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与电影:技术的未来_世博会论文

世博会与电影:技术的未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博会论文,未来论文,电影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博会,堪称全球经济、科技、人文和创意的“奥运会”,既是展示各国科技成果和民族文化的窗口,也是促进全球多元文化交流和发展的舞台。就电影而言,它和世博会几乎同龄,早期的电影正是通过世博会平台走向世界,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几乎每一个国家场馆的展示内容都和电影有关,且核心展项都通过各影片(各种银幕、片种、类型)呈现。巡礼历届世博会,参观上海世博会,实为一次“电影之旅”,从中可以回顾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电影的发展历程,发现电影在摄制、放映方式和技术上的不断超越,展望21世纪电影崭新的未来。

在电影发明时期(1832-1896年),一些新发明出来的电影机器如“照相枪”、“活动视镜”、“电影镜”、“维太放映机”、“活动电影机”等曾经在历届世博会的法国馆、英国馆、美国馆等展示过,使得全球的人对这门即将问世的新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后就是一些国家为参展世博会拍摄了一些介绍性质的风光片、纪录片等,派出了一些明星作为形象大使做推介工作。在近100年来,涉及电影几大革命——声音、彩色、3D、宽银幕等“新技术玩意儿”也一一在一些国家的展馆陈列过。特别是近十几届世博会,电影技术的新产品如“多银幕电影”、“IMAX电影”、“环形电影”、“球形电影”等更成了吸引眼球的亮点,让全球的人憧憬未来电影。

下面是一百多年来电影同世博会“交汇”的例子,可见,许多“新科技玩意儿”通过世博会得到了认可、普及、推广和发展。世博会对于电影的发展功不可没。

不过,世界电影和世博会一次真正的合作性交汇则在1958年,当年,世博会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比利时电影资料馆(Belgian Cinematheque)看准世博会在本国举行的机会,趁着电影问世已满花甲之际,邀请了26个国家(大多为电影业较发达的国家)的影评人、电影学家和史学家票选“有史以来世界电影佳作”,投票此举得到了世博会组委会的同意和支持,也受到了世界电影学术和影评界的热烈欢迎。参加的评委达117位,来自26个国家,他们评选出了12部佳作。

这12部“世界电影佳作”,按照得票数排名如下:

1、《战舰波将金号》,得100票;(谢·爱森斯坦导演,充分运用蒙太奇技巧,充满革命激情,影像冲击力强烈)

2、《淘金记》,得85票;(卓别林导演兼主演,小面包舞等堪称默片哑剧表演的经典)

3、《偷自行车的人》,得85票;(维·得西卡导演,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

4、《圣女贞德受难记》,得78票;(卡·德莱叶导演,大量运用特写揭示人物的肉体痛苦和精神升华)

5、《幻灭》,得72票;(让·雷诺阿导演,写实主义电影的先驱之作)

6、《贪婪》,得61票;(埃·斯特劳亨导演,淋漓尽致地刻画美国新移民的贪婪本性)

7、《党同伐异》,得61票;(大·格里菲斯导演,美国电影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巨作)

8、《母亲》,得54票;(弗·普多夫金导演,革命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

9、《公民凯恩》,得50票;(奥·威尔斯导演,突破性地运用多角度叙事和“景深镜头”等现代电影的手段)

10、《土地》,得47票;(亚·杜甫仁科导演,苏联早期诗意电影的代表作)

11、《最卑贱的人》,得45票;(F·茂瑙导演,首创性地运用移动摄影)

12、《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得43票。(罗·维内导演,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经典作品)

综观这份片单,前苏联、美国、德国各有3片上榜,它们分别是《战舰波将金号》、《母亲》、《土地》;《淘金记》、《党同伐异》、《公民凯恩》;《贪婪》、《最卑贱的人》、《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法国、意大利、丹麦各有1部上榜,为《幻灭》、《偷自行车的人》、《圣女贞德受难记》。从这点来看,是次评算比较公正,撇开政治偏见,不作价值观考量。前苏联的革命史诗片《战舰波将金号》比第2名多出15票傲居榜首。这在50年代末的冷战时期实属不易。从片种来看,虽然评选的时候有声片早已“羽毛丰满”,但还是默片占了绝对的优势,共计9部上榜。从类型、风格来看,也相当丰富多彩,有纪实主义风格《偷》,也有表现主义风格《卡》;有喜剧片《淘》,也有传记片《公》;有中世纪题材《圣》,也有一战题材《幻》,等等。至于出品年代,从1916年至1948年,此12部均为电影经典时期的代表作。

比利时利用世博会这一传播面极广的平台,破天荒地举办“世界电影佳作”的评选,乃是世博会创办以来迄今151届中唯一的一届,结果大大扩大了其影响力,提升了其“世界盛会”形象。对世界电影来说,由于这次评选热烈而公正,因之也带动了以后评选“电影佳作”的热潮。而为了让世界电影健康地发展下去,迫切需要像布鲁塞尔世博会“世界电影12部佳作”般的评选,而不要像奥斯卡奖那样侧重于票房考量的商业化和屈从于行业“潜规则”的欠公正评选。

今年上海举办世博会,对于中国电影和上海地区的电影都不失为一个契机。我们可以打“世博”牌,邀请各国选送本土的精品影片集中展映,以丰富本届世博会的文化内涵;邀请各国的电影明星们(特别是在历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梅里尔·斯特里普、凯瑟琳·德纳芙、索菲娅·罗兰等)在为本国馆做宣传之余与中国同行切磋演艺,同时吸引更多的参观者;6月举行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有些活动,如开幕式、《唐山大地震》等新片首映式放在世博园区进行,借以放大电影节的效应;或者,也可以邀请各国著名影评人等来第二次“世界电影有史以来12部佳作”或“近60年12部佳作”、“中国电影12部佳作”等的评选,以引起全球电影学界对中国和上海电影的关注。另外,除了纪录片外,还可以拍世博题材的故事片,届时供各国参观者欣赏。上海电影集团已经安排抢拍上海版《罗马假日》(与美国IM集团合作);该片通过描写上海和洛杉矶的两个年轻人的感情故事,凸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展现上海城市的美丽、胸怀的宽广和人心的善良。该集团负责人表示,上海世博会为电影的制作和发行提供广阔的空间。

根据资料显示,以世博会为背景的故事片,虽然不多,但迄今脍炙人口的已有:

1944年,好莱坞音乐片《相逢圣路易斯》(Meet Me in St.Louis),又名《青春乐》),以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为背景描述了一个普通美国人家庭的情感故事,主题歌把人们带回到20世纪初的美国,让我们去感受百年前那里的人们对盛大博览会的期待和热忱。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是为纪念美国政府购买路易斯安那州一百周年而举办,在展馆建设期间,主办方共雇用了两万名工人完成宏大的搭建计划,无论是展馆数量还是娱乐设施都是历届世博会规模最大的。

另外,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举行的时候,电影已经风靡全球。人见人爱的喜剧演员卓别林来到世博会展馆和公众见面,好莱坞喜剧明星“胖子”亚布克尔和玛贝尔·诺曼联手拍演了《旧金山世博会巡礼》。

2008年由埃里克·拉森(Erik Larson)根据真实历史事件创作了《白城恶魔》,它记述了芝加哥1893年哥伦布世博会(为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而办)的前前后后。故事有两个主人公,一个是芝加哥城市总建筑师、一手策划博览会的丹尼尔·布姆汉;另一个是美国第一个系列杀人犯霍尔姆斯。前者建造了辉煌的芝加哥“白城”,却无意中为后者提供了杀人的舞台。大卫·芬奇对这个故事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希望再现那个大建设年代里芝加哥填水造陆、建造摩天大楼的过程,可以相信,随着世博会的影响力益发巨大,有关世博会的故事片将会越来越多,不过该片至今未启动。

至于与上海世博会相关的影片则有:

贾樟柯:《上海传奇》,向世博会开幕献礼的宽银幕纪录片。《上海传奇》所拍摄的人物全部是真实的人物。在过去的一百年间,上海风云际会,《上海传奇》将重现无数风流人物的传奇经历,不会漏掉上海历史上重要的事件。这就意味着找到当事人或其后代非常重要,即使是1949年出生的人到现在也60岁了,贾樟柯说,“我的采访名单上已经超过100人,有些采访对象的年纪超过了90岁。这是一个影像工程,其实《上海传奇》不过是两三小时长的片子,但我所要做的是给上海留下一部影像文献。我们不仅要拍上海世博会,更要拍上海的建筑、空间、人和事,把能够讲述上海历史的老人的讲述记录下来,所以最终我们会将拍摄的内容变成两个很重要的东西,一个是《上海传奇》,一个是形成有关上海的影像资料文献库”。

陆川:《美的历程》,中国馆的展示片。中国馆最大的核心展区,高49米,面积达8500平方米,将以“东方足迹”为主题,展现纵横古今、时空转换的中国城市的发展变迁。陆川透露,主展厅里的“大片”将在不同的空间同时展现,在这个超常规的影厅里,前、左、右的巨大环幕包围着观众。更有意思的是,“这部影片的物理观赏时间是8分钟,而实际延续时间则长达24分钟。”影片里还包含大量的后期特技制作,将有80%的画面都经过CG合成处理,“我们已经进行了几次测试,效果非常震撼。”短短8分钟,发掘城市内涵,解读中国智慧,也只有影像可以带给我们这样的期待。

康健宁:《百年世博梦》,国内最早以电视手段对世博会历史和现状进行全景式描绘的作品,是一部跨越一年的纪录片项目。四路摄制组走遍10个国家23个城市,采访200多位人士,于世博会倒计时500天时搬上银幕,引起社会各界巨大反响。媒体评价这部影片:一个多元的结构,既有纪录片的厚度,又有政论片的思考,还有宣传片的瑰丽。康健宁在提到这部自己执导的作品时说:“关于世博会意义的正确答案应该是,用最生动、最科学的表达来探讨人类共同难题的思想论坛”。

《城市之光》,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与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联合摄制。《城市之光》主要记录和描述了上海、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对本届世博会召开的期盼以及精心周到的筹办工作。

周亚平:《上海,2010》,上海世博会授权拍摄的官方电影之一,全景式地记录与上海世博会有关的人物和情景。摄制人员远赴世界各地,记录当地的城市风貌,以及各参展国的世博筹备进程;同时,摄制人员驻扎工地,用镜头留下上海世博会园区展馆的建设进度。影片分为上、下两部,总时长159分钟,契合了世界博览会159年的举办历史。上部79分钟,主要记录上海世博会开幕以前的筹备工作及人们的期盼。下部80分钟,是对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6个月的记录。整部影片的结构将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世博会的历史与人类日常生活的关系;第二部分讲述中国与世博会的关系、中国申博成功的艰辛、世博会对于中国、对于上海的意义;第三部分着眼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筹备、举办、崭新理念的诞生、参与者的故事。

本·史密斯:《上海世博园》。2009年5月,一部名为《上海世博园》的电视纪录片正式开拍。该纪录片由国务院新闻办五洲传播中心与Discovery探索频道联合制作,上海世博局和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参与策划和协助拍摄。影片长度为60分钟,采用先进的高清数码技术拍摄。内容上,它紧扣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着重表现了上海世博会的重要建筑,从真实客观的角度记录了其巧妙创新的设计、拔地而起的现状,以及复杂的工程技术。该片还穿插着一些与世博相关的人物访谈,包括政府官员、园区规划师、展馆设计师等,他们将针对上海世博会的各方面,为观众进行专业而有趣的解读。

现在,中国电影以年产450部、票房60亿元、银幕4400块的骄人业绩,跻身于世界电影大国行列。促成其的原因很多,诸如“高概念”大片的制作模式,最具潜力的市场需求,明星群起的巨大效应,等等。最近张艺谋向北京电影学院建议设立电影技术专业课程,希冀未来年轻一代导演们能够运用日新月异的电影技术创作影片。看来他的确点出了促进中国电影事业进一步高涨的另一个招数。

综观电影100余年的历史,这门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精进,每一种新的电影技术的发明(如声音、彩色、电脑特效等)都为电影提供了巨大的艺术可能性,丰富了电影的语言和手段,招展了电影制作者的创作想像,也使得电影更加接近其美学目标——“高度真实化”。因此质疑“科技能否拯救电影”的观点是不符合电影发展规律的。近几年在观众流失、票房萎缩的困境下,各国竞相开发3D摄影和放映技术,拍摄3D故事片、动画片和电视电影。这是一场“多维革命”,今后还将有4D、5D、6D(即立体+嗅觉、触觉、味觉)电影,且银幕将越来越大。

欧美电影学界普遍认为:“20世纪,电影在艺术领域占支配地位。电影成了文化、社会、政治的核心,促使其他艺术形式——文学、戏剧、绘画、音乐等同它发生关联,所以掌握着20世纪。然而进入21世纪,文化和技术的力量将改变我们已知的‘电影’观念。尽管不清楚新世纪会否有一门艺术主宰,也不肯定由哪种视音频传媒取代,但确凿无疑的是电影再也不会像上世纪那般显赫无比了”。(见美国《电影评论》2006年9-10月号)文化部前部长孙家正说,世博会就是了解世界,展望未来。那么联系电影的未来究竟如何呢?2010年上海世博会同历届世博会一样,有些展馆和展品都涉及艺术、特别是电影的创新成果,比如中国地球馆的特大投影球体(其外部为直径32米的球冠,内部为球幕影院),企业馆的“增强现实”技术(真实环境和虚拟物体叠加在同一画面或空间内)和六面体“魔盒”;美国馆的互动体验“四维影片”;日本馆的高清晰3D电影和360度全周电影;沙特馆的全球最大IMAX银幕(1600平方米)等等。如此琳琅满目的最新科技成果,与其说是“互联网、多媒体、虚拟现实和3D化等的集合应用”,不如看成是“未来艺术”的雏形。从中可以预见到,未来的“优势”艺术将是视音频的多媒体艺术,它可以让观众进入艺术的最高境界——身临其境,参与故事,互动体验。这种多媒体艺术借助数字技术可以传输到流媒体——互联网、手机等,也可以在电影院、电视里播映。传统概念上的影片将作为这种新艺术的“软件”,其制作的美学、艺术原理和标准、摄制技术及方法均可保留下来,但须更新使用。

相信上海世博会的“电影之旅”会给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打开思路。

注释:

① 第一部环幕电影:法国人格里莫万·桑松认为电影用小银幕很难发挥其应有的视觉享受效果,提出用圆筒形银幕来作全视野的放映。他在电影面世两年后即1897年发明了一种“环幕电影”(Cineorama)。为了让人们在世博会上大饱眼福,桑松采用10台联成一体的摄影机进行环幕式拍摄。他在巴黎埃菲尔铁塔的广场上建造了一个似跑马厅的大型放映厅,其高度约为10米,内壁为100米长的白色帷幕制成的环形银幕,大厅中央是一个巨大的气球吊篮,10台放映机在吊篮下面排成圆形。所放映的影史上第一部环幕影片片名叫《跨越欧亚两洲的氢气球旅行》,在巨大的圆筒形银幕上一次呈现了巴黎、布鲁塞尔、伦敦等地的城市风景。

标签:;  ;  ;  ;  ;  ;  ;  ;  ;  ;  

世博会与电影:技术的未来_世博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