合导师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个性和潜能而进行个性化培养,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开辟了新途径。

许多研究者基于自己研究的需要,对工作场所侵犯行为进行过界定。Baron和Neuman(1998)[2]强调工作场所侵犯行为发生于人际,是个体试图伤害自己目前正在工作或曾经工作过的组织中的其他成员的行为。Barling(2009)[3]强调工作场所侵犯行为可以针对员工,也可以针对组织,是有意对组织内个体造成伤害或对组织造成损害的行为。

普通光学显微镜对人类认识微观世界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从肉眼的0.2 mm的分辨水平提高到光学显微镜的0.2 μm,基本可以满足大部分的形态观察要求[1]。在病原生物学实验课上用于观察大部分寄生虫虫卵、虫体形态和诊断学上的某些反应现象;观察各种细菌的形态。

(二)校地校企协同

主动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找准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打造国家热带农业科研中心”、“打造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等领域与热带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的结合点,按照海南岛北部、南部及东部、中部、西部的区域功能布局,与海南省各市县地方政府、企业合作,以项目为载体,形成高校、政府、企业的创新联盟,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从而为园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持续驱动力。

综上所述,由于该水电站拱坝岩石为Ⅱ、Ⅳ岩体,从开挖预裂面结果层面进行分析,应保证大岗山水电站拱肩槽开挖半孔率在85%以上。因此,在实际高拱坝拱肩槽开挖阶段,施工人员可依据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爆破试验的试点设计分析。以最终设计结果为依据,合理设置爆破孔方位及孔距。结合钻孔期间钻孔倾角的审核纠正,可以保证最终高拱坝拱肩槽开挖质量与设计标准一致。

(三)产学研协同

以海南省政府将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作为海南省重点产业为契机,积极推动园艺专业的教学、科研与产业的融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机制,使园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融入到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的产业发展中,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四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涉及的关键问题

(一)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

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是由高校要适应建设21世纪高等教育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的时代使命决定的。因此,要将这个核心主题贯穿于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专业方向设置、课程体系的构成、教学资源条件保障、人才质量保障机制等方面,形成有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以人才培养成效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

充分尊重学生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地位,注重创造性人格和创新型思维的培养[12],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潜能,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成为人格健全、基础宽厚、专业精通,具有创新潜质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三)注重不断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动态调节机制

人才培养的动态调节机制是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体系育人功能的机制保障。要不断适应高考综合改革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招生数量与专业规模,培养与就业、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协同育人方式、人才质量保障等方面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持续改进机制。

参考文献

[1] 杨灿明. 新时代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7):3-7.

[2] 叶冬青. 论创新人才培养及地方高校课程建设[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1):74-75.

[3] Kevin R. McClure. Exploring Curricular Transformation to Promo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 Institutional Case Study[J].Innov High Educ, 2015(40):429-442.

[4] 沈中辉.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2):283-284,288.

[5] Elizabeth Holcombe,Adrianna Keza. Mental Models and Implementing New Faculty Roles[J].Innov High Educ,2018(43):91-106.

[6] 叶新新,柴如山,史书林,等.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9(6):114-116.

[7] Sarah Gilliland,Tasha R. Wyatt. A Framework for Thinking About Transferring Teaching Innovations into New Settings[J].Med.Sci.Educ., 2017(27):785-791.

[8] 李明军. 园艺果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48):12-13.

[9] Linda Jarvin,Rena F. Subotnik.Academic talent development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J]. Asia Pacific Educ. Rev.,2015(16):297-306.

[10] 徐记迪,龚小庆,李智. 园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建议[J]. 现代农业科技,2017(18):278-279.

[11] 孙洪波.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几个基本问题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1):179.

[12] 宋吉红,孙阁,齐元静,等. 美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等林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启示[J].中国林业教育,2018,36(6):74-78.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in Horticultural Speciality

ZHONG Li-wen, WANG Jian, ZHOU Kai-bing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China)

Abstract: The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was the teaching syste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alent training and constituted of the specialized structure, talent training model and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The specialized structure -- talent training model --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was taken as the main structure line of th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The procedure and methods of construction of the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in horticultural speciality were expound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specialized structure, implemented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with innovation at its core and constructed the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working in multi-directional coordination. The relative key issues of constructing the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we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Horticultural speciality;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Construction

本文引用格式: 钟利文,等.园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 教育现代化,2019,6(77):33-35,51.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7.009

基金项目: 本文系“海南省级重点学科-园艺学”专项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钟利文, 男, 广东兴宁市人,海南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园艺植物栽培与生理。

标签:;  ;  ;  ;  ;  

园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